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帮传奇(第二部)——徽商沉浮
8256200000059

第59章 负债5亿,多元化扩张的陷阱

1993年,巨人集团推出M6405、中文笔记本电脑、中文手写电脑等多种IT产品,该年度的销售额突破了3.6亿元。史玉柱的“巨人”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民营高科技企业,仅次于成立于1984年,由“中关村村长”段永基领导的四通集团。

就在汉卡畅销全国之时,善于捕捉市场动态的史玉柱,发现了新的威胁和机遇。身为软件学硕士的他,看到近一两年来国内IT产业的突飞猛进,以及各种盗版软件的猖獗,深知汉卡乃至各种电脑软件,都将在短短几年内,陷入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的“红海”,正版厂商的利润率必然急剧下降。与此同时,他发现了两个极具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一个是房地产,另一个是保健品。

一个多元化经营的宏伟构想,逐渐在史玉柱的脑海中勾勒出来。

史玉柱是一个作风极为果断的实干家。1994年,他在珠海市买下一块地皮的使用权,并在这块地皮上兴建了“巨人大厦”,向社会各界出售。按照这位“巨人”的构想,“巨人大厦”将达到70层,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高楼,预计在三年后完工。

史玉柱和巨人集团的销售人员,通过广告宣传,设法说服大量的消费者,以相对低廉的价格,认购尚未动工的“巨人大厦”期房,从而筹集“巨人大厦”的建设资金,这就是所谓的“卖楼花”。通过这种方式,史玉柱筹到上亿元的资金,毕竟,巨人集团是当时叫响全国的高科技企业,具有极佳的信誉。

1995年,史玉柱和他的巨人集团,又开始经营保健品,其中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品牌是“脑黄金”。“脑黄金”等产品自上市之初,就热销于全国市场,每年为巨人集团,创造上亿元的利润。

但与此同时,“巨人大厦”的建设陷入了僵局。史玉柱买下的地皮经专家论证,完全不适合建造高楼,因为它恰好位于三条地壳断裂带的中心。这期间,珠海市发生水灾,导致“巨人大厦”的地基渗入了大量的积水。至此,史玉柱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放弃这块地皮,另选其他地址兴建高楼,二是再花一大笔资金,用大量的土石,将地壳断裂的缝隙填满,然后继续在这里盖楼。

史玉柱认为,一旦“巨人大厦”另选其他地址,会影响企业的信誉,在市场上为自己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他对自己的经营能力极度自信,于是,他拒绝了有关专家的再三规劝,执意选择了后一种方案。他充满霸气地宣称:“巨人集团在1995年产值将达到50亿元人民币,1996年要一举跃过百亿大关。”但事实上,1994年巨人大厦的年产值还不到10亿元,史玉柱的“宏伟目标”,显然脱离了实际。

接下来的几年,巨人集团的创收虽依然颇为丰厚,但终究达不到50亿、100亿的目标。而“巨人大厦”的地基,几乎成了“吸纳资金”的无底洞,造成巨人集团的资金短缺。史玉柱从赢利最高的“脑黄金”等项目中大量抽调资金,用于填补“巨人大厦”的地基断层,同时,他还在公司内部实行“军事化管理”,要求各个市场区域,必须完成销售任务。这造成公司内部虚报业绩的浮夸之风,以应付上级主管摊派下来的业绩指标。

1996年,巨人集团不但没有实现“年产值突破100亿”的目标,反而陷入空前的困境。“巨人大厦”依然动工艰难,而且还要不断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土石,以填补地壳的断裂。“脑黄金”的项目由于利润最高,被“巨人大厦”抽走的资金也最多,导致该项目难以为继,整个企业都被拖垮。昔日胡雪岩“八个茶杯七个盖”盲目进行现金拆借的错误,百余年后,在史玉柱身上再次发生。从1996年10月开始,巨人集团的现金流陷入枯竭,以致企业无法为员工发放工资,造成广大员工的强烈不满。

这期间,史玉柱参加了企业家之间的民间论坛“泰山研究院”,与四通集团总裁段永基和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等人,深入讨论企业经营管理。史玉柱主动要求以巨人公司的失误作为案例,让大家进行畅所欲言的“批判”。史玉柱日后谈及此事时说:“我没有请他们对‘巨人’施以援手,因为我知道,无论再注入多少资金,救活‘巨人’的可能性都非常渺茫,我自己绝不想害人。但这些企业家对我的批评和鼓励,给了我很大的精神支持。”

至此,“巨人”的跌倒已经成为定局。此事迅速在全国各地传开,那些之前购买“巨人大厦”楼花的人,纷纷前来讨债,但史玉柱完全无力偿还。一时间,史玉柱沦为企业界和经济学界竞相争论的“众矢之的”,这位在几年前曾被媒体和学术界“捧上天”的“巨人”,此时背上了3.5亿的巨额债务,被一些人称为“当代企业界最出名的失败者”。

多元化经营的陷阱,以及由此带来的惨痛后果,是史玉柱终身难忘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