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高考向何处去
8205300000018

第18章 (4)

好奇心非常重要,有没有创新能力,就是看有没有好奇心。世界大师都频频提到好奇心。好奇心是什么?就是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好奇心,5岁以前的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在儿童近乎荒唐的幼稚中,常常蕴藏着真理和惊人的深刻。现代心理学证明,大脑的发育具有不可逆性。也就是说,童年是人生中极为宝贵而又十分短暂的一段不可倒转的时光。科学发现,零岁到两三岁,人的大脑神经元长得非常快,这个时候,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婴儿第7周视觉开始发育,如果被蒙住眼睛,不到一星期就会瞎掉。早期是学习第二外语的最佳时机,学得晚,文法不可能达到母语水平。如果这时营养不良,缺乏教育,会带来无法弥补的后果。

好奇心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成长。爱因斯坦曾批评压制儿童好奇心的旧教育制度,说孩子与成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没有失去对事物惊奇的能力。但机械的教育会挺杀好奇心。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人很少失去对事物惊奇的能力,他自己侥幸发现了一些东西,例如相对论的建立,可以理解为由于他多少保存了一些对事物感到诧异的能力。当绝大多数物理学家从学校教育出发继续前进,完全不加怀疑地使用牛顿的空间和时间公式的同时,爱因斯坦却尝试着对它不信任,重新来考虑全部问题。

感悟力、审美力、形象思维的能力,以及思维的创造性、批判性(逆向思维)等,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创新教育的基本观念是,每个思维正常的人都有巨大的创造潜力,但只有通过教育途径才能开发出来。美国布法罗大学曾对330名学生进行研究,刚刚听完一个学期创造性思维课程的学生,在产生有效的创见方面,与没听过的学生相比,平均提高94%。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完成的一项对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显示,髙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降到最低点。爱因斯坦说,什么最可怕?不是原子弹,是我们人类自身的创造性被人为地掘杀了。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它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标准答案组成的应试教育,毁灭的是创造力。

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说过,中国教育主要是教孩子服从,不准叛逆,培养的是守业人才,结果失掉了达尔文和爱因斯坦。

我们的教育用漫天撒网的知识把大多数孩子的好奇心“一网打尽”。应试教育以死记硬背和解题技巧为主,学生不需要独立思考和创造力。这大概就是我们的中学生为什么能拿到世界级的“金牌”,而大师级的科技人才却凤毛麟角的原因吧?

中国想要创新人才

近三十年,人类的科技成果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创新在综合化、产业化的同时,出现高速化,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尤其是计算机,甚至每分每秒都在变化。而且现代科学不再是“单枪匹马”,而是成了集体的“活儿”。信息和生物技术最终可能发展为神经技术,目前德国科学家已成功地使神经在集成电路板上生长。小型的传感器或检测器预测早期疾病,可以下载自己的基因图谱。现在吃药不用水,注射不用针,而是用生物贴片,或口腔崩解片,入嘴就化。南京鼓楼医!——久国外引进无线胶囊内镜,病人吞服后,能连续拍下胃肠道不同部位的五万余张图像,医生由此看到了你的胃肠道,可以直接确诊那些长期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腹痛、腹泻等。

美国《时代》杂志评出2002年问世的40多项“最酷”的发明,包括像篮球一样可以“跳来眺去”的全能麦克风,塞在耳朵里的利用蓝牙技术的无线手机,“寿命延长”的肥皂泡,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制的没有发动机、没有操纵杆、没有刹车闸、也不需要汽油的疾驰如飞的汽车,“烧”剩下的“废物”仅仅是水蒸气。美国宇航局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研制出一种像烟一样轻的凝胶,但成分却与玻璃相似,被吉尼斯世界纪录确认为世界最轻的物质。如果用在航天器上,无疑是一场“航天革命”。美国医学家研制出可以让盲人重见光明的眼镜,将数码摄像机和电脑联结,由安装在镜片上的摄像头负责“看”,数字图像信号植入盲人的大脑中,这样,盲人就可以“读”出景象,并能分辨最基本的颜色。

美国陆军士兵装备研究中心在波士顿西边的半岛有一个“疯狂”实验室,50多年中发明不断。他们为美国宇航局提供铝牙膏管的苹果酱,以及冻干色拉、三明治和冰淇淋;他们发明了民用食品罐头、巧克力豆、速溶咖啡等食品的包装;他们发明了坏不了的三明治,咸而浓的烤鸡配方,能保证在高温下三年不变质;他们发明了戴在手腕上的语言指挥发射器,监测士兵生理指标的遥感装置,以电池为能源的冷热衫;他们发明了像“智能皮肤”的新型纤维军装,能飞檐走壁的军鞋,以及安装在牙齿上的“手机”,代替护照的眼球识别技术等,并试图在人的眼睛中安装精微的夜视装。

靠着无穷无尽的幻想,一位名叫皮布尔斯的美国人结合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的诸多特点,搞出了实用的旋翼飞机,创造出全新的飞行技术。大型客机将安装神经网络软件,它能“边看边学”,自动下达命令,保证飞机安全降落。1998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利用仿生原理研制出微型“苍蝇”,100毫克的重量,不到3厘米的身高,却安装着很多传感器和微型摄像机,堪称未来世界的“超级间谍”。最近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小生物计算机由脱氧核糖核酸和酶构成,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面对这些“天方夜谭”,也许我们连想都没想过,而人家做出来了。很多事情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透,有时候我们真霈要一点点好奇心。

有人说种庄稼要像打机关枪一样就好了,于是有人发明了种子枪。

瑞士的机械手表世界闻名,但电子表出现时却被瑞士手表制造商拒绝。电池驱动,没有轴承或主发条,又几乎没有齿轮,这哪能叫手表啊。而日本精工株式会社在1968年世界博览会看到这个发明,立即认定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经典创造,由此发明了准确实用、价格低廉的电子表,赢得了世界手表市场。

通用自动计算机公司发明了计算机,但他们拒绝与商人谈判,认为没有商业用途,整个世界也就几个科学家需要。大好的商机就这样被18礼苹果电脑公司抢去了。

1861年,德国入菲利普发明了传送音乐的机器,距电话的发明很近了。怛因为电报联络已经很好,所有的德国通信专家都说没有市场。15年后,亚历山大格雷姆,贝尔发明了电话,成了亿万富翁,而德国是他的第一个客户。

20世纪的发明数以万计,像不锈钢、空调、阿斯匹林、汽车、飞机、电灯泡、袖珍计算器、硅片、电影、心电图、传真、光导纤维、照相机、复印机、彩色照片、微波炉、基因工程、杀虫剂、试管婴儿、胰岛素、网络、激光、洗衣机、隐形眼镜、心动记录仪、地铁、冰箱、电子计算机、青霉素、避孕药、塑料、雷达、无线电、射电望远镜、放射疗法、核能、手表、人工肾、机器人、人造卫星、磺酰胺、超导体、信用卡、电视、电唱机、输血、录像机……这些重大发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可是有多少是中国人的专利呢?

中国经济现代化面临十个挑战,其中之一是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和效率。一位著名科学家说,国家比任何一个时代都重视科学技术,但群众的热情却赶不上过去。从1998年开始,连续三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空缺。在过去10年里,摘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也只有“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和“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两项成果。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在连续六年空缺后总算有了一个突破。

创新,意味着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意味着对规则的突破。据有关方面报道,目前中国的创新人才极缺。专家分析,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指出,我们与世界经济先进水平的绝对差距还在扩大,中国企业正在逐渐丧失创新的内力。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张维迎先生说,大家想一想,所有中国企业原创的技术有多少?几乎没有。别看“中国制造”闻名全球,产量达到世界第一的品种多达170多种,包括玩具、自行车、电脑显示器、鞋类、微波炉、空调和冰箱等,但中国的名牌在全球最有价值的100个品牌排名中还是“零”。目前我国90%以上的西药是模仿。我国的钢产量逐年增长,突破了一亿吨,连年夺得世界第一,但大量低附加值的普通钢材供大于求,不能生产高速铁路钢轨用、造船用及海上钻井平台用的高强度钢板,无法生产小轿车用的新一代超轻型钢、石油开采超深井用的萬强度钢管等高档钢材,因此不得不动用宝贵的外汇。

在全球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技术为王的市场竞争特征越来越明显。据新华社报道,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增值的65%与集成电路有关,高投人高回报的芯片业被称作现代“印钞机”。而中国信息产业规模虽大,却缺少“印钞机”。作为国家战略的关键技术,长期被英特尔、微软等美国大公司垄断,不仅国家每年要花费大量外汇,信息安全也难以保障。2002年1月1日,我国第一款商品化通用高性能芯片问世,才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力。

合众国际社纽约电,美每年出售的新产品有七分之六是改进,七分之一是最新的研究。就是这具有革命性的“七分之一”为美国创造了三分之二的利润。而我国电子技术产品尽管连续多年居工业产品出口的首位,但前景并不乐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董云庭说,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高额专利费使我国电子产品的成本大大增加。我国生产的―整机售价约为40美元左右,其中要支付的知识产权费21.3美元,目前这一做法已从彩电波及手机等其他产品领域。我们的联想集团生产一台也就是赚一把大葱钱。我们辛辛苦苦出口800万双鞋,才能换回一架波音737。劳动密集型的加工永远只能挣“小钱”。

未来学家确信,21世纪将第一次把劳动力排除在经济生活之外。多数工业国家的“蓝领”将消失,美国现有工作岗位的90%会被“自动化”取代。计算机的“疯狂浸略”,“逼”得人类不得不把终身学习作为主要的生活方式。

我们这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几乎是一贯制,两个“圈”夹一个“三角”。而国外的自行车千奇百怪,一个轮的,三个轮的,就是两个轮子,也一大一小,怎么新鲜怎么来。再看我们满大街的小汽车,都差不太多,一个型号居然能“稳定”几十年。我们的房屋,倒是越盖越高,但还是沉重的“砖瓦”,能源消耗高,为什么不发展新型的建材呢?我们的天津守着大海,却老是缺水,早些年引滦入津,现在又不得不弓I黄河水,为什么不发展海水淡化呢?海水淡化成本高,为什么不能想办法借太阳能呢?还有为什么不能搞出人造木材呢?一时搞不出来,“胡思乱想”总可以吧!如果不创新,就只能永远跟在人家屁股后面爬行。在2004年春天发布的欧洲国家竞争力排行榜上,只有500万人口的北欧小国芬兰靠着诺基亚公司坐上了第一把交椅。在2003年至200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芬兰同样高居榜首。这个十几年前的穷国,凭着教育和科研这两只翅膀成功起飞,由此创造了“芬兰奇迹”。

希望我们的孩子不再为了应试丧失了创新的能力。

“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曾经令万众欢呼。无数怀才不遇、承受整整十年压抑的知识青年终于久旱逢春雨,在这场关乎命运转折然而却是刚刚恢复的高考中脱颖而出。时至今日,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进行了整整三十年。

三十年,已经称得上漫长的岁月,这三十年的高考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但琦以肯定,并非所有的优秀人才都在这长达三十年的高考中被准确地选拔出来。与此同时,以高考为轴心的中国的应试教育,也日益显露出其至今难以抑制的负面效应:高考髙于一切,一切都是为了高考。高考无论在家长还是学校,包括众多已经身不由己被卷入高考大潮的学生的心目中,已经成为成材和成功的代名词。在高考这条现行中国人成材的“流水线”上,以因材施教为主要特征的学校教育的多样性和学生成材的自主性乃至个性和创造性,通通被强行扼杀或一笔勾销。高考带来的巨大压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压在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头上,公众对以高考为轴心的中国应试教育的抱怨、批评和责难愈来愈多旦日益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