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效应——身处职场,要有危机意识
心理学名词
青蛙效应,讲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惰性,人们习惯于满足现状,不到迫不得已的时候不会拿出勇气去改变原有的生活。如果一个人沉迷于这种无变化的安逸生活,往往就会忽略了周围的环境,在危机来临时只能像青蛙一样坐以待毙。
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者做过一个著名的“青蛙试验”。
实验者将一只青蛙放入煮沸的大锅中,刚下去,青蛙就如同触电一般蹿了出来。后来,人们又将青蛙放入一个装满凉水的大锅中,任其自由游动,并用小火慢慢加热。尽管可以感知到外界温度的变化,但青蛙因惰性而没有立刻往外跳。等热度让它难以忍受时,青蛙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逃生能力,只好接受被煮熟的下场。
经过分析之后,科学家认为,这只青蛙第一次之所以能“逃离险境”,是因为它受到了沸水的剧烈刺激,于是使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所以在瞬间跳了出来。而第二次,由于没有明显感觉到刺激,所以这只青蛙便失去了警惕,没有任何危机意识,它觉得温度很适合自己。然而,当它感觉到危机来临时,它已经失去了从水里逃走的能力。后来,心理学家就称这种现象为“青蛙效应”。
在职场上,青蛙现象随处可见。在刚进入公司的时候,有些员工像小蜜蜂一样勤奋努力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受到过领导的嘉许。这些本来都是好事,但其中的一些人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觉得自己已经不再需要努力和提高了。殊不知,就在他停留在原地开心地“玩水”时,后面的同事已经都赶了上来,甚至超过了他。
经典案例
比尔·盖茨被美国人誉为“坐在世界巅峰的人”,没有人可以否认他的巨大成功。虽然已经遥遥领先了,但是,他仍然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盖茨经常对微软的员工说:“无论你的产品有多棒,失败离你永远只有18个月的时间。”这个在微软公司最著名口号,正是比尔·盖茨危机意识的体现。
在微软利润超过20%的情况下,他却提醒员工们“利润可能会下降”;在利润达到22%的时候,他还是在强调可能会下降。在微软取得今天惊人的成绩时,他仍然这样告诫自己的员工,让他们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正是因为具有这种强烈的危机意识,比尔·盖茨才得以缔造出闻名世界的电子帝国。
德国奔驰公司董事长埃沙德·路透也是这样的人,强烈的危机意识促使他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走进他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巨大的恐龙照片。在这幅照片下面,是一行醒目的大字:“在地球上消失了的,无法适应变化的庞然大物比比皆是。”每次走进办公室的时候,他就会在心里默念这句话。
挂在墙上的那副照片,也是路透激励自己一个方法,连恐龙那么强大的种族都会消失,一个企业又怎么可能在不思进取的情况下存活呢?路透时常在心里告诫自己:“一个庞大的企业,不管曾经取得多大的成绩,都必须保持高度的危机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继续繁荣下去。”
你学会了吗?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话不仅是生物生存的自然法则,也是职场生存的至理名言。现代社会,竞争是残酷无情的,一个人没有足够的危机意识是无法生存下去的。细数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他们之所以会获取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拥有强烈的危机意识。
如果一名员工没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他不仅无法为公司作出积极的贡献,而且还会将自己的机会和职业前途断送掉。身在职场中,如果想取得辉煌和成功,你必须要具备强烈的危机意识。只有拥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你才能将自己最大的潜能发挥出来,才能在职场中如鱼得水。
缄默效应——犯了错不要选择沉默
心理学名词
“缄默效应”,是指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出现沟通不良的情况,并因此而导致信息传输失败。从本质上来说,这个效应是人际关系中用沉默来表达不满的一种反抗心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所有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在工作出现失误时,因惧怕领导的威严而不敢汇报、选择沉默,甚至给自己找一些借口,告诉大家失误是由无法控制的原因造成的。这属于正常反应。
在工作上犯了错误后,假如职员因为害怕上司的威严而保持缄默,那上司便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信息,这不仅会直接导致员工与领导之间关系的恶化,而且还有可能因错误得不到处理而酿成重大损失。所以说,在工作上保持缄默是很危险的。错误是一个团队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如果不能正视,便无法避免在下一次工作中跌倒。
作为领导,当下属出现失误时,最好不要过多地给下属施加压力,既然错误已经出现,横眉冷对也于事无补,没必要再丧失了自己的领导风度。而员工呢,在出现工作失误之后,自然也不能装做毫不知情,或者将责任往别人身上推,以隐瞒失误或逃避责任。如果你这样做了,那这个错误不仅没有任何价值,还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也许最后会铸成大错。
经典案例
史云是一个非常单纯的女孩,在公司里,同事们也非常喜欢她。可是,最后发生了这样一件棘手的事情,那就是发工资的时候,她发现自己的工资卡上多了1000块钱。发现之后,史云马上给人事部的同事打电话。后来,人事部的同事悄悄把史云约出公司,对她说:“这个事情我们私下解决就可以了,不要声张,也不要告诉别人。工资卡多打了1000块,你悄悄收下,就当你什么都不知道就可以了。”
听完后,史云点点头,随后机械地回到了办公室。对于史云来说,多出来的1000块钱可以做很多事情,如支付自己的生活费,买自己心仪已久的外套,可是,这笔“意外之财”总是让史云心里不踏实。史云非常想让公司把钱收回,但是她也怕如果说出去了,会计和人事部的人会比较难做事。
于是,史云决定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自己的母亲。她的母亲长期做行政工作,而且工作经验非常丰富。母亲听到这件事情之后,不但没有同情,还立即批评了她。母亲说:“现在,你和人事职员的沉默就是对公司的伤害,而且,你承担了不该是自己承担的错误。如果公司查出来这件事情,首先会认为是人事部和财务部门的失误所致,但不会觉得他们有什么大的问题,毕竟工作中出现一些差错是难免的,但公司会如何看待你呢?会把你当做一个多拿钱又不主动交出来的员工,这可是个诚信问题。你会被定性为不够诚实,不注重公司利益,为了钱和私欲而失去了原则。”
母亲一说完,史云就知道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了,但她还是问了母亲:“如果单位里没有人发现这件事情,还有必要向领导汇报吗?”母亲说:“公司给员工发上万元的奖金都不会出错,应该不会出现这种小纰漏。如果公司允许这种纰漏存在,它也不会发展到今天。”
这时,史云明白了自己不该保持沉默,而且,她也应该劝人事部的同事主动承认错误。如果一直沉默下去,就会把一件小的错误变成不可挽回的失误。在主动承认错误后,人事部的同事和史云都把心放了下来,而且,史云还得到领导的嘉奖。
你学会了吗?
一旦工作中出现失误,千万不要选择沉默,你应该坦诚而又及时地向领导汇报,并避免下一次犯同样的错误。要明白,领导也不是圣人,他也有失误的时候,他绝不会因为偶尔的一次失误就改变对你的看法。主动承认错误并道歉,不仅是一种优秀的品德,还是一种认真的工作态度。
其实,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后,假如能够意识到自己确有责任的话,那你的态度就会理智得多。工作中的失误是你的一个转折点,如果你能认真地思考,看自己是否把该做的事都做好了,是否努力到最大程度,并诚实地将已发生的事告诉上司,就证明你已经具备独当一面的思维和能力了。不敢担当、不愿思考的人,永远不可能有大的作为。
破窗效应——有些失误应尽量避免
心理学名词
破窗效应,由美国政治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共同提出,是指环境能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
实验者找到两辆汽车,不管是款式还是颜色、新旧等,它们都一模一样。然后,他们将其中一辆汽车停在治安混乱的街区,另一辆停在治安较好的小区里。
后来,他们去治安差的街区,将停在那里的汽车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并让人在一旁监视,但对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不能去干预,结果,汽车不到一天就被人偷走了;停放在治安较好的小区的那辆汽车,则安然无恙地度过了一周。
接下来,实验者用锤子在这辆汽车玻璃上敲了一个大洞,没想到,汽车在几个小时后就被小偷给偷走了。
如果一辆新汽车的玻璃被人打碎,而主人没有及时换上新玻璃,就会给人一种暗示:这里没有人管,打碎一块玻璃没关系,所以,第二块玻璃很快就会被打碎,甚至整辆车都在短时间被毁掉;要是主人能及时换上一块新玻璃,那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因为很少有人会“破窗”攻击一辆闪亮洁净的新车,因为明亮的玻璃会有一种威慑作用。
破窗效应对职场人的启示是,在办公室中,应该时刻保持或完善自己的外在形象,以保持其完整性,千万不要容许小错误的存在。假如不慎出现了小错误,那就要及时地制止其发展,不然你就会被贴上标签。
经典案例
龚玲玲几年前大学毕业,应聘到一家外企公司做秘书。如今,她已经被提升为该公司的首席秘书,这不仅是因为小龚有很杰出的工作能力,还因为她懂得很多为人处世之道。
在与上司相处之时,龚玲玲懂得做事不可以超越自己的权限范围,以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尤其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她绝对不会冒犯上司,更不会越俎代庖,因为她明白失误意味着什么,就算上司不处罚自己,但他会永远记得那个小失误的。
有一天,小龚的老板收到一封非常无礼的信,这封信是与公司交往很深的代理商写来的,老板对这封无礼的信非常生气。在气愤之下,老板把小龚叫进了办公室,让小龚来记录下自己口述的回信,那是一封措辞很严厉的回信:“我对你无礼的信感到非常气愤,虽然我们之间有很长时间的业务往来,但事已至此,我决定中断我们之间的所有往来,并且将其公之于众!”
说完以后,老板命令小龚将回信马上打印出来,然后发送出去。小龚一一照办,但她多做了一步,在打印完以后她又来到老板的办公室,再次请示老板这封信是否马上发出去。此时,老板的怒火已经消了,所以这封怒气冲冲的信并没有寄出去。
在老板生气的时候,小龚并没有去当场反驳老板,因为她知道那非常不明智,即使自己是对的。当把信打印出来后,小龚又重新去请示老板,这就给了老板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不管老板是一时气愤还是什么别的原因,这种重大问题还是应该由领导来下决定比较好。因为小龚的细致,公司没有失去这个很重要的客户。
你学会了吗?
在刚进入职场的前几年,大部分年轻人都是处于基层的员工,充当着助手的角色,既不是政策的制定者,也不是最后的决策人。就算你很能干,就算你很有能力,但是请切记,不要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尤其是职场新人,对一些原则性的事情,不要轻易地破坏,否则,一旦缺口被打开,你将无法收拾最后的残局。
在职场中,一些人对工作中的细节总是会随便就忽略掉了,待它引发重大失误的时候,才发现已经没有办法补救了。对阅历尚浅的职场新人来说,一旦其中的某个缺口被打开,其他的相关问题就会像洪水一样汹涌而来,令人防不胜防。因此,我们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在事情开始的时候,你最好及时阻止小错误的出现。
酒与污水定律——离污水远一点
心理学名词
酒与污水定律,是指将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里,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将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很明显,这桶东西的性质并不是由污水和酒的比例决定,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匙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会变成污水。
酒很容易变成污水,如果你禁不住“职场污水”所披上的漂亮包装的诱惑,即便只是尝了那么一点点,你作为酒的良好性质也会被它改变。然而,污水却永远没有机会变成酒,就像假的永远都真不了。“酒与污水定律”给职场人的启示是,对坏的东西或是问题成员,要在其开始破坏行动之前及时做处理,或者干脆远离他们。
职场中也有不少“污水”,但它们都是被加工后包装好的,所以绝不会像酒或是其他饮品那样在桶壁粘贴上醒目的“污水”标签。因此,只有提高精确识别“污水”的能力,才能远离它。而且,它们还可能会乔装打扮成“利欲熏心”“金钱至上”“虚荣透顶”或是“不学无术”,利用这些美丽的外衣来蒙蔽你的双眼,趁你思想薄弱时前来诱惑你,所以你要格外小心。
经典案例
李强和聂刚是大学同班同学,毕业后他们在一家皮具生产公司找到了工作。上班第一天,经理把他们带到生产车间,让他们跟领班熟悉岗位,并说:“公司为你们提供一个月的试用期,能不能继续聘用你们,就看你们的表现了。”
在这段时间里,两个人干起活来都很有积极性,尽管每天重复着简单的劳动难免让人厌烦,而且上夜班也非常辛苦——不仅要聚精会神工作,还要跟瞌睡作斗争,但是,他们还是非常努力地去做了。
一个月的试用期很快结束了,他们对自己很有信心。试用期的最后一天正好是夜班,经理在晚饭后对他们说:“很抱歉,经过公司人力资源部的考察,你们两个人都没有通过公司的试用,上完这个夜班,你们就可以离开了。”说完,他把这个月的工资交给他们,转身离开了。没想到结果会是这样,两个人都呆住了。
不知道过了多久,聂刚说:“该去上夜班了,我们走吧。”李强说:“你傻啊!我们已经被解雇了!”“可是,假如我们都不去上夜班,那厂里的生产线怎么办?”“你想吃亏你去吧,反正我不去了。”李强说完就走了
聂刚决定继续去上夜班,他想这怎么能算吃亏呢?公司给了一个月的薪水,尽管自己被解雇了,但那是明天的事儿,只要在职一天,就应该担起应负的责任。于是,他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换上工作服去上夜班了,没有因为已经被解雇而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也没有像李强一样离开。
第二天早上,在聂刚收拾好东西走出车间准备离开时,经理满面笑容地迎了上来,说:“恭喜你,你的试用期正式结束,请你明天到办公楼去接受新职位的安排。”聂刚大惑不解,经理说:“你们两个人都很优秀,但我们只能留下一位,跟李强相比,你对待工作的态度更让我们敬佩!”
你学会了吗?
职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办公室里各种派系斗争每天都在上演,有些时候你也会身不由己,也会被迫卷入某个派别,有人称之为“职场角色”。你需要每天带着这个角色战斗在职场,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你一定要从外到里都彻底换上这个派别的标志性“颜色”。要知道,如果你完全变了色,你对他们也就不具备任何价值了。
变色非常容易,加入一勺污水即可,但要始终保持酒的纯度却难之又难,所以很少有人能在职场斗争中笑到最后。难与易,全在污水勺的倾斜方向,你是在污水勺的哪边呢?混迹职场,在努力工作之余,请始终保持作为酒的尊严,因为酒是越纯、越久才越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