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改革给教育厅长的一封信
谢小庆
厅长同志:
您好!
1980年,当‘我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发起成立了高考研究小组。25年来,考试问题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课题,我的职业活动一直围绕着考试研究。这里,我郑重地向您提出一个高考改革的方案,希望引起您的重视。
2005年5月在巴黎进行的中欧贸易谈判中,商务部薄熙来部长曾说:“为了买回一架空中客车八380,中国需要出口8亿件衬衣。”这句话,突出地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缺乏自主创新的问题。因此,在刚刚结束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自主创新”成为核心话题之一。在全会公报中提到要“着力自主创新”,提到“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今天,中国对人类在科技和文化艺术方面的贡献,与得到世界公认的中国人的“聪明与勤劳”并不相称。虽然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是不能说与“学以应考、教以应考”的“应试教育”没有关系。这种“应试教育”,挫伤了中国儿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影响到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影响到我国的国民素质,摧残着中华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如果不下决心通过髙考改革来改变应试教育的局面,我们就很难走出目前这种“别人吃肉,我们喝汤”的局面,就很难改变目前这种“8亿件换1架”的局面,就只能在21世纪继续跟在英特尔、微软、朗讯、松下、索尼、夏普后面,喝一点残汤,吃一点剩饭。
现行高校招生制度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其中,最不合理的是高中教师没有发言权。作为一个心理测量学者,我深知,即使仅就能力评价而言,再好的考试也不如教师对学生的长期观察更准确,更不用说非智力方面的评价。今天的情况是,对学生观察一年以至几年的高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升学却没有发言权。相反,招生决策几乎完全依据在评价学生能力的有效性(效度)方面颇值怀疑的考试。要知道,比我国高考科学化程度高出很多的美国高考“学习评价测验”,在美国大学招生考虑中所占比重也不过30%左右。美国大学招生的主要考虑是髙中成绩。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为了使本应最具有发言权的高中教师在大学招生中发挥评价作用,我向您推荐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高考改革方案。这一方案的主要特点是以高中校内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主要依据,以全国或全省统一考试作为高中成绩的校准参照,统一考试成绩完全与考生脱钩。
具体的做法是:在进行全省或全国统一考试以前,将所有应届考生的高中校内成绩上报存档。统一考试以后,根据成绩,以学校为单位,对各个学校的高中校内成绩进行校准,校准为具有可比性的“校准高中成绩”,提供给高校。高校根据“校准高中成绩”录胃生。每个考生在统一考试中的成绩将成为国家机密,严格保密,完全与考生脱钩。面向社会仅仅公布各个学校的统一考试平均成绩。用教育测量学的术语说,就是以统一考试作为“外部共同题”或“外柳”,对各个学校的高中成绩进行等值,以经过等值的“校准高中成绩”作为大学招收新生的依据。
各个学校在统一考试前上报存档的高中校内成绩将不仅仅是期终的笔试成绩,而将是一个包含平时成绩和教师主观评价在内的综合性成绩。
测验等值(或考试成绩的可比性)是我近十年的主要研究课题。借助现代教育测量学的研究成果和计算机技术,完全可以借助统一考试在各个学校自己的校内考试成绩之间建立可比性,在技术方面完全可以实现。
在这种招生方式中,全国或全省统一考试的作用主要是评价学校的教学水平,同时评价学校校内考试的难度,并不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
这一方案具有多方面的优点。
首先,既给了最应具有发言权的髙中教师充分的发言权,文保证了大学招生的公平性,使受到不同学校综合评价的考生在大学招生选拔中受到同等的对待。既注意到评价的有效性(效度),也注意到评价的可靠性(信度)和可比性等值的。
其次,可以促进教育从而向少数尖子生的精英教育向面向全体学生的国民教育转化。对各个学校校内成绩的校准是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只有保证本校全体学生的整体水平,才能使学校的校内成绩获得更多的校准加权。这种评价方式,将使校长和教师的注意力不再仅仅局限于少数尖子学生,而是关注全体学生的整体水平。
第三,以长期的“形成性评价”取代了一次性的“终结性评价”。由于髙中教师参与评价,影响评价的将不仅是一次的考试成绩,还包括教师对学生平时学习状况的综合评价。
第四,以“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评价取代了单纯笔试的评价。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许多重要的能力因素,很难墀过笔试来进行。在大规模统一考试中进行面武很难操作。在这种中学教师参与的招生方式中,实际上实现了笔试和面试的结合。
第五,使一些非智力因素被包含进招生考虑之中。智力固然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责任感、勤奋、毅力等非智力因素也同样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甚至比智力因素更重要。忽视非智力因素的考查是现行’招生制度的重要缺陷,也是中国大学与世界上真正的一流大学在招生方面的重要差距。这种中学教师参与的招生方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将一些非智力因素包含在评价过程之中。
由于我国的招生是以省为单位进行的,这一改革方桌完全可以仅仅在某一个省的范围内实现。我恳切地期望您认真考虑这一由职业化的教育测量研究者提出的高考改革方案。
虽然人们对高考弊端深恶痛绝、口诛笔伐,但是面对应试教育。成绩决定一切和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为了解决升学和就业问题,学校和教师、家长和学生只能违心地继续对分数和文凭的追求,为达到应试教育的目标而不惜以拖杀学生创造性思维、剥夺青少年快乐天性、有悖教育初衷为代价,根本无法考虑如何坚持正确的教育宗旨和办学方向。在应试教育和高考制度的压力下,个人、家庭、学校、地方所作出的短期功利行为均不知不觉地凌驾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之上。究其原因,这完全是应试教育和高考制度的弊端所导致的教育迷失和滑坡后果,实在是可怕又可悲的严重社会问题。全国统一组织的一年一度的高考,说是劳民伤财一点也不过分。当然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被拉动的创收获益是招生主管部门、学校、教材出版印刷发行单位的互利共赢,而学生和家长被转嫁的是沉重的经济负担。
现代教育的理念呼唤建立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嵩考制度。要从根本上推进教育改革,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一项艰苦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关注投入和通力协作。至关重要的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广泛深人的宣传教育,对如何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体系和高考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自下而上地进行讨论。在充分吸纳社会各方面有识之士的莫知灼见,立足根本,着眼长远,注重维护国家整体利益,提高国民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前提下,切实彻底改革应试教育模式和高考形式内容,建立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全国上下关注支持和通力协作的教育制度。取决成效的关键因素在于,明确政府职能由一统到底转变为统筹调控,重点宏观指导贯彻实施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切实为学校排忧解难,致力加强财政经费投入和监督制约,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
大力支持高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彻底废除朿缚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应拭教育模式和高考形式,切实改变基础教育课本难度过髙、学生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的异常现象,使学生不再带着被扭曲的心情成为死记硬背的“学习机器”,让快乐的天性和创造性思维回归青少年学生。将招生权力下放给学校,创新高考的形式、方法和内容,建立多元化教育体系和高考制度,实行开放式、科学合理的高考评价标准,对高考试卷的命题、阅卷和录取等环节循序,降低难度,宽进严出。
高考成绩与中学成绩挂钩,高校录取与中学推荐相结合,单独招生与联合招生并举,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水平考试,形成公平竞争和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让更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坚定不移地将培养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具备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办学方向和目标。认真借鉴国外教育行之有效的经验,尽快与国际教育规律与模式接轨,建立适合国情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考制度,使我国尽快跻身于国际教育先进之列。笔者认为,以上高考制度改革的种种举措要真正落到实处,则是我国现代教育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基础教育和髙等教育步入科学、稳定、持续发展轨道的题中之义和必由之路。
“高考指挥棒”早该下谏了!其关键是:高考的出题、阅卷和选拔的自主权应该完全交给高校,必须与高中课程真正“脱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和老师“减负”。高考是没有必要进行那种“残酷准备”的,这种准备应该是一个孩子从小到大的健康成长过程。
“高考指挥棒”早该下课了
徐岫茹
我是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的心理工作者,我发现许多大中学生的心理疾病都与髙考有密切关系。近年来,随着“应试教育”的气氛越来越浓烈,高考巳经发生了“异化”,它变成了“杀人不见血的魔鬼”!中国的高等教育也成了沾满铜鳧气的“四不像”,髙校培养的不少人才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作家舒云的报告文学发人深思,但也令人担忧:为什么提出问题的不是教育界的人士,而是作家?据我亲身体验,当我在某些研讨会上提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因学习负担过重时,反而常被认为是对学校教育“挑刺”。教育的问题关系亿万家庭和无数青少年的命运,其实这并非教育界内部的问题,而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高考改革的关键是与齊中课程彻底“脱钩”高考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难道不是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吗?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不把高考的出题和阅卷的权力交给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