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拍案说史:中国历史的策略与方法
8230800000017

第17章 舆论与人情——千万别小看了宣传(6)

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由于继位的恭帝年仅七岁,导致当时政治不稳。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当时执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听说此事后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推脱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任赵匡胤以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

几天后,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就起了一阵谣传,说赵匡胤将做天子。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谁也不相信,但却慌成一团。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这个谣言由谁散播,聪明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正是赵匡胤自己的杰作。

赵匡胤使用这一招,并不是第一次,周世宗在位时,他就用此计使驸马张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而由他接任。赵匡胤知道,皇帝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疑心很重。这次赵匡胤故技重施,是为了造成朝廷的慌乱,使他的军队除了绝对听命于他之外别无选择,从而使自己掌握了兵权和舆论的走向。而就在陈桥驿这个地方,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即后来的宋太宗)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开封,逼迫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

关于陈桥兵变的具体情况,历史上有一些有趣的版本,比如:民间相传,在陈桥驿的时候,一天,赵匡胤正一个人在元帅帐内喝着酒,喝着喝着,他突然起身向掌书记赵普的营帐走去。来到赵普营帐,他随意看了一眼帐内,问道:“赵大人,歇息的可好?”“多谢将军关心。”赵普暗暗揣测着这位顶头上司深夜造访的含意。

赵匡胤谦虚地说道:“我有一件事想请教大人。”“将军请说,属下一定知无不言。”赵普惶恐不安地说。

“我一直想不明白,汉高祖刘邦本是一市井无赖,为什么却最终战胜了项羽,做了皇帝?”

“将军,刘邦本人并无特别的才能,只是他手下有一批人本事很大,刘邦的成功是他驾驭人才的成功。”赵匡胤诧异道:“哦?你说刘邦手下有什么人才?”赵普道:“文有萧何、曹参;武有韩信、张良。”

赵匡胤道:“萧何这名字倒挺熟悉的。”赵普道:“萧何乃刘邦手下第一大谋士,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萧何,刘邦就得不到天下。”赵匡胤看着赵普,突然发现了什么似的,嘴里连连说着“不错”,最后留下了一句“赵大人倒挺像萧何的”就走了。只剩赵普在那里苦苦思索赵匡胤说的话。赵匡胤又接着来到了其弟赵匡义的营帐内。赵匡义道:“不知兄长驾到有何事?”赵匡胤一脸无奈,叹气道:“近来东京城内谣言四起,说点检将做天子,这是满门抄斩之罪啊!为兄担心要连累弟弟了。”赵匡义气愤地说道:“这一定是有人陷害,咱们行得正,没什么可怕的!”赵匡胤又叹了一声道:“唉,当今新主年幼,太后又是女流之辈,只怕他们听信谗言,赵家就要多灾了。”

赵匡义看着兄长,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赵匡胤看在眼里,说:“你有什么话尽管说,难道还有比杀头更大的罪吗?”

赵匡义紧握双拳,大声说道:“干脆反了吧!咱们在前方拼命,他们在朝中享福,不但不发兵饷,还要疑来疑去。况且点检做天子也许是天意呢,我们不能逆天而行。”赵匡胤变了脸色,一把握住宝剑怒道:“住嘴!你怎能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来!想我们赵家世受皇恩,万万不能有此想法,今天我要替祖宗杀了你这个忤逆的子孙!”赵匡义急忙上前按住剑柄,说道:“兄长,现在情况紧急,心软就是对自己残忍,况且咱们无辜受死,赵家就会绝后,你对得起九泉之下的父亲吗?”赵匡胤听了此话,好像呆了一样,突然面向北方跪了下来,道:“先皇在上,臣赵匡胤一片忠心,日月可鉴,但是朝中大臣却不容我,我该怎幺办啊?”赵匡义扶起他兄长,说道:“兄长放心,只要你点头答应了,余下的事就交给我去办,不会叫你为难的。各位将军都对你忠心耿耿。”赵匡胤不置可否,他跌跌撞撞地走出营帐,回到自己帐里大喝好酒而睡。

当夜,军中起了一阵骚动,人人都在议论,军粮断绝,朝政被韩通把持拒不发饷。因主帅赵匡胤烂醉如泥,赵普提议各位将军一起召开紧急会议。

第二天,当赵匡胤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忽被一阵“万岁”声惊醒,大将高怀德捧着黄袍,不由分说就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三军高呼万岁,响彻云霄。赵匡胤推辞再三,众人以死相胁,最后赵匡胤效仿刘邦约法三章,大军向东京进军。城内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早已恭候多时,此二人都是赵匡胤的心腹。接下来的事情正如上面所说的,赵匡胤逼迫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赵匡胤即宋太祖。

以上的故事虽然有野史润色的可能。但是,宋太祖赵匡胤善用舆论的本事的确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后来他用这一招又创造出了另一个著名典故,这就是“杯酒释兵权”。话说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因为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太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赵普说:“原因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宋太祖连连点头,称赞赵普说得好。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叛我。”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做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己呀!”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头说:“亏得你提醒一下。”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此时是公元961年)。酒过数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要不是有你们的帮助,我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睡过一夜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石守信等听出话音儿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有二心?”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些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儿家业,快快活活度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为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批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释”就是“解除”)。

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一些节度使到京城来朝见(此时是公元969年)。宋太祖在御花园举行宴会。太祖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现在藩镇的事务那么繁忙,还要你们做这种苦差,我真过意不去!有个乖巧的节度使马上接口说:“我本来没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合适,希望陛下让我告老回乡。”第二天,宋太祖把这些节度使的兵权全部解除了。

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从这一点来说,如果董卓有赵匡胤一半儿的对舆论传播技巧的把握,也许历史会被改写。

从“陈桥兵变”到“杯酒释兵权”,我们可以看出赵匡胤善于把握人心、利用舆论造势的本事,给他封一个舆论学博士的头衔都不为过。在两次关键的事件中,赵匡胤都没有自己出面直接表达自己的愿望,而是借别人之口,借舆论之势,甚至必要的时候还拿捏一把,最后得偿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