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帮传奇(第二部)——徽商沉浮
8256200000025

第25章 为国为民,战后复兴杭州城

杭州被左宗棠率军收复后,胡雪岩迫不及待地回到自己的阜康钱庄,面对自己的老娘和妻儿,不禁失声痛哭。

胡雪岩接管阜康钱庄之后,立即将远在绩溪老家的高堂老母接到杭州,并娶妻生子,可是太平军战祸迭起,为此不得不抛下全家老少,远走他方。他本以为李秀成麾下的太平军一定不会放过他的全家,万没想到,如今又能合家团圆……

此刻,胡雪岩与家人久别重逢,哭罢多时,他对母亲破涕为笑道:“娘,孩儿发财了,发了前所未有的大财!”他的母亲金氏听了,却不无忧虑地说:“这个兵荒马乱的年头,老百姓们都吃不上饭,你从哪儿赚来这么多钱啊?儿啊,你可千万不要走上歪路啊!”胡雪岩连忙点头称是。

历经刀兵之难的杭州城里尸横遍野,夜间盗贼横行。一些太平军的旧部在战败之后,在朝廷严厉通缉下无家可归,只好四处流窜,做起了打家劫舍的无本生意。胡雪岩安顿好家人之后,立即纵马飞奔军营求见左宗棠。他向左大帅痛陈杭州百姓的悲惨处境,并当即向左宗棠提出三条复兴杭州城的建议:

第一,要对死者举行义葬。无论死者是敌军还是百姓,都应尽快“入土为安”,所有费用胡雪岩愿以一己之力承担。因为,尸横遍野不但会造成民心不安,而且极易发生瘟疫。

第二,要赈济贫民。胡雪岩知道官府暂无足够的粮米,他愿意拿出自己这一年来替左宗棠筹办军粮、购买枪炮获取的利润,换成大米,以官府的名义施舍给贫民。

第三,招抚太平军的“逃犯”,赦其无罪,放他们一条生路。他对左宗棠说:“对太平军的余党,不妨准许他们交钱赎罪,赦其回乡。对那些实在没有钱的‘发匪’逃犯,也应当招抚。只要有人肯自首,让他们坐两年牢,在牢中对他们好生教诲,只要他们保证将来不再作乱,就可以放他们回家务农,既往不咎。”

胡雪岩所说的前两条都很简单易行,而最后一条是他精心策划的计谋。他断定大多数太平军的余党,身上都有很多钱,也渴望被官府赦免,过上安定的生活——在罚款和坐牢当中“二选一”,几乎每个人都会选择罚款。而左宗棠收到的这笔罚款,必然会送到阜康钱庄,这样,赈济灾民的资金就顺利解决了。在资金的周转中,官差大都不是内行,只有胡雪岩一个人最清楚,如此一来,不但能够替官府解决燃眉之急,他自己也可以从中赚取不少好处。

对胡雪岩的请求,左宗棠击掌赞赏,一口应诺。按理说,无论地方官还是军队统帅,都无权对太平军的众犯擅自赦免,但左宗棠自信此举利国利民,问心无愧,更认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特别是,身为朝廷大员的他,深知安定的重要性。

胡雪岩则认准了左宗棠胆识过人、敢作敢当,料定左大帅定然会同意自己的提案。而且,左宗棠功高盖世,为人也很仗义,即使惹出了麻烦,也不可能牺牲部下,为自己开脱。

这期间,胡雪岩率领阜康钱庄的众多伙计和一些漕帮的弟兄,先将杭州城内外的尸体火速掩埋,改善了“市容环境”,然后把银钱换成大米,在杭州城各处设立粥厂,救济那些无米下锅的贫民。胡雪岩施舍饭食的消息不胫而走,杭州城的贫民纷纷接踵而来,他们对胡雪岩感恩戴德,尊称胡雪岩为“活财神”。

很多阜康钱庄的老掌盘、老掌柜,都私下对胡雪岩的这种做法提出质疑:“胡老板啊,我们知道您是个大善人,乐善好施,可是咱们的银子也是有数的啊!钱庄利润再多,也填不满整个杭州城十几万贫民的无底洞啊!”胡雪岩笑而不答,因为,他准备启动另一笔大买卖,并自信能够稳操胜券。

左宗棠攻克杭州不久,就被朝廷任命为浙江巡抚。他上奏朝廷,要求把胡雪岩调到帐下听候差遣“以浙江之绅办浙江之事”。他不但要委托胡雪岩为楚军筹备粮饷和军火,还要让这位精明绝顶的商人,替他打理洋务,和洋人做生意。

这时的胡雪岩,由于乐善好施之名远播,因此经常成为当地豪绅和军政大员的座上宾,大家都知道胡雪岩虽为商贾,但颇具儒者风范,因此都愿意和他畅谈国计民生和时局要闻。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是儒者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情怀。在交谈中,胡雪岩越发深入地了解了朝廷的洋务政策,以及国外的很多行情。一个前所未有的恢弘计划,开始在胡雪岩心中酝酿。

胡雪岩决定向外国商号(银行)贷款,作为左宗棠军队购买粮饷和军火的全部开支。他打听到外国银行的贷款政策:清政府可以一次性得到全部贷款,而且无需任何实物抵押,只需要由朝廷出面做出担保即可,担保人是通商口岸的海关,有关省份的巡抚只要签字审批,贷款协定即可生效。至于将来还款,来日方长,只要把太平军和捻军等“逆贼”剿灭,大清朝的江山稳固,这些银两的偿还,就不是什么大问题。

左宗棠既是楚军的统帅,也是洋务派的中坚。他认为胡雪岩的方案虽然大胆,但非常务实,因此立刻将此事上奏朝廷。尽管借外债打内战,在大清朝是前所未有之事,有损“天朝上国”之威,但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几经权衡,最终同意了这个方案,毕竟保住江山才是当务之急。

从此以后,胡雪岩成为替清政府借贷外债的经纪人,但他的“直属上司”,依然是左宗棠。他从杭州来到上海的十里洋场,成为很多洋行大佬竞相结交的贵宾。胡雪岩一次次完成了为清军筹借外款的任务,而且备受洋人的尊敬,丝毫不失国格。

每一次借款,作为中介的胡雪岩,自然当仁不让地抽到很多“油水”。他相继开设了当铺和古董行,可谓银钱滚滚。但他始终没有忘记杭州父老,每逢灾年都向广大贫民施舍粮米。他的善举,为他带来了美名远播的良好口碑,江浙地区的所有富豪和巨商,都愿意和胡雪岩做生意。左宗棠也多次赞叹胡雪岩的为人,说他是“商贾中之奇男子”。

在外款和洋枪洋炮的强力支援下,1864年,历经13年的太平天国,终于在清政府的镇压下覆灭。1866年,左宗棠在多次与胡雪岩密谈之后,向朝廷奏请兴办船厂,自主制造西洋式的蒸汽机巨轮。胡雪岩亲自奔走各方,为左宗棠找来法国的技师,主持轮船的建造。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船厂,设于福建马尾。针对此事,左宗棠向朝廷保举了两个负责人:一个是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另一个就是胡雪岩。

如日中天的胡雪岩,再次想到了自己创业的起点——杭州城,想到了杭州的父老。战乱初定的杭州,乃至江南的所有地区,瘟疫都时有发生。“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个儒家的古训,久久萦绕在一代巨商的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