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帮传奇(第二部)——徽商沉浮
8256200000007

第7章 白手起家,守正居奇

历史上,徽商一直拥有“儒商”之誉,“贾而好儒”是徽商群体最为普遍、最为突出的特色。海内闻名的“商贾之乡”徽州,也是儒学底蕴颇为深厚的地区,被称为“东南邹鲁”,几与孔孟故乡齐名。徽商之所以能在几百年间长期称雄于商界,成为近代中国不可忽视的商帮,与徽商“贾为厚利,儒为高名”的信念,从而以德行商、重视品牌声誉,是密不可分的。儒学与商道,在一代代徽商的灵魂深处水乳交融。

徽商在创业之初,大都本钱很少,但有很多人在经商几年、十几年内,便富甲一方。特别是,很多徽商之家,财富累代相传,不断发展壮大,全然颠覆了“富不过三代”的古谚。

究其原因,与徽商自幼饱受儒家文化熏陶是密不可分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儒家基本思想,深入到一代代徽商的内心。但徽商对儒家传统的继承,并非深入钻研某些章句教条,而是一种“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活学活用。

明朝嘉靖年间的歙州商人黄长寿,年少时曾经读过很多儒家经典,其父老死之后,黄长寿开始外出经商。他经商的风格是“以儒术饰贾事”、“贾服而儒行”,长期的价格公道、与人为善,为他带来了良好的声誉。此外,当地人对他的才学和气度也颇为敬佩,非常乐于到黄长寿的商铺购物。黄长寿把他经商的利润,大部分用于游历四方,由此增长见识,明确下一步的投资方向。由此,黄长寿成为青史留名的富商。

清代的大商人鲍志道,幼年家境贫寒,但每天晚上诵读诗书,直到读得精熟,其母点头许可后,方可睡觉。他壮年从商致富,凭借过人的才识,受到当地盐政衙门的重视,经常被邀请前往府衙议事,其建议多被采纳。

饱受儒家诗书熏陶的徽州人,经商普遍最重信义。“人间正道是沧桑”,正直和诚信,是徽商把生意做大、做强的核心“秘诀”。

清朝有个名叫朱文炽的茶商,祖籍婺源,为人非常正直、厚道。他在珠江流域贩卖茶叶,对库存积压超过契约所载期限的茶业,一律贴上亲笔所书的“陈茶”标签,对顾客实情相告,童叟无欺。为此,店里的伙计专门替他算了一笔账,朱文炽20多年来“逾期必书陈茶”的做法,造成这家茶店的“机会收入”减少了数万贯金钱,但朱文炽始终无怨无悔。

朱文炽凭借诚信之名获得当地百姓的信赖,经商发了财。和他一起外出经商的同乡亡故后,大都无法“魂归故里”,于是,朱文炽发动当地的徽商共同集资,筹备基金,一旦同乡经商者亡故,其他人就拨出其中的资金,将死者的灵柩运送回原籍。从此之后,当地的徽商“无骸骨弃外者”。

徽商在恪守诚信、以德自律的同时,也善于从书中汲取智慧,用于指导经商。

《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和历代史书中的《食货志》,是很多徽商详加研读的“经商教材”。歙县的商人黄莹,从中悟出了“不效仿诈术,须顺势而为”的道理,从而获得了成功。而另一位徽商汪可训,在读到《货殖列传》中关于蜀地货产兴盛的文字后,亲自购船沿长江逆流而上,到川蜀之地云游。他把成都等地的特产用船只带到齐、鲁等地,几经转销,获利颇丰。

徽商汪拱乾经商30年,平日非常节俭,热衷于积累致富。附近的居民常常向他借钱,他大都点头许可,令借钱者满意而归,借贷双方立下字据,利息较为公道。有些贫困者不能一次性地连本带息偿清,只能每年还给汪家一部分钱,并感念汪家宽厚的人情。

汪拱乾的几个儿子自幼家教甚严,并饱读四书五经。这几个儿子私下议论道:“昔日的巨商陶朱公,资财能聚能散,因此为后世所称道。如今我们家只放贷,不肯散财,就算有些小恩小惠,也难免招来乡里的非议和抱怨。”汪拱乾听到了儿子私下的议论,顿时大喜道:“此言甚是,真吾子也!”于是,汪拱乾选个良辰吉日,把那些长期无法还清欠债的乡邻请到自己家,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当众将欠债的契约焚毁。

这些无力还清欠债的乡邻顿时感激涕零,并对汪家的恩德常年感激在心。汪家的商号由此在方圆数十里内声名鹊起,烧掉了欠债的契约,反而振兴了家业。

自强不息、守正居奇的文化底蕴,成就了一代代徽商。“儒商”的美誉,逐渐成为诸多徽商共同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