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彦宏管理日志
8184500000004

第4章 二月 越是大家不看好的事,我越是要做成 (1)

2月1日 适应变化才能抓住机会

我一直有这样一个理念——有变化才有机会,能够适应变化、抓住机会,才能够做成事情。温州这么多年的经济奇迹,温商在世界各地所取得的这种成就,都是因为他们能够适应变化,能够及时抓住机会。我也由此联想到,百度从诞生到发展再到成长,其实也是因为这个世界发生了变化,给了我们机会。

——2006年12月11日,在“新经济新温商”巅峰对话上的发言

背景分析

20世纪末,国际经济环境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最令人瞩目的重大趋势。随着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种种迹象显示,经济全球化在今后将进一步加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和技术的全球传播不断加快,网络经济发展势如破竹。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革命,正在使经济生活出现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大趋势,这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推动了各国经济生活的渗透和交融,21世纪人类将进入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

而百度正是赶上了这样一个属于互联网的时代,抓住了时代变迁的时机,从而得到了快速发展的机会。

行动指南

适应变化,才能抓住机会,成就未来。

2月2日 自己究竟想做些什么事情?

在这样一个时代,该选择什么样的地方开始你人生第一份工作?你应该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哪一个领域,做成什么样的事?

这是一个无法请教别人的问题,你必须问自己:“自己究竟想做些什么事情?”你要坦诚地在自己真正的心中寻找答案。不是社会需要你做什么,不是父母期望你做什么,也不是朋友们觉得你应该做什么,而是你自己最喜欢做什么,最擅长做什么。只有这样作出的选择,你才会越工作越开心,在遇到困难遇到挫折的时候,才不会被沮丧击败,才会全身心地去享受工作的乐趣。

——2009年,给大学毕业生的招聘信

背景分析

百度2009年校园招聘开始,李彦宏回想起自己的经历,亲自提笔寄语学子,写下了上述话语。提到过往的经历,李彦宏感叹自己生于前互联网时代的幸运,身为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的学生,在大学时代就能理解信息与人类的关系和重要性,深谙搜索的真正内涵。

到美国求学,掌握搜索技术;辗转道琼斯、《华尔街日报》、Infoseek,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合适平台。在一段又一段经历的洗礼之后,时至1999年年底,李彦宏终于从心底找到最清晰的答案——“我要回中国成立一家公司,‘让人们最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

创业守业的每一天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涌现,要真正享受过程,就必须听从内心的声音,做自己所爱和所擅长的事业。

行动指南

做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才容易成功。

2月3日 多接触外面的世界

对于在校学生而言,要面对目前的市场环境,纯粹只待在学校里是不合适的。面临毕业、正忙于找工作的学生应该会发现,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工作经验。当然,不同的职位,要求不一样。技术层面的工作在经验上的要求稍微少一些,但越是偏向市场的职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越高。所以除了在学校里要学好自己的功课以外,我非常鼓励大家抓住机会到社会上实习,做一些社会实践,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多了解市场的状况。比如说,体会公司里的人际关系是怎样的,学习应该如何跟别人打交道,如何跟市场打交道,乃至销售等各个层面的事情,都要多了解,这对你未来道路的选择,是很有必要的。

——2007年9月19日,受聘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及创业演讲时的答问

背景分析

在美国深造的时候,李彦宏曾经在松下信息技术研究所实习,这一次接触工业界的机会让他大开眼界。从前一直埋头学术研究的李彦宏发现,学术界的关注点都比较长远,常常是一个问题已经提出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了,大家还在拼命研究,希望提出新的更好的解决方法。但即使问题被解决,其对实际的应用也无法产生巨大的影响。工业界则相反,工业界人士希望解决的问题、研发的技术,均为将对人类影响广泛,或将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的。工业界能够快速享受研究成果,并产生实际效用,这两点都让李彦宏下定了决心,放弃博士学位,尽早进入工业界。要知道,用技术改变世界,改变生活,是李彦宏学习计算机后的最大理想,而学校里的实验室无法帮助他实现这一理想。

最终,在美国深造了两年半的李彦宏拿到硕士学位后便离开了学校,投身工业界。这一次的社会实践,成了改变他人生的转折点。

行动指南

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能让我们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月4日 要有冒险精神

百度每一次大的决定都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最初的创业当然就不用说了,是什么都没有。2001年业务转型,从站在网站背后的技术提供商变成了一个面向终端网民的搜索引擎,相当于把早期客户全都得罪了。后来,很多公司想收购百度,我们坚决拒绝,一定要上市,这也是很冒风险的一件事情。现在,相当于再冒一次险。只不过这次冒险是去进入中国以外的一个市场。

我觉得百度的基因里本身带有很大的冒险性质,只不过过去几次险看起来都冒得比较成功。作为一家高速成长的公司,在一个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里,如果不敢去冒险,其实就没有机会。

——2007年6月27日,接受《IT经理世界》采访

背景分析

百度的高层管理团队中,前首席技术官刘建国是百度的第一个员工,他之前是大学副教授,而且在成为百度员工时,马上要升教授了。此时,李彦宏刚刚回国创业,还没有租好办公室。李彦宏在一个三星级酒店里告诉刘建国,他要做一个搜索引擎,希望与刘建国一起创业。刘建国第二天就辞职了。在百度的初创阶段,几乎所有进百度的人,工资都比原来那份工作的低。但这些人还是义无反顾地加盟了百度。因为他们看好公司的未来,所以愿意冒风险。

而李彦宏自己更是践行了其骨子里的冒险精神。

回国创业前,李彦宏是硅谷的工程师,信息搜索领域的专家,拥有华尔街道琼斯子公司70余万股期权、硅谷的豪华别墅和名车。后来,李彦宏决定回国创业。在首次融资的时候,风险投资要求以李彦宏的房产和股票期权作抵押,李彦宏没有一丝迟疑,果断应允。李彦宏的一次次冒险造就了今天的百度。

行动指南

敢于冒险是创业者的第一素质。

2月5日 创业需要理想支撑

百度做到这么大,是不是创业就是那么容易呢?其实我从一开始就一直在强调,创业一点都不容易,必须要靠理想支撑。百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批有共同理想的同人会聚一起创业的过程。

当时在互联网上有一份求职帖子,内容如下:男,26岁,上海籍,同济大学五年制,览群书,多游历。1997年7月起在一家国营单位筹备进口生产项目,1999年4月起在一家代理公司销售进口化工原料兼报关跟单。2000年1月起在一家垂直网络公司做分析、资料采编。2000年7月起,去一家网络公司应聘搜索引擎产品经理,却被派去做数据库的策划。9月起,任数据中心经理。长期想踏入搜索引擎领域,欲投无门,心下甚急,故有此文。如有公司想做最好的中文搜索,诚乞参与机会。本人热爱搜索成痴,只要是做搜索,不计较地域(无论天南海北、刀山火海),不计较职位(无论高低贵贱、一线二线,与搜索相关即可),不计较薪水(可维持个人当地衣食住行,即是底线),不计较工作强度,反正已经习惯了每日14小时的工作制。

——2008年4月9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创业讲座上的讲话

背景分析

百度刚刚创建的时候,工作、生活条件非常简陋,作为只有几名员工,在业内没有任何名气和地位的初创公司,在各种条件都非常艰苦的创业初期,该如何搭建团队,吸引人才?

李彦宏的一个招数是给员工描绘美好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只有胸怀远大理想,有执著追求、乐于艰苦创业的人才能走到一起,而那些只希望摘取成功的果实,不想冒任何风险、不愿吃苦的人,显然不是同路人。

上述那封求职信的主人,显然正是李彦宏要找的创业伙伴,因此,李彦宏要千方百计地找到他,千方百计地把他挖到百度来。

早在2000年10月,李彦宏就请当时的百度产品经理王湛通过邮件与这封求职信的主人“搜索引擎9328”沟通,邀请他加入百度论坛的邮件组,给百度论坛的架设以及百度搜索赠言献策。“搜索引擎9328”很快便被任命为百度的产品经理。每次李彦宏等人回美国,总要帮“搜索引擎9328”捎几本关于搜索引擎的书。这个人,就是前百度产品副总裁俞军。

通过这种方式,李彦宏找到了一批百度的创始员工,为百度日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行动指南

创业之前,首先应该审视自己,心中是否有大理想。

2月8日 不服输

我小时候有很强的不服输心理,越是大家不看好的事,我越是要做成。

——2008年,接受本书作者采访

背景分析

1999年年底,美国一批搜索引擎公司崛起,商场上硝烟四起。由于没有商业模式,所有的人,包括美国投资界,都不看好搜索引擎。也正是这个时候,李彦宏毅然带着12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回国,与好友徐勇共同创建百度,立志要在互联网行业有所作为,彻底改变外国人对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片面认识和印象。

这种不服输、争强好胜的性格,在李彦宏上小学的时候就体现出来了。小学时候的李彦宏比较贪玩,邻居和老师都认为李彦宏很难考上当地的重点中学阳泉一中。这是一所在整个山西省都赫赫有名的重点高中,高考升学率达80%,考上重点院校的学生比比皆是。能考上这个高中,上重点大学就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