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各自爱
8274400000017

第17章 文字的手艺人

我是个离文字很近的人,每天,我眼见,耳闻,买进卖出的,都是成吨的大道理。我并不信任大道理的流水线,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生产和传销道理的人,少的是践行它的人。做人和养生、美容同理,根本就不要那么多连篇累牍的大道理,而只要把基本的做到位,坚持做就行。那些善良的人,往往根本没有思考过自己已经在实行的道理。他们是我真正依赖的,手高于心的人。

“说得少,听得多”,“说得少,做得多”,“说得少,生活多”,这样朴拙的人,是我的世界里的金贵物。

坐而谈道的文章,无需做资料准备,袖手空谈即可,又因其话题通俗,回应率高,看上去一派繁荣热闹。但其实对作者和读者都营养有限。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既然才能不足,那就尽量多写实在具体的东西,一本书,一个物事。尽量控制乘着文气而来的过度主观发挥,把文字压实一点。我写文章也特别笨,从搜集材料到信息处理,每个字都是一脸倦容,长途跋涉来到我笔下。

我很爱读关于手艺人的书,可能是因为相通的价值取向。

说一尺不如做一寸。手艺人是些用手来思考发声和记忆的人。

他们没有什么漂亮的表达,也谈不上深刻的思考,但是常常会激励到我。

比如《东京下町职人生活》里,匠人说起蓼草染蓝,“要说染蓝有什么困难,那就是察颜观色。蓝的心情不好,就不漂亮。一次染的太多,蓝会疲劳。必须重新建蓝。反正要让它正常发挥,就得那么多时间。因为蓝是活生生的。”——看到这样的文字,我会被鼓励,我这种写字的人,也是手工艺人,必须用心操作,及用时间表达对程序的敬意。

还有盐野米松的《留住手艺》里那个木匠,他说师傅甚至不许他看书,要他把脑子留白给所做的活计……我读的时候大吃一惊,我自己在写某些文章时,是连比较重的书都不能看的,只能读清淡的草木书来佐食,因为脑子思考面积有限,必须得全力以赴,拿来盛放眼下的论题。那段时间我也不能和聒噪过度,噪音很大的人交际,脑子里塞满了对方的话语碎片,就像没法关掉摇滚乐一样被吵得焦灼。原来手艺人都需要空和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