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总要先人一步:任正非的战略观
8307100000022

第22章 要么在进取中生存,要么在守成中死去

创业者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要过几个坎。第一个坎就是活下去。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创业者都没有什么经营公司的经验,又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所以很多人虽然是斗志昂扬,满腔抱负,但能否带领公司活下来,却是个极大的挑战。

创业者要过的第二个坎,就是一旦公司活下来了,能否继续保持进取的动力。

很多创业者一开始都是雄心壮志,梦想着要把公司做成多大的规模,多有知名度的品牌。可是创业过程的艰苦往往会消磨他们的这种斗志,让他们在小有成就后就不愿意再去拼搏奋斗。这个时候,创业者的心态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如果说一开始他们还想做一番事业,那么此时他们可能更愿意当一个“小业主”,赚一点小钱就心满意足,宁肯原地踏步也不愿意再去流汗流泪。

能否跨过第二个坎,是创业型公司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事实上,在一个市场化竞争非常充分的行业里面,无论什么规模的公司只要不思进取,都会立即面临走下坡路的危险。而公司的经营是进难退易,取得一点成功,需要付出千倍的努力,而要想失败,则只需要在经营上稍有松懈就可以了。

所以,真正想要把公司做大的人,就要时刻保持进取的心态,不为一时的成功而满足,不为一时的失败而沮丧。在这一点上,任正非就非常清醒。

1991年,华为研发出了自己的空分用户交换机 HJD48 系列产品。凭借这款产品,华为在 1992 年的销售额首次突破了 1 亿元。这个业绩,意味着华为已经活下来了。

为了纪念公司活下来了,任正非特地到香港定制了 100 枚金牌,发给在公司最艰难时刻不离不弃,共同努力的 100 位优秀员工。

不过,在高兴之余,任正非又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公司不到200 人就有了过亿元的销售额,下一步该怎么走?有人提出大家辛苦了这么多年,该享受享受了,应该把挣来的钱给大家多分点奖金,他要不要这么做?

思来想去,任正非决定不分钱,当然,他也没有简单地谋划将销售额再增加一两倍,而是作出了一个大胆、有挑战性的决策:开发局用交换机,进军公用电话电信领域。

这个决策实际上马上让华为陷入了一场新的生存危机,因为华为不但要把前些年所赚来的钱都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中来,还必须向其他企业以高利率拆借资金才能支持这个研发。

但也正是这个决策,让华为正式进入了电信设备供应商的行列。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当时如果不是任正非这个果断的决策,华为会像许多当年生产用户机的厂家一样被淘汰出局。

创业者赚钱之后可做的事情很多,买豪车,买别墅,租豪华的写字楼等,这都是很多创业公司赚钱后所干的事情。但是,聪明的创业者不会这么干,他们知道经营公司是一个不进则退的过程,如果赚钱之后不能继续前进,那么之前收获的硕果都可能会付之东流。

盛大网络的创始人陈天桥曾经谈过自己经历过的这种心路历程,他说:“当每天收入到一百万的时候,我觉得它是诱惑,它可以让你安逸下来,让你享受下来,让你能够成为一个土皇帝。当时我们只有30 岁左右,急需要一个人在边上鞭策。就像唐僧西天取经一样,到了女儿国,有美女有财富,你是停下来,还是继续去西天?我们希望有人不断地在边上督促说:你应该继续往你取经的地方去,这才是你的理想。”

是留在“女儿国”享受美女财富还是继续去西天“取经”,这是每个活下来的创业者都要面对的问题。事实上,去除那些一开始就只想做个“小业主”的创业者,其他那些活下来的创业者,无不在这个问题上倒了下来。

缔造了汽车神话的福特,就曾经在这方面走过弯路。大约在 1920年左右,福特就实现了他创业之初想要实现的几乎所有目标。这个时候,他开始变得骄傲自满,不但完全操控下属经理们,还常常不顾情面地解雇或者赶走许多最好的下属。而且,他在汽车的技术创新上也日趋保守,福特车的刹车、四轮发动机和传动装置还固执地使用着过时的工艺。

由于保守并且不思进取,到了 1936 年,福特公司丧失了汽车产业领导者的地位,在销量上退居为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落后于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

任何时候,自满都是退步的开始。一百多年前的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军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攻入南京,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拥有了强大的陆军和水师,也有了城市和部分根据地。由于这时又取得了一系列军事上的胜利,这就冲昏了革命领导者的头脑,滋长了起义领导者骄傲自满的情绪。洪秀全等人以为“方今真主灭妖,十去八九”,好像与清王朝的较量胜负已分,天下已定,可以安然做“大平天子”,享受洪福了。

此时的太平天国,类似于刚刚活下来的创业公司,本应该继续进取,但实际上,太平军进入南京仅一个月,洪秀全就开始不问政事,他把两江总督衙门扩建为天王府,盖起了巨大的王府。据资料记载:天王府“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规模宏伟,外观极似清朝紫禁城。洪秀全在这里养起了一大群后妃,每日深居简出,过起了比封建帝王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天王生活。而且,天王临朝,东王、北王和翼王可以进见,其余官员则跪到门外,三呼万岁。有了天王这个最高领导人带头,于是东王以下各王也莫不如此。他们大摆排场,完全接受了耀武扬威的封建朝仪、服饰、舆卫等规制。杨秀清出巡必有1700 多人打着各式灯笼、旗帜、遮伞等,一路征鼓齐鸣,前呼后拥。“凡东王驾出,如各官兵士回避不及,当跪于道旁,如敢对面行走者斩首不留”。这些做法迅速销蚀了他们的革命斗志和进取心。

好多创业者在刚刚有了一点成就后,又何尝不是这种心理。他们只想着在自己打下来的小江山里过滋润日子,却没有想到商场如战场,有商场的地方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输赢。他们更没有意识到,市场会残酷地淘汰掉任何一家不思进取或者是不愿意与时俱进的公司。

美国 DEC 公司从 1957 年就涉足电脑行业,凭借 20 世纪 60 年代的 PDP 系列和 80 年代的 VAX 系列的产品创新,在电脑行业享有很高声誉。1981 年,这家公司在计算机行业排名仅次于 IBM,是全球计算机业当之无愧的第二巨头。

在小型机时代,DEC 公司可谓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但是,正像它曾经结束了大型机时代一样,当比尔?盖茨创造的 PC 机时代来临的时候,它却因为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完全忽略市场变化,最终落得被收购的下场。

当时,小型机的诞生虽然对普及计算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小型机的价钱仍然不是普通人能承受得起的。1972 年,英特尔 8008芯片的诞生,让还是学生的比尔?盖茨看到了个人电脑的前途。于是,在比尔?盖茨和乔布斯等新一代电脑天才的创新下,PC 机时代来临。没过多久,IBM 也加入了 PC 行列。

但是,DEC 公司还是执迷于它的小型机。在公司创始人奥尔森这个资深工程师看来,IBMPC 不过是一堆蹩脚货。他认为 PC 是“便宜的、短命的、不够精确的机器”。希望打造优雅高质、技术卓越的产品的奥尔森完全瞧不起 PC。到 1983 年,DEC 开发的 PC 出来了。但是它不能运行 IBM 软件。奥尔森找到 Lotus1-2-3 的设计者米切?卡普,说服他替 DEC 开发软件。但卡普说:“我对奥尔森很尊敬,他是一位充满激情、活力和奉献精神的工程师,但我们来自不同的世界。”因为奥尔森头脑中理想的 PC 与市场上兜售的 PC 截然不同。

事实上,奥尔森一直只是把电脑当成一种数据处理的计算机器,而没有把它当成一种个人的信息机器,正是这种不能与时俱进的认识,将他推落到了失败的深渊——1989 年,DEC 的 VAX9000 遭受市场挫折,1992 年,公司损失 20 亿美元,1998 年,公司被迫出售。

从根本上来说,DEC 公司的陨落就是因为它太沉迷于过去的成功之中不能自拔,这也是许多企业在短暂的辉煌之后就立即走下坡路的根本原因。

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

——任正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