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家庭教育心理学
8242300000013

第13章 婴幼儿阶段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6岁之前是人格陶冶的最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势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若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坏了不易变。这些儿童到了学校里,教师须尽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形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这是事倍功半。”因此,我们更应该注重婴幼儿的家庭教育。

一、婴幼儿的智商教育

智商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至关重要,因此,父母不能忽视对孩子智商的开发与辅助性教育。父母可以借鉴本章第二节的一些方法,训练孩子的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观察力和记忆力等各种能力。许多能力是一种潜在的能力,需要父母帮助孩子去挖掘,使其成为显性能力。

二、婴幼儿的情商教育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情商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二是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心理学家还认为,情商水平高的人具有如下的特点:社交能力强,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对事业较投入,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情感生活较丰富但不逾矩,无论是独处还是与许多人在一起时都能怡然自得。专家们还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情商,和童年时期的教育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情商应从小开始,父母担当了这个重任。

婴幼儿的模仿能力极强,父母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婴幼儿,父母必须谨慎自己的行为,时时刻刻检讨自己的行为,对孩子言传身教,树立父母的威信。

父母对孩子要有适度的情感投资。婴幼儿情绪的发展具有易受感染的特点,父母应当做点事情使孩子有良好的情绪体验,使孩子天天快乐。

(1)树立快乐的榜样,用乐观向上的情绪感染孩子,让孩子模仿父母的愉快心情。与其苦口婆心地劝孩子要开开心心,倒不如给孩子树立榜样,因为好榜样胜过千言万语,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而且很喜欢模仿周围的人。这是心理学上的模仿效应。

(2)父母要营造和谐、有默契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合适的氛围有助于教育。

(3)父母用行动告诉孩子,自己是爱他的。比如,摸摸他的手、背,吻吻他的脸,让孩子从细微处感觉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

(4)父母对孩子要宽严并行,且要有度。对孩子的良好表现进行积极中肯的赞扬,但并不要求孩子十分优秀。对孩子的错误、危险行为要予以制止,并给予恰当的友好批评、指正。批评孩子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本身,而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错误所在,避免再犯。比如,孩子由于好奇心强烈,喜欢拆东西,若不小心把名贵手表给拆坏了,不要一味地打骂他,而要耐心地教育。

(5)培养婴幼儿的自信。一个人是否自信影响一个人的学习、事业、社交和生活。父母培养婴幼儿的自信从鼓励做起,比如,当孩子学走路时,刚踏出第一步,便鼓励说“宝贝,很好,真乖”;当孩子拿鞋子给父母换时,应说“宝贝,真懂事”,甚至给他一个吻。这都在他心里留下关于成功的回忆,是自信的萌芽。

(6)培养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当今的社会,独生子女居多,万般宠爱集于一身,容易养成孩子的“小皇帝”“小公主”心理。这会使孩子长大后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经受挫折与困难时,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孩子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如糖果,就会哭闹。有了糖果,又可能嫌少。因此,父母应当给孩子一些恰到好处的挫折教育。不能一哭闹,便答应他的无理要求。应在他做了不对或不好的事时,给予“批评”的挫折,让他能够承受,听父母的话,懂得道理,学会今后约束自己的行为,增强自控能力,逐步锻炼小儿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像小树一样,经受了风霜雨雪后才能长得更壮实。

父母除了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健康外,也要每时每刻留意孩子的心理状况。婴幼儿还小,没有危险意识,父母就得更加注视孩子的每一个举动了。除此之外,父母还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社交能力等各种能力,使孩子成为一个懂感恩的、人格健全的人。以下有一些特殊的案例可供参考。

让宝宝乖巧可爱

东东两岁,平时在家里是个既懂事又听话的孩子。然而,每次有客人来家里做客,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兴奋、顽皮。他一会儿要吃东西,一会儿要看电视,一会儿玩电话,一会儿在沙发、床上乱蹦乱跳,不停地大叫大喊,对着客人扮鬼脸,爸爸妈妈为此头疼。

这种症状是由于某种心理需求引起的。有的宝宝表现欲强,总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有的宝宝缺少玩伴,生活单调乏味。其实这是宝宝寻找自我的一种方式,这就如同成人用逛街、唱歌、运动等方式来宣泄感情一样,其实也是一种心理暗示,他们需要父母给予更多的爱和关注。聪明的宝宝知道,如果家里来了客人,不管他怎么捣乱,父母都不会太责怪他。

父母的正确引导和言行对孩子很重要。有的家庭对宝宝过分宠爱,对宝宝的各种行为表现放任自由,就会使孩子变得越发任性而无所不为。有的父母对宝宝过于严厉,使得宝宝的心理长期受到压抑,也是不可取的。

父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让宝宝在客人面前也变得乖巧可爱:

一是客人来之前,先给宝宝一定的心理准备,并跟宝宝讲道理,还可以提出奖惩措施;二是在向客人介绍其他客人的时候,也不应忘记把宝宝介绍给客人,并在客人面前有意赞扬宝宝,让宝宝觉得自己没有因客人的到来而被忽视,满足宝宝的表现欲;三是如果宝宝在客人来的时候提出过分要求,父母不要妥协或训斥,可以用沟通的方式来引导,因为训斥有可能使宝宝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

教会孩子道歉认错

妈妈带着两岁的东东到社区散步,遇到熟人闲聊起来。熟人的宝宝看中东东手中的娃娃,伸手就想玩。妈妈对东东说:“乖,给妹妹玩吧,都是好朋友。”东东死活不肯。连哄带骗,终于让东东将娃娃放了手。可过了一会儿,东东又去抢,还把别人家的宝宝推倒在地。

两岁的孩子在这个时候开始逐步进入社会,在幼儿园里他们会遇到老师和其他孩子,宝宝的世界里突然多了那么多人,刚开始宝宝并不太懂得如何和他们相处。

分享、交换、合作游戏,属于比较高级、复杂的交往方式。宝宝们并不太能理解,所以当矛盾产生时,他们的行为具有攻击性,甚至诉诸武力。父母首先要明确孩子的交往意愿,如果宝宝不知道该如何去玩,父母可以通过示范来帮助宝宝,这个时候需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宝宝。

遇到冲突时,父母应保持公平,不要判断谁对谁错,而应该从实际出发。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了,应帮自己的孩子说话,反之应该教他道歉认错。这样宝宝就会慢慢收敛攻击行为,选择可接受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如何应对大哭大闹

有位年轻爸爸,他的女儿两岁多,平时脾气就不小。自打完乙脑加强后,孩子的脾气更大了。有天妈妈在值夜班,十一点左右孩子醒了,哭着要找妈妈,手乱打、脚乱踢,把玩具全都给扔了,吵吵闹闹。又有一次,孩子身体不舒服,上吐下泻,妈妈又值夜班。晚上十二点左右,孩子又闹,让爸爸出去又让进来的,反复许多次,闹了两个多小时才睡。白天也是,一不乐意就让人出去,趴在地上大哭大闹,没完没了,任何人都不能靠近她。年轻的爸爸没有教育孩子的经验,非常担心孩子在精神上有问题。在此之前,他打过她一次,他担心是不是因为打她,吓出什么问题了,他不知道怎么做才好。

类似小女孩的问题,原因出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孩子天生气质就容易激动。身体不适、别人说话做事影响她、心里有什么不愉快等,脾气就会很容易发作,对身边的人进行攻击。

二是对母亲的依恋。可能从小妈妈与她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妈妈较多了解她,又能满足她的需求,所以就对其他人产生抗拒。

三是爸爸对孩子性情不了解。孩子不只是吃饱睡好,还有活动、游戏、情感、认识、理解等需求,而爸爸似乎不懂得孩子的情绪,导致孩子感到压抑和不愉快。

四是环境改变打破了孩子的生活常规。即使有些不好的习惯,一旦从小养成,孩子就难以适应突然的变化。要改变也应慢慢使孩子适应,才不会那么容易激怒她。

对这样的宝宝关键在于教育。

首先,要掌握宝宝的基本情形、身体状况和心理特征,才能有的放矢。盲目管教,不仅吃力不讨好,而且还会造成伤害。

其次,教育宝宝更要讲究方法。在宝宝要东西的时候,能够满足或应该满足则满足;满足不了,或者不应该满足,就坚决不要迁就。这样做,对宝宝性格塑造很重要。

再次,父母既要提供合适的环境,让宝宝开心;也要多带宝宝到户外,与别的宝宝或自然环境接触,增强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