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家庭教育心理学
8242300000024

第24章 儿童对压力事件的理解和应对方式

一、儿童对压力事件的各种反应

一般而言,面对压力,儿童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反应,在情绪方面会表现出混乱、紧张、难过、生气、感到挫折等,在行为方面则表现为和他人打架、和教师顶嘴、挑逗别人等,在生理上则是头疼、胃痛、肠胃不适等。

(一)儿童心理压力引起的情绪反应

儿童对压力的情绪反应包括较正面的兴奋到较负面的生气与焦虑,面对大部分的压力时都是相当不舒服,会带来不愉快的情绪,如沉默、哭泣、过度忧虑等,表现有神经失调、睡觉不安稳、爱哭闹、不讲理、对大人的话语或命令表现得很不耐烦、常常因为害怕而纠缠大人、夜惊(从睡梦中突然惊醒甚至坐起)、梦游、梦魇、生气与焦虑、缄默、易哭泣、过度忧虑,等等。

忧郁的孩子

张晨,四年级男生,中等个子,皮肤较黑。他来到咨询室时,皱着眉头,表情忧郁,说起话来显出与年龄不相符的过分成熟。下面是他说的一段话:“我爸爸是北京大学的老师,他平时对我特严厉,除了平时上课,还让我上学校办的数学特长班。特长班里老师留的作业有时候特难,我想半天也做不出来,这时爸爸在一边就会变得很不耐烦,用手指着我的头骂:‘笨蛋,猪脑袋!’这还算好的,更多的时候爸爸会对我说:‘到楼下转圈去,转够20圈再上来,看你到时候还会不会算!’我们家住5楼,晚上还好,白天一个人这样围着大楼转圈,如果碰上熟人,尤其是同学,我觉得特别羞愧,有时候觉得简直不想活了。我心里也知道爸爸是为我好,但是我特别希望爸爸采取一种启发式的方法,态度不要这样粗暴,我想那样的话我会学得更好。”经了解发现,张晨的学习成绩其实很好,数学在班里也是前几名,但是由于父亲的期望值太高,使儿子感受到了太大的压力,以致不仅影响了他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得孩子缺乏自信,在情绪上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合的忧郁,心理健康当然也出现了危机。

(二)儿童心理压力引起的行为反应

对儿童的研究显示,面对不同程度的压力时,儿童常会呈现不同形式的特殊行为:轻度压力会使儿童产生一些生理性行为,如拒食、攻击性行为,欺负伙伴、说脏话等行为;中度压力会使儿童注意力减弱、耐心降低、烦躁感提高,有些会产生重复刻板的动作,对环境的反应力减弱;高度压力会产生压抑行为,但有时也会造成攻击行为甚至对自己攻击,造成许多自伤或自杀。

霸道的孩子

刘智,男,五年级学生,身材结实,是同学中有名的“混世魔王”,动不动就打人,谁都不敢招惹他。据同学反映,刘平时在学校里横行霸道,经常和同学打架,不仅欺负男生,也欺负女生,经常揪女同学的辫子。最近一段时间,他要挟一个叫赵雄的男生,让赵每天放学之后,不许马上回家,他去玩儿,要赵雄站在一边等他,什么时候他高兴了,才让他走,否则就打他,并威胁说,如果赵雄向老师、家长告状,那么……可怜的赵雄只好无奈地成了刘智的小跟班。刘智总是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情,对他人的防备心理极强。对于所问问题,总是应付了事(后来发现,刘智所回答的问题,几乎都是假话)。但是,当听到有人说他父亲坐过监狱时,刘智一下子怒火万丈,向对方冲了过去,被拉开之后,貌似坚强的他坐在椅子上放声大哭起来。这时我们才知道刘智虽外表霸道,但内心其实很脆弱、自卑,压力很大,其外在的蛮不讲理,只不过是其内心压力释放的一种形式而已。

(三)儿童心理压力引起的生理反应

在生理方面的反应,加拿大学者舍利指出,长久而持续的压力反应本身会导致疾病。美国医学上也认定许多身体疾病与心理压力有关,较为一致的结论是:长期高度的压力会危害身体健康,而降低压力却会使人更有活力、精力更充沛。就儿童而言,承受心理压力时,身体一般会有这类状况:诉说身体不舒服但又没有任何外在症状,食欲下降、偏食并持续一段时间、体重减轻、睡眠不安、便秘、头痛眼花、胃痛、遗尿等,儿童的这些外表变化是很容易观察到的。

恐学症

青青今年8岁,刚念一年级,原先是一位十分活泼可爱的孩子。可是近半年来,每天早上上学前,她就千方百计找借口赖在家中不肯走,或说发寒、肚子胀、胃痛,或说昨天晚上没有睡好、吃不消等。但一到双休日不用上学时,一切异常情绪都烟消云散。后经医生检查,发现小青青原来是得了恐学症。“恐学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儿童心理疾病,多见于7~12岁的小学生。由于学生害怕上学,具有恐惧心理,也称为学校恐惧症。常见的表现是:儿童害怕上学,甚至公开表示拒绝上学,上学时感到勉强、不高兴,该上学的时候不去或提出苛刻条件,一旦到校又借故回家,或在上学当日清晨或前一天晚上诉说头痛、头晕、腹痛、呕吐等不适,以上症状在节假日不出现。

二、儿童压力事件的应对方式

(一)应对的含义与分类

在对应对概念的界定上,一直存在着歧义,但对其本质的理解基本上是一致的。我们认为,应对是指个体面对压力情境或事件时,调动自身内部或社会资源以对该情境或事件做出认知调节和行为努力的动态过程。应对可以分为积极式和消极式。采用消极、不健康的应对方式只能暂时逃避压力,并不能解决问题,有时还会导致恶性循环,产生更大的压力,进一步影响心理健康。寻求社会支持,积极筹划与行动,重组认知,接受和主动克制、放松、宣泄和积极转移等方法则是相对积极、健康的应对方式,有助于压力的缓解和消除。

(二)儿童如何应对压力事件

儿童时期是个体发展的“危机期”,这一时期的儿童要面对来自生理、心理、环境等方面的重大变化,承受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更多的压力。众多研究表明,儿童所经历的危机性生活事件和转折性生活事件并不多,而日常生活压力却对他们的适应及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并且日常生活压力事件同时聚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多重效应”对儿童的危害比单一的危机性生活事件或转折性生活事件都要大。因此,如何帮助儿童更好地应对日常的生活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关心教育、关注儿童健康成长的所有人士注意的焦点。儿童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认知容易出现偏差,社会经验、生活阅历少,缺乏应付压力所需的方法和技能,再加上他们易冲动,情绪情感具有急风暴雨式的特点,因此完全有必要对儿童加强应付压力的方法和技能的训练。

首先,帮儿童清楚地了解有哪些应对的方式。可以通过课堂讲授、举办讲座等形式,让儿童知道面对压力时,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应付方法。当儿童遇到困难、承受压力时,他们知道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可供选择,如问题解决,积极的认知建构,或者寻求一定的社会支持。只有他们了解并知道了这些方法,才有可能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

然后,帮儿童明确不同的应对方法会带来不同的结果。积极的应对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减轻压力,使他们更快地从消极的情绪状态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很好地维护身心健康。而消极的应对带来的却是不良的后果,例如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选取真实的生活情境,由儿童自己演示不同的应对方法导致的不同结果。儿童在实际扮演过程中亲身体会,既形象生动又深刻。旁观的儿童通过榜样的作用、替代学习,也能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最后,帮儿童掌握应付压力的方法和技能。这个过程主要是让儿童充分地练习所学会的方法和技能,既能帮儿童实际掌握应付压力的方法,提高应付压力的能力,也能巩固前两个过程的学习效果。角色扮演是可供选择的很适合的方法。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儿童通过自己实际演习所学的方法和技能,同时指导者给予恰当的反馈,对他们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对他们的不足之处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基础上耐心地指导。如此通过练习、反馈、再练习、再反馈……儿童便可以很好地掌握应对的方法和技能。

这三个训练步骤的顺序并非一成不变,训练者完全可以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三)家长和学校如何应对儿童压力事件

1.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家长和教师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要更新教育观念,科学地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其健康发展。为此,家校双方要调整自己的期望,使之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相协调,同时要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切忌简单、粗暴和专制,要培养儿童的自尊、自信、自爱。注意学习目的性和兴趣的培养,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使他们学得开心,学得轻松,同时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张扬。

2.建立温馨的家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改善教育方式

作为父母应努力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互相谦让,建立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尽可能让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生活,多给孩子温情,多与孩子进行肌肤接触和言语交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在教育方式上力求民主,尊重孩子、赏识孩子,多用表扬、肯定、鼓励的正面教育,还要信任孩子,尽力满足孩子独立性的需求。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儿童心理咨询机构

学校要有计划、更深入、更细致地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教育儿童了解、关心、体谅他人,多与同伴进行感情交流,在交往过程中培养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设立“儿童心理咨询机构”则可以使孩子们的心理郁积有一个排解和倾诉的渠道,同时可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

4.学校加强与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

在家校结合方面,可以摸清学生的家庭情况,并对独生子女、父母离异子女等学生进行专门调查研究,建立档案;建立班级家教小组,沟通家校联系,听取家长的建议和要求;可通过建立互访制度,通过家访、传递书信等形式进行联络;举办家长学校,定期向家长介绍当前家教的形式、特点及对策,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

5.学生的课余生活,鼓励多参加集体活动和户外活动

学习生活一成不变,总显得枯燥乏味,学生的业余生活应该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这样才能减少压力,并消除压力。建议儿童多参加集体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也可以更加合群。同时,多参加户外活动,亲近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这些都不失为缓解压力的好办法。

(四)应对儿童压力事件的案例

儿童时代,一个人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急剧变化。如果在这一阶段遇到心理问题,没有解决好,就可能影响今后的一系列发展,本应无忧的年纪也会从此蒙上阴影。因此特别选取青少年中最常见的由承受过度压力而引发的心理问题,提醒家长注意儿童的心理健康。

考试焦虑症

“个案”“我现在一拿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小莉从小成绩优异,可进入六年级后,成绩一降再降,由于一心想考重点初中,她一直都在自我加压的情绪下紧张学习。总复习开始后,她每次拿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公式忘得精光,以前会做的题现在也不会做了。她说:“我觉得自己无颜面对父母,还不如死了算了。”

“应对”每个学生都有考试焦虑症,只是程度因人而异,显然小莉是得了典型的考试焦虑症。这时,父母和家长的耐心鼓励很重要。家长应该先接纳孩子的紧张焦虑,听孩子说说他的担心与不安,让他慢慢放弃那些不利的想法,进而改善考试焦虑的情形。孩子也可以找一个亲密朋友,把种种委屈都发泄出来。

“小贴士”所谓“考试焦虑”,是指由考试所引起,在生理或心理上的紧张。生理上的紧张,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头脑一片混乱或空白等;心理上的紧张则大多以担心的形态呈现,如担心考试时自己有一大堆题目不会写、担心考不好被父母责骂等。

强迫症

“个案”自从进入高中后,琳琳觉得学习比以前更紧张了,可是她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却是要将家里所有的东西进行整理、归类。做完了这些事后,才能集中思想做作业。有时放好的东西又会再拿出来重新放,这样的事总要重复几次,最终必须做到全部让自己认可才终止这一行为。这花费了琳琳许多宝贵的时间,为此她感到很烦恼,但她表示,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

“应对”一般来说强迫症的背后都有一个潜在的原因,比如父母追求完美,对孩子要求很高等。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经常发呆、做功课特别慢、咬指甲、耸肩膀等就得注意了,这很有可能是一种强迫性的行为,这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并及早带孩子去看医生。

“小贴士”强迫症是一种通过仪式化行为来减轻内心焦虑的精神疾病,病患会产生挥之不去的想法,出现不得不做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出现在患者脑海里的某些想法、冲动、情绪等,患者能认识到这些是不必要的,很想摆脱,但又摆脱不了,因而十分苦恼。

性别角色模糊

明明是个男孩,今年10岁,长得白白净净。由于父亲去世早,他从小就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开学一周后,他的一些异常举动引起了教师的注意,如说话嗲声嗲气,经常抱着年轻女教师撒娇。一个月后,他不仅要抱女教师,还经常去抱女同学,有时还会亲女孩子。

“应对”明明这样的表现显然是性别角色模糊,心理专家研究后发现,由于明明从小的社会关系网中几乎都是女性,这使他产生爱跟女孩玩、认为她们同自己一样的想法。为了改变这一性别偏差,可以请他的外公和学校的男教师经常和他谈心、交流、玩耍,同时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男同学和他一起做游戏,使他在男性榜样的示范下,肯定自己是个男子汉,并逐渐学会勇敢、坚强。

“小贴士”所谓性别角色模糊是指个体对自己性别角色认同的错位。一般来说,大约从3岁起,儿童开始逐步形成性别角色的概念。如果小男孩把自己看做一个与周围女孩子一样的人,在打扮、表情、举止上努力模仿女性,即成为女性化男孩,反之也一样。

体象烦恼

“个案”小亮今年正读初中,是班上的学习委员,但是身材瘦长,长相不佳。情窦初开的年纪,他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位女孩子,没想到表白后,女孩转身就逃,一边逃还一边喊:“难看死了。”“我是不是真的很难看?”小亮不停地问自己,当天回去就照镜子,镜子里的他小眼睛、塌鼻子,他越看自己越觉得难看,于是产生了自卑心理。他想“改头换面”,但没办法,于是常常失眠,开始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人多的地方再也不敢去了,成绩一落千丈。

“应对”男孩更多地忧虑自己的身躯不够高大,女孩则担心自己的形体不够优美。进入初中的学生,随着生理的变化,都渐渐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其中不少青少年甚至由于容貌或生理上的缺陷而产生了严重的精神负担,可以说体形烦恼在青少年各种心理烦恼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心理专家建议,告诉这类孩子,体形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俊男美女也有不足,告诉他们气质才是最重要的,要学会欣赏自己的才华,比如小亮虽然眼睛小,但很有神;虽然长相普通,但身材不错。

“小贴士”体形烦恼是一种性心理障碍,一般出现在青春发育期。此时面对性别差异的突然出现,青少年往往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他们会不由自主地与他人进行对比,一旦出现较大的差距,其中的一些人就会产生体形烦恼。

社交恐惧症

“个案”“要我上台发言,还不如把我杀了。”小张是名初中生,性格内向。上小学时,由于爱斜着眼看同一排的女生,引起了对方的反感。调换座位后,仍无法改变这种行为,后来连男生也不愿意坐在他旁边了。从此他便认为世上最难打交道的是人,十分害怕与人交往。教师说,每次遇到同学必须轮流上台发言,他宁愿装病逃学,也不敢面对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说话。小张显然是得了社交恐惧症。

“应对”内向的孩子在青春期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调整心理状态,就会惧怕与人交往,从而引发社交恐惧。因此作为父母应及时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并尽早纠正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孩子给予更多表扬和鼓励。孩子则要注意训练用大胆而自信的眼光看别人,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

“小贴士”患社交恐惧症的人,面对不熟悉的人讲话、在众人注视下运动或与异性交往时,往往会出现显著的、持续存在的担忧或恐惧,担心自己将面临窘境或耻辱。患者对所恐惧的环境一般采取回避行为,即使坚持下来也十分痛苦,经常会出现焦虑、多汗、面红耳赤等症状。

学习障碍

“个案”小丽今年刚刚入学,可是父母却发现孩子写作业时十分粗心,经常多一笔少一画,把答案写错。一次试卷发下来,父母发现中间竟然漏做了很多题,而小丽却说自己根本没看见这些题,父母觉得孩子学习态度有问题,故意不肯做题,于是打了她一顿,但整整一个学期,这种情况始终没有得到改善。

“应对”专家指出,小丽其实是有书写障碍。一般这类患者的眼睛似乎与别人的不一样,好像“懒惰的眼睛”,会漏掉许多明显的信息,表现在学习时视而不见,可以把整道题丢掉,事后却说自己没看见这道题。这种孩子最易受到教师和家长的误解,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能力障碍。只有进行有关的视知觉训练才能见成效。因此,遇到孩子学习表现不佳时,家长和教师应当首先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心理出现了什么问题以及严重到什么程度,从而为孩子设计一个个别化的教育方案,针对特殊的学习能力不足进行培训。

“小贴士”学习障碍是指智力正常,但因学习能力落后而导致成绩低下的现象。研究表明,大约有5%~10%的在校生属于学习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包括若干不同类型,包括书写障碍、阅读障碍、数学障碍(又叫非语言学习障碍)等。

抑郁症

“个案”小张正读初一,是某校的特困生之一。有一天他找到班主任老师,紧张而急促地说:“我完了。一个多月了,晚上几乎通宵失眠,白天神思恍惚还经常呕吐。”说着懊丧地抬手扶了扶眼镜,右手腕上一道伤疤赫然而现,这是他不久前试图割脉自杀留下的痕迹。

“应对”经过心理专家的咨询,发现小张得了抑郁症。专家建议,为了避免心理问题导致情绪低落,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安排得充实一些,避免因过多的空想和胡思乱想而产生失落感,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使自己心情舒畅起来。另外,还可以多与父母及亲近同学谈心交流,向他们倾吐心头的积郁,使自己心情愉快起来。

“小贴士”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异常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其特征是无趣、无力、无望、无能、无助,症状包括极度忧伤、绝望、疲劳、身体疾病。患有抑郁症的人,其情绪低落的程度和性质都远超正常变异的界限,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烦恼那样容易逐渐地“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