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潜伏办公室的108条心理学法则
8324000000014

第14章 说话要有技巧

瀑布心理效应——说话要注意分寸和场合

心理学名词

瀑布心理效应,是指信息发出者心理比较平静,但发出的信息却引起了信息接受者心理上的不平静,从而导致其行为态度的变化。这种心理效应现象,就像大自然中的瀑布一样,上面平平静静,下面却飞花腾雾。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这种体会,在跟人交谈的时候,自己不经意间说了一句话,对方却听出了弦外之音,明明你不是那样的意思,但对方就听出了那种意思。俗话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很多时候,我们会被别人的“无心之言”刺伤,也会在无意中伤害了别人。于是,强烈的“瀑布效应”被一句话而引起了。

如果对方是自己熟悉的朋友,那我们还有可能谅解你的无心之过;如果对方是上级、客户、同事,那我们极有可能因为一句无意的话,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让自己损失一笔生意,或者丢掉一份工作。所以,在跟别人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对方的接受程度,考虑自己所说的话是否恰当,以免引起强烈的瀑布心理效应。

作为“二把手”,懂得说话的技巧非常重要,不然就会两头落埋怨。

经典案例

夏晓健年轻干练,才进入公司不到两年,就已经成为部门的主力干将,不仅是部门里的新任副理,还得到分公司直属领导赵经理的青睐。

有一天,赵经理将他叫了过去:“晓健,你来公司也快两年了,这两年里跟着我做了不少的项目推广。现在,公司开展了一个新项目,地点在河北廊坊,而公司安排不出人手了。这样,这个项目就由你全权负责吧!”听到领导的任命,夏晓健欢欣鼓舞,他决定要好好组织一次,带同事们一起去河北做项目推广。

经过了周密的考虑,他考虑到一行好几个人,坐客车不方便,大家也受累,同事们的精神状态会受到影响;打车一辆坐不下,两辆费用又太高;还是包一辆车好比较划算,经济又实惠。夏晓健没有直接去办理,依照自己的职场经验和敏锐观察力,让他懂得遇事向上级汇报是绝对必要的。

于是,夏晓健来到总经理办公室,向赵经理汇报自己的工作计划,他说:“赵经理,您看,我们今天要出去,这是我做的工作计划。”他将几种方案的利弊分析了一番,方经理听后频频点头,表示同意。接着,夏晓健说:“我决定包一辆车去!”赵经理的表情在瞬间发生了变化,他突然很严肃地说:“包车的费用还是要高很多,我看你们还是买票坐长途车去吧!”

夏晓健愣住了,他万万没想到,这样一个合情合理的建议竟然被赵经理拒绝了。赵经理从来没在这种小事儿上跟员工计较过,况且推广又是公司的大事,区区包车费不过是九牛一毛。思前想后,夏晓健终于知道了问题所在了,就在那一句“我决定包一辆车”,经理觉得他在自作主张。领导才是最高决策者,不管事情大小,都应该听取他的建议,就算只是一些零星的小事儿也是如此。通过这件事,他又成长了一步。

况且,平时赵经理跟他说话的时候,也是非常注意用语的,总是用鼓励的口气亲切地说话,这一点确实值得他学习。从那以后,每当遇事向赵经理请示时,夏晓健也更加谦虚谨慎。如果赵经理询问他的意见,他也会很谦虚地说:“对这个问题,我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意见……您觉得呢?”

两个月后,赵经理给夏晓健升了职,交给他一个部门。

你学会了吗?

身处办公室,不可能不说话,那些冷漠的、沉默寡言的人同样让别人感觉枯燥无趣,但是,说话的时候必须格外注意,要懂得观察别人的心理,在自己的嘴上安个哨兵。

首先,说话不要在背后说人闲话。闲话就如同噪音一般,对工作情绪和人际关系都有影响。办公室本来就是是非之地,所以在办公室讨论涉及他人的话题时,说一定要讲究说话技巧,以免树敌。

其次,说话切忌过于情绪化。主观臆测、信口开河只会让事情变糟,而且,不能控制情绪的人还会给人不稳重的感觉。客观、谦虚的言论才能得人心,说话时,一定要尊重事实,注意场合、对象及表达方式。

塔马拉效应——多做事,少说话

心理学名词

塔马拉,是捷克雷达专家弗·佩赫发明的一种雷达,这种雷达与其他雷达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从来不发射信号,它的任务只是接收信号,所以能躲过敌方反雷达装置的搜寻。如果把发射信号比喻为“说”,把接收信号比喻为“做”,将此原理运用到职场中,就可以如此解读塔玛拉:只做事、不说话,这是最安全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塔马拉效应。

难道不是这样吗?在参加工作之前,父母只是这样告诉我们:“多说无益,少说少错。”或许有人会说,我听到一种说法叫做“多做多错”。仔细想想就会知道,它在工作环境中不太适用,因为如果你做事比别人少,那往往代表着你不够积极的工作态度,再说,领导也不能认同的工作表现。所以说,做事是必需的,做错事也没有关系,而不做事则是大大的过错。

对职场人来说,多做事只是一个前提,少说话或者不说错话才是最关键的。如果你喜欢老虎嘴里拔牙,就算你再能干也不行。

经典案例

小陈刚到广告公司工作的时候,意气风发,极想干出一番事业。他的能力也很强,不但具备很好的文案策划才能,而且非常敬业。遇到有加急业务的时候,小陈也能够加班熬夜完成工作。这些行动领导都看在眼里,也对小陈特别欣赏,已经内部提议给小陈加薪,并升了他的职。

有一次,领导找小陈聊天,聊完后,小陈看到漂亮的玻璃茶几上,长颈花瓶里插着一支夺目的玫瑰。小陈就随口说:“怎么就买了一枝花呀,太单调了吧。”领导微笑着说:“你可以改变这种单调呀。”小陈说:“我明天买枝别的花,搭配一下。”

第二天,小陈已经把这件事情彻底忘记了。领导进办公室的时候,特意看了一眼那枝依旧单调的玫瑰。

一次开会,领导还没有进会议室,小陈随口和同事聊了一句:“人事是怎么回事呀,会议室也不给安空调。”这是领导在会议室门口听到员工聊天的第一句话。

开会之后,没有几天,领导找小陈谈话。令他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以为领导要给自己加薪,没想到却是要辞退他。当他结结巴巴地询问原因的时候,领导认真地说:“任何一个公司,都有一些问题。对于员工来说,抱怨不如改变,有什么想法或建议直接跟上司表达。而且,你仔细看一下企业邮箱公告栏里的员工守则。第一条就清清楚楚地写着‘员工,抱怨两次至两次以上的,予以辞退’。”

这让小陈的脸完全红了。后来,当他跨进另外一家广告公司时,领导对他的表现非常满意,因为他彻底懂得了有抱怨的时间,不如踏踏实实地做事。

你学会了吗?

有些爱讲话的人也许会问了:“我可以不说抱怨的话啊,多说话有助于联络感情啊?”其实,绝对不是这么回事儿,听过“言多必失”吗?一不小心,你也许就会触礁。

(1)你可能说露了自己的弱点。当你还沉浸在自己妙语生花的言论时,可能观众们早已经面露不屑,或是扬长而去。原本打算在同事面前显山露水的你,不过是班门弄斧,只能以弄巧成拙收场。

(2)你可能说中了人家的隐私。当你就某事高谈阔论时,可能会触及到一些话题或是关键人物。你想不到的是,这些话题可能触及了哪个人的隐私,或者那个关键人物恰好跟你面前的这个人有些瓜葛。这个时候,你知道自己是在引火上身吗?

(3)你可能只顾说话而忘了做事。当你在会议上大肆夸耀自己的方案有多么完美时,你是否忘了自己有多久没有进行过实际操作了,那些完美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殊不知,你在领导眼中已经成为办公室里光说不练的假把式标杆。这是你“说”的目的吗?

霍桑效应——抱怨可以讲出来吗

心理学名词

“霍桑效应”,是指让员工将自己心中的不满发泄出来,也就是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宣泄效应”。霍桑一词,是美国芝加哥市郊外的一间工厂的名称,也是进行实验研究的地方。

霍桑工厂以制造电话交换机为主,它拥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即便如此,那里的工人们依然无法感觉到工作的幸福和快乐,这让工厂的负责人非常烦恼,于是,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成立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多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并在1924年11月进入工厂。

心理学家们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努力,花了两年多的时间,跟两万多个工人沟通。在谈话的过程中,他们耐心倾听了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非但没有压制工人们的抱怨,他们还做了详细的记录。由于工人们长期积压的不良情绪得到了疏导,所以霍桑工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人们开始正视工作,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抱怨在生活中总是时常可见的。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抱怨的权利。尤其作为压力最大的“二把手”,你的情绪也需要一个合理的疏导,就像霍桑效应那样的情况。但是,在职场中,抱怨也并不意味着要傻傻地去说这里不对、那里不公平,放任自己的恶劣情绪污染整个办公室。假如你这样疏导的话,那很有可能使自己的处境变得非常糟糕。

经典案例

李惠子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年轻女孩,她现在就职于一家小型私企,虽然才25岁,但她已经走到了管理层。可就在一年前,她差点儿就被辞退了。

她的直属领导叫刘悦,是广告专业的门外汉,只是对管理比较在行。很多时候,对于惠子的创意,刘悦都持保留态度,她既不反对,也不支持。一个创意就这样拖着,惠子也得不到明确的答复。这让惠子非常头疼,一边自己的创意得不到认可,一边还要处理刘悦分配下来的琐事,于是惠子开始了抱怨。

有一次,跟同事吃饭的时候,惠子不由感慨地说:“工作的感觉糟糕极了,领导在这个领域里并不专业,所以,很多方案都被拖着得不到实施。”让她更郁闷的是,这句话后来被刘悦知道了。一方面,惠子不想失去这份工作,因为还没有做出成绩,再跳槽也没有底气;另一方面,她早听说刘悦心胸并不宽广,她一定会“报复”自己。

当时的惠子矛盾而无助,每天如坐针毡。后来,心理咨询师朋友给她出了一个主意,让她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发生了变化。朋友给她的建议是:“尽管有了抱怨应该发泄出来,但最好不要和同事讨论,不如将工作中的问题和抱怨都像日记一样记录下来。如此一来,书面整理可以让思维方式变得更加清晰,工作也就不再麻木了。”

惠子不仅疏解了自己的情绪,而且还有了良好的心理保障。如果有一天刘悦给惠子小鞋穿,那惠子的工作记录就可以证实她的清白。在某一天,一切都如意料中的那样发生了,辞退的消息传来了。

惠子没有愤怒,她只是拿着自己的工作记录,平静地敲开了老板办公室的门,形势在瞬间发生了逆转,惠子坐进了刘悦的办公室。

你学会了吗?

对工作有一些不满很正常,假如你是一位管理者,你该学会理解与包容抱怨的员工,听一听下属心中的不满,这最能暴露出管理中的问题;假如你上面还有领导,那你就要注意自己的抱怨方式,因为不正当的抱怨方式可能让你被炒鱿鱼。作为职场的“二把手”,你应该学会克制情绪,先在工作中干出样子来,然后再选择合适的时机提出自己的要求,这样,你的抱怨就成了正义的宣言。没有一个老板不喜欢有实际绩效的人,有成绩的人才有发言权。

投射效应——别那样说,他(她)不是你想的那样

心理学名词

投射效应,是指人们习惯以自己的认知标准去衡量他人的心理现象,当一个人具有某种特性时,往往会认定他人也会有跟自己相同的特性,并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然后再去理解对方。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强加于人的认知障碍。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一个关于投射效应的实验。

共有80名大学生参加实验。实验者征求了每一位学生的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一圈儿”。结果,有48名大学生愿意背着牌子在校园里走动,而且他们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子的大学生们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才愿意这么做。事实表明,这些大学生都把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

在生活中我们也是这样的,觉得别人的好恶与自己完全相同,并将他人的特性硬纳入自己既定的框框中,然后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如自己喜欢某一事物,所以在跟他人聊天时,话题总是离不开这件事,根本不去想别人是否感兴趣、能否听进去。其实,这也是我们对别人的看法和行为不理解的原因所在。

假如一个人常以自己来衡量别人,并且把自己的主观情绪带入工作中,这样只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有些时候,拿自己的主观臆断去投射别人或者现实中的事物,甚至还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偏差。

经典案例

二战时,有一家犹太人在德国经营木材场。由于战争爆发,一家人想快点儿离开德国,但老父亲和大儿子产生了分歧。

老父亲说:“我们应该去找那位木材商,他长期为我们供应木材原料,并数次帮我们渡过难关。”可大儿子却说:“那位木材商一直在帮我们家,而我们却没有一点回报。现在,性命攸关之际,再去找人家,是否有些不合适?我们只接受不付出,人家拒绝的可能性很大。”

大儿子计划去投奔一位银行家,对方和他们的关系不错,因为他们把所有积蓄都存在对方的银行里。因为他们的存款,银行家的银行渡过了很多难关,所以银行家常对他们说:“假如你们有了困难,一定要来找我,你们不仅是我的衣食父母,更是我的大恩人。”

后来,老父亲和儿子决定分两路走。带着妻子和小儿子,老父亲去找木材商了,结果,木材商费尽周折,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将他们送到了亚洲,使他们逃离了德国纳粹的追杀。多年以后,战争结束了,但老父亲一直没有大儿子的消息。经过多方寻找,他最终得知了真相。原来和老父亲分手的当天晚上,大儿子带着家眷去了银行家那里。谁知银行家却报了警,说有人入室抢劫。结果,他们全部被抓进了集中营,并死在那里。

知道了经过后,老父亲对小儿子说:“很多人以为,给予恩惠是赢得忠诚的最好办法,其实这是对人性的一个误解。在生活中,那些能够忠诚于你的人通常是那些曾给过你恩惠的人。”

你学会了吗?

在职场中不是这样吗?当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下属时,人们往往是越看越讨厌,甚至会指责、中伤对方,殊不知,真正暗箭伤人的往往是你最信任的下属。如果跟上司、同事或下属之间闹别扭了,在没有沟通好之前,你是否总是不停地猜想着矛盾的原因,并习惯性地认为同事也一定如此。不妨去问一下对方,你可能会发现他并没有这样,甚至可能恰恰相反。

通过让人的思想和视野变小,投射效应限制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知。因此,在处理上下级关系的时候,我们应尽量避免投射效应的影响,在说话前再三思考一番,如尽量做到以下三点。

(1)换个角度,转变一下思维方式。

(2)抛却自我,设身处地考虑对方的感受。

(3)多跟他人进行沟通,了解事情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