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担过重破坏了人间最美好的家庭关系,破坏了真挚父女之情、母子之情。父母催孩子做作业,关系变得很紧张、很不正常。我亲眼见过一位母亲要孩子做作业,孩子眼里冒出敌视仇恨的目光。一个女孩在母亲面前流出哀求的眼泪:妈妈,你饶了我吧,我实在活不下去了,你杀了我吧!”
这是和谐社会吗?这样的学校和家庭和谐吗?即使减免了学生的学杂费让孩子进了学校,这种集中营式的学校能和谐吗?
学生负担过重,不是局限在部分省市、部分学校,现在是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大江上下,黄河两岸,从平原到山区,从城市到农村,几乎所有学校无一不重。如果只是出在一班一校,那是班主任、校长的责任。如果只是一省一市,那是省市教育厅局长的赍任。现在是全国性的。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出在应试教育上,出在教育体制上。
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在下令减负,一方面又在加负。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介绍《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小学启用英语新课程标准分九等。小学二等,初中五等,高中毕业七等;高考八等(相当大学四、六级〕,要求能直接听懂大学外教讲课。现在还有近半数大学生尚没有通过四、六级。新标准来个全国一刀切,一下子作为大学人学统一标准。广大农村和远郊区县哪有那么强的英语师资?大批农村中学生因此都进不了大学怎么办?多少中学生能不为此玩命?中小学生的负担能不重吗?
现在是我们的考试制度出了问题。对教育来讲,考试有两个功能,一个功能是检查教学质量,另一个功能是选拔人才。现在考试被异化了,考试从检验手段异化成学习的目的和动力。现在的考试既不能准确检验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水平,也不能有效地选拔——人才。有些出题的老师自己讲,出基本的考题考不住学生、拉不开差距,只能出一些偏题难题。在这种命题思想指导下,如果文学家参加语文考试,也会考不及格,英语教授去考四、六级,也不见得考出高分。七位外教参加高考英语考试,满分150分,他们平均只得71分。应试教育第一个危害是造成教育效率低下。以英语教学为例:在20世纪30—50年代初,我国许多学生在高中毕业时就能做到英语基本过关,中学英语词汇量达到5000~6000(甚至达到过8000),目前中学英语词汇量只有2000多。
这说明我国教育史上就有使中学生英语基本过关的成功经验。同样水平的英语师资,在没有各种现代化设备(如收录机、复读机、语言实验室等)的条件下,就能使中学生在高中毕业时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学习负担也不重,也从未采用什么标准化考试;进人大学(非英语专业)就不再上英语课,大学里也没有什么“大学英语”。这证明我国学生是有学习语言的天赋的。我们不禁要问:同样是中国教师,同样是中国学生,现在我们中小学的英语教学究竟怎么了?为什么英语课变成学习期限最长、用学时最多、考试最多、精力和财力投人也最多的一门课?为什么我们中小学生英语学得那么艰苦,学得那么吃力,大多数学生到高中毕业仍然没有过关,以至于出现了大学(基础)英语这样的课程(以及随之而来的四、六级考试”大学英语是什么?是中学英语不过关然后到大学的延伸。“大学英语”这一怪胎是我国英语教学由于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造成效率低下的产物。
标准化考试是从西方引进的一套落后的东西,而不是我们应当学习的西方先进经验。我们主管部门却把它奉为至宝,还要用它“同国际接轨”,只能害了我国广大青少年学生。
同样,标准化考试也是造成我国中小学学生语文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研究生考试也是如此。
应试教育实行这一套标准化、—0选择题的测试方法,还助长了学生猜、蒙、投机取巧的恶劣作风。学生在调查中写道:“标准化考试培养了一套应试的猜蒙技巧。”我会同清华几位老师把参加这种应试辅导学校辅导后考得高分的学生请来座谈,请他们介绍这套应试技巧是怎么回事。学生举例说:“譬如英语考试的阅读理解部分:一大段原文自己看不懂,老师教我们看不懂没关系,可以运用什么分类法、排除法等等根据四个问题倒过去猜、去蒙,就能够把答案做对了。老师还教学生如果时间已到,还有几十道题来不及做完也别放弃,都答上C还可以得到超过四分之一的分数。”老师说:“选C蒙对的概率最高。”如此等等。学生说这种应试辅导对中下程度的学生特别有效,因为按照实际程度,考试根本通不过,但通过应试辅导班教师这么一“点拨”,立竿见影,就能取得很髙的分数。
我和清华几位老教师作了一个对比试验,把学生选对答案的题拿来,用另外的方法去考,或就让学生讲讲这些题的原文是什么意思,发现学生根本没有看懂。
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些辅导班教师传授的应试技巧之“髙超”。这种现象也引起一些考试主办方的怀疑,因为他们感到考分很高和他们接受的出国留学生英语能力很低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他们怀疑是考点的监考教师泄题,曾采用临时突然换考卷的办法,结果学生仍然考得很好。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学生应试技巧之强,堪称“世界一流”。我们真是一个“考试大国”(考试人数当然最多〕,“应试强国”(中国学生的应试能力外国人自叹弗如),而仍是“教育弱国”(建国57年,毕业了那么多大学生,有那么多博士,写了那么多论文,怎么就出不了世界公认的大师呢)。
我们教育工作者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不禁心如刀割。应试教育的危害造成我们的学生高分低能,没有培养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学到老老实实严谨的学习作风,却学会一套去猜、去蒙、去压宝、去投机取巧的坏习惯。
中国社纟科学院文学所胡明教授说:这种标准化、机械化、公式化、概念化的语文教参指导下的考试……渐渐磨就成一种虚伪应付的策略,一套应付测试包括作文立意的假话,面对一个标准答案,一个正确表达,从答卷到作文不说自己真实体验的真话,只说标准化了的正确的话,从语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朝斯夕斯,习焉不察,蒙蔽其间,欺人自欺。语文教育理论管理程式的误区弊端百出,标准化、简释体系引向的误区遗患无穷。”
我们必须关切这种标准化测试造成猜、蒙答案的应试技巧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毒害。教师结合业务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影响是很大的,有时甚至超过父母。一位业务精湛、思想品质高尚的教师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他不仅给弟子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教育弟子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同样,一位教师如果教学生投机取巧也能够毒害腐蚀一大片学生。当今学生中作弊现象严重,一些青年学者在论著中抄袭剽窃,一些青年学生走向社会坑蒙拐骗、贪污犯罪等等现象,不能说同应试中培养的不老实作风没有关系。
我们的人事部门也过于迷信考试,过分看重学历、分数、文凭和证书,而忽视对素质和能力的考核,造成假文凭、假证书满天飞。插一个人的品格、素质和能力是一张试卷考不出来的。
应试教育的第三个危害是把中小学教育变成高度浓缩难啃、难嚼的硬面饼。为了应中考、高考之试,中学六年制变成四年制,原来初中、高中各三年的内容都压缩到两年讲完,初三、高三全用于应试。为了提高升学竞争力,就拼命提高课程的难度。不用说中学,现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数学题,担任大学理工科教学工作的家长做起来都很费劲。一天几门高浓缩的课讲完后,教师就布置一大堆作业。浙江一位家长做不出,就去问老师这题是从哪里来的。老师说广我根本来不及出题,就从书店试题集随便撕下几页让学生做,这些题我自己也没有做过。”
应试教育的第四个危害是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偏科现象严重。现在的中学是高考、中考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于是考理工类大学的学生不学历史、地理,考计算机、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不学习生物课。学生成天捧着试题集,大量做试题,其他什么课外书也不看。一位中学生不仅不知道古代有位王安石,还不知道中国有座卢沟桥。我曾向浙江一所重点中学领导同志建议加强对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位领导同志说:“原因在于高考不考实验、动手能力,只要髙考一考,我们马上就抓。”
应试教育第五个也是最严重的危害是教育严重脱离社会实践、脱离社会生活。这是“封闭式管理模式”最致命处。封闭式管理自然可以让学生摆脱外界的不良干扰,不去上网吧,不去打架斗殴等等,但却把学生同社会实践完全隔离。学生在太阳出山前就进教室,太阳落山后还没有出教室。学生说:“太阳不是我们的,草地也不是我们的。”学生每天不看报、不看电视、不听电台新闻,完全不闻不问国内国际大事。好多学生竟然不知2005年我国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封闭式管理模式把学生变成闭门修行的修道士,成了做题的机器,成了高分低能的书呆子,没有动手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位考进清华的博士生不仅不会设计布置一个实验,甚至连简单的接线也不会。学生缺乏社交能力、待人处事能力和组织能力,而且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考进清华的这醛髙分学生有的不会穿针引线缝扣子,有的拿到父母的汇款单不知到哪里去取钱,有的炒鸡蛋不知道往锅里先放鸡蛋还是先放油……这种脱离社会实践、脱离社会生活的封闭式管理模式是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相违背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进入了大学,如何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入?在国际上能有什么竞争力?
应试、应试,首先是应“高考”之试。是不是这根高考指挥棒指挥着全国的中小学和全国的青少年学生?
高考指挥棒是不是造成全国中小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根源?教育主管部门下文件:不准双休日上课、不准增加学生负担、不准按分数排名等等,为什么毫不见效?有入说得好:这是手中髙举应试教育的“令字旗”来治理下面的应试教育的一些表现。这是非常可笑的事。
我们要解决学生负担过重、克服应试教育,是不是首先要从解开高考这个“结”着手?
有人说: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个难解的“结”。由于高考指挥棒是造成全国应试教育盛行之“源”,因此解决这个难题就必须从源头抓起,把指挥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变成指挥素质教育的指挥棒。
最近,教育部出台了几个雀市的髙考改革方案,应该说,在高考招生的方法上有所改变,对此我表示欢迎,沮仍存在以下问题:
1.高考的这一改革仍然是政府行为,从部一级下放到省市一级,是教育厅(局)行政官员的改革,还不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参与的(改革)行为。广大教师还不是这一改革的主体,他们仍然是省市髙考指挥棒下受指挥的群体,他们的意见并没有充分表达出来,主动性积极性也没有发挥出来,他们仍然不能成为改革的主力。
2.高考改革应该是教育思想的根本转变,在应试教育盛行多年的情况下,必须把应试教育体制彻底转变成素质教育体制。这是指导思想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而不只是考试方式方法的改变。目前出台的髙考改革方案,不可能对应试教育体制有多少触动,当前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会依然存在。教师依旧是髙考指挥棒下受指挥的对象,学生仍然是做题的机器,因此教师对教育改革依然没有多少发言权,只能奉命行事。
3.高考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在全国真正实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这场改革的结果应该是把学生称之为“地狱”、中营”的学校改变为孩子们受教育的“天堂”和“乐园”,让,他们重新获得他们本应有的欢乐的童年和少年时光。这是检验改革成败的试金石。
我建议素质教育质量评估系数包含两部分:某一地区、某一中学进入大学(还可以包括高职、高技,下同)的学生的素质评估。该素质系数是该地区、该中学近几年来毕业升学的学生到大学高年级(包括升入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包括理论索质、文化素质和创新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该素质系数由各髙校教务处招生办牵头,汇同各系主管教学和主管学生工作的教师、任课教师、指导教师根据该地区、该中学进入大学后高年级的实际表现评定。
实践是检验宾理的唯一标准。该中学的产品——毕业生,理合招生。教育部与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完全脱钩。
第三条思路是实行高考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办法。高考成绩常带有一定的偶然性。髙中三年一贯优秀才是真正优秀。建议招生录取时要参考平时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