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人类在几个世纪前就有关于进食障碍的记载,但是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才开始真正关注进食障碍,临床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病态进食患者,并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进食障碍发病的直接原因是,患者对自己的身体不满,害怕体重增加,而对体型、体重的歪曲认识和期望是此类障碍共同且重要的心理病理特征。
一、进食障碍概述
虽然严重的进食问题直到最近才被认为是心理障碍,但奇特和不寻常的进食习惯在许多个世纪以前就被记载下来。古代埃及人相信每个月清理肠胃可以避免生病;古罗马人建造了名副其实的“呕吐厅”,供人们在丰盛的宴会上纵情吃喝后到里面清理肠胃——以便回去继续吃喝。多个世纪以来,自愿挨饿与被迫挨饿,两者都披着圣洁和邪恶的外衣。禁食有时是一种宗教仪式,有时又作为处死所谓“中魔者”的一种刑罚。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
到了20世纪,一些人仍可以在马戏团和杂耍表演上靠表演反刍、吃一些不同寻常的物质或展示惊人的食量来谋生(Vandereycken&;Van Deth,1996)。遭受了成长挫折或肥胖折磨的儿童被认为是不受欢迎或精神上有缺陷的,这些都证明,历史上社会对那些有进食障碍的人并不仁慈。
进食障碍,以及像节食和暴食等与进食有关的问题,最可能出现在青春期发育的两个重要时期:进入青春期阶段和青春后期向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Attie&;Brooks-Gunn,1995)。童年早期和中期的危险因素,如进食障碍、节食模式和负面的身体意象,会与青少年面对的挑战相冲突。这种冲突导致一些青少年,尤其是女孩子在进食上过度控制,以错误方式来应对压力和身体的变化。在一些个案中,这种进食控制的模式和其他对进食和体重变化过度代偿的努力(如过量运动)一起,导致了诸如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等主要进食障碍。
神经性厌食症在1873年受到关注,两位医生首次描述了这种障碍。英国内科医生威廉·戈尔(William Gull)爵士,给它命名并且第一次将之描述为一种特定的疾病。几乎同时,巴黎精神病学家查尔斯·拉瑟古(Charles Lasegue)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描述了厌食症。两位调查者都观察到该疾病在最富裕的社会阶层最流行,这促使拉瑟古提出在缺乏父母慈爱(在富裕家庭中相对普遍)和对食物有成见之间存在联系。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可能驱使一些少女以拒食来作为表达拒绝感觉的方式。这种观点的提出在神经性厌食症的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常被作为对该病认识的开端。此后,对该类疾病的报道陆续增多。到21世纪,对厌食症的指定治疗是“父母切除术”(parentectomy),即让儿童从家里迁出,并结合各种必需的方式强行喂食(R。Epstein,1990)。
对于神经性贪食症的关注与研究最初来自法国医生Pierre Jan(1903)对患者的暴食、呕吐、导泻等症状的报告。后来,Keyt和Leigh(1954)等均有相同的报告,但他们都认为这是神经性厌食症的某些症状。直到1959年,美国人A。J。Stunkard发表了一篇题为“进食模式与肥胖”的文章后,才产生概念上的变化,出现了“贪食”这一术语。他认为在肥胖或正常体重的人群中也存在暴食,继之出现呕吐、导泻等现象,并称之为“狂吃综合征”,后改称为“贪食症”,并得到大家的公认(张大荣,沈渔邨,1993)。
根据20世纪前后的内科医生的说法,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不适当的浪漫选择的症状,阻碍了患者受教育或社交的机会,并与父母发生冲突。苗条象征无性和优美,这暗示了与工薪阶层存在很大的社会距离(Attie&;Brooks-Gunn,1995)。从20世纪30年代起,人们对女性理想体型和外表的态度与看法,已经被广告、电影明星、时装设计师和类似的因素塑造成偏好苗条的流行文化倾向。
食物和进食对女性身份的意义,家庭和社会阶层在决定体形和食物选择中的作用,以及用体重调节来作为青春期自我调节和控制的替代,这些因素直到今天仍然是产生进食障碍的重要原因。在20世纪的后二十五年,医学界已经把进食障碍的其他方面,如对食物的习惯性拒绝、对过度运动的强调、暴食与吐泻等贪食症症状,认定为重要和潜在的危险综合征。1980年,美国DSM引入进食障碍,提出了明确的、规范化的进食障碍诊断标准,其后陆续被各国学者所采用。
二、神经性厌食症
(一)定义与临床诊断标准
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AN)是一种复杂的进食障碍,单从字面上理解,它是由神经性原因导致的食欲缺乏。然而,这个定义多少有些望文生义,因为缺乏食欲并不是这种障碍的真正问题所在。该障碍的核心特征是患者对肥胖的病态恐惧,并出现体像障碍(body-image disorder)、过分追求纤瘦等心理与行为特点,进而发展为严重的食欲不振,自发性地饥饿断食。由于厌食会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因此,患者多会有皮肤干燥、贫血、骨质流失、关节肿胀、低血压及心跳加快、冷敏感、指甲和头发脆弱以及钾含量过低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甚至会致死。
Gymnast Christy Henricb在被告知因体重过重而不能入选美国奥运会代表团后,患上神经性厌食症。1994年,因多种器官的衰竭去世,年仅22岁。
关于神经性厌食症的医学记载最早发表于1689年,这一年,理查德·莫顿(Richard Morton)记载了两个病人。一个18岁的女孩和一个16岁的男孩都患上了“神经性肺病”,导致身体组织消耗殆尽,女患者最终由于拒绝接受治疗而死亡。如上文所述,直到1873年,巴黎的Charles Lasègue与伦敦的William Gull爵士各自独立地描述了这种疾病的临床症状,才使它获得了神经性厌食症这一现代名称。Gull(1888)描述了一个14岁的女孩无明显的原因而开始厌恶食物,除了喝少量的茶或咖啡外,进食减少。经过治疗,让她少食多餐,病人恢复良好。
(二)流行病学特点
如果仅仅通过大众媒体报道的个案来推测进食障碍的发病率,那我们会很容易高估患者的实际比例。若采用严格的诊断标准,估计其在西方国家的流行率为0.28%,西方国家所有女性在其一生中发展此病的比率约为0.5%(APA,2000)。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如Jones等(1980)将纽约州门罗县1970—1976年间的神经性厌食症发病例数与1960—1969年间的数字比较后发现,15~24岁女性的神经性厌食症发病例数增加四倍之多。国内目前尚缺乏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但多数精神科工作者有这样的印象,即近年来神经性厌食症的个案越来越多见。
当然,这里谈的是以严格的临床诊断标准估算的进食障碍的发病率。实际上有很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及青年女性存在着某些不正常的进食模式。有人估计,在西方青少年女性中,具有神经性厌食症的某些症状但达不到诊断水平的比例最高可达5%。国内钱铭怡等(2002)在对北京市女大学生进食障碍状况的初步调查中,发现4.98%的非典型性进食障碍者。
(三)临床表现
约有90%~95%的厌食症个案发生在女性身上,其发病年龄很少早于青春期。一般来说,10~30岁是神经性厌食症通常的发病年龄,其中的大多数(85%左右)在13~20岁起病,高峰年龄为14~18岁。切记,这只是一个统计趋势,实际情况更为多样,例如,曾经有报道说一位92岁的高龄女性进食障碍首次发病。
由于对肥胖的恐惧而以各种手段使体重减轻,是此障碍的核心症状。患者开始时多以减少热量摄入为特点,但他们逐渐完全避免食用含有高糖分或高蛋白的食物。除了控制饮食之外,有些患者会在餐后迫使自己呕吐,或使用泻药、利尿剂来减轻体重。患者还可能通过增加运动量,如跑步、游泳、跳健身操等来减轻体重。
DSM-Ⅳ-TR列出两种神经性厌食症亚型:一种是限食型(restricting type),另一种是暴食/清除型(binge-eating/purging type)。这两种类型的区别主要在于患者维持其极轻体重的方式不同。前者发作期间,患者没有出现有规律的暴食或泻出行为,后者则伴随有规律的暴食或泻出行为。接近30%~50%的进食障碍患者是从限食型转变为暴食/清除型的。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关注身材苗条,严格限制食物摄入量,却对食物极端专注。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去查阅有关食物的资料,思考和计划他们有限的膳食。许多报告显示,他们的梦充满了食物和吃的影像。
这种对食物的专注,实际上可能是食物剥夺的结果,而非其原因。20世纪40年代末期,Keys等曾进行了一项著名的“饥饿”研究。结果36位体重正常的自愿被试在经历了六个月的半饥饿饮食后,变得全神贯注于食物与吃。他们每天花费几个小时计划他们微量的一餐,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来谈论食物、研究食谱,以奇特的方式组合食物并用餐。许多人也有关于食物的生动的梦。
体像扭曲是神经性厌食症病理特征之一,厌食症患者对自己的体型知觉有偏误,因而否认有问题而拒绝治疗。研究发现,多数西方社会的女性都会高估自己的身材尺寸,尤其是那些神经性厌食症患者。
对神经性厌食症患者进行评估的方法之一是问卷法。另一种方法是让女性患者看一系列不同体重的女性图片,请她们从中选出与自己最接近及理想体型的图片。个体高估自己的尺寸,所选取的理想体形会过瘦。尽管对自己身材的观念扭曲,但可能因为常常称量体重,所以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可以准确地说出自己的体重。
很多研究者注意到,神经性厌食症常常与其他心理障碍相伴发生,如抑郁症、焦虑症等。很多人表现出强迫症模式,他们制定出严格的规则来准备食物,甚至将食物切割为特殊造型。Bastiani等人(1996)的研究发现,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和其他强迫症患者在强迫思想和强迫行为上的得分一样高。患者往往有完美主义倾向,做事比较刻板,他们会倾向于持有某些信念,如“我在各方面都必须是完美的”、“假如我不是目前这个样子,我会变得更美好”、“我不吃就可以避免罪恶感”等。
个案研究六十七磅的虚弱者——限食型神经性厌食症
P,女,20岁,为治疗进食障碍而入院。她的体重仅67磅,难以支持1.60米的身躯。四年前她开始节食减肥,初时想减轻六磅,但她受到对她的新体态赞美的鼓励,又进一步减轻了八磅。以后两年中她继续减肥,增加体力活动直到体重下降到64磅,这时月经也停止了。她曾住内科治疗溃疡病,出院三个月后,又住入综合医院精神科。在住院的八周中体重从84磅增加到100磅。进大学后学习任务和社交活动增多,她再次节食到体重仅有67磅。她的进食习惯是带仪式性的,她先把食物切成小块,并在盘上拨弄一番,然后慢慢地进食。她不食高脂和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她为身体变化而烦恼,并且随着体型发育而越来越焦虑。她不得不停学并再一次住院。
医生劝她顺从治疗,但她害怕体重增加和发胖而导致病情的发展。医生打算使她的体重每周至少增加两磅,如果达不到要求,就要限制她在床上休息。在心理治疗时逐步指导她讨论自己的感受及对镜观察自己。开始时至少花十秒钟观察身体的一部分,然后逐渐增加观察的时间,直到能观察全身而没有一点儿焦虑。她的体重增加到93磅时,月经恢复。经过七个月个别治疗和家庭治疗,出院时体重为100磅,月经恢复。她重返大学,半工半读,并和父母住在一起。
(资料来源:罗伯特·斯彼德,美国精神障碍案例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神经性厌食病例通常有特征性体征和症状,诊断没有多大疑难,在个案研究——限食型神经性厌食症中可看到,P女具有该障碍的所有特征,包括拒绝保持与年龄及身高相应的体重,即使体重不足仍极度害怕体重增加或发胖,病人对体重或体型的体验有问题(观看自己的身体时产生强烈的焦虑),月经初潮后的女性发生闭经。因为她从不用清除行为(如自我引吐或者使用泻药或利尿药)来减轻体重,亦无暴食行为(进食大量食物,并对进食失去控制感),因此,应被归类为限食型。
P女对食物的强迫性仪式行为(如将食物切成小块,进食前拨弄一番)是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常见的行为特征。虽然强迫性进食行为提示可能需要附加诊断强迫障碍,但因为她的强迫行为可以用神经性厌食来解释,所以不需另作诊断。
在神经性厌食症病程中,患者体验到抑郁和惊恐发作。对于这些症状无足够的资料以做出肯定的心境或焦虑障碍的诊断。然而,出现这些症状是神经性厌食常有的情况。
个案研究近乎皮包骨——暴食/清除型神经性厌食症
一位23岁的美国年轻妇女在少年期逐渐开始出现进食问题。14岁时体重128磅(58.1公斤),身高已达到成年时的5英尺6英寸(1.8米)。她感到“胖得厉害”并开始节食,但没有多大效果。17岁时体重165磅(74.9公斤),因怕被人取笑而更认真节食,第二年体重减到130磅(59公斤)。她回忆当时感到非常抑郁、不安和无用。她开始回避困难的功课,以便取得最优秀的成绩,因为怕丢脸而对学习和成绩不讲真话,和男孩子交往时有强烈的焦虑,所以中学最后一年转学到女子中学。
她上大学时困难增多,不知如何安排学习、约会或探访朋友的时间。她在给医生的信中说,她更加拼命地减肥,开始用泻药。20岁在大学二年级时,她的体重下降到最低的88磅(标准体重的70%)并出现闭经。
她在信中还谈到,她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终于强制自己增加体重,但是她一年前开始的过度进食和呕吐变得更严重。“在大学时我呕吐越多,持续的时间便越长并越难吐出。我需要用各种工具来引起呕吐。我先服6~10剂吐根,用电线伸到咽部引起呕吐。长时间跪着呕吐会使膝盖麻木。进食加呕吐过程一般花2~3小时,有时长达8小时。我害怕呕吐和疼痛,有时我咽痛得厉害,便推迟使用吐根和电线。有时我坐在地板上咬指甲,用镊子将指甲周围皮肤拉起,通常我戴了橡皮手套,想在某种程度上防止这种行为。”由于她全神贯注于体重和进食,学业受到影响,21岁中途退学。
(资料来源:罗伯特·斯彼德,美国精神障碍案例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从个案研究——暴食/清除型神经性厌食症中可看到,病人强烈地和不合情理地害怕变胖,甚至在消瘦时仍如此。她有体像障碍,体重符合一般标准时,她却认为自己太胖,其他人看来她瘦得难看时,她却认为“从来没有比这时更可爱”。她坚持节食、运动、自我引吐和服用泻药及利尿药,使体重减少约30%。她最近三年闭经。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她长期有饥饿感,但仍进行节食,因此将此障碍称为厌食症(食欲缺乏)是命名错误。事实上,她亦有反复发作的暴食——快速和无控制地进食高热量食物。暴食后接着呕吐和懊悔。如果仅有反复的暴食和清除行为,则应诊断为清除型神经性贪食。如果暴食和清除行为发生于神经性厌食的病程中,则只诊断为神经性厌食,但需标明是暴食或清除型。
一位消瘦的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坚持认为自己是肥胖的,这提示可能存在躯体妄想,躯体妄想可见于精神分裂症或重性抑郁障碍。但是,对这类患者一般不考虑其有妄想,因为她陈述的是自己如何体验而不是关于实际体重的争论。
三、神经性贪食症
(一)定义与临床诊断标准
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BN)也是一种心因性的生理失常现象。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和强烈的控制体重的愿望为特征,患者在摄入过多食物之后,由于自责和对体重的担忧,又采取不恰当的补偿行为(如诱吐、导泻、增加运动量)来减轻体重。例如,患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往往是一个小时内,饱餐平时拒绝的肥腻食品:几个冰激凌、几筒饼干、数盒巧克力和几块蛋糕。之后,她又扣喉诱导呕吐,并感到内疚和沮丧。
英文中bulimia这个词来自于希腊语的bous(意思是公牛)和limos(意思是饥饿),两者相结合,意指一个“可以吃掉一头牛”的饿汉。作为一种精神综合征,神经性贪食症被人们所认识是近四十年的事。1979年英国的精神病学家罗素(G。F。M。Russell)提出了这个概念,并于1987年才被纳入DSM。罗素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神经性贪食症是一种直到20世纪后半叶才被真正认识的新的障碍。然而,早在公元2世纪,古希腊名医盖伦就曾经指出,存在一种以过量饮食、呕吐、昏晕为特征的综合征,他把它称为bulimos。这样看来,这个所谓的“新”的饮食障碍实际上是早已存在的。
(二)流行病学特点
与神经性厌食症一样,神经性贪食症通常也发生于女性中(占发病个案的90%~95%)。神经性贪食症的起病年龄一般比神经性厌食症要晚,多数在15~21岁。西方国家所有女性在其一生中发展此病的比率在1%(Hoek,2002)左右。
正如前文所述,在许多青少年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不正常的进食模式。一些人通过朋友或媒体知道了有关的补偿行为之后,出现暴食或尝试诱吐、使用泻药等。在Mitchell等(1982)的一项研究中,50%的被访大学生报告有定期暴食,6%的人尝试诱吐,8%的人尝试泻药至少一次。然而,其中只有某些人具备神经性贪食症的诊断条件。
(三)临床表现
同样,强烈担心体重增加也是神经性贪食症的主要特征之一。典型的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在其患病早期会由于强烈的变瘦愿望而限制自己的食欲,节食或者吃一些低热量的替代性食物。然而,节食逐渐转变为开始进食“禁食的食物”——高热量且易消化的食品,患者平均每次贪食发作时的摄入热量可高达4800卡路里。暴饮暴食之后,为了挽救个人崩溃的自我控制能力,患者会采用多种补偿性行为以期控制体重。最常见的方法是诱导呕吐,由患者用手或其他器械刺激咽喉部而完成,也有服用催吐剂致吐。有1/3左右的患者使用导泻剂减轻体重,极少数患者甚至使用灌肠法。有的患者不采用直接清除食物的方法,而以增加体重消耗的方式达到减重的目的,如长时间、大运动量的活动,活动量远远超过正常水平,且影响生活正常进行。如此交替的暴饮暴食和补偿性行为足以使体重在短期内上下变动,并成为一种极其难受却无法挣脱的恶性循环。这种混乱的进食模式主宰了患者的生活。
个案研究
访问食物地狱——非清除型神经性贪食症
T,女,42岁,从迈阿密飞往芝加哥参加朋友女儿的婚礼时已有两年没有暴食行为。在一整天的婚礼宴席餐会中,她一直和食物打交道。在女朋友的厨房里,她一站几个小时,将食物切、剁、整理、安排并挑拣着吃。
晚上宾客到来时,她开始吃一盘“节制”餐:肉酱凉拌、青菜凉拌、冷肉片和面包卷。虽然一份食物已够丰富,但她想要更多些。她不停地吃了五个小时,初时在客人中间吃,后来觉得有些害羞,便躲到房间黑暗角落疯狂地偷着吃。
她往嘴里塞饼干、干酪、面包、鸡、火鸡、肉酱面和凉拌,但这只不过是她真正想得到的东西(甜食)的“前奏”。她盼望客人快些离开放甜点心的餐厅。客人离开以后,她为自己切了四块蛋糕,再从托盘里将食物塞入口中。她不断地吃着“曲奇”饼和蛋糕。由于害怕被别人发现,她心跳加快,最后依依不舍地溜到阳台。在阳台上,她认为自己处于“食物恍惚状态”中,她在盘子堆起不知抹了什么酱的面包。虽然食物的味道好似泥土,但她继续吃着……她从盘子的残羹中寻找未弄脏的佳肴。最后,她为自己的狂热而哭起来……
这次事件是她持续六个月的暴食复发的开始,在复发中她大量进食甜食和精制的碳水化合物,用恢复吸烟来控制暴食。她在每次暴食后通过不停的运动来“去掉卡路里”,如一次步行4~5小时,提着自行车上下六层楼梯,天黑后在危险的城市公园里骑几英里的自行车。
(资料来源:罗伯特·斯彼德,美国精神障碍案例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对很多神经性贪食症患者而言,暴食是一种昂贵的进食障碍。高额的食物账单会使他们陷入财务的困境,有些患者甚至会去偷他人的食物。DSM-IV-TR区分了两种神经性贪食症:清除型与非清除型,主要依据是患者的补偿性行为的性质。如果患者是有规律的补偿行为,包括诱吐,或滥用泻药、利尿剂、灌肠,就被诊断为清除型神经性贪食症;反之,如果个人的补偿行为是靠禁食和激烈运动,则被诊断为非清除型神经性贪食症。其中,清除型比非清除型要普遍得多,大约占总病例的80%。
暴食行为可伴有情绪烦躁、人际关系不良。暴食可暂缓烦躁情绪,随后不久,患者便对自己不满而情绪低落。发病初期,患者对自我进食行为控制能力逐渐减弱,疾病后期自我控制能力完全破坏。
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水电解代谢紊乱,表现为低血钾、低血钠等。反复呕吐可能会带来大面积的龋齿,以及可出现食道、胃部的撕裂伤,还会致使胃酸减少而出现代谢性碱中毒,导泻则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疾病后期,因食管、胃肠道、心脏等并发症而有致命危险。
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同样很关注自己的体型、外表以及他人对自己的印象,注意自己对异性有无吸引力。不同于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对性缺乏兴趣,大多数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在性方面比较主动、积极。从以上案例可见,人们进食的量超过所应该进食的量称为贪食。T描述她在婚礼宴席中的进食情况无疑说明她的贪食发作是一种严重的症状,那时她不能控制她的食量。诊断反复暴食者的第一个问题是,当事人是否经常用一些激烈的不适当的方法去代偿过度进食。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则诊断可能是DSM-IV-TR附录B“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诊断”中的非正式诊断:暴食障碍;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并且自我评估通常受体型和体重过度影响,则诊断为神经性贪食。大多数神经性贪食症患者用一些清除方法来代偿暴食,如自我引吐(最多见),或者使用利尿药、泻药。T的表现是相对少见的神经性贪食,非清除型的例子,此型患者采用的代偿方法是过度运动或禁食。
神经性贪食症患者的体重通常维持在正常的范围内,但也有低于正常或略高于正常水平的。然而,有些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可发展为严重的体重不足,最后反而符合神经性厌食症的诊断条件。
有些神经性贪食症患者暴食并诱吐以减轻体重,有些肥胖的人暴食。然而,多数的神经性贪食症患者没有肥胖,而且多数的超重者也没有暴食。
四、暴食症
临床工作者也观察到,有些患者可能会超重,却显示出一种没有催吐或其他补偿行为的贪食形态,这种形态常被称为暴食症(binge-eating disorder)。
在DSM-IV-TR中,将暴食症列为诊断项目,目的是希望有更多的研究来加以证实。暴食症的症状包括反复暴食行为(每周两次,至少持续六个月)。暴食发作时缺乏控制力,对暴食行为感到苦恼,其他的症状包括吃东西速度很快等。与神经性厌食症不同的是,患者不会出现补偿性行为(催吐、禁食或过度运动)。更为常见的情形是,暴食症患者都属于肥胖(obese)一族。个人的BMI值超过30,即可被认定为肥胖。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肥胖者都会有暴食的困扰。事实上,只有处于暴食患病期和表示无法控制自己吃东西的个体,才符合诊断标准。
暴食症也会影响个体的工作、社交功能,有时会导致抑郁症、低自尊、物质滥用、对身材不满意等问题。患暴食症的风险因素包括儿童时期的肥胖、对体重过度严苛的批评、低自我评价、抑郁症、童年期曾遭受到身体虐待或性侵害等(Fairburn et al。,1998)。
暴食症的流行率较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高,特别是那些寻求体重控制的个体。Ferguson和Spitzer(1995)在其社区样本中发现了6%的节食成功的个案(能够维持减重后的体重长达一年的时间)和19%的节食失败的个案。Striegel-Moore等人在2003年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暴食症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多,不过患病的性别差异不如神经性贪食症与神经性厌食症大。
当然,有些研究人员并不认为暴食症是一个准确的诊断名词,他们认为暴食症现象只是轻度神经性厌食症,并且认为暴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非消除型的女性患者间的差异并不大(Hay&;Fairburn,1998;Striegel-Moore et al。,2001)。由于神经性贪食症患者数量较少,要将两者清楚地区别开来并不容易,要进行大规模样本的比较也非常困难。
五、贪食症与厌食症:相似与区别
通过上文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贪食症与厌食症在许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首先,对这两种进食障碍的诊断中都含有“对体重增加的强烈恐惧”这一临床特征,这也是最重要的特征。无论是贪食症还是厌食症,典型的表现均发端于害怕变胖,并开始于节食一段时期之后。其次,患者都追求瘦身,过分关注食物、体重和外表,并努力与忧郁、焦虑感及追求完美的需求相对抗。再次,他们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物质滥用,也许开始于过度服用减肥药物。另外,无论实际的体重或外表如何,他们都认为自己太重了,看起来过于笨重(Mizes,1995;Ledoux et al。,1993)。
不过,两者之间的区别也是明显的。首先,从外表上看,厌食症患者会偏瘦,而且是非常之瘦,贪食症患者则是瘦、中、胖皆有,所以厌食症容易被辨识出来,他们的体重通常低于标准体重的85%。其次,虽然这两种类型的患者都很在意他人的评价,但贪食症患者更倾向于关心自己是否能令他人愉快,是否对他人有吸引力及是否有亲密的关系(Strigel-Moore,Silberstein&;Rodin,1993;Muuss,1986)。在性活动上,贪食症比厌食症数量更多和更活跃。贪食症患者较少出现厌食症患者那样的严格控制摄入卡路里的强迫性特征(Halmi,1995;Andersen,1985)。在情绪与情感方面,贪食症患者较可能出现情绪波动、不稳定、容易产生挫折感和厌烦,以及对如何有效控制冲动感到苦恼(APA,2000;Sanftner&;Crowther,1998)。贪食症患者容易受自身强烈情绪所控制,而且常改变朋友及亲密关系。
此外,厌食症与贪食症也具有不同的内科并发症。例如,厌食症女性几乎全部停经,而贪食症女性只有半数停经或月经不规则。又如,贪食症患者经常使用催吐的方法,而使其牙齿与牙床经常受到盐酸的侵蚀,从而导致某些贪食症女性有严重的牙齿问题,甚至失去牙齿。同样,长期的催吐或利用泻药腹泻容易引起钾缺乏,从而导致体虚、肠疾病、肾脏疾病或心脏损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