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各自爱
8274400000018

第18章 老式文青

其实文字,和长相,穿衣风格一样,是有时代潮流的。八十年代流行过的港台美文,存在主义,九十年代的拉美狂潮,放在现在都不一定能热起来。整体的读者群发生了质变,现在再把那些精雕细琢,极之唯美的美文贴出来,那种静心和郑重,在这个轻时代,快餐碎片阅读背景下,是个笑话。很快,“矫情”“装逼”之类的砖就要扔过来了。为了显得自己酷,不装,必须得戏谑,搞笑,三句不离下半身。

很多人,都混淆了真正的文青气和矫情。那是大大不同的两件事。

我的至交好友,爱过的两个男人,都是年长我十岁左右,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那代人,有次我和某人谈论文青,他说,“现在的那些文青算什么文青,我们那个年代的文青才叫文青。”——人的性格是成型于青春期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那批人,是在八九十年代度过青年时代的,那是一个政治解冻,文化复苏,对文学和艺术倍加尊崇的年代,大家排队去买白皮书,大学里的同学谈恋爱都是谈论弗洛伊德和萨特,征婚启事里也敢理直气壮地写着“热爱文学”,那种对书的挚爱,对作家的敬意,郑重朴素的情怀,是现在再也无法复制的。而这些,才是“文青”的神韵所在。

九十年代社会转型,舵样务实心成了主流价值观,文艺对高于生活的精神价值的追求,被看做一切思考被文本架空的空洞,或用文艺作品置换真实感受的务虚。文青的精神内核被抽掉以后,只剩下小资或小清新的皮囊,最后文青成了这样一些人:女文青疯狂自恋,秀自拍照,男文青以文艺之名处处骗炮。讥讽一个大师时,那口气就好像买了一个水货,在谈用户体验一样随意和轻佻,完全没有敬畏心。任何悲惨的社会事件,三秒钟之内都会被转存为一个快速消费的日抛型笑料。“披着二十五块钱一件的民族风披肩,摇曳着三十块钱一条的民族风长裙,穿着七十五块钱一双的匡威不穿袜子地走在1990年代的石板路上……”这种二逼形象成了文青的商标。这和文艺有半毛钱关系么?

前阵子看一本书,读到这样的句子:“每当我看见小水坑,北岛《雨夜》中的诗句总是适时冒出头来,压都压不住,让人不得不一次次回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那个时间段里。套用上了岁数的人的口气说一句,那是一个多么好的时代啊。”我简直是有点骇然了!我也喜欢八九十年代,我觉得自己身上的文青气也是那种老式的,过时的旧物。

这里得说说一个老年文青的故事。

他叫老施,是小李介绍给我的,是一个饭店的行政主管,也是小李的客户。他是个50后的老先生,算是我的父辈。据小李说,老施雅好文学书法和国画,尤其热爱写作,利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创作了长篇小说,想给我看看,有没有价值。我说这个我不是权威人士,而且也代表个人口味,不好对别人的能力做判断的。小李说没事,你看下就是,我们做参考。

后来在某个苦寒的冬日,我和老施见了面,他确实是人事工作者的味道,很亲切善谈,我努力寻找话题靠岸,和他谈了汪曾祺和50年代后文学。谈到小说,他认为必须要有故事,我没法向他解释,小说的亮点各有不同,有很多作品其实玩的是细节,小眼,闲笔——他对小说的认知在我看来很破旧。

再看他的小说,我挺无语的,他自认是“比《山楂树》更动人”,我没好意思说山楂树在纯文学圈是个笑柄。他的故事是一对相爱的男女,被长辈分开,男的在新婚之夜就阳痿了,女的也疯掉,最后破镜重圆——我不知道是年纪还是意识的问题,他觉得无比动人之处,恰是我认为矫情的。我更喜欢方方的《桃花灿烂》,男孩深爱女孩,但是在懵懂的、肉欲勃发的青春期,出于决堤的欲望,和一个能满足他的女人上床了,女孩愤而嫁给他人,直到她自己也体验了性,知道那根本不算什么——这种混合着人性的瑕疵,无力感,带有逐步认知的过程,可以看到人的成长横截面的,才是我理解中的“动人”。而不是反人性的“纯洁”。

但撇除创作路径,从情怀而言,老施倒算是个老式文青,他的精神蛮感动我的。一个久经世事的人,那种对文字的虔诚。他不会打字,手写的稿子改了好几遍,花钱找人打印出来,收拾得整整齐齐。一看就很郑重。我翻了半天通讯录,给他找了编辑的电话,推荐过去。他大概是觉出我不甚满意,也没打这个号码。

我一想到这人,就心怀隐隐的亲切,漫过了我们在文学理念上的隔阂,我很感谢他还文学的那点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