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高考向何处去
8205300000024

第24章 (2)

高考已经变成了对高中课程的“炫耀”,变成了所谓“重点髙中”、“示范髙中”之间的恶性竞争。弄来弄去就是对那几本高中课本的考试,思路打不开,“题库”当然也离不开高中课本,唯一的出路就是千方百计出难题、偏题、怪题,企图难倒学生,这恐怕是世界奇观了。那么,高中课程怎么才能够为大学各个不同专业选拔合格人才呢?

“高考指挥棒”早该下课了!其关键是:高考的出题、阅卷和选拔的自主权应该完全交给高校,必须与高中课程真正“脱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和老师“减负”。高考是没有必要进行那种“残酷准备”的,这种准备应该是一个孩子从小到大的健康成长的过程。

我对高考改革主要的建议是:①高考应该主要由高校各专业教师和社会上各行各业用人单位的专业人员来出题;②卷面考试的作用是考基础知识、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可占50%或更少,不能“一卷定终身”,还应有面试、动手操作及其他考核方式;③各个髙校、不同专业自会有招生面试的高招,考生也会有自知之明的,报考名额一分散,也不会有太大负担;④每年还可有多次“高考”,各个学校和专业时间也可以错开,这样才能够真正“淡化高考”;⑤如果进行高考改革,应该举行面对全国各阶层的“听证会”,如今水电费调整之类事关百姓利益的事都要举行听证会,高考这样的大事为什么不广泛征求民众意见?⑥其他国家有许多比较成熟的高招经验可以借鉴,也可先在某些高校做试验。

中国教育应该走出死胡同

现在已经是多元文化的时代,中国教育也应该进入多元化的、四通八达的“立交桥时代”。

近年来中国教育问题越来越多,主要是没有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在这个方面,有的情况还不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是从北大附中高中毕业的,当年我们升入大学的只有一半同学。而四十年后高中同学聚会,发现那些当年没有升入大学的同学,后来也发展得很好。如今毕竟比过去半个世纪有了极大的社会进步,社会上的教育资源也更丰富了,但是,为什么人们只追求上正规大学这一条路?不要说中国人口多,就是在人口少的国家也是行不通的。中国教育必须走出“一元化”的死胡同,至少在以下方面要真正实行改革:

一是调整教育的结构。要进行全国人才需求大调查,摸清情况。当然,这还必须有前瞻性,在对各个行业的发展和经济运行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来调整高校现有专业,取消过时的陈旧专业,大力发展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尤其应尽快解决高等技术工人寄缺的现状,解决农业、服务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解决初中、高中毕业生缺乏就业技能的问题。

二是尽快解决职业教育师资问题。据教育部发布,今后我国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据说师资缺乏。一方面可向社会招聘,最好放宽年龄限制,注重技能和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可定向培训职教年轻师资。另外,还可以用多种方式对就业青年进行短期技术培训。

三是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难度应该降低,并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进行改革,使绝大多数孩子能够保持身心健康,并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这也是预防义务教育弄虚作假,预防辍学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措旆。现代教育应该对公民提供四部分课程:

1.个入成长的课程:自尊自信自强不息,有效的自我管理。2.生活技能的课程:随时随地解决难题,人际交往的技巧。3.学会学习的课程:学习成为终身事业,充满探索的乐趣。4.具体的知识技能:新兴的学科或技术,适应社会的发展。四是进行经济政策的调整。许多城乡青年就业和创业非常艰难,成本过高,也是造成“非考大学”不可的重要原因。例如,一方面应尽量拓宽青年就业门路,通过政策调整,来奖励使用中等人才等不同层次人才的部门,以纠正那种凡一招聘必要“本科以上”的“人才浪费”现象;另一方面,还应保证和倡导银行系统向青年创业者以优惠条件发放贷款,使青年创业得到支持和激励,这样才可能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状。

教育改革应该全民参与

我国的教育现在还是过多强调书本知识,尤其忽视了孩子的个人成长、生活技能,对终身学习观念、自学方法、主动学习习惯的训练尤其薄弱,对“新兴的学科或技术”的传授恐怕也谈不上。更重要的是,对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育和训练几乎是空白。例如,中小学生的作文和考试的答案一般都要求千篇一律,非此即彼,孩子不可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这样必然拖杀许多孩子的潜能和创造能力。现今的教育如果不能真正改革,只会造就“会考试”的、高分低能的人,而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型、创新型、国际型入才。

总之,中国的敎育是人民的教育,的确需要一场全民参与的教育改革大讨论。高考不认真改革,最倒霉的是正在成长的下一代,也许还需要几代人付出惨重代价,而其直接的后果,是我国缺乏适应世界变化的人才,今后在国际竞争中会越来越落后。

如果今天可以进行的改革不去实施,就是对后代的犯罪。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我不愿意再听到许多父母的哀叹:“我的孩子为什么这样厌学?”“孩子为什么成绩老上不去?考不上大学以后怎么办?”“这孩子是上的什么学?怎么念书越多越糊涂?”“孩子上了大学怎么也不好好读书?”……

套用一句对民主制度常说的俗话(民主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却是最不坏的制度),我们可以说:现行的高考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却是最不坏的制度。

虽然我赞成继续实行这种最不坏的制度,但是,我绝对不赞成原封不动地、不作改革地长期实行这种制度。

高考:要改,而不该废

周炽成

一百年前,在晚清改制热中,中国废除了实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此举之历史影响,远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

四十年前,当神州大地开始“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之时,中国停止实行了十多年的全国髙考。从1966年到1976年这十年中,最初几年大学根本不招生,随后用一种“推荐”的方式招生。这种招生方式之罪过,人所共知。

1977年恢复髙考,至今已三十年。在这段时间中,虽然不断有人批评其死板性、单一性、独断性等等,但是,像最近在《北京文学》发表的《髙考殇》一文中那种极端的废高考的观点,却实在少见。

持这种极端观点的人起码要考虑:如果废除高考,结果又会怎么样?难道还有总体上比它毛病更少而优点又更多的其他的选拔大学生的制度吗?

第一个问题的解答,依赖于第二个问题的解答。废除高考以后,结果可能会更好,也可能会更坏。如果我们能够找到总体上比现有的髙考制度毛病更少而优点更多的其他选拔大学生的制度,那结果当然会更好;反之,则更坏。

废除高考后,可以有多种选择。

选择之一:恢复“文革”中实行的“推荐”制度。其结果不难想像:家中有权、有势、有钱的人更容易上大学,而家中无权、无势、无钱的人更难上大学。大概不会有入公开承认:这会比现行的高考制度更好。

选择之二:以学生在高中阶段(或整个中学阶段)的平时成绩作为选拔大学生的依据。这样似乎会更为公平,也可以避免“一考定终身”的独断性。但是,必须考虑不同学校的成绩的可比性的问题和学校故意地提高学生的成绩的问题。中国太火,不同学校的教学水平千差万别。再说,在这种制度之下,学校为了提高自己的升学率,哪有老师敢给或愿给学生打低分?衡量再三,应该说这种制度不讯?在总体上比现行的高考制度毛病更少而优点更多。

选择之三,每个大学自己单独组织考试。这种制度在中国20世纪初期和中期曾经广泛而长期地实行过。它最突出的好处是大学的自主性强。每个大学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出题、考试,可以用自已的标准选自己满意的学生。但是,这种制度最大的毛病是不经济、大学的选择余地不够大。学生有意读哪个大学,就要参加哪个大学的入学考试。如果新疆的考生想读广东的中山大学,而该校不在新疆设考点的话,他就要跨万里之遥赴穗参加考试。如果他没有考好,感觉没有把握上该校,就得考虑参加另一所大学的人学考试,可能又得跑到北京或者长春等等。

如果他有兴趣的另一所大学,其考试时间与中山大学相同,他就根本无法考虑,而只能做其他的选择。其实,这种制度不仅对考生不经济,对大学自己也不经济。自己出题、自己组织考试、自己改卷,那肯定要花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考虑在全国多个地方设考点的话,这“三力”要花得更多。并且,每一所大学只能在报考它的考生中挑选学生,而不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选择。这还会导致一些大学(注往是不好的大学)的录取率惊人地髙,而另一些大学(往往是好的大学)的录取率惊人地低。综合衡量,你会觉得这种制度在总体上比现行的高考制度毛病更少而优点更多吗?

还可以作其他更多的设想。但是,我实在想不出一种总体上比现行的髙考制度毛病更少而优点更多的单一制度来。也许,一个好的想法是综合性的制度。比如,像在美国、加拿大等国那样既考虑统考成绩,又考虑平时成绩,还考虑老师推荐信、学生做义工的经历等等,这样做确实更公平、合理、全面。但是,推行这种制度,要求广大老师和学生要有好的诚信度:老师要诚信地给学生打分、写推荐信,而不能伤害公平;学生要诚信地、实实在在地做义工,而不能弄虚作假;如此等等。考虑到大家对广大老师和学生的诚信度的怀疑,我们目前实行这种综合性制度的条件似乎尚未成熟。

套用一句对民主制度常说的俗话(民主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却是最不坏的制度),我们可以说:现行的高考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却是最不坏的制度。

虽然我赞成继续实行这种最不坏的制度,但是,我绝对不赞成原封不动地、不作改革地长期实行这种制度。

取消高考是不可能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改革它。而它的改革无非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的改革,各科不一样,需要出题老师细致考量。下面只谈形式的改革。我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每年实行多次高考,学生不必在一次考试中考完所有科目,而是可以每次只考一两科。这样,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高考的公平性也会大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