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过一部中国电影《失去的梦》,讲的就是一个中学生因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被一心指望孩子读大学出人头地的母亲失手打死,而希望破灭的母亲也在监狱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为了读大学,总有悲剧发生;读了大学,也总有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的“残疾”大学生出现。学习本来是愉悦的,知识应该是甜美营养的精神食粮,人的天性是渴望求知的,但当这个本该愉快的旅程担负了命运的十字架,被逼迫着超负荷蹒跚前行,那么,求知的寻芳之旅就变成了布满荆棘的畏途,给那些成长着的幼小心灵带去梦魇般的童年记忆。
应该说,这些年人们对高考制度应试教育的弊端还是有深刻认识的,从官方到民间,改革的呼声很高,高考也作了些改进。但为什么应试教育的本质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反而越演越烈,应试教育环境更为恶劣了呢?我认为这要从历史上去找更深层次的源流。在我们的社会生活里,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变得可怕畸形,几个小时的答题,几套卷子,就可以决定一个孩子乃至一个家庭的命运前途。就像一道所有鱼儿都必须去眺的龙门,尽管可能会粉身碎骨,但鱼儿也必须面对这个命运。任何事物,只要赋予生杀予夺的权力,就是神圣的,笼罩着难以颠覆撼动的世俗神权的光环。
我认为高考制度就是这么个所有人都诟病又都无法改变的“怪胎”。让我们回溯我们曾经存在过数百年的科举制度。不难发现,通过考试“举”人其实是我国古代的传统习俗。我们的先人把对圣人典籍八股文章的崇敬光大到顶礼膜拜的程度,通过科举将其固化,形成世代遵循的冥顽不化的文化形式和民生习惯。虽然科举制度作为封建糟粕早已被废除,但文化深层次的心理动力和习俗惯性并不是想废就能彻底清除的。想想我们对高考的重视与依赖程度,几乎所有的教育机构都以此为生存目的;想想我们对应试教育的巨大热情,包括家长在内几乎所有的成人,都在乎名校的极度诱惑。这些深植于集体无意识的观念与心理潜流,难道不正是传统习俗强大的惯性力量的深厚的积淀所在?
所以,要想在一段时间内破解高考及应试教育的迷局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在客观分析现实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实施一套务实的现代教育解决方案。这个方案的基础是市场经济规律。在充分遵循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高效率配置我们的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教育形式,比如职业教育、多层次的技工教育、艺术教育等;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民营初髙级学校、企业学校、团社学校等,引人社会力量办学校的竞争机制。同时从政府层面加强管理,制订严格的学校达标标准,杜绝办学搞造假风气,跟进学校管理的法制建设环境,严惩那些破坏育人大计的少数投机者。
我们应该花更多的力量建设农村及农民工子弟的教育环境设施,政府每年多拨些预算,有计划地扶助农村教育。放开民间组织,比如慈善机构等,彻底介人乡村教育的空间,地方政府应将教育招商作为政缋体现的重要部分。
只有各类教育健康进行,齐头并进,产生更多合格的人才,只有这些人才的价值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只有大学生甚至名牌大学的学生才是人才的社会意识。广泛的教育基础形成了,珍稀的大学资源及品牌价值才更能凸显出来。届时,家长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教育形式,使孩子能得到专业性更强、更能适应未来就业的教育,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添上一双翅膀。在国外,高级技工、高级蓝领的工资并不比白领少,而我们的企业也常感叹合适的技术工人很难找,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倡导一种平等的就业价值观呢?
我们应该倡导教育以入为本的价值观,站在儿童成长发展的立场上,考察他们的真正需要。在他们成长发展各阶段全方位提供各种教育机会,促进儿童的自我教育与兴趣培养,关注他们的体能与心灵的成长,51入贴切的人格教育、艺术教育、心理教育、社会化教育、法制教育、性教育等教育内容。我认为这并不是所谓的素质教育,而是全方位的人生教育。我们的教育机构那么多,却总是离学校很远,比如心理诊所就开在肃穆的医院。学校里开设林林总总的“小课”(孩子这么说,区别于数学、语文、英语课),但要么重视不够,要么师资不足,导致诸如政治、生理等课程大多流于形式。我常想,为什么不以学校作为单元平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呢?课堂为什么不能更丰富多元呢?孩子为什么不可以发展他的兴趣,尝试他的梦想呢?症结还是在于学校的考核评估体系还是在于升学率、重点院校入学率等。学校之所以一味追求这些,还是家长、社会力量要求的。反过来看,这种社会集体力量是多么强大啊!
教育制度的优化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需要所有社会力量的关注、驱动,需要文明的进步,观念的更替,措施的跟进,舆论的配合。只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陈腐观念不再盘踞我们的头脑,只要教育经济足够厚实,只要教育文化百花齐放,高考及应试教育的问题或许就不复存在了。
我知道此生高考是我最难忍的痛,高考是我生命中的伤,高考是我命运中的舛。
高考——灵璧石
陈培永
参加髙考至今已十多年了,可提到高考我仍心有余悸。不知道多少次我在睡梦中急得满头是汗,梦中的高考我不是迟到,就是忘记了答卷,再不就是所有的人都拿到了试卷而唯独我没有,我找监考老师理论,交卷的铃声却响了!直到梦魇中喊出声音被身边的爱人唤醒方知是在梦里!我知道此生高考是我最难忍的痛,高考是我生命中的伤,高考是我命运中的舛。应该说我是跳过龙门的,现在我明白鱼就是鱼,跳过龙门仍是鱼。高考牵动多少家庭多少人的心!多少弱势群体中的父母盼着子女能在每年一度的高考中鱼跃龙门,从而改换门庭。高考毕竟沿袭了千百年,它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我清楚地记得上髙中的时候学校曾经有位学生连续八年参加高考,最终高考过关,成了我们各代课老师的口碑。而我当时每每听到老师们讲到他的时候,我的心是惊个束地疼痛。
我们的学校到,是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连续七八年的重复教育,连续七八年惊心动魄的高考,人不考出毛病才怪!像这种最终考取学校的尚属好的,当时我们同班的一位女生因为连续复读高考无望,不上又无法面对经济重压下的父母,后来竟然精年申失常。想到这些,我仍然会有泪水,为他们,也为自己!我说的这些人都属于生活在最底层的入,要知道,每年一度的高考毕竟是这些弱势群体中的人们心中唯一挣脱命运的捷径。所以他们发奋读书,夜以继日。读书为取仕,即使是在眼下也并不是少数入的思想,当然这里说的“仕”有更多的内容罢了。我想,高考的目的应该是把千干万万的青年分类来升入各自最适合的学校,学最适宜的专业,将来在社会上做发挥各自最大能力的工作,而在这项复杂繁琐的工作中选择培养国家未来的栋梁仅靠高考的几张试卷显然有些单薄!我们国家的教育应该是使千万人当中的你我如何在社会中充分地施展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写到这里,我想到家乡一种叫做灵璧石的石头。关于灵璧石,省志县志均有大量记载。灵璧石在奇石收藏家的眼里既有象形之巧,又能奏出八音之律,色如墨玉,滑如羊脂;至于制为砚山更是嵌空玲珑,或是嵩、华、衡、岱微缩于一体,神游其间便能悟出千岩万壑之态,浮想四季变更出云导风之象。更有前人赵而丰说出灵石石性:“石体坚贞不以柔媚悦人,孤高介节君子也,吾将以为师;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叩之温润纯粹良士也,吾将乐于为友。”灵璧石简直就是一位圣哲,若是农民换来建房造屋,除了将之砸碎铺路垫基可能更无它用。说到这里,我是想说,高考是不能完全选出人的德、才、品、性的,而我们的国家、社会又千真万确地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来为国为民做事!而更多的人应该人人得其所适的工作,安心地去做平凡的事情,这对国家发展、社会稳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德高品洁雷厉风行的决策者会带来真正的繁荣,而作奸犯科者不管怎样,浮华的背后总掩盖不住地下的烈火。看看眼下社会人们道德水准的下降社会责任感的严重缺失,多少社会精英离经叛道,以权谋私,损公肥私,坑国害民,鱼肉百姓,这些人是有才的,可品行不端,人才用歪了更可怕!
我想我们的高考制度是否可以改革为:高考只作一般参考,自小学生开始建立严格的档案制度。就是说,自入学开始,任课教师对每个孩子作考评纪录,考评的内容应该包括学生的品行、社会实践、组织能力、体能、劳动。各学科知识当然必不可少,发明创造、兴趣爱好、特长等等也要考虑。在作各项考评的同时应当尽量流于自然,不要刻意地去用唯一的考试来衡量。当然,教师的素质和修养会决定他(她)的考评带有很大程度的个人色彩,更不能排除权力和金钱可以颠倒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应该把每个学生的考评放在互联网上供大家查阅,这样大家会知道每个人的成绩里有没有“水分”。从小学到中学十多年的考评积累可以作细细的分类,比如甲、乙、丙之类。髙中毕业,高考可以照样进行,学生档案和髙考分数可以综合考评,高考的分数可以给各高校招生一个宽松的范围,各高校在对报名的生源进行测评之后再录取。
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起我刚进工厂不久的事情。那时,厂领导在媒体上看到有一家企业实行“模糊工资制”,便如法炮制。具体做法就是所有工作人员工资均实行保密,相互之间都不知道别人工资是多少,你可能两百元他可能两千元,这是厂劳资科暗地根据每个人对企业贡献大小而定的。劳资科也没拿出什么硬佺指标,更不必公布考评结果。这样,迫使每个员工在上班时拼命工作,一点都不偷懒。因为领导发现對于一个人只有自己才最知道自己的工作状况,是加倍努力还是偷懒“磨洋工”出工予出力,领导想到的是要刺激员工尽可能发挥最大的能量。
可事实是刚实行一个月就“卡壳”了,原因是劳资科的这种考评是在“失控”状态下进行的。劳资科的人可以拥有给任何一个员工工资升降的权力,那么谁来监督劳资科?劳资科有没有滥用权力?有没有真正做到按劳取酬?一项政策的实施不会只往好的一面发展。不管上面出台哪一项政策,如果按政策真正意图去做肯定是好的,关键是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有意想不到的“漏洞”,往往是这些意想不到的“漏洞”,给了一部分人可乘之机。眼下,我们的干部和公务员中歪嘴念经的并不在少数,而专门钻“空子”投机取巧的人更是如水浸地缝无孔不人!所以我在这里只想说不管高考取消与否,国家出台选拔人才的政策应该把“漏洞”先堵好,不要让一些人有机可乘,这毕竟决定国家民族栋梁的选用啊!
这是个笑话也是事实:一个湖北民工和一个北京建筑师在工地上聊天,发现两人居然是同一年参加的高考,且民工的高考成绩比建筑师高出了40多分!但民工落榜了,而今天的建筑师当年却进了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