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每年多次高考并不是我个人的创造发明。我在加拿大留学时,发现他们早就这样做了。虽然加国不像中国那样有全国统一的高考,但是,他们有“省考”,他们的省考,类似于我们的高考,区别只在于他们的省考各省不一样。我去留学的那个省(阿尔伯塔省),每年都有多次省考。这样,学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比如说在一月份考数学,五月份考化学,六月份考物理,等等。而且,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比如一月份的数学考失手了,可以在五月份再考一次。更有进者,今年的某一科的考试成绩,可以用于明年的人大学申请。省考成绩跨年度有效(好像有效期最长为两年)。
加拿大这种一年举行多次的省考,很值得我国借鉴。假如我国的高考也能一年举行几次,那么,上述每年那几天的全民紧张,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我想,假如真的这样做了,全国的家长和学生都会拍手称快。这将会是一项功德无量的改革。这也可能是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最大的、最重要的考试改革。
当然,这样的改革会影响到高中的教学,这是不难估计得到的。在新制度下,高中的教学安排要作适当的调整。考虑到现在很多学校已在高三的上学期甚至更早就完成了所有高中阶段的教学任务(剩下的时间,用于复习备考),这种调整事实上不会太大。而且,考试机会多了以后,教师和学校的领导也用不着那么紧张了。为方便学校计,可以规定,每年只在暑假前的两三个月实行几次高考;同时,为方便学生计,最@是把这几次考试分散于一年之内(比如说,每隔几个月考一次,一年考三四次)。综合衡量,很可能规定在每年上半年考几次比较好。
考试制度的改革,还可能会涉及招生制度的改革。在招生方面,加拿大的做法是:学生的省考成绩可以跨年度用,不过,他们必须向每一所考生有兴趣的学校提供申请资料,考生的省考成绩由一个机构统一管理,当考生需要其成绩作为申请资料时,就要这个机构把成绩单送到学校。按加拿大的做法,考生作为人读大学的申请人,要比中国考生做更多的事和交更多的钱,但是,他们的考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灵活性。如果我们不担心中国考生负担的增加,也可以改变过去那种考试和录取全国一体化的做法,而参考加拿大那种各大学单独招生的做法。如果我们觉得加拿大的招生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便可以仍然实行现行的招生制度,每年在规定的时间内全国各大学统一录取,考生的成绩不作跨年度用。如果一个考生在一年内就某科(如英语)考了多次,并且,每次的成绩不同,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用以下任一种办法来处理:或者取几次成绩的平均值,或者取最高的一次成绩。这样,我们就可以只改变考试制度,而不改变录取制度。但是,无论如何,都要设立一个管理考生考试成绩的中心,这中心可以设在各省的招生办。由于计算机的广泛运用,要管理起来也不会很难。
我还想指出,最好改变高考的全国统考形式,以一省或几省为单位来组织考试。事实上,早已有些省、市(如广东、北京、上海)自己组织考试。这样做比全国统考更灵活、更容易操作。
高考牵涉到千家万户。恳请有关部门认真考虑以上改革设想。
不少家长以为,只要把孩子送进了大学,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殊不知,很多学生在高考制度下被压抑或者掩盖的问题通常都会在进入大学之后总爆发,这也就是为什么近些年大学生群体中心理疾病问题及更‘为严重的自伤和伤人问题频频发生的原因所在。
在高校心理咨询室回望高考制度
杨眉
“髙考前父母、老师都告诉我,考上了大学一切就好了,可是我现在发现,自从考上了大学,一切问题就都来了。”
“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就是为了上大学吗?上大学又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有个好工作吗?”
“我从来不知道与人相处会这么难。我从来没有和外人这么近距离地相处过,我和宿舍同学的关系搞得很僵,我觉得自己都快要崩溃了。”
在大学做心理咨询工作二十年了,这样的话我听得太多了。每当看到一些本该享受大学美好时光的学生为各种心理’题所折磨,有的甚至不得不中途退学,看到很多学生因为缺乏最基本的与人相处的方法而使自己陷入某种困境中而无法自拔,看到学生家长为孩子的心理疾病而焦急万分时,总感到非常不安和难受。
我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发现,有些家长有一个误区,他们以为只要把孩子送进大学,他们孩子的幸福就有了保障。其实不然。如果家长们知道不少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所感受到的是痛苦甚至绝望,如果家长注意到他们中的极端者因此而出现心理疾病或者行为问题,就会发现,高起点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这个高起点不是孩子想要的或是不符合孩子内在成长需要的或是以一种非建设性方式得到的,它就只会成为痛苦的根源。如果孩子有健康的心态,他还有可能把这个挫折化作追求人生幸福的转折点,如果孩子的心理卫生水平不高,那么,最初的不适应就有可能演变成许多心理问题。
现在社会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虽然大学生并不是心理疾病的髙危人群,虽然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传媒的炒作中被夸大了,但是,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确是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不仅如此,青年学生的基本教养问题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现在入们都知道心理问题有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其实,行为习惯、教养习惯方面的问题同样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且不说学生当前在大学的适应如何,将来走向社会,建立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时,这些问题都会凸显出来,严重的必然会影响个人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不少家长以为,只要把孩子送进了大学,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殊不知,很多学生在髙考制度下被压抑或者掩盖的问题通常都会在进人大学之后总爆发,这也就是为什么近些年大学生群体中心理疾病问题及更为严重的自伤和伤人问题频频发生的原因所在。
换享之,如果我们只是从大学的角度来考虑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显然就失之片面了。事实上,我们在大学心理咨询室所见到的许多问题,其实都可以追溯到学生的中学时期,而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窩考制度。
本来,教育在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作为公民的责任和采取负贲任的行动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高考制度下,教做人与考大学似乎成了一件对立的事,以至于青少年学生除了学习以外的几乎所有问题都被教育者忽略不计,对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就是分数。这不仅导致我们错失许多重要的教育良机,而且给学生造成许多困扰,使学生对自己个人成长的自我评价也完全集中在分数上。分数好,就自信,就以为自己一切都好;分数不好,就自卑,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这些未能考上大学的青少年的处境同样值得我们社会给予高度关注,因为他们也是我们的未来)。部分课本成绩好的“好学生”积累下的许多问题到了高校往往就出现了质变,最严重或说极端的表现就是自伤或伤人。
髙考制度所造成的另一个问题是:不仅导致很多重要教育环节的缺失,导致青少年学生在教养方面出现真空,而且使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时习得的做入规则、道义、好的行为习惯等在初中、高中的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中被渐渐遗忘以至于消退。而一切以分数为重、分数就是一切、分数就是人的价值的意识却被一点点强化。等他们到了大学课堂,如果有幸遇上的是一个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老师,他们就会重新恢复并建立基本的做人和做事原则。必要时,这位负责任的老师还会从帮商学生恢复幼儿园时的行为习惯做起。但是,如果学生碰上的是不那么负责任的老师,学生的问题即使不在学校爆发也会被带到社会上,从而增加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成本。
这样说,不是要否认高考制度的价值,在中国当前资源紧缺的情况下,高考制度相对而言的确是最能够向尽可能多的青年学生提供公平机会的方法。对此,任何一个成熟的中国人都有清醒的认识。
但是,如果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只知道以考试成绩衡量生和老师,都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因素而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都只强调学习的结果而忽略学习的过程,往往会造成青少年学生缺乏心理健康,缺乏基本的行为规范与道德习惯,缺乏体验学习乐趣的能力等等状况。以这样的状况走上社会,需要付代价的,当然不仅是个人,还将有家庭和社会。
解决问题的方式有许多种,如果按照大类划分应该是改变环境或者改变自己,当前情况下要改变大环境或者说高考制度肯定 是不现实的,剩下的就只有是改变自己了。这里的“自己”,主要指的是家长和学校。在现有高考制度的前提下,家长和学校仍然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比如不把分数当作衡量孩子或学生的唯一标准;比如在鼓励孩子或学生努力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也注意鼓励并培养其健康人格,如友好、尊重、合作、纪律以及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等;比如真正懂得因材施教和因材施育(这是套用“因材施教”一说);比如在孩子或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不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他们;比如家长对上了大学的孩子迸行各种做人与做事原则的补课;比如高校的老师能够利用大学课堂一这个知识青年系统接受基本做人、做事规则教育的最后机会一在教书的过程中努力育人……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把高考制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想想我们对高考的重视与依赖程度,几乎所有的教育机构都以此为生存目的;想想我们对应试教育的巨大热情,包括家长在内几乎所有的成人,都在乎名校的极度诱惑。
该怎样教育我们的孩子
师炜
我有个上初二的儿子,似乎离高考还远,我们却早已承受了髙考的沉重压力。
儿子小学毕业时,仅仅因为数学成绩低,其他功课都是八十多分,依然读不到本区重点。看到非重点中学升学率低,全家总动员,找一切可能的关系,儿子才如愿读上了升学率达96%的重点中学,我们像关上保险箱的门,松了口气……经过这次事件,平日里活泼开朗的孩子仿佛一夜间变了个人,安静沉默起来。有一天,儿子居然跟我算从初中到大学到底要花费多少钱,他想知道,如果考不上同校高中,要多少钱才能上重点高中,如果考不上大学,又需要多少钱继续读书。说实话,我不知道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否是件好事,反正,我们这一代读书时心态是轻松而单纯的,而我十几岁的孩子,却必须为自己的成长背负成本负担了。
我常感叹孩子现在承受的简直是“三座大山”的沉重压迫一一每天清晨天蒙蒙亮,重达几十斤的书包是第一座大山,沉沉地压在孩子稚嫩的肩上;每天夜深人静,是须完成的无休止的作业的大山;周末,孩子还必须背负各种课外加课补习的大山。没有陪伴过现在孩子的人不知道,我们的儿童真是苦哇!看着他们单薄孱弱的身子,苍白痩削的小脸,被眼镜遮蔽的疲倦的眼睛,做家长的又有谁不心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