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总要先人一步:任正非的战略观
8307100000005

第5章 一切为了活下去

有一句话这样说:“世上最怕有心人,最怕有心人一心一意的活。”看过《士兵突击》的人一定记得许三多说过的话:“做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情,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许三多的“好好活”,放到创业中也一样适用。创业是什么?创业就是让你的公司好好赚钱活下去。不只是创业者,很多人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事:事做到一半,就做不下去了,最后只能放弃。做公司也一样,如果中途放弃了,公司只能死掉。只有想尽一切办法,让公司赚到钱,才能活下去。

1987 年底,44 岁的任正非和五个志同道合的中年人合伙,凑了 2万元的启动资金在南油新村一个破旧的居民楼里成立了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那个时候租写字楼一个月就要好几千块钱,而居民楼最多也只有三四百块钱。从这就可以看出,华为刚开始创业时很辛苦。

创业一开始,任正非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公司生存下去。华为虽然名为技术公司,但一开始做的都是和技术不沾边的贸易生意。因为刚开始创业,也没有什么方向,只能什么赚钱做什么。在创业初期,华为甚至还卖过减肥药。有一次,任正非听说在深圳卖墓碑的生意很火,赚钱很快,他还派人去调研过。

1944 年出生的任正非,从小就经历了战争与贫困的折磨。他兄妹7 个,加上父母共 9 人,生活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维持。当时任正非家里每餐实行严格分饭制,以保证人人都能活下去。任正非上高中时,常常饿得心慌,但也只能用米糠充饥。他家当时是两三人合用一条被盖,破旧被单下面铺的是稻草。他高中三年的理想是可以吃到一个白面馒头!可以想见,任正非青少年时代是在怎样的贫困中度过的。生活的艰辛以及心灵承受的磨难,成就了少年任正非隐忍与坚定的性格。所以创业以后他感慨:“我能真正理解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

直到今天,虽然华为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任正非依然自称,“没有远大的理想,思考的是这两三年要干什么,如何干,才能活下去。”活下去的意识在他的大脑里根深蒂固,以至于他总是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活下去才是硬道理”这个观点。他甚至专门写过一篇《活下去是企业的硬道理》的文章,来告诉人们活下去的重要性。

按理说,让公司活下去是创业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常识。但实际情况却是,许许多多的创业者,他们考虑最多的不是如何活下去,而是如何去实现一些所谓的“宏伟计划”。其实,任何一个人选择创业,他的内心深处都必然对未来有一个美好的规划。只是,如果在创业的起步阶段,创业者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对未来的追求上,而忽视了把当前做好的重要性,他可能连活下去都成为问题。活不下去了,计划再宏伟,显然也没有实现的机会了。

任正非认为,华为要想活下去,就必须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和活下去的价值。这是站在了企业家的高度去谈活下去的内涵。任正非的意思,实际上在说华为要想活下去,就必须能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创造价值。如果做不到这些,华为也就失去了活下去的理由和价值。

对创业者来说,我们所谓的活下去意思很单纯,就是指如何生存下去。能够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不让公司倒闭,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活下去。

只有有了活下去的意识,才能有活下去的动力。任正非创业早期卖减肥药,甚至想要去卖墓碑,都是想方设法活下去的意识体现。柳传志创业早期,卖旱冰鞋、卖电子表,也是活下去的意识体现。马云在第一次创业的时候,为了让他创立的海博翻译社活下来,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出发,从杭州跑到义乌、广州,四处批些小工艺品、小礼品,再一个人气喘吁吁地背回杭州贩卖,用赚来的钱补贴翻译社的亏损。他的翻译社,有一段时间完全变成了杂货店:从鲜花到礼品,从袜子到内衣,但凡稍微能有些利润的小商品,马云通通背回来卖。他甚至还销售过医疗器材,为了能把东西销售出去,他吃尽了闭门羹,受尽了白眼。但就是靠这种方式,马云让海博翻译社活了下来,并让它在后来成为了杭州最大的专业翻译机构。

不要嫌虾米小就不抓。有活下来的资本,才能有赚钱的资本。不能好好地生存下去,就算计划再远大,也没有任何意义。很多年轻的创业者可能会觉得卖花、袜子、内衣很没有面子,但是不从这些小事里积累基本功,又怎么可能拥有把公司做大的经验?而且,如果一直抱有这种虚荣的心态,又怎么能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踏踏实实地做事,又怎么能把事业做大?

马云创立的阿里巴巴现在已经是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但是马云在刚创业的时候,也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他的成功,关键是因为他活下去的意识——他在给年轻人分享创业经验的时候,也是一直在强调:“活下去,赚钱。”

事实上,许多风光无限的企业家,在开始创业的时候,都曾经遇到过生存危机。像任正非、柳传志、马云、张朝阳等人,无不有过这样的经历。他们后来的辉煌与成功,离不开他们创业之初坚决要活下来的精神。

搜狐的前身是 ITC 爱特信电子技术公司,成立于 1996 年。今日看来,无论是搜狐还是张朝阳,都风光无限,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创业的头几年,张朝阳一直在为公司如何活下去而绞尽脑汁——1998年元旦,张朝阳放下刚和投资方通过话的电话听筒,立即收起强装的笑容和亢奋的表情,回到电脑前发邮件给员工,说他借钱也会给大家发工资,ITC 一定能做下去……

没有人知道,在 1997 年 7 月到 1998 年 3 月这段时间内,张朝阳为了融资,整天都坐在机器前回答投资方的提问。即便是患重感冒,他也必须强行撑着,力争用最好的状态和投资方交流。连续几个月,张朝阳内心焦灼,战战兢兢。1998 年 3 月,张朝阳终于从英特尔和IDG 公司获得了 210 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公司这才得以生存下来,也才有了后来众人皆知的搜狐。

活下去才有希望,活下去才有实现梦想的可能。对创业者来说,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所谓的商业计划,所谓的公司目标,在活下去这个最现实也最残酷的问题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

“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有些火烧得短一些,有些火要烧得长一些;有些是“文火”,有些是“旺火”。它是华为人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价值观,也是华为挑选干部的价值标准。经过千锤百炼的干部是第二次创业的希望,我相信会有许多新老干部担负起华为的重任。我们期待着他们。

——任正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