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帮传奇(第二部)——徽商沉浮
8256200000006

第6章 百年轮回,商道永续

鸦片战争前夕,是徽商盛极而衰的开始。

作为徽商中坚产业的两淮盐业,既成就了徽商,也埋下了徽商衰败的伏笔。徽商垄断经营的背后,是官府无休止的变相勒索。“官商”、“皇商”之类的浮名,意味着商人必须为官府和皇朝,承担更为苛重的责任。

嘉庆即位之初,五个省份先后爆发了白莲教起义,清政府历时九年,才把这场起义镇压下去。在此过程中,以徽商为主导的两淮盐商,先后六次为之捐输军费,总额突破了纹银七百万两。即使如此,各地的官吏无论品级高低,都认定“商户像芝麻,越榨越出油”,逢年过节向当地所辖的商户索取“冰敬”、“炭敬”,是不成文的“潜规则”。

官府频繁的勒捐乃至明目张胆的勒索,极大地挖空了两淮盐商的利润。商人终究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即使一个类似《水浒传》里董超、薛霸之流的官差,对绝大多数商人而言,都不啻为足以掌控自己命运的“瘟神爷”。一些商家动辄举办宴会和庆典,邀请当地官府中人“赏光”,一顿酒席耗资纹银数百两甚至上千两——“打肿脸充胖子”的“排场”背后,是很多无法对外人启齿的难言之隐。

道光年间,日后以“见义勇为,胸无城府”彪炳史册的一代名臣陶澍,作出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盐法改制,然而,这对两淮盐商而言,却是致命的一击。

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首先在淮北推行“票盐法”,此后不久,该法令推广到淮南。“票盐法”完全废除了明初的“盐引”制度,任何商人都可以自行向负责盐政的官府机构领取票据,“不论资本多寡,皆可量力运行,来去自便”。陶澍的“废引改票”,从制度上打破了徽商的垄断,引来了全国各地盐商的自由竞争。平心而论,这一政策是顺应民心的大势所趋,但却造成徽商在两淮盐业的衰落。

盐政改制砸了很多徽商的金饭碗,大家对陶澍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为此,一些徽州人在传统的纸牌游戏“叶子牌”里加了两张牌:一张牌上画了棵歪脖儿桃树,作为晦气的象征,谁抓到这张牌谁是输家;另一张牌上画了个“桃小姐——桃树的闺女”,抓到这张牌的就是赢家。凡是拈到这两张牌的,无论输赢,都难免污言秽语倾盆而下,对“桃树”全家骂不绝口。

1851年初,近代史上备受争议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了。两年后,太平军攻克了徽商云集的汉口、武昌和汉阳等地,并占领了六朝古都南京,定为天平天国国都。此后太平军与曾国藩的湘军展开了长达十几年的拉锯战,湘、鄂、赣、皖、苏、浙等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到千余年来空前的战祸。

至此,不仅仅盐业,包括木材、茶叶、粮食等诸多行业在内的吴楚贸易,全部陷于瘫痪。洪秀全在“天父”的指引下,厉行极权政策,其中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道禁商法令:“天下农民米谷、商贾资本,皆天父所有,全应解归圣库。”伴随着这道法令的是,南京与苏杭等地多家商铺横遭洗劫,而这些商铺半数以上都是徽商所开。在历史的波涛与乱流中,昔日曾为大江沿岸商贾中坚的徽州人,全无回天之力。

昔日的“世外桃源”徽州,至此也不再安宁。曾国藩的湘军主力,一度驻扎在徽州六县之一的祁门,随后又一度被太平军攻占。位于祁门敦仁里的洪家大屋,墙壁上至今依然保留着太平军的题字。

无论官军还是“义军”,本身都不事生产,但都离不开大量的粮饷消耗,为得到赖以生存的食量,唯有残酷地搜刮当地百姓。连年的刀兵之灾,对徽州的破坏是难以估量的,徽州死亡人口达到了60%~70%,大多数家族数百年来积累的家产,被洗劫一空。

“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兴起,是徽商最后的一抹亮色。1885年左宗棠病逝,胡雪岩立刻丧失了政治靠山,一代巨商就此惨淡退出。

晚清时期,外商资本渗透到中国东南部各省,一系列丧权辱国的通商条约,造成徽商在另一个“支柱产业”——茶业上的整体没落。

当时清政府的海关,由英国人赫德操纵,洋商运茶来华所缴纳的“子口半税”,远远低于华人茶商所需交纳的各项税金。此外,洋商极力排挤华商,自行前往产茶之地进货,从而在长江沿岸地区,几乎垄断了茶业的供销渠道。很多洋商横行不法,清政府只能按照“领事裁判权”,乞求列强领事从中斡旋,官府乃至朝廷,都无权自行处理。

国难当头,民不聊生。与此同时,徽商的其他行业也大都相继衰落,如木材、粮食、丝织、百货、典当等行业,徽商渐渐失去了昔日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到光绪年间,徽商陷入了“十商九困”的艰难处境,数百年来“独步天下”的徽州商帮,已经无可挽回地步入衰微。

民国时期,也涌现出不少徽籍的商人,他们大都已成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员。

歙县商人江锡山,在上海创办制袜厂,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该厂拥有雇员约3000人。其“羊头牌”袜子,在上海滩颇为流行。一些来自绩溪的商户,在上海从事餐饮业,收入颇丰,其中包括“金老乌龟”等名扬一时的餐饮业招牌。直到1947年,杭州徽商木业公所召开第二次社员大会,参会的木商突破了380人,大多数都是来自歙县、休宁和婺源的木商及其代理人。

然而,较之明清时期,昔日徽商的兴盛,已成为明日黄花。

斗转星移,数十年弹指一挥而逝。在步入改革开放之初,安徽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开启了一个新时期的先声。

如今,包括王致和、胡玉美等许多老一辈徽商创下的百年基业,已改组成为股份制的现代企业。传承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拓未来,以史玉柱、张近东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徽商”,正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再度崛起……

徽商,已成为一个不朽的时代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