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通常把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学前教育是当今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门知识学科,也是人生初始教育的源头。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前家庭教育,因此家长要重视学前儿童的心理状况,以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一、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
生长是指身体各个器官与全身的大小、长短和重量的增加与变化,是机体量的变化,是能观测到的,如头围变大。
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功能的成熟与完善,是机体在质的方面的变化。3~6岁儿童,一般在幼儿园时,他们的生长发育相对婴幼儿时期有所减慢,每年体重大概增长2公斤,身高增长7公分,处在一个体格生长比较稳定的阶段。
成熟是指机体的生长与发育达到一种完备状态。例如,淋巴系统在出生后迅速发育,在12岁时已经发育成熟,以后逐渐退化。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过程是复杂的,当然,这个过程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一)学前儿童年龄阶段以及前阶段的特点
婴儿期
从出生到1岁,也称乳儿期。婴儿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需要摄入适量的营养素,才能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并预防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等。但此时消化与吸收功能尚不够完善,与摄入需要很不适应,因此易发生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并导致小儿生长发育障碍。这一时期提供母乳喂养与及时合理添加辅食极为重要。科学证明,母乳对婴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其他乳品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今社会,部分年轻妈妈为了保持完美身材而不愿意用母乳喂养婴儿,这便导致了部分婴儿因免疫力弱、抵抗力低而易患上各种疾病。例如,与实行完全母乳喂养的婴儿相比,只吃配方奶粉的婴儿患腹泻的危险增加了80%,中耳炎的危险增加了70%。因此,许多专家建议尽量喂养母乳,这才有利于婴儿健康成长。母乳的具体作用如下:
1.母乳喂养对宝宝的好处
(1)母乳含有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有助于婴儿发育。对婴儿来说,母乳的各种营养配得刚刚好。由于婴儿的肠胃消化及肾脏排泄功能还没发育完全,无法承受过量的蛋白质与矿物质,母乳中的蛋白质与矿物质含量虽不如牛乳,却能调和成利于吸收的比例,使婴儿能够更好地吸收,也不会增加消化及排泄的负担。母乳中也有良好的脂肪酸比例,不但容易吸收,还含有足够的必需脂肪酸,可使婴儿正常发育。
(2)母乳中还有足够的氨基酸、乳糖以及丰富的牛磺酸等物质,有利于促进婴儿大脑细胞的发育和婴儿智力的提高。
(3)母乳不但能提高婴儿的免疫能力,保护婴儿免于感染,预防腹泻、呼吸道感染,更能降低婴儿的过敏体质。婴儿配方奶粉以母乳为标准,尽可能地模仿出与母乳“像”的配方,但是不论如何模仿,有些东西就是模仿不出来。最典型的就是多种抗感染的因子,如免疫球蛋白、补体、溶菌素及抗发炎与免疫调节因子等。
(4)有的研究还指出,吃母乳的婴儿以后发生儿童糖尿病与儿童癌症的机会较低。对于婴儿的免疫机能最重要的是产后7天内分泌的初乳(含抗体、排便因子),母亲应尽可能地哺育给婴儿。母乳中含有抗体、免疫球蛋白A、T淋巴细胞和HLA-DR分子等,为儿童提供一定的免疫力,能预防糖尿病。
(5)哺喂母乳对于婴儿的人格发展与亲子关系的培养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哺乳的过程中,婴儿和母亲有皮肤对皮肤、眼对眼的接触,满足了婴儿对温暖、安全、爱的需求。
2.母乳喂养对母亲的好处
(1)哺乳期间,排卵会暂停,可达到自然避孕效果,有助于推迟再一次妊娠。
(2)研究指出,哺育母乳可以减少患卵巢癌、乳腺癌的危险,保护母亲健康。
(3)不会影响母亲身材,母乳喂养可有效地消耗怀孕时累积的脂肪,可促进身材的恢复,并避免产后的肥胖。
3.对家庭、社会的好处
(1)经济。假如用人工喂养,每月奶粉要花费数百元甚至上千元,还需购买奶瓶、奶嘴等。母乳不用花钱购买奶粉、奶瓶,更减少婴儿生病看医师所需额外付出的精力与金钱,减少了家庭疾病负担,提高了父母的生活品质。
(2)人工喂养的婴儿需较早补充维生素、矿物质,而母乳喂养的婴儿不需或添加较晚。
(3)心理学家早已证实,婴儿期被抱得较多的婴儿,长大了不会乱哭,也更能独立。
(4)母乳喂养的母亲对婴儿比较慈爱,有助于孩子的智能发育,不可能遗弃或虐待她们的孩子,有助于家庭和睦、社会安定。
4.母乳的一些新作用
(1)催眠。母乳含具有镇静助眠作用的天然吗啡类物质,婴儿受哺后会很快入睡。
(2)促进生长。母乳中含有促进生长的因子EGF,能促进细胞增殖,使婴儿较快生长发育。
(3)杀灭寄生虫。每滴母乳含50000个巨噬细胞和5000个淋巴细胞。这些细胞进入婴儿胃肠后对有些寄生虫有杀灭作用。
(5)预防冠心病。母乳能使儿童得到较多的微量元素铜,这对保护婴儿心血管系统有积极作用。
(6)人奶可防呼吸系统疾病。芬兰科学家发现母乳中含有的肌醇可大大减少早产儿患呼吸系统和眼部疾病的危险。研究人员将221名患有呼吸系统缺陷的早产儿分为两组,一组喂人乳,一组喂不含肌醇的婴儿营养品,结果显示第一组未患支气管发育不良症,且存活超过75%,第二组多患支气管发育不良症,存活只有55%。
(7)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新生儿的肠道发育不成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生长、分化,并完善其消化、免疫和环境屏障功能。母乳中所含的多肽类生长因子有使肠道细胞成熟和分化作用,因而母乳对婴儿发育是必不可少的。
幼儿前期:1~3岁,也称托儿所年龄期。这个时期,幼儿的身高、体重增长减慢,但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加快。随着幼儿接触周围的事物增多,幼儿的语言、思维、动作等能力不断发展,但由于幼儿对危险事物识别能力不足而容易发生意外事故。例如,已经能翻身及爬动的幼儿,在没有大人看护的时候可以从大床或没有栏杆的小床上跌下来,或者把一些异物如黄豆、花生米等放入口中而误吸入气管,造成气管异物。因此,家长应该留意幼儿的举动,以免发生意外。同时,此年龄阶段的幼儿免疫力较低,容易患传染病,应按时进行各种免疫接种。此期间幼儿的乳牙已出齐,其膳食也从母乳转换到普通饭菜。充足而全面的营养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为了维持幼儿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每日必须供给幼儿六种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1~3岁幼儿每日所需的六大营养素:
(1)蛋白质:它是构成人体细胞和组织的基本成分,每日供给量应为35~40克。主要来源于肉、蛋、鱼、豆类及各种谷物类。
(2)脂肪:它的作用是提供热量,调节体温,保护神经及体内器官,促进维生素吸收,每日供给量应为30~40克。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油、乳类、蛋黄、肉类和鱼类。
(3)碳水化合物:它是提供人体活动和生长发育所需热能的主要来源,每日摄入量应为140~170克。食物中的谷类、豆类、食糖、蔬菜、水果都可提供碳水化合物。
(4)矿物质:其中钙是幼儿骨骼和牙齿生长的主要原料,每日应保证供给600毫克。钙质在奶类、蛋类、鱼类、豆类及蔬菜中含量较高。铁是人体造血的主要原料,每日应保证供给10毫克左右。主要应从动物肝脏、蛋黄、瘦肉、绿叶菜及豆类中摄取。锌可以增进食欲,促进幼儿生长发育,在动物内脏、花生、香蕉及豆类中含量较高,每日应摄取10毫克。碘也是幼儿生长发育必需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营养素,它与幼儿的智能发展和体格发育密切相关,每日应保证摄取70微克。碘在各类海产品中含量极为丰富,食用碘盐也是补碘的好办法。
(5)维生素:它的作用是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蔬菜、水果、肉、蛋、豆、奶及粗粮。1~3岁幼儿维生素D的每日摄取量应为400国际单位。
(6)水:是人体最主要的成分之一,维持体内新陈代谢和进行体温调节等,这一阶段的幼儿每日每千克体重应补充水分125~150毫升。
幼儿期:3~6或3~7岁,也称幼儿园年龄期,医学上称为学龄前期。孩子与外界的接触机会日益增多,因此,孩子处于很活跃的阶段,但总体生长较缓慢,速度平稳。在这个时期,孩子的体格发育方面出现了下列一些特点:体重每年增加不足2千克,身高的增长也比较稳定,每年大约5~7.5厘米。从外表上来看,孩子显得细长了些,因此在这一时期孩子的活动量在加大,体力的消耗也增加了,所以家长觉得孩子消瘦了。在体重和身高的测量中,家长会发现两者的增加都比1岁以前慢了许多。除了体重、身高外,牙齿也有变化。一般来说,孩子在两岁半左右,20颗乳牙全部长齐,到6岁左右,在最后1颗乳牙的后面的上、下、左、右共长出4颗大牙,叫做第一恒磨牙,又叫六龄齿,这是最先长出的恒齿。与此同时,前面上下4颗乳牙开始松动起来,按出牙的顺序,逐一脱落并长出恒牙,故家长可认教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学会刷牙了,要告诉他为什么要刷牙,并让他喜爱刷牙,保持口腔卫生,否则容易发生龋齿。为了引导孩子刷牙并保持刷牙的良好习惯,家长可以抓住孩子的心理状况。例如,部分孩子喜欢可爱的动物,也就是说,当孩子看到或想起自己的牙刷印有可爱的小动物的标志时,就会激发刷牙的欲望以及兴趣,这样一来,孩子便会慢慢养成刷牙的习惯了。家长可以带孩子到超市,让孩子挑选自己喜爱的牙刷,孩子拥有了自己的喜爱的牙刷后,家长就无须担心孩子不刷牙了。
为了使这一年龄阶段的小儿健康地成长,家长应给孩子质量较好的食品,保证其营养的需求。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生活环境的问题,3~6岁的孩子容易养成挑食、偏食、吃零食的习惯,而不好好吃饭。于是,孩子的消瘦更为明显,身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患各种疾病,应引起家长的注意。
偏食是造成3~6岁儿童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目前我国近一半的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偏食行为,让儿童能均衡摄取食物,已经成为家长们的一个大难题。
偏食儿童到底“缺”在哪里?专家指出,主要是两个“7”的缺乏,一个是“7”类膳食摄入不全,即肉、鱼、蛋、奶、蔬菜、水果、谷类吃得少,导致多种营养素缺乏;另一个是“7”种维生素矿物质缺乏,即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叶酸、钙、铁、锌的缺乏非常明显。因此,父母想要儿童健康成长,一定要注意这个“7+7”的全营养补充,在揭开儿童偏食的小秘密后,帮助偏食儿童逐步改善偏食习惯,均衡儿童每日的膳食摄入。“行为+营养”完美补充,为儿童强健的体魄打好坚实的营养基石。
此时期有些儿童不爱吃新食物的部分原因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潜意识,对待新食物儿童们都会有一种天生的“陌生感”,儿童对“眼熟”、“嘴熟”的食物更有偏好度,这也是造成偏食的原因之一。
儿童在尝试熟悉某种新食物前,会反复观察和尝试食物,“一闻,二玩,三吃”,但很多父母都不太了解儿童的这种行为,阻止儿童把玩食物,从而妨碍了儿童熟悉新食物。因此父母应尽量每天都更换菜式,让孩子从小接触更多的食品,养成不偏食的习惯。
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会储有面包、糖、橄榄、饼干、巧克力等零食。小孩爱吃零食也使家长忧虑孩子是否能健康成长。学前儿童进餐时因食量较小或没吃饱而较快产生饥饿感,于是靠吃零食解决饥饿。调查中发现,有些孩子只要是可以吃的零食都爱吃,而且可以吃个不停,家长给他们一包牛肉干都可以全部吃完,饱得不行还是不肯拿走,直到真的不想吃了,就用吃的东西在那瞎玩,弄得满地都是,刚吃完这个不一会儿又喊着“我还要,我还要”,如果不给他们,就在一旁不停地边哭边哼哼,一给他们就马上乖到不得了。等吃饭时间一到,他们却只吃一点点饭菜而已,然后又玩碗里的东西。小孩不断地吃零食,大人又不注意适时地制止,会导致孩子食欲不振、不好好吃饭甚至厌食,严重的还会使他变成一个无法自制、任性的小孩。有些家长只要小孩子一哭闹,就马上给他零食,这只会帮助孩子养成只吃零食,不好好吃正餐的习惯。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家长都倍感烦恼。有些家长忍不住会批评小孩子,如打屁股、打小手等。而孩子呢,不但不听教导,还会大哭大闹,甚至有些孩子会还手。这种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时该怎么办呢?
首先,家长应该让孩子定时进餐,不随便给孩子零食。当孩子要吃的时候,鼓励他忍耐到吃东西的时间,父母的态度要坚决,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还可以陪他做游戏来转移他对零食的注意力。
其次,家长要在三餐之外安排合理的加餐时间。大约上午10时、下午4时给孩子吃两次间食即可,不能不论什么东西,不论什么时候,有则给他吃,吃则尽他的量,那么孩子正常进餐时就没有食欲了。如果孩子吃饭时间闹情绪,不要理他,冷淡他一段时间,他自己会主动要求进餐的,千万别造成孩子可以用不吃饭来要挟大人的结果,应当让孩子独自进餐。这样可以使大人、孩子两不误。慢慢地,孩子便会养成少吃零食的习惯。
总而言之,父母此时要注意教育方法,要有耐心。当孩子哭闹时,父母可采取漫不经心的态度,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哭闹吓唬不了谁,让他渐渐安静下来。有些孩子自尊心太强,父母可适当给他一个“台阶”,帮他“收场”,然后再通过“拥抱—对视—谈话”的方式进行教育。
此期的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仍然较快,智力发育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求知欲强,喜欢问“为什么”,喜好模仿等。运动的协调能力不断完善提高,能够从事一些手工操作,能够学习简单的图画和歌舞,是上幼儿园的佳期,是为进入小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的良好时期。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父母应该尽力回答,并且解释清楚直至孩子点头示意明白为止。至于问题涉及深奥的原理时,父母可以编故事或举例子来让孩子明白,避讳的是父母因不知道而不回答或者因孩子频繁地问“为什么”而感到厌烦甚至批评孩子,这不仅会削弱孩子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导致孩子以后都不再敢勤奋好学了。相反地,父母应该表扬孩子,并鼓励孩子留意观察身边的事物,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向父母请教,引导孩子积极深入地思考,促进大脑更好地发育。
孩子有天生的好奇心、模仿性,生活上常有这样的事:3岁左右的幼儿拿着汤匙吃东西,吃得狼狈不堪,还把瓷匙敲碎;人没有扫把那么高,却拿着扫把扫地,父母刚把垃圾扫拢,幼儿却把垃圾扫开。像以上行为,孩子可能会遭到父母责骂。其实,这正是孩子表达主动性、独立性的行为,是孩子模仿大人的动作的表现,父母不但不应该责骂,还应该给予鼓励、表扬和引导。
(二)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的规律
人体从婴儿到成人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发展过程,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肉眼能够看到的身高、体重增加,而且表现为身体各个器官的分化和功能成熟。学前儿童生理发展规律有以下四个方面:
1.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是有阶段性和程序性的连续过程
各年龄期按顺序衔接,不能跳跃,前一年龄期的发育为后一年龄期的发育奠定必要的基础,身体各部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顺序,而且每个年龄阶段发展产生的阻碍都会影响儿童的发育。胎儿时期的形态发育是头部领先,其次为躯干,最后为四肢。儿童动作发育顺序为首先会抬头、转头,然后为翻身、直坐,最后才会站立和行走,也就是遵循“头尾发展规律”。身体各部分的生长发育一般遵循由上到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
2.生长发育的速度是波浪式的,身体各部的生长速度也不均等
孩子的生长发育并非是呈直线、平均速度增长的,而是呈波浪式非等速地增长,有时快些,有时慢些,但总的来说是有一定规律的。
就拿看得见的身高、体重、头围来说,婴儿在出生后1周岁内增长最快,特别是出生后前半年,孩子的身高比出生时增加1/4,体重增加一半;1周岁时,头围增加1倍,体重可达出生时的3倍,以后渐减;第二年仅增加2.5~3.5千克,以后就不会这么快,每年大概增加2千克,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
身高的增长在生长的两个高峰阶段时,身体各部发育的比例也有所不同。在第一次发育高峰期时,是从胎儿时的大头、较长的身躯和短小的两腿,发育成儿童时期的各部分比例都较匀称的体形;第二次发育高峰期时,下肢迅速发育,向上则是躯干得到发展,而头部发育不明显,最后达到较小的头、较短躯干和长腿的成人形态。
所以在婴幼儿的不同时期,身体各部分的比例是不同的,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在增长相对稳定时期,家长不能误认为是生长停滞。掌握此规律,可以根据不同发育速度保证给孩子提供充分的营养,并根据身体各部分的发育速度安排适合孩子年龄的活动和锻炼,以保证孩子的正常发育。当然,我们还要了解各年龄阶段孩子的一些细小动作的发展(见“学前儿童动作变化一览表”)。
3.学前儿童身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不均衡,但统一协调
人体各器官的发育分为四种类型:一般型器官的生长;生殖型器官的生长;神经型器官的生长;淋巴型器官的生长。学前儿童的骨髓、视觉器官以及反映脑大小的头围等,只有一个生长突增。大脑在胎儿期和出生后发育一直领先,出生时的脑重是成人脑重的25%,6岁时是成人脑重的90%。正是因为儿童在5~6岁时大脑发育迅速,各种身体机能、语言发展和动作发展也是比较快的。
学前儿童身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不均衡,但统一协调,互相适应,互相影响。例如体育锻炼能增强心肺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并有益于骨骼的生长。
4.每位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存在差异性
儿童的生理发展具有规律性,但是在一定条件下,由于遗传、环境、教养等影响,每个儿童无论身体外形还是内部功能都会存在着个体差异,如儿童的高矮、智愚、胖瘦等。尽管是同年龄、同性别的儿童,他们的发育速度、发育水平以及发育到成熟的时间等各方面都不会一致,同卵双生子之间也存在差异。
(三)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有内在的遗传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体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1.遗传因素的影响
遗传对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头围测量值很接近,身高的差别很小,这说明骨骼系统的发育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
2.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营养、体育锻炼、疾病、生活制度等。营养是保证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3.营养的影响
宫内营养不足不仅影响体格生长,还严重影响脑的发育和以后的学习能力;出生后营养不良,可影响体格生长,如瘦小儿童以及“大头娃娃”(大头,锃亮的脸蛋,鼓鼓的肚子,两条腿细得像青蛙的腿;背部皮肤皱巴巴的,头发灰白色,两腿发青,同时身体的免疫、内分泌和神经调节功能低下)。营养对生长发育中的学前儿童的形态、机能会产生暂时的或永久的影响。但营养过剩或不平衡则会导致儿童肥胖,影响儿童健康成长。
4.体育锻炼的影响
体育锻炼是促进学前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增强体质的有效手段。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呼吸和心血管的发育,减少疾病,增强儿童体质。
5.疾病的影响
疾病直接影响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急性感染、长期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肾小管酸中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这些疾病都威胁着儿童的生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影响。
二、学前儿童疾病的表现
由于学前儿童年龄较小,一旦患病,往往自己不能表达出来,一般表现为精神状态不佳或者厌食,只有靠成人认真观察才能发现病情。儿童生病会有一定的迹象,家长应该每天细心观察儿童,一旦察觉儿童有生病的迹象,应及时送儿童就医。
学前儿童生病迹象可从多方面观察,例如,观看儿童精神及神情,健康的小儿比较活泼,眼神灵活,而患病的儿童不爱玩,无缘无故哭闹,眼神呆滞等。再如,正常儿童腋下体温维持在36℃~37.4℃,体温若为37.5℃~38℃则是低烧,体温高于39℃则为高烧。一般小儿生病都会影响食欲,并伴随一些症状。如小儿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同时皮肤经常生疮,应检查是否患有糖尿病。正常的尿液清晰透明,淡黄色,当小儿尿液呈现红色时,可能是得了急性肾炎;当尿色加深呈棕绿色或者橘黄色时,可能是肝、胆疾病。但服用某些药,如维生素B2等,尿液也会呈黄色。
还有小儿不同情况下发出的哭声可暗示不同的病症,如夜间哭闹、多汗,人称“夜哭郎”,应该检查有无佝偻病,小便时哭闹则多为泌尿道感染。
腹痛在儿科门诊或急诊中很常见,原因除了胀气或便秘外,有些是肠套叠或先天性巨结肠症,甚至细菌性肠炎、卵巢畸胎瘤、胆道囊肿、肺炎、急性阑尾炎等造成的。而婴幼儿及孩童只会简单地说肚子痛或以哭闹表现,须配合理学或影像检查才能查知病因,家长不可忽视。一般来说,疼痛部位在上腹正中则可能是急性胃炎等;疼痛部位在脐周围则可能是急性肠炎、蛔虫症等;疼痛部位在右下腹部则可能是急性阑尾炎等。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学龄前儿童常见慢性咳嗽的病因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或上感后,鼻、副鼻窦、支气管炎,咳嗽变异性哮喘,过敏性咳嗽,支气管异物,慢性咽、扁桃体炎,肺结核,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病毒性肺炎,被动吸烟,支气管扩张等,以上疾病均与小儿体质、过敏、营养、免疫力有关。呼吸道内壁为粘膜覆盖,当患上述疾病时,会刺激粘膜引发粘膜损伤,呼吸道感染或上感后多见于学龄早期儿童,于上感其他症状消退后,干咳要持续3~7周,也就是说一般会咳嗽数周。反复上感甚至数月,常伴有细胞或体液免疫低下,因此可行免疫调节和平衡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