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2007年8月30日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施行。
《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宏观经济效果和对当前住房政策的启示》,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住宅社会经济发展委员会2007~2008年度报告。
刘华新等:《管窥国外住房政策:引导与保障是重点》,载《人民日报》2010年5月5日。
利奥·梅拉梅德:《写错字不要怪铅笔》,周健民、周健译,载《中国证券报》2009年12月15日。
陈和午:《时评:日益畸形的土地财政影响堪忧》,载《证券时报》2010年2月8日。
贾图:《住房保障嫁接于市场必然走向畸形》,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2月9日。
王苹:《数据“糊涂账”将误导住房决策》,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1月8日。
邢海洋:《全球坐标中的中国房价》,载《三联生活周刊》2008年9月22日。
[10]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8~2008),http://www。stats。gov。cn/。
[11]David Kamp:《重温“美国梦”》,刘志伟编译,http://www。sina。com。cn,2009年3月23日,转引自《新世纪周刊》。
[12]李雪娇、黄丽萍:《从次级贷到次级债——美国次贷危机探因》,载《现代金融》2008年第12期。
[13]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载《中国信用卡》2009年第1期。
[14]邵传林、张存刚:《美国次贷危机成因的深层次思考:述评与探讨》,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15]潘锐:《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其对国际金融秩序的影响》,载《东北亚论坛》2009年第1期。
[16]裴平、李健旋:《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其启示》,载《江海学刊》2009年第1期。
[17]叶辅靖:《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载《亚非纵横》2009年第1期。
[18]杨国才:《战后美国赤字财政政策的运用及启示》,载《经济问题探索》2000年第10期。
[19]范文波:《中西方赤字财政理论的比较研究及启示》,载《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6期。
[20]包宗华:《房价收入比计算问题引出的问题》,载《中外房地产导报》1999年第22期。
[21]慈向阳、宣国良:《房价上涨的因素及风险研究——对中国房价上涨的再思考》,载《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3期。
[22]《小康》研究中心:《八成人不满意房价——2008~2009中国居住小康指数67.2》,载《小康》2009年第7期。
[23]凌廷友:《基于内部收益率的中国房价分析》,载《中国统计》2007年第4期。
[24]孙宏志:《“房价收入比”及衍生概念的解读》,载《城市开发》2001年第8期。
[25]黄静、屠梅曾:《基于非平稳面板计量的中国城市房价与地价关系实证分析》,载《统计研究》2009年第7期。
[26]唐烨:《哈继铭:未来5年,中国房价一定上涨》,载《沪港经济》2010年第4期。
[27]包宗华:《关于房价收入比的再研究》,载《城市开发》2003年第1期。
[28]陈平、魏清泉、吴剑平:《高房价对中国经济社会的8点负面影响》,载《城市开发》2007年第12期。
[29]荆强:《高房价:中国不能承受之重》,载《红旗文稿》2010年第8期。
[30]况伟大:《房价与地价关系研究:模型及中国数据检验》,载《财贸经济》2005年第11期。
[31]王岳龙、武鹏:《房价与地价关系的再检验——来自中国28个省的面板数据》,载《南开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
[32]宋勃、刘建江:《房价与地价关系的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的实证检验:1998~2007》,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9期。
[33]苏多永、张祖国:《房价收入比研究的发展改进》,载《中国房地产》2009年第4期。
[34]徐泽民、隋云鹏:《中国各地区房价收入比研究》,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35]钱忠好、邹文娟:《中国高房价与高地价关系之谜:一个经济学解释》,载《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36]孙波:《中国房价泡沫规模及发展趋势》,载《学术交流》2010年第4期。
[37]王春华:《中国房价“越调越涨”成因探析》,载《中国房地产金融》2008年第5期。
[38]邓宇、揭筱纹:《中国房价、地价与租赁价格的关系》,载《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22期。
[39]朱富强:《中国的房价问题:现状、问题、成因及解决方向——现代社会是如何偏离“住者有其屋”的这一理想的》,载《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第3期。
[40]阎金明:《中国的房价是由什么决定的》,载《当代经济》2007年第6期(上)。
[41]包宗华:《怎样看待我国的住房价格》,载《城市开发》2004年第1期。
[42]包宗华:《小户型低房价符合中国国情》,载《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第24期。
[43]戴英马:《我国的房价变化与政府调控措施》,载《中国物价》2004年第12期。
[44]尚士高、朱慧:《如何有效控制房价——“2006年中国房地产政策专家高峰会”综述》,载《今日中国论坛》2006年第6期。
[45]《今日中国论坛》编辑部:《房价,房价(上)——中国房地产专家学者观点大碰撞》,载《今日中国论坛》2006年第6期。
[46]《今日中国论坛》编辑部:《房价,房价(下)——中国房地产专家学者观点大碰撞》,载《今日中国论坛》2006年第7期。
[47]余华义:《经济基本面还是房地产政策在影响中国的房价》,载《财贸经济》2010年第3期。
[48]盛松成、刘斌:《经济发展对房价长期走势的决定作用》,载《财贸经济》2007年第8期。
[49]汪利娜:《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及“救市”建议》,载《财经科学》2009年第5期。
[50]周雪飞:《当前我国土地财政“倒逼金融”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载《财政研究》2008年第9期。
[51]朱颖、徐丽芳:《美国房价下跌的宏观经济效应与其经济衰退的若干问题》,载《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5期。
[52]苏星:《我国城市住宅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53]谢经荣等:《地产泡沫与金融危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54]汪利娜:《美国住宅金融体制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版。
[55]张俊:《城市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研究》,地质出版社2007年版。
[56]郭建波:《世界住房干预理论与实践》,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版。
[57]周天勇:《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5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数通电子出版社2008年版。
[59]马惠明:《英汉证券投资词典》,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60]马克思:《资本论》(第1、2、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61]托马斯·伍兹:《清算谎言经济学》,马慧译,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年版。
[62]保尔森:《峭壁边缘》,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63][美]威廉·阿朗索:《区位和土地利用——地租的一般理论》,梁进社等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64][美]阿瑟·奥莎利文:《城市经济学》(第6版),周京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5][苏]科瓦连科:《城市发展的道路》,唐秀山、张孟仪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66][苏]R。T。克拉夫秋克:《新城市的形成》,傅文伟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年版。
[67][英]P。霍尔:《城市和区域规划》,邹德慈、金经元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版。
[68][苏]N。A。伊利英:《城市经济学》,桂力生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版。
[69][英]K。J。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城市经济研究室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70][美]沃纳·赫希:《城市经济学》,刘世庆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71][美]威廉姆·B。布鲁格曼、杰夫瑞·D。费雪:《房地产金融与投资》,李秉祥等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2][美]伊利、莫尔豪斯:《土地经济学原理》,藤维藻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73][日]野口悠纪雄:《土地经济学》,汪斌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74][德]约翰·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吴衡康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75][英]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廉运杰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76][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77]Hamer,A,“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odel,Challenge and Policy”,Urban and Regional Report,World Bank,1985.
[78]Rothenberg,J,“Urban housing markets and housing policy”,in J。Bernstein and W。G。Mellon,eds。,Selected reading in quantitative urban analysis。Oxford:Pergamon Press 1987.
[79]Lawrence Smith,George Fallis,“Price Effects of Rent Control on Controlled and Uncontrolled Rental Housing in Toronto:A Hedonic Index Approach”,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8.1985.
[80]Arthur Eubank and C。F。Sirmans,“The Price Adjustment Mechanism for Rental Housing in the United State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93.1979.
[81]Robert Edelstein,“The Determinants of Value in the Philadelphia Housing Market”,Review of the Economic Statistics,Vol。56.1974.
[82]Jones,L,“Wealth and Housing,Faculty of Commerce”,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Mimeo,1985.
[83]Francisco Arcelus and Allan Meltzer,“The Markets for Housing and Housing Services”,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Vol。5.1973.
[84]James Follain,“The Price Elasticity of the Long-Run Supply of New Housing Construction”,Land Economics,Vol。55.1979.
[85]Frank De Leeuw and Nkanta Ekanem,“the Supply of Rental Housing”,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61.1971.
[86]Robert Topel and Sherwin Rosen,“Housing Investment in the U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Vol。96.1988.
[87]Richard Pollack,“Supply of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Land Economics,Vol。47.1973.
[88]Thomas Zuehlke and David Rasmussen,“A Search Model of Housing Market Transactions”,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Vol。54.1988.
[89]Francis Cronin,“Estimation of Dynamic Linear Expenditure Functions for Housing”,Review of the Economic Statistics,Vol 64,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