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家庭教育心理学
8242300000015

第15章 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认知(cognition)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支配人的行为,就是认识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直觉、记忆、思维、言语等。总之,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寻找信息,接受信息,并在一定信息结构中加工信息的过程。在本节中,我们主要介绍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记忆发展、创造力发展以及言语发展。

一、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

思维是借助语言、动作、表象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皮亚杰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把儿童思维发展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感知运动智力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的萌芽(0~2岁)。这一阶段分为6个子阶段。分别为:反射练习时期(0~1月),儿童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外界环境,并通过反射练习使先天反射(吸吮等)更加巩固,还扩展了原先的反射(吸吮拇指、玩具等);习惯动作时期(1~4.5个月),在先天反射基础上,儿童通过机体的整合作用,把个别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了一些新习惯,如寻找声源、眼随物动等;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4.5~9个月),儿童在视觉与抓握间形成协调,这样儿童活动开始涉及对物的影响而不再囿于主体自身,最终出现为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萌芽;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9~11、12个月),这一阶段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儿童能运用不同动作图式对付新事物,但不会创造和发现新动作顺应世界;感知运动智力时期(11、12~18个月),当幼儿偶然发现某个感兴趣的动作时,不只是重复以往动作而是在重复中作出一些改变,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节来解决问题;智力的综合时期(1.5~2岁),这时是一个向前运算过渡时期,其显著特征是儿童除用身体与动作寻找新方法外,开始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动解决眼前问题,例如,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用身体的一部分来代表物体,如用一个手指来代表一把牙刷,这标志新阶段开始。前运算时期(2~7岁),这一阶段由于符号功能出现,使儿童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图式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这种思维有三个特点: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刻板性。儿童只具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还没有真正的逻辑概念。例如,一个3岁儿童画画,他掌握的只是爸爸妈妈的象征符号,圆形的头、鼻子、眼睛、嘴巴等,一般会把妈妈画得胖胖的,把爸爸画得高瘦,而自己就特别的小。

二、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

(一)学龄前儿童记忆力发展特点

(1)无意识记忆占优势,有意识记忆在发展。学前儿童还不会向自己提出记住客观事物的任务,经常是自然而然地记住一些简单的生活经验、诗歌、童话、故事和图画等。被记忆的东西常常是直观、形象、具体和鲜明的,是一些能激起兴趣和情感的事物。例如,孩子听妈妈讲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之后,会记得喜羊羊是好的,而灰太狼因为要吃羊所以是坏的,当再次听到狼的时候,便会不由自主地说出狼是大坏蛋。

(2)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能力慢慢提高。学前儿童根据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识记的能力较强,因此在培养时,运用直观的教材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妈妈向他们介绍“苹果”这一物质时,如果没有图片而是简单地说苹果是红又圆的,那么,当儿童看到一个红又圆的西红柿时,他们会误认为是苹果。相反,如果妈妈在叫他们认识苹果的时候能够拿出一张苹果的图片,那么孩子们便能直观地认准苹果的形状等特点,不会混淆苹果和西红柿。

(3)大脑容易兴奋,也极不稳定,表现为容易记住,也容易遗忘。

(4)记忆的精确性和巩固性较差。对此,父母可以通过和幼儿聊天再次提起幼儿当天所接触的新事物,让幼儿在回忆中加深对事物的印象,在不知不觉中增强自身的记忆力。

(二)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记忆力

首先要注重记忆品质的培养,主要包括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速度)、持久性(减少遗忘)、正确性(记忆准确、不易混淆)和准备性(记忆的恢复速度)四个方面。具体训练方法有:

1.图像记忆

让儿童看一张画有10种动物的图片,限制一定时间内看完,然后将图画拿开,让孩子说出图片上都有哪些动物。开始看的时间可以长些,而后时间慢慢减少,这样可以同时锻炼孩子观察的敏捷性和准确性。

2.实物记忆

观察商店橱窗的商品,然后让孩子说出陈列的商品名称;观察文具盒里的用品,然后背出盒中的东西;观察公园的花坛,然后背出育有几色花草等,从实物观察中,提高识记能力。

3.数字记忆

从两位数开始,任意说1个数字。如从5到8,每个数字之间保持1秒钟的间隔,让孩子重复说出,能通过,则将数字增到3位、4位、5位……还可以记门牌号、电话号码、历史年代等各种数字材料。

4.词汇记忆

讲述一段故事后,让孩子重述,看能记住多少词;在一定时间内说出一些儿童熟悉的词汇,看儿童能记住多少。

在生活中培养有意识记忆,经常向孩子提出记忆的任务,如让孩子帮助父母记住家中存放东西的地方,父母单位的名称、电话号码,家住的门牌,亲友的名称,自己放玩具的地方。让孩子重述故事,背诵童诗,让他尽快记住,从而增强有意识记忆的能力。

三、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发展

梅斯基和纽曼对儿童的创造力作了如下的定义:创造力是一种能力,它能使一个人以一种听取和欣赏他们讲话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创造力是一种素质,它能使人发现别人以前未能理解的定义。当幼儿创造出一种表达自己思维的方式和发现新问题时,就说明他具有创造力。例如,一个5岁的儿童在沙滩玩耍的时候用沙子堆一座塔,但是沙子不停地倒塌下来。当他用积木搭建一个塔时,他发现木塔不会倒塌,因此他以后不会再用沙子搭塔,而是一提到搭塔便会用积木来搭建。这说明这个儿童发现了“用积木搭建东西比用沙子搭建容易”这个事实。这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好奇心是创造力发展的起点。学前儿童的好奇心比较强,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带着好奇心去认识、探索世界。

第一,父母应重视幼儿创造力的表现,正确对待孩子的“淘气”,要重视、鼓励幼儿的创造行为,要在保护他们的探索精神的基础上引导发展。如果幼儿在探索过程中“闯祸”,父母也应予以理解和宽容,这样才能激发、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第二,父母应进行创造性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使幼儿认识周围世界,有助于幼儿提高肌肉协调能力。游戏可自由玩耍,也可以父母与子女一起玩。如堆砌积木、爬、跑、荡秋千、玩沙、玩水、用胶泥塑造东西、扔球、跳舞、戏曲表演、绘画、穿衣、穿鞋、玩拼板、编故事、编谜语、听音乐等。

第三,父母应进行环境教育活动,应带幼儿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开阔幼儿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探索兴趣,如观察云彩和天空。在一个暖和、多云间晴的日子里,母子可以躺在地上观看天空,可以看到各种形态的云;太阳可能被云遮住,鸟群可以在空中飞过,绚丽多彩的晚霞,飞机可能从空中飞过,后面可能带着长长的雾气尾巴等。这时,幼儿可能会想到许多问题:云怎么看上去会动?太阳为什么中午小而早晚大?鸟儿、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翔?云有许多颜色吗?能不能编造一个云的故事呢?

四、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

学前期是儿童学习语音的最佳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声母、韵母的发音逐步提高,而且发音错误率逐渐降低,3岁时只有大约10%的儿童能正确发出所有的声母、韵母的正确发音,而到6岁时,则上升为70%。可见,儿童的语音发展与发音器官的成熟程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3岁半以前儿童的话语常常漏缺主要词类,词序紊乱。3岁半以后出现较多复杂修饰语句。如运用介词“把”:他们把绳子接起来跳。“把”字前后两个名词的关系以及第二个名词与紧接着的动词的关系,都受严格的限制,不能任意调换和删除。到五六岁,儿童的关联词比较丰富,但还常常用得不恰当。

1岁半到5岁期间是儿童习得语言的速度最快、效果最佳的时期。这个时期,儿童可以通过多听儿歌、听故事、看图书、看童话故事来学习语言,这样学习效率很高。与此同时,学前儿童在学好母语的前提下可以学习第二语言,不过要注意学习方式,不要把母语与外语混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