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因此,心理健康也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是,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有什么标准?一般认为,心理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根据长期在中小学的调查研究和心理咨询实践,并参考和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我们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考察儿童的心理健康:学习、人际关系和自我。其中,又可以具体分为以下七点:
1.智力发育正常
智力是个体观察、领悟、想象、思维、推理等多种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智力随年龄增加而提高。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智商(IQ)在80分以上属智力正常,智商低于70分属智力落后,智力发展落后于实际年龄属心理发育异常,常伴有适应能力低下,是儿童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少数儿童具有超常智力或特殊才能,其智商在120分以上,这部分儿童如果心理发展不平衡,也可能伴有适应能力缺陷。
2.稳定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3.能正确认识自己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自尊、自爱、自重,他们能客观地评价他人,更重要的是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把握自己。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去努力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4.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以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是同学们的知己。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
5.稳定、协调的个性
人格亦称个性,是每个人所独有的心理特性或特有的行为模式,它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环境的长期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心理健康者具有相对稳定的、协调一致的个性系统。个性系统的心理结构(亦称人格结构)由个性倾向性(包括动机、兴趣、理想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与性格)和“自我”三部分组成,其中气质、性格和“自我”是人格的重要部分。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是: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坚韧的毅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自制力。
6.热爱生活
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7.心理活动与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相适应
一定的年龄应有相应的心理活动特点,如儿童青少年应朝气蓬勃,而老年人应稳重、老练。心理健康者其心理活动与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应是相适应的。
只有达到以上七个标准的儿童,才可以说是心理健康。因此要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第一,要重视儿童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健康。这就要求家长及教师要给孩子设定适度的学习目标,并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开导、教育孩子,使孩子产生乐学、勤学的自觉、积极的态度,因为乐学,孩子就不会认为学习是负担。
第二,要重视儿童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换言之,要重视孩子周围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这不仅需要父母以民主、理解的态度教育孩子,还应积极培养孩子与他人(尤其是同伴)的交往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积极配合对孩子的发展也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人格完善、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
第三,还要培养儿童在自我认识和悦纳方面的心理健康。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我接受力,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要积极锻炼儿童对挫折的忍耐力,提高其面对压力的应对策略,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儿童坚强的个性,也是一条较为积极的解除压力的途径。
二、儿童心理压力的调适
根据雷札鲁斯的压力的调适模式,透过理性的认识和评价,决定何者为压力事件,进而采取适当的方法调适。但是由于儿童年龄太小,不可能自己来调适和化解压力,心理学家指出,对儿童来说,成人是最重要的影响力量。因此,父母、师长有责任帮助儿童克服心理压力。
首先,洞悉儿童压力反应的各种表现,了解引起心理压力的事件。
当儿童已经表现出一些心理压力的信号,如情绪不安、诉说很累、哭泣时,成人要帮助他们克服压力。首先必须听他们倾诉,了解孩子心理上有什么压力,压力是从哪里来的,要多抽出时间与儿童面对面交谈。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成人能够及早发现,恰当引导儿童倾诉,心理压力就会得到舒缓。
案例:一位有经验的父亲说:“当儿子出现沮丧焦虑的情绪时,我就骑上摩托车带着他到郊区兜风,找一块草地,或者大树下,坐下一起谈心,郊区的美丽环境让孩子放松了,他常常会一下子把烦恼都说出来。我总是微笑地看着他,告诉他我年轻时遇到过的各种压力和挫折,但我很坚强地支撑过来了。人一辈子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压力和打击,弱者总是倒地而亡,强者永远都是傲立于风雨中。我的谈话让孩子很激动。我们父子的沟通就像朋友,没有障碍。从小到大我都是这样帮助孩子克服压力和焦虑的,看着他一次次勇敢站起来。”
其次,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性格,提高适应能力。
在雷札鲁斯压力的调适模式中,情绪常被视为压力的导因,而不是最后的结果,个体的情绪反应会影响心理压力的解决。当面对压力时,较之情绪不稳定或性格悲观的人,有良好的情绪反应并以乐观和坚强的性格面对困难的人,能够积极地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因而不会产生过多的心理压力。据此,家长和教师应该着力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积极的情绪和乐观向上的性格,扩大孩子的生活圈,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孩子孤僻不合群、自私等不良心理的形成,往往与他们的生活圈狭窄有关系。前几年,美国儿童中有一种“大楼症”,由于高层建筑的发展,儿童们放学后独居一室,缺少正常的交往,因而产生孤僻、恐惧等心理,甚至影响智力的正常发展。要让孩子自己选择适宜的游戏和运动,培养他们注意力集中、专心完成一项工作的能力。同时,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儿童有较强的自尊和自信时就会有勇气、胆量和辨别力去面对压力。很强的适应能力是遏制心理压力产生的最有效法宝。由于个体存在于充满竞争的社会之中,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个体必须不断地使自己适应周围的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心理压力。所以,从小培养儿童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至关重要。
最后,减少使儿童产生压力的外界因素。
家长和教师应了解儿童的能力,对孩子的期望应该合理,不应过高或过低。鼓励孩子、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但不要强迫孩子去学这学那,应该多听听孩子自己的意愿,不要过低估计儿童的能力,应把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的事情交给他自己去做,重视孩子的想法和言行。要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没必要总是拿自己的弱项去比别人的强项,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强项用好。这样会使儿童形成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