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向何处去
公正地说,高考这种方式对于选拔优秀中学生进入大学,其合理和相对公平的成分是显而易见的,多数人都不同意全盘否定,更不会同意全盘取消。关键是,现行高考的内容和方式问题太多,给中国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日渐强烈。简单地取消高考,自然会带来更多的其他的矛盾和问题;不改革现行高考制度,中国的教育现状又无法让人满意。《北京文学》(精彩阅读)曾经辟出专版开展“中国高考向何处去”大讨论,陆续选登了各界读者的一批优秀来稿,从不同角度对中国高考制度进行了全方位的评说——
高考新八股是对我们创造力的无情压杀,我们必须服从教材才能得高分,面对试卷上刁钻古怪离实际生活十万八千里的題我们要硬着头皮做,不准问为什么,因为成绩是唯一标准。
一个高三学生眼中的高考
李明明
首先热烈鼓掌对《北京文学》和舒云阿姨表示感谢和欢迎。我是一名高三的学生,即将参加高考。尽管还有一堆作业等我去移,但当我看见这次讨论(即《北京文学》开展的“语文大讨论”一编者注)时还是忍不住内心激动而放下了作业,因为我对现行高考非常非常不满!!!
高考新八股是对我们创造力的无情压杀,我们必须服从敎材才能得高分,面对试卷上刁钻古怪离实际生活十万八千里的题我们要硬着头皮做,不准问为什么,因为成绩是唯一标准。英语虽然——仍是“聋哑”,但比起老教材要好多了,历史地理还有一些内容较贴合实际。数学才烦,什么向量函数,生活中又用不到,我将来又不搞数学研究,学来干什么?政治书上问答题更烦,我们必须把书上大段大段的政治原理哲学理论背下来才能得分,如:为什么社会需要诚信?答案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作用。这不是教我们说空话说废话吗?再说语文,有些题简直无理取闹!给一段名作叫仿写,给一首诗叫分析,考场上明明就没有那鸟语花香或烽火连天的环境,叫我们怎么体会意境?只能被逼着去死抄死搬老师的话。
考字音字形的选择题更是钻牛角尖,叫把每组有2、3个错的选出来,每组都少见且有错,看得我连正确的字都忘了,有些字还以北方方言发音为准,我们南方人怎么可能读得来哦?还有标点符号,“不会吧?是你!”“不会吧,是你?”放到生活中都能符合语气语境,但考题非逼着我们改,简直有病!写得好高考作文的人有两种,一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这样他才能很清高地在考场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空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另一种是读书多语言感觉好但个人主见不强烈的,他在考场上可以造出优美的句子,堆砌出华丽的段落以“文采好”得高分。谁要是像韩寒一样写杂文讽剌个什么人,那绝对死定了!出题人平时肯定爱钻牛角尖讨人厌,要不为什么要这样为难我们呢?看到“神六”升天,我们第一感觉并不是民族自豪感,而是想到地理要考经纬度政治要考什么哲学辩证原理语文要考……高考,让我们麻木不仁。
有一次考试,我历史66分但算总分时却被打成了6分,名次降了100多名,髙考出现这种错误怎么办?卷子我们又査木到。北京某些地方升学率高恐怕不是教学质量好而是因为录取分数低吧?北京教育条件那么好,并不是每个学生都素质高,凭什么录取分低出一大截?高考的公正性,值得打问号。
前不久从报上看见苏州副市长提倡不分科,引来同学骂声一片。苏步清那样的全才是应试教育培养的吗?现在小分科都让我们要死要活,不分科,他来试试,一个月不叫苦我给他舔鞋!我们不是机器,我们有自己的喜好,逼我们学不喜欢的科目能学好吗?
一到高三,每个同学都成了病人,每天在日记本上呻吟“我好累我好痛苦我要窒息了”。我们必须牺牲健康、友情、爱好兴趣等美好的东西来换取残酷的考分,怎么可能不痛苦?
为什么“新概念”那么火?因为它可以让一部分人避开高考直通名牌大学。
为什么不少中小学生心理有问题?高考憋的。为什么中国动画只能跟着日本和迪斯尼的屁股转?因为我们只会服从不会创新,水墨画、剪纸、皮影等中国特色都丢了,生硬地去模仿漫画,所以中国动画老土死板难看!所以中国只是巨大的加工场而不能成为创作中心!
符合髙考制度的优生,80%是大学毕业就失业的庸才。韩寒为什么能红?因为他打破了万马齐喑的局面丨我们压抑得太久了!
现代社会要的是创新型人才,没主见没能力空会纸上谈兵是无法参与社会竞争的!我为自己的未来担心,因为高考不是好东西,而我们却要改变自己去讨好它。
大家都嚷嚷与国际接轨,首先就要改革教育嘛!怎么改高考呢?我忽然想到古代的“进京赶考”。如果各大高校举行自主招生考试,不用推荐不用介绍更不准乱收费,像歌手选拔赛一样让我4门考生自己去喜欢的城市报考自己向往的大学,由大学里德髙望重的教授亲自监考选人,那该多好!由真正的专家来测评考生的实际能力而不是让高考来检查验收我们的应试技巧,即使没考上也能一睹大师风范,对我们学生绝对是有益的。高中本来就是为考大学准备的,为什么不改成学分制?让我们主动地去找喜欢的老师学习喜欢的科目,可以专攻也可以博览,这样专业化主动化的学习效果肯定比现在的填鸭式好上一万倍!那样的话,我绝对有信心考进我的最爱——南京大学。真希望南大中文系教授能看见。我很羡慕张含韵。因为她虽然成绩不好但走出了自己的路,当我们的青春在书山题海里渐渐枯蒌时,她却可以在镁光灯下和摄像机镜头前尽情绽放。
好了,发泄够了。我还得挑灯夜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因为我是好学生,我不能辜负老师家长的期望,我还得为月底联考复习,还要去迎接2006年6月6日(在西方,3个6代表魔王撒旦)的高考……唉哟喂!我看东西越来越模糊了,脖子和肩也很不舒服,烦……
高考每年都在重复着同样的故亊,只是主人公换了一茬又一茬,有多少人每年都在挤高考的独木桥,同时也演绎着多少家庭的悲喜剧,改变着多少人人生的命运?
今夕是何年
慕立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
婴儿出生时的第一声长哭正是人类悲剧命运的暗示,同时也孕育着希望的到来。但又是谁在冥冥之中主宰着入类命运的悲喜剧?因为有了高考,就有了每年的7月,就有人感叹没有经过高考的人生是残缺不全的,不知道什么是竞争,什么是残酷。于是,有人将髙三称为人生的“炼狱”,是沾着眼泪吃面包的一族。12年的苦读生涯在7月的3天将我拋得很远,翘首以待的是名落孙山,那是1987年,我刚好18岁。我失落,痛苦,迷惘,一种被遗弃的感觉油然而生。伴随我的是父亲准备好了的羊鞭、镢头。唯一多了的是每天面对的羊群的叫声、父亲的责骂声和母亲的叹息声。父亲整天责骂使我无言以对。我太理解父亲了,没有念过一天书的他,根本无法理解高考的残酷。在那种没有安慰,没有同情,更没有理解的日子里,度日如年。改变一个现实是复杂的,承认一个现实却又是简单的。我无法逃避现实。我只有感叹:上帝为什么赐予人类无尽的欲望,但却赋予人类很少实现欲望的手段?使人怎能不产生实现不了的痛苦呢?
哪能没有缺憾?年年都有7月,正如每年的春夏秋冬、寒来暑往、花开花落,那7月同样是历史长河中不可缺少的一朵浪花。可7月在高考的大棒之下成为一个标志,成为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成为上帝搭在幸福生活之间的阶梯,跨越这个阶梯,就能采摘到富裕美好的生活。于是,7月是充满火药味的,是用鲜血染成的红色、紫色,以至于黑色。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高考每年都在重复着同样的故事,只是主人公换了一茬又一茬,有多少人每年都在挤高考的独木桥,同时也演绎着多少家庭的悲喜剧,改变着多少人人生的命运?千百万人参加竞争,角逐高考招生的名额像暴风骤雨的季风,周期性地席卷祖国神州大地,对于成功者和落榜者同样刻骨铭心,亦如万箭穿心。人人都期望成功,人人难免失败,面对“失败是成功之母”这类格言,可曾有谁大胆质疑:失败一定能出成功?更何况高考又是以招收入数限定的,并且辅之特色的地域界限,成功总是相对的。先生说得好,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什么偏要在这条独木挢上重复上演狂热、偏激、痛苦的人生悲剧呢?为什么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呢?可是在中国传统中,接受教育往往是改变自身命运的一大契机,在中国的农村尤其如此,改变中国农村孩子命运的唯一机会就是考上大学。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要跳出农门,除了高考之外,出路在哪里?我至今都没有找到更好的答案,只有长歌当哭。
鲁迅先生说过,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这是髙考落榜者的心灵写照。髙中毕业了同时也失业了,在父亲的责骂声中,我极不情愿又无可奈何地回到童年割草、拾粪、打柴的老路上,少了份天真,多了份沉重。作为一名髙中毕业生的我,整天只能与羊为伍,饱尝风吹雨打日晒。可我心不甘啊,不想沿着父母的足迹将地球挖得千疮百孔,重复袓辈“三亩土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既然命运的浪潮将人卷入生活的谷底,如果人不准备容忍和逃避所将面临的一切,那么剩下的只有铤而走险了。我要背水一战,“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开始。父母既然凑不到让我复读的学费,我就以社会青年的身份再经历一次那黑色七月的考验。拿起羊鞭的我没有忘记带上课本,为了复习,羊吃了庄稼,我没有少挨队长的责骂和父亲的毒打。只有母亲那默默的泪水让我心颤,母亲唉声叹气的话语一直在我耳边回荡广考不上大学,又不会种庄稼,将来恐怕连媳妇都耽误了。”我无话可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晚上在微弱的煤油灯下看见母亲那张一天天布满皱纹的脸,我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第二年,我考上了一所中专学校,喜欢文学的我从此走向从医的道路。人生就是由一连串的遗憾组成的,在生命的每一个路口,作出了没有遗憾的选择,就造成了没有选择的另一种遗憾。虽然我未能选择理想的职业,可我毕竟是幸运的,我毕竟改变了祖宗八代面朝黄土背朝天恨不得将地球挖穿的生活。我并不是一个把农村劳动视为人生苦役的入,可是我出生的这片土地,根本就很难适合人类届住。科学在这里成为无稽之谈,人定胜天更是莫大的谎言,黄土地上几乎没有植被,水土流失的严重已经使人们向土地要粮的决心一天天在发生动摇。虽然我现在已经工作十几年了,可高考的噩梦一直在脑海中萦绕,老在梦中出现考试的场面,我真不知道参加过高考的莘莘学子是否和我重复一样的梦。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日复一日地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三十年过去了。三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虽然演绎出多少家庭的喜怒哀乐,多少人的酸甜苦辣,但对于我个人以至于大多数人而言,对于高考制度的合理性和相对公平性仍然是默认的,毕竟目前还没有更好的方法取代它,如果取消高考,高校录取的公正性将会大打折扣,大学有可能成为有钱有权人家孩子的天堂。
现在我已为人父,女儿上六年级了。在向孩子叮嘱努力学习的时候,偶尔提及自己的童年,孩子总是一脸茫然,像在听神话。我小时候很苦,但也快乐,我没有好吃的,也没有好穿的,我穿过母亲的鞋,父亲的烂山羊皮袄,同学没有一个觉得好笑,彼此一样啊。我是在煤油灯微弱的光亮下长大的,没有桌凳,作业是飢在土台子上完成的,大多数时候是用废电池棒在院子里写字等待老师检査。上髙中时,县城离家50多公里,每次都是用自己的脚去丈量。小时候一高兴就爬上大树给衬子里劳作的大人们表演,常常去拆喜鹊窝。有时饿着肚子将俭省下来的钱买小说看,怛心里是充实的。可我的孩子没有,他们只有永远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喘不过气的补习班。在我的孩子生下来那天,我就定下了宏伟目标,从小就灌输考上大学的种种好处。我也知道自己是自私的,在教育孩子中可能失败。但现实和愿望是矛盾的,我只能扪心自问:髙考,你让我怎样做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