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家庭教育心理学
8242300000016

第16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一、社会性的简介及其产生

独自一人是谈不上“社会”的,当身边再有一个人时,“社会”就构成了。假设一个人远离了社会生活,失去了人际交往,那他只能是一个自然人,永远不具有社会人所具有的社会性。一个家庭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单位也是一个小社会。人每天都在各种社会群体中,充当各种角色,表现自己的“社会性”。例如,一个学前儿童眼中的叔叔阿姨对别人的态度、打交道的方式、怎样受别人的影响、怎样影响别人等,都是学前儿童社会性的表现以及表现自己的社会性的场合。

儿童从出生那天起便生活在社会之中,就是说儿童一出生就预示着其社会性发展的开始。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指出,儿童除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外,还有社会性需要,如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等。社会性需要是每一个人生活所必需的,如果这类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个人产生焦虑、痛苦等情绪。人自从出世后便成为各种社会团体中的一分子。从婴幼儿时期起,人就想与他人亲近,希望得到别人的鼓励、表扬、爱护等。例如,处于学前的儿童,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希望常常得到父母以及教师的表扬,尽管只奖励一朵小红花,学前儿童都会感到很高兴、很满足。沙赫特做过实验说明:人长时间与他人隔绝是很难忍受的。社会性需要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特征。

二、社会性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便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学前儿童中,同样是智力中等或智商水平较高的人,有些儿童与他人的关系和谐,乐于与他人分享,礼貌谦让,惹人喜爱;可有些儿童却与他人的关系比较紧张,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攻击性强,受人排斥。比较分析可得知:有的学前儿童适应他们所生活的社会,有的学前儿童不适应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甚至逆反、对立。社会性是学前儿童生存发展所必需的内容,并影响学前儿童的身体和心智的发展。

良好的社会性会促进孩子的身体健康。比如,当一个儿童和其他小朋友和平相处时,他会感到很开心、愉快。这种开心与愉快使他的内分泌系统处于平衡状态,这有利于生长与发育。有医学专家经过研究得出结论:习惯心平气和的儿童比容易烦躁的儿童免疫力更强,更不易患传染病。与此相反,如果儿童社会性发展不良,那么无论他发火还是生闷气,都会使得他的内分泌系统发生某种程度的紊乱,这种紊乱对他的生长发育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有医学研究指出,幼儿心情紧张可能导致发烧、呕吐、腹泻等;长期神经紧张可能导致幼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疾病之中的高血压、心脏病、慢性肠炎、糖尿病,也都与神经紧张有关。

社会性还会影响学前儿童的心志发展。社会性发展较好的孩子,其适应能力和自制力都比较强,与老师、同伴相处融洽,情绪稳定、乐观开朗、自信心强,比其他幼儿表现得更有毅力。相反,社会性发展不好的孩子,不仅不会学习如何做人,还会导致不诚实、虚伪、道德水平低下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