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高考向何处去
8205300000035

第35章 (1)

为学生搭建更多通往成功的桥梁

付利平

现行髙考制度在一个时期,甚至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会存在。因为,这毕竟是在现有体制下选拔人才的最具有操作性的有效方法。简单地取缔现行的高考制度,仅仅义愤填膺地“声讨”现行高考制度,就能解决问题了吗?显然不能。列宁说过:“一步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所以,与其将注意力集中在查找问题上,不如让全社会,当然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和各种施教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共同来出主意、想办法。

我要说的是: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而青年学生的性格和特长各异,我们的教育模式也要适应这种“双重多样化”“个体差异”的需要,尽快实现办学模式的多元化,为学生搭建更多的通往成功的路径,才是根本的出路之所在。

人民网曾经发表一篇讲大学生“回炉”上技校的“时评”,非常说明问题。文章说的是,在众多高校毕业生穿梭于各类招聘会,焦虑万分,承受打击,备感失落的时候,有部分学子却选择了悄然“回炉”上技校。据说2005年仅广州便有3000人“刚出象牙塔又进技校门”,大学生“回炉”已从个体行为演变为群体现象,还呈快速“升温”趋势。

这个事实至少可以作出以下两种“解读”:一是即便有幸高考成功,通过了这座“独木桥”,也未必就一定会成为社会需要的人。事实上,目前一些髙校课程设置脱离实际,教学死板程式化,学科创新远远落后于硬件扩张,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较弱,知识结构杂而浅。随着毕业人数年年猛增,“天之骄子”光环不再,用人单位越来越务实。二是即便高考失败,也未必就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一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特色专业,开始显现出产学结合、学有专攻、技有所长的特点,目前市场也恰恰渴求各类髙级技工与拥有“一招鲜”的身怀绝技的技术工人。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紧―术工种往往更具竞争力。

这表明,在注重基础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同时,立足于实践教育和普通国民教育的空间十分巨大,前景无限广阔。因为这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发展中国家的需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80%以上的中学生客观上只能成为普通劳动者的国情。

为学生开拓更多的通往成功的桥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重重。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逐步地来解决。首先是更新教育观念,形成人才共识。我曾经在重庆主城区的一所单办初中任教,我的不少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就已经厌学。我和我的同事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孩子中为数不多的尖子送人重点高中,以使其大学梦变为现实。绝大多数学生其实是以失败者的身份结束九年义务教育,走出校门的。我们总爱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连成年人都难以反败为胜,何况这些孩子们!他们打小就被推上了台,大多数在形形色色的考试中成为事实上的被淘汰者,失败与失败相连,当社会需要他们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时,他们已经一蹶不振。而那些幸运儿们继续在路上艰难地跋涉,尽管现在大学巳扩招多年,但要想上重点大学、名牌大学,还是得头悬梁、锥刺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啊。我教过的学生中,还真有仿效古人的,一女生在家把头发悬在屋顶的灯管上,熬夜苦读。为了跨进大学的门槛,学生们苦啊!高考的阴影多年不散,我的一位硕导,三十多岁的青年才俊,现在已是博导,坦他至今常常梦见自己考砸了,没考上大学,从噩梦中醒来。

这种亲身体验的启示是:要转变大众对普通高等教育与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对什么是真正的“人才”形成全社会范围内的共识。这一点至关重要。受“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影响,人们普遍存在重“功名”轻“手艺”倾向。在许多斷州国家,不仅麵十分重视、鼓励发展职业教育,社会也不会“唯学历是举”。一些留学生也反映,尽管入家的大学学费相比个人收入只占很小比例,但很多家庭还是乐于让孩子仏技校,早早步入社会,积累实践经验,而非读死书。至于企业招人,也更注重实际与成本,只要胜任,“有文凭没经验”不敌“有经验没文凭”。

我国在社会转型初期,“蓝领”普遍境遇不佳,常被认为“没出息”,职高技校沦为“二流教育”,只有“差生”去读。这实在是观念上的误导和实践上的歧途。目前全国数控设备操作、医疗护理等人员严重短缺,职校骨干专业和重点职校毕业生供不应求,企业对高级技工、高级汽车修理工开出近万元的月薪。在电子设备大规模应用于制造业、工业数控大行其道的今天,“知识型蓝领”的需求越来越多。如上面提到的那篇“时评”中提到的:发达国家制造业中,技师、高级工、中初级工比例为35:50:15,高素质工人比例占据了绝大多数。可中国目前却正好相反,中初级工比例很多地方竟超过九成。技师、髙级工紧缺也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其次是要由国家劳动人事和教育行政部门及全社会共同努力,尽量拓宽学生成才的渠道。可拓宽的渠道很多,在此,仅以职业教育为例。应切实解决高等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师资、产学衔接等问题,尽快制定和完善职业准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破除旧体制,鼓励优秀人才进入公办或民办职校任教,解决包括职称: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职业教育必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高&生就业”“三农”“再就业”等工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职业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五大计划,明确和肯定了“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唯有众入乐业,社会和谐才具有坚实稳定的基础,民族才具有发展前进的活力与原动力。因此,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让我们看到了拓宽学生成才路径的曙光。我们完全应该为之欢欣鼓舞!

高考制度毕竟是利大于弊,尽管争议不断,但群策群力,一定能兴利除弊。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们坚信.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前景光明。

只要我们抱着追寻真理的态度,拥有科学的理念,运用科学的眼光,拿出科学的方法来对待我们的高考和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终将会显优势,会越来越富有生机。

高考改革的两点建议

马钟秀

中国高考向何处去?能不能先办两件事?

一、系统研究、科学诊断——组建中国人才发展研究机构

我们不需要就高考论高考,可以从教育的终极结果(或产品)一一人才的角度来全面系统地反思教育、观照教育、权衡教育、研究教育、展望教育、探索教育。对于高考而言,我们要不以高考论成败,只从人才看优劣。这样的话,就非得有一个独立于教育以外的纯研究机构来评估督导不可,它的基准就定位在“科学育才”四字上,否则会在一团乱麻中迷失了方向模糊了标准,进而永远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纠缠不已。组建中国人才发展研究机构可以破解这个“纠缠”局面,尽快投人到实践中来,逐步发展到就像人们看到天气预报相信气象局一样在教育选择方面相信中国人才发展研究机构,而不是眼前只有一个集运动员与裁判员于一身的教育部。

目的明确了,任务也就具体了:中国入才发展研究机构应着眼于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着眼于入才自身发展对教育和社会环境的需求、着眼于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求方面来研究高考,尤其是研究教育这个大系统,并且能够对中国教育起到引领督导作用。比如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多元化的特点结合起来规划教育机制,而不是像素质教育和新课改那样在不触及“高考指挥棒”的情况下在教育这个大系统的某一个子系统一厢情愿地进行“大刀阔斧”式的改革,他们哪里晓得老百姓只相信高考也非相信高考不可!其实就连倡导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专家们在面对自家孩子的时候也是只忙于高考。所以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到现在也只是拽着个牛尾巴使出浑身解数地“扭转”而效果甚微一没有牵住牛鼻子啊!

中国人才发展研究机构还应该对教育的历史、不同国家的教育作出更深刻的研究,以供我们在发展中借鉴。

中国人才发展研究机构还应该对不同机制培养出的人才进行终身跟踪研究,以探究人才成长规律一哪怕是100年以后出成果也应坚持不懈。

二、多元体系、公平竞争——放手让具有别样教育理念和独特育人机制的人或团体独立办学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运行多元教育体系(当然不可背离党的教育方针)有着相当优越的客观条件。从优生胎教到髙等教育,一旦形成教育的多元体系,既利于丰富教育理念,又利于发展教育思想,更有益于人才成长。老百姓有句话说“一娘还生九种”,而多元教育体系正可以使“九种”们不同的才情秉性特长和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比之一窝蜂式地参加一刀切式的髙考更具有人才效益,应该是可行的。多种教育机制形成良性竞争,实践的检验自会显出优劣来,因此不要忙着人为地去埋葬现今的高考制度,应该让它在竞争中显出优劣来,让它在竞争中决定自身的命运。真理是不怕竞争的,真理就是在实践中检验出来的。

―如此这般,中国是多么需要日本小原国芳式的既有教育理论又有教育实践的教育家啊!

总之,只要我们抱着追寻真理的态度,拥有科学的理念,运用科学的眼光,拿出科学的方法来对待我们的高考和我们的教育,首先办好这两件事,我们的教育终将会显优势,会越来越富有生机。

高考制度没错,并不是说中国教育没有弊端。现行的高考制度存在不少弊端,而替代的制度弊端更多,甚至连客观和公正都无从谈起。高考制度不可废是共识,高考招生不可不改也是共识。

改革高考,培养创新人才

蒋培娟

中国的高考制度并没有错。在目前情况下,高考确实是唯一的公牟的选择人才的方法。个人成绩如何,真实地反映在试卷上,客观地接受评判,从中选择优秀者接受好的教育,这并没有任何不当。有人说这样选择的人才只会死读书,以此来否定高考优秀者的能力,其实不然。考场上的成功是多方面的,需要优秀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知识的积累。心理品质在学生的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是最重要的。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一个不能坚持不懈的人,一个面对竞争压力不能自我调节的人,一个不能友善地与同学合作互助学习的人,一个无法面对困难挫折的人,一个不会从自己的学习中总结经验的人,一个抵御不了诱惑的人,很难想像他会成为考场的胜利者。以上的品质,不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优秀者所需要的吗?

中国现在的高考制度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不是能随意割断的。在中国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考试制度的作用绝不可低估。即便是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都十分完善的日本,高考也是社会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内容,日本对高考的重视不亚于中国。就目前情况来看,高考制度的变革是没有必要的。

高考制度没错,并不是说中国教育没有弊端。现行的高考制度存在不少弊端,而替代的制度弊端更多,甚至连客观和公正都无一改,公平还在,压力轻了,增加一点麻烦,肯定值!

三是允许一个考生同时被几个学校录取,尊重考生的选择权利。这虽会给招生带来一些麻烦,怛与高分考生的落榜相比,投入成本的大小与社会效果的好坏,都不可等量齐观。

四是允许考生获得入学资格后保留学籍,譬如在五年内可以机动选择就读的时间;只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修完学业,也可以机动地休学。这对学校来说,虽不免增添麻烦,但有了这样的政策,就为许多贫困学子开辟了一条自立自强的求学之路。无论是否有一条绿色的入学通道,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都不会再成为贫困家庭的催泪单。

在“中国高考向何处去”的大讨论中,《北京文学》编辑部收到全国各地读者参与讨论的来稿上千件。最后,以清华大学孙复初教授《高考改革寄希望于现行教育体制的改革》一文,作为大讨论的结束语。

孙复初教授是著名教育家斯霞老师的长子,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毕业后在清华任教48年,长期工作在学校教育的第一线,对中国教育的现状有着切肤之痛,他这篇长文所阐述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代表性,相信读者会从中获得一定程度的共鸣与思考。

高考改革寄希望于现行教育体制的改革

孙复初

教育问题和农业问题一样重要、一样严峻。教育问题和“三农”一样,也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学生真苦,教师真累,教育问题真严重。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丝毫不亚于农业;教育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教育问题成为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最突出、影响最深远的问题。当前首要的是能否做到下情上达,向中央反映基层的真实情况。 从现象上看,教育问题的严重性表现在:年年喊减负,负担却越减越重;年年喊加强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却越演越烈;年年喊反对乱收费,乱收费却屡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