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彦宏管理日志
8184500000032

第32章 十一月 百度一开始参与的就是“奥运会” (1)

11月1日 国际化的理论基础

我觉得百度赶上了这个机会,甚至是有这个责任,去国外发展,去变成一家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公司。我喜欢这个片子,因为我的想法跟这个片子的思路非常非常吻合。它相当于是从侧面证明了我在过去一段时间的思考,我们做的事情,相当于为百度向外发展找到了一个理论基础。

15年后,百度的收入应该有50%以上是来自中国之外的。

——2007年,接受《环球企业家》的采访

背景分析

2006年的中国,民间涌动着一股莫名的冲动,5 000年的文明历史曾经多次有过的自信正在13亿民众的身上再次积聚。这一年,一部名为《大国崛起》的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播出。这部12集的纪录片梳理了50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的9个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崛起的历史。该片播出后,在中国社会各界引发了强烈反响,中国民间孕育已久的强烈自信激发出来了。那段时间,大小媒体充斥着对大国精神的反思与展望,民众对中国走向强大的期望一下子被显性化了。

李彦宏很喜欢看《大国崛起》。作为一名留美归来的学子,李彦宏更加希望自己的祖国能尽快真正强大起来;作为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为百度肩负的责任而自豪。他发现,一个国家的崛起,总是伴随着一批能够产生国际影响力的企业的崛起。此时,中国经济一派繁盛,一批具备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企业孕育而生。

如果说海尔、长虹、格兰仕等众多家电企业代表了中国第一代企业的话,联想、华为就代表了中国的第二代企业,而百度则是中国第三代企业的代表。从某个角度看,第一代企业基本上以产品立足,其特点是价廉物美,在某些时期,有的企业会成为价格战的主角,核心技术的缺失,是这一代企业集体的苦恼;第二代企业则比第一代企业拥有了更多自信,它们突破并拥有了部分核心技术,这让它们能够与国际巨头叫板,甚至可以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它们在某些领域站到了世界最前沿,让全球行业领袖第一次真正领略到了中国企业的威力;到了第三代企业,如百度,则真正拥有了完整的核心技术,并让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彻底失败。显然,在中国经济崛起的大背景下,百度这样的新兴企业,正承载着更多国人的希望。

李彦宏觉得,在这个时代里成长起来的百度,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产物,更应该肩负起这个时代赋予的重任,勇敢地走出国门,彰显中国企业的力量。《大国崛起》让李彦宏觉得,百度有能力有信心有责任开展国际化。后来,在回忆起百度国际化过程的时候,极少接受采访的李彦宏对《环球企业家》记者说了上述话。

行动指南

时势造英雄,企业要善于趁势而为。

11月2日 不国际化就会失败

其实,任何一家有实力的世界级企业都不可能放弃中国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跟世界上最强的公司竞争。我们要想在世界市场站住脚,核心竞争力必须能够应付全球化的挑战,而不仅仅只能够应付一个地区的挑战。基于这样的考虑,我觉得中国必须诞生有世界市场、有分量、有地位的企业。现在中国有好多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它们在中国市场上已经占了很好的市场份额,但是还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因为这些互联网企业都是在国内作战。作为一家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我花了一些时间思考这些问题,我得出来的结论是必须要走国际化这条路,否则,终有一天也会在本土遭遇失败。

——接受某电视台记者关于国际化问题的采访

背景分析

国际化是当今企业发展的潮流。这是因为,在信息社会里,时空距离带来的障碍越来越不重要,资源配置越来越全球化,区域市场之间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之前由于时空限制产生的自然性的区域市场垄断越来越难以持续,有实力的企业往往可以超越时空,占领距离本国非常遥远的市场。可以预见,在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将会越来越多,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也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在区域市场,最多只能诞生垄断区域市场的优秀企业,却难以诞生伟大的企业。

李彦宏深知上述趋势。他知道,百度虽然在中国本土市场有了高达七八成的市场份额,但是,这远远不是百度的终极目标。时代要求百度必须建立全球视野,把中国市场作为全球市场的一部分来考虑,在谋划、巩固中国市场的同时,还要想到未来的全球市场,否则,非但在国际市场不会有大的拓展,中国本土市场可能也难以保住。因此,百度很早就有了进军国际市场的计划。

2003年,百度已经奠定了在中文搜索领域的领先地位。在一次内部会议上,高级技术总监崔珊珊提出百度要到国外发展搜索业务的设想。但是,这个提议当时被李彦宏否决了。因为在他看来,此时百度的综合实力还比较弱,中国本土市场的空间还非常大,百度此时应该在中国市场全力以赴,不能分散资源和精力。

2004年以后,李彦宏觉得百度进军国际市场的时机基本成熟了,他开始在董事会上提出百度要实施国际化的计划。但是,国际化毕竟是项重大决定,应该谨慎小心,等到时机成熟。

机会终于来了。2005年,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为百度国际化奠定了资本基础。百度首次公开募股融了约12亿美元,之后每个季度都有赢利,因此百度的现金储备一直在增加,投资压力也在加大,有研究者建议,“适当投资对于百度的长期发展是有好处的”。

在这种情况下,百度的国际化悄然启动。

行动指南

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不国际化只能慢慢等死。

11月3日 避实就虚

美国,显然不是好的选择,因为这是雅虎、谷歌的本土市场,而且它们在这个市场上已经非常强大了。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做英文,或者说英文不是一个近期可以考虑的事情。

——2007年6月27日,接受本书作者采访

背景分析

国际化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从哪里开始?对这关键的第一步,李彦宏慎之又慎。他是对美国有感情的人:那里有世界上最开放、最成熟的资本市场,有自己熟悉的人脉和随手可得的信息技术人才。然而,李彦宏立即否定了它:这个市场有太多太强大的竞争对手。谷歌和雅虎的总部在那里,微软、IBM这些信息技术产业的“领头羊”在虎视眈眈,每天都有众多信息技术公司成立、破产或被收购。那些还在读书的大学生也不能小觑,因为他们随时可能是下一个“比尔·盖茨”。

按照避实就虚的原则,此时的百度在客场作战,要尽量避开与这些大佬发生正面冲突。百度要去的地区不能太贫穷落后,毕竟互联网的普及率是搜索应用的基础;但也不能有太强大的本土竞争对手;不能有太严厉的进入条件;还要有容易获得的人才……按照上述条件,百度首先排除了英语国家,那是谷歌和雅虎的强项。用上述条件过滤后,剩下的选项屈指可数。

行动指南

最熟悉的不一定是最适合的。

11月4日 为什么不进军韩国与越南

日本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百度已经在中国市场取得了领先,如果能在日本这个主流的搜索引擎市场也能够领先、获得主流地位,对于百度来讲,就可以说是在短期内成功了。所以百度没有必要一开始就把战线拉太长,除了中国市场,百度如果能先在日本市场站住脚并稳健发展起来,我们走向国际化的战略就取得初步成效了。

——2007年9月19日,在武汉大学创业演讲时的答问

背景分析

对于百度国际化的起点,李彦宏有三个备选地点——日本、韩国与越南这三个与中国有着深厚渊源的国家。2003年,李彦宏考察过一次韩国市场,那里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都是当地的公司,但“我们不知道人家为什么成功”。这样,韩国就被排除了。

2006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李彦宏一个人去了趟越南,回来后把越南也给否定了,因为越南市场太小。

2006年6月,李彦宏、王湛生、任旭阳三人一起去日本调研,先后拜访了日本第二大互联网公司乐天、第一大SNS(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公司等十多家互联网公司,还与日本最大的广告公司——日本电通进行了沟通。之后,还专门就进军日本市场的可能性请教了高盛的相关分析师。

自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裂以来,日本经历了长达10年的通货紧缩。2004年,日本经济终于出现持续回升的势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7%,远远超过近10年1%左右的平均水平。进入2005年后,这一势头又进一步稳定。日本也是一个网民数量庞大的发达国家,日本的互联网市场要比中国成熟得多,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数据显示,日本网络广告市场的规模是中国的9倍。

调研显示,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搜索引擎市场足够大,是中国的3~5倍,日本搜索引擎市场一年的总量是12亿美元,中国只有4亿美元。日本网络市场排名第三的企业一年的收入是1亿美元,而在中国网络市场排名第三的企业年收入只有数百万元人民币。但是,百度还是有机会的。谷歌在日本的市场份额正在明显增长,雅虎日本的市场份额正在丧失。这说明百度只要做得好,就有机会。

李彦宏还让任旭阳就百度进军日本的可行性提交了报告,看看百度究竟在日本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任旭阳先后认真研究总结了易趣、谷歌在中国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还走访了海尔、联想、趋势科技、华为等在国际化上比较成功的企业,就其国际化经验教训请教他们的高层,最终形成了一个报告。该报告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了严密分析,最后的结论是:百度进军日本是可行的。

行动指南

知己知彼方能克敌制胜;企业最难的不是经营,而是进行正确的选择。

11月5日 进入日本是个正确选择

为什么要复制到日本,而不是复制到其他的国家?

美国显然不是好的选择。因为美国是雅虎、谷歌的本土市场,它们在这个市场上已经非常强大了,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做英文市场,或者说英文市场不是近期可以考虑的。除此之外,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市场的吸引力角度来讲,日本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其次它也使用汉字,都属于东方文化背景,而且目前日本市场的两个领先者是我们所熟悉的、在中国被我们打败的两家公司。

所以我觉得进入日本对于百度来说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2007年6月27日,接受作者采访

背景分析

选择日本作为百度往外拓展的第一步,李彦宏开始并未得到多数人的理解。众所周知,这么多年来,几乎没有哪一家中国公司能够在日本成功落地,连许多美国公司都是以合资的形式才进入日本市场的。这完全是因为日本文化相对而言比较封闭,接受外来事物的速度比较慢,也比较坚持自身所固有的习惯,日本市场是一个比较特殊,也被公认为很难搞定的市场。

李彦宏却觉得日本是个高速成长的大市场,竞争对手也是百度所了解的,有新公司的加入,对日本消费者、对日本搜索市场来说都是好事。

日本市场庞大,语言与中文相似,竞争对手都是百度所熟悉的并在中国市场被百度打败的,地域上来说,北京到东京也只是三个小时的飞机,交流起来也比较方便。用李彦宏的话来说,去做日本市场是很自然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可对人言的理由。

百度没有给自己设限,没有规定一定要收购什么类型,什么量级的公司,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能收购什么类型,什么量级的公司,一切完全取决于百度自身发展的需求。只要对百度核心业务高速成长有好处的,就一定要做;没有好处的话,就不做。

行动指南

企业最难的不是经营,而是进行正确的选择。

11月8日 经过市场检验才真正具有竞争力

百度日本站开通之后几乎没有做什么宣传,原因是我们觉得时机还不是很成熟,我们还不是特别满意这个服务。但如果不推出,是没有办法发现哪些地方是需要改进的。只有经过市场检验之后,这个服务才能够成为一个令人满意的服务,才是一个有竞争力的服务。从3月20日上线到现在,我们一直在不断改进各种各样的细节。

——2007年6月27日,接受作者采访

背景分析

百度日本站开通以后,官方发布的说法是一直处于集成测试,也就是公测的阶段。期间收到了很多用户的意见,针对这些意见以及相应的细节,百度再努力逐步改善。有用户提出百度日本缺乏相关检索(百度中文的搜索框内,有各种各样的相关检索词条),李彦宏便投入人力物力把这事给做好。如此类推,百度根据用户的反映,将细节一个一个地完善,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李彦宏说投入正式商业化运营的始点,要根据实际的市场状况和开发进度而定。内部达成的共识是,当百度日本在市场上已经非常具有竞争力,产品也相对成熟的时候,就会有相应的公关行动。

行动指南

任何产品、服务都必须先经过市场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