书城成功励志潜伏办公室的108条心理学法则
8324000000018

第18章 独善其身

延迟满足效应——抵制住“糖果”的诱惑

心理学名词

延迟满足效应,又被称为“糖果效应”,是指为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而自愿延缓或者放弃目前的、较小的满足。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家瓦特·米伽尔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实验者来到一家幼儿园,对一群4岁的孩子说:“桌上放了两块糖,如果你们能坚持20分钟,等我买完东西回来,这两块糖就送给你们;如果你们不能等这么长时间,那每人就只能得到1块糖,现在就可以给你们。”对4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两难的选择,他们都想有两块糖,但谁也不想等20分钟;而要想马上吃到嘴里,则只能吃1块。

结果,1/3的孩子选择现在就吃1块糖,实验者一走,他们就迅速地把那块糖塞到了自己的嘴里了;另外2/3的孩子选择选择等20分钟,当然,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很弱。为了不受糖的诱惑,为了能熬过20分钟,有些孩子只好把眼睛闭起来,有些用双臂抱头不看糖,有些则用唱歌、跳舞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还有一些干脆躺下睡觉。

12年后,追踪观察的实验者发现,那些熬过20分钟的孩子(已是16岁了),他们大部分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自尊自爱,对自己充满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强,也很坚强,不畏惧任何挑战;而选择吃l块糖的孩子,他们中的大部分犹豫不定、多疑、妒忌心强,经受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打击。

又过了几十年,实验者发现,跟那些不愿意等待的孩子相比,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的孩子在事业上更加成功。

这个心理学效应给职场人的启示是,那些自制能力强的人,他们往往能较好地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们能够抑制自己内心的冲动,坚决地拒绝各种诱惑,延迟满足。如果没有良好的自制能力,一个人是很难实现目标、取得成功的。

经典案例

陈喜成是公司里的老员工了,他成熟稳重,不管是业务能力还是人际交往方面都是非常优秀的。他所在部门的主管离职了,领导层决定新任主管“从内部人员中选拔”。大家心想,这个新主管一定非张陈喜成莫属。

结果出来后,跌破所有人的眼镜,公司任命的新任主管并不是陈喜成,而是无论业务能力还是交际能力都不如他的方浩。公司里早有传闻,说方浩是公司某位重要高层的近亲。通过这样一件事情,大家终于确认了,于是,同事们都将目光转向了陈喜成,看他如何处理这件事。

不可思议的是,陈喜成居然没有丝毫情绪,他依旧平静地工作,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在方浩上任后,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积极工作,这让领导层和方浩本人都非常感动。半年之后,公司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陈喜成毫无悬念地就任了新部门的主管。

只有陈喜成自己知道,当初听到方浩任命通知的时候他内心有多么难受,但是他知道方浩靠着强硬的关系,以后可能会爬得很高。现在方浩升职了,假如自己在冲动之下去得罪他,那这件事情就会升级成仇恨,对自己则有百害而无一利,于是,他打算高兴地吞下眼前的小委屈。

从表面看,是方浩占了便宜,可从长远来看,陈喜成为自己种下了一个忠诚于公司的良好形象,他得到了领导层的绝对信任,因而有了更多的机会。

你学会了吗?

对很多职场人来说,他们从来不缺少人生的理想和目标,但当这些理想和目标与各种各样的诱惑相遇时,他们的理想常常因为太缺乏自制力而被搁浅。事实告诉我们,凡是有所作为的人都有很强的自制力。如果你想取得成功,那你就要增强自己的意志力量,控制心中的欲望,不给自己找任何借口,时间长了,你的自制力就会逐渐提高。

假如你已经为自己定下了人生目标,不妨利用延迟满足的方式来激励自己,让自己抵挡住当前的诱惑,将目光投向远方。诱惑随处可见,如果没有良好的自制能力,多伟大的计划和理想都会在诱惑面前化为泡影。不管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当感情与理智发生激烈的冲突时,一定要让自己保持理性。

卢维斯定理——达到无我之境

心理学名词

卢维斯定理,由美国心理学家卢维斯提出,他认为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混迹办公室,你足够谦虚吗?你离真正的“无我”状态还有多远?有人可能迷惑了:“既然都‘无我’了,还拼搏什么呢?”虽然职场如战场,但拼的却不仅仅是你死我活,而是聪明才智。

同事的一颗烟雾弹飞过来了,你有本事躲开吗?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如果你凡事都出头,的确能有占尽风光之时,可万一出现什么闪失,你也必将立即成为一只靶子。在工作中,应该处处以事为先。就事论事,而不是拿人说事。在事情面前,你要懂得做一个谦虚的隐形人,“事成则立,事败则退”不失为一个最为稳妥之策。

足够谦虚,绝不意味着你认输了。只有不想自己的人,才有时间思考对方的弱点;只有把自己放到一边的人,才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琢磨”对手。身在职场,“谦虚”可以成为你手中的一只坚不可摧的盾牌。

经典案例

蒋秋华已在公司工作三年,为人谦虚低调,看起来并不起眼。无论公司内的人事斗争多么复杂,她从不参与其中,也从不参与领导之间的矛盾。就算有的时候各大派别之间互相争执,她也因为自己的“迟钝”而避免人事倾轧。不管什么场合,谁都没见她大声地说过一句话。

最近,公司又出现了人事变动,新来了一位高管。刚上任不久,这位空降领导便猛烧了好几把大火,借助不同的方式裁掉了将近三分之一的员工,公司里几个核心人物也被弄走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个平日里低调得不能再低调的蒋秋华,不仅一直稳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还忽然间变成了公司里的活跃分子。

由于平时里为人处世谦虚谨慎,她和各方面的关系都非常好,再加上外表举止的温和安静,新来的高管百分之百地信任她。做晋升综合评价的时候,她的得分也名列前茅。过了不多久,她便顺理成章地晋升为部门经理。

你学会了吗?

看过武侠小说的人都知道,高手过招时已经不再是拳脚之争、武器之争,也不再拘泥于何门何派,或是某种秘笈,仅仅远距离比拼一下内功,就可以分出高下。有些时候,甚至两个高人不用亲自出手,当场各自指点资质平平的徒弟出招,一决胜负。高手过招的时候,往往是用“气”不用“力”。

所以说,万万不可小瞧了“无我”之境,谦虚、低调不失为一种职场智慧。如果大家都忘掉了你的存在,那就省去了诸多围绕“我”纷纷而至的小麻烦,而你也能全身投入工作中。作为职场的一员,你学会这项高超的技艺了吗?

羊群效应——做一个有主见的人

心理学名词

羊群效应,又称为从众心理,也就是“随大流”“人云亦云”的意思。羊群一向比较散乱,可谓无组织、无纪律,它们总是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块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那羊群里的其他成员就会一哄而上,跑去争抢那里的青草,既不管旁边虎视眈眈的狼,也不会在意其他地方的青草。

学者阿希曾做过从众心理的实验,结果发现,在人群中,只有少数人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没有出现过从众行为,也就是说,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特征。心理学家认为,人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习惯于跟从群体成员的行为,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假如某人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意见相左,他就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担心没有归属感、安全感,并产生一种怕被孤立的恐惧感,这一切导致他趋向于跟群体保持一致,即“从众”。

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我们绝对不能像羊群那样盲目,看到哪里有肥沃的草地就冲向哪里,就算撞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身在办公室,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主见的人。

经典案例

其实,加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但大多数年轻人却不屑于此,刚到5点钟,就急匆匆离开办公室了。是那些一下班就跑出办公室的人容易升职,还是那些比别人干活多的人。

从法律意义上来讲,加班的确不是你的义务,但它却是职场上的规则之一。卡洛·道尼斯是世界知名的投资顾问专家,他最初为杜兰特先生工作时,仅是一名普通职员,但现在已成为杜兰特先生的左右手,担任其下属分公司的负责人。他之所以能快速升迁,秘密就在于不跟大多数人一致,“每天多干一点儿”。

他对朋友说:“在为杜兰特先生工作之初,我就注意到,每天下班后,所有的人都回家了,但杜兰特先生仍然会留在办公室里继续工作到很晚,因此,我决定下班后也要留在办公室里。是的,没有任何人要求我这样做,但我认为自己应该留下来,在需要时为杜兰特先生提供一些帮助。工作的时候,杜兰特先生经常需要找文件、打印材料,刚开始时,这些工作都是他亲自来做,不久,他就发现我随时在等待他召唤,于是逐渐养成了招呼我的习惯……”

道尼斯自动选择留在办公室,让杜兰特先生随时可以看到他,并且用心为他服务。他这样做有报酬吗?当然没有。但是,他的与众不同帮他获得了更多的机会,赢得老板的关注,并最终获得了提升。

你学会了吗?

在如今的职场中,“坚持自己的主见,不盲目从众”已经成了一种稀缺的品质。请你告诉自己“我并不是一只羊,我应该用脑子去思考、去衡量”。从众是自我意识弱化的标志,一味地从众只会让你失去自我,丢失属于自己的那片晴朗的天空。你真的要抛却属于你一个人的领地,让自己在喧哗和躁动中迷失吗?当然不,我们选择做有主见的人。

安慰剂效应——对自己说“你可以的”

心理学名词

身患重病的人往往都比较悲观,他们觉得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是,医生会一直这样跟他说:“你的病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你一定会痊愈的。”得到医生的安慰和暗示之后,病人的内心也就有了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力量,原本治愈概率很低的疾病,结果奇迹般地康复了。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做“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由毕阙博士在1955年提出,多见于对重症患者的治疗中,由于“安慰剂”并不是真正的药,所以这种心理学现象又被称为“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人类使用“安慰剂效应”古已有之。如“望梅止渴”的故事,其实远处并没有什么梅树林,它只不过是曹操对军士的一个心理暗示、心理安慰,就是为了激励士兵和部下继续行军。事实证明,他确实成功了,而且效果非常好。

在现实生活中,“安慰剂效应”也很常见。如一群人去野外郊游,远离了都市的尘嚣和喧闹,大家开心地在山间漫步嬉戏,置身于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之中,就好像来到世外桃源一般。走累之后,某人接过同伴递过来的水壶,喝了一口便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山里的清泉真是甘甜可口啊!这是城市里没有的享受啊!”同伴告诉他:“你喝的就是从城市里带来的水。”结果,他愕然无语。其实,这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

安慰就像沙漠中的一片绿洲,能给一个人带来希望。人在职场,遇到不顺和打击是常有的事情,如果不懂得安慰自己,你就会深陷职场泥潭而无法自拔。他救永远没有自救来得及时,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告诉自己“你可以的”,那一切都会有所不同。

经典案例

王翠在大学里学的是广告专业,毕业后托家里亲戚的关系,她到了一家国企企划部工作。能找到这份工作,她原本非常开心,认为找到了用武之地,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可是,因为“关系户”的身份,单位里的主管和其他同事都对她很冷淡,并断定她是个“纨绔女”,绝对谈不上有什么办事能力,因而并没有分给她具体的工作任务。

单位对她的冷淡,让满怀希望的王翠心灰意冷。后来,她索性听天由命,彻底享受“关系户”的待遇,上班消极怠工,也不正经地工作。她觉得没必要把自己的才华浪费给不在乎自己的公司。

一次,她偶然经过经理的办公室门外,她听到经理说了这么一句话:“新来的王翠就像我预料的那样,靠着关系进来的,也没啥能力,大学肯定也没好好上,啥都不懂。”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她,也警醒了她。王翠本能地想冲进去反驳,可理智告诉她:“你确实没有什么地方能让上司看得起。”

王翠想了很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自己一走了之,反而证明了自己真的是个一无是处的“关系户”;如果露几手给大家瞧瞧,也许是另一番景象。接连好几天,她都不停地暗示自己:“你是一个很有自信的女孩,你能拿出一份漂亮的设计。”

此后,大家发现王翠从头到脚焕然一新,装束和打扮多了几分职业女性的干练。而且,她还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了一份精心策划的企业广告设计方案。看到这份广告设计方案的时候,上司果然眼前一亮,因为王翠对市场的分析非常到位,而且立意也很独到。为此,上司还专门开了个会,当众表扬了王翠的设计功力,让大家多向她学习。

慢慢地,王翠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重塑了形象,同事们也都对她刮目相看,甚至很多同事都向她请教设计方面的问题。

你学会了吗?

很多时候,痛苦并不是别人给我们造成的,而是我们自我暗示的结果。试想一下,那些真正在困境中的人为什么没有痛苦的表情呢?难道他们的处境不艰难吗?当然不是,这只是心态的问题。虽然情势对自己不利,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自己。他们的选择是善待自己,以便让自己过得更好。面对工作中的挑战,你一定要有一颗坚强的心,就算遭遇再大的痛苦,也不要绝望,要记得给自己积极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