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这样投资更幸福
8184200000018

第18章 散户为何难赚钱——把钱交给专业人士 (1)

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投资成就,是依靠了“自律”和“愚蠢”这两个东西:自己的自律、别人的愚蠢。

——沃伦·巴菲特

我们的困惑

1. 散户为什么赚不了钱?个人投资者的智商都很高,但为什么就是跑不过机构投资者?

2. 投资的压力越来越大,个人投资者如何做到幸福投资?

“海龟”的故事

这是一群社会闲散人员的故事,他们中的很多人从没有金融从业经验,却在华尔街迅速成为百万富翁。

在一个酷热的午后,新加坡的某个养龟场充斥着焦躁的气息,两个交易员发生了严重的争执。其中一个是传奇交易员理查德·丹尼斯,他的观点是:“一个成功的交易员是可以训练出来的。”而他的好友则持相反意见,认为成功的交易员必须具备某种天赋。

丹尼斯是当时华尔街著名的交易员,他从高中毕业后便从事期货交易,并在实践中杀出了一条血路。丹尼斯最初的交易本金只有400美元,在其追随趋势的交易原则下,最后奇迹般地变成了2亿多美元。

两人最终达成协议:“好吧,我们打个赌,我们找些人回来训练,但他们每年至少要有100%以上的回报才算成功。”这个类似《百万英镑》中两富豪打赌的故事,却大大影响了未来的投资界。

他们招聘了一批学徒参加1983年和1984年的交易课程,而此次行动代号就是“海龟”。大量的海龟刺激了丹尼斯,他说:“我要像新加坡人养海龟那样培养交易员。”

其后的故事就显得有些“真人秀”了。丹尼斯招聘了各种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人,有非常保守的,也有很喜欢自由的。而他们的职业更是五花八门,有保安、销售员、厨师、教师、邮差、会计助理、服务员。他还邀请了一名女性,这在20世纪80年代的芝加哥,绝对算是特例,他甚至还聘用了一名同性恋。

丹尼斯所做的培训就很有些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那句名言的风格——“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就可以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丹尼斯只用了两周时间,就把他所有投资的知识都教给了学生们,教会了他们如何交易债券、外汇、玉米、原油、股票和所有的市场。他的学生并没有在又吵又闹、狂打手势的交易场内学习,而是在一个安静的办公室内学习,没有电视,没有电脑,只有几部电话。

而“海龟”也成为交易史上最著名的实验。因为在随后的4年中,这些学徒们取得了年均80%的复利收益。丹尼斯证明了交易是可以被传授的。

丹尼斯的培训内容并不复杂,无非就是“掌握交易优势,管理风险,持之以恒,保持简单”。而丹尼斯的弟子们也并没有保守这个秘密的意思,他们后来甚至出书、开班传授交易之道。

“海龟”们一方面认为,“交易比我原来想象的更容易学会”,但同时又觉得,“你们可以在报纸上发表我的交易法则,但没有人会完全遵循它们,关键在于连续性和纪律。几乎任何人都能够罗列一张交易法则的清单,其中的80%与我们教授给学员的一样。但他们所不能做到的是:自信,以及在条件恶化时仍坚持这些法则的勇气”。

或许散户赚不了钱的原因就在于,他们都能找到一套短期获利模式,但不能持之以恒地、有纪律地进行交易,导致不能长期获利,而这正是机构投资者的优势。

崽卖爷田不心疼

谁是市场中“最可爱”的人?

当然是散户了,因为他们是市场中输钱最多的人。

的确,个人投资者在市场中所处的江湖地位是最低的。基金、机构都是股市里的“大鳄”,而个人投资者只是些“小鱼小虾”,基本处在“任人鱼肉”的地位。

有趣的是,在市场中,投资者对机构的认识却呈现两种极端。

在许多个人投资者眼中,机构投资者总是高人一等,他们可直接与上市公司管理层会面,近距离了解公司的运营情况,甚至还能在公司配股、分红时,有能力与管理层讨价还价。个人投资者就没有这些优惠,见不到管理层,了解不到公司运营的实际情况,更遑论跟管理层讨价还价了。

谈到分析能力,很多机构的研究员都是科班出身,硕士学历只是起步,分工更是明确,且是分行业、分公司地去研究。机构对基本面的研究非常透彻,而许多个人投资者连财务报表都看不懂。在投资的专业领域,个人投资者与机构就像让一个小学生跟一个大学生比做数学题,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但另一部分投资者却觉得基金都是些“白痴”,打败基金不在话下。当年流传的一首股市歌谣,正体现出对基金的蔑视:“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打中一只黑马;我们都是正规军,哪怕它股市是晴是阴;没有车,没有房,自有那基民送上前;没有钱,没有款,基民给我们搬。”

而秦先生就是这么觉得的。他觉得,只要发挥散户的优势,散户赚钱就是理所应当的,跑赢基金更不在话下。个人投资者的优势是:一,输得起时间,买了不涨,大不了一个等字,而庄家的融资是有时间成本的;二,资金量小且进出灵活,想买想卖,一笔搞定,而庄家的建仓和出货则有一个长长的过程;三,散户自己管理自己的资金,根本无需设置某些和投资决策无关的风险管理限制。

所以秦先生非常信奉英国哲学家J·S·密尔的那句名言:“对于一个人的福祉,本人是关切最深的人。”他一直对兰女士买基金的行为感到很诧异,劝过兰女士好几次:“钱不要交给基金玩,基金都是些崽卖爷田不心疼的家伙。”

所谓“崽卖爷田不心疼”,指的就是从父辈手里拿钱不需要吃苦、流汗,所以花起来手很顺、不心疼。

可奇怪的是,秦先生虽然经常能在短期内跑赢基金的收益,但一旦拉长到2~3年,他就发现自己的收益总跑不过基金。可他从内心里还是接受不了基金,他觉得,基金最爱砸盘,就因为“割肉”割的不是自己的钱,“崽卖爷田不心疼”,自己的钱还得自己管,不是自己的东西,他们不心疼。

而在笔者看来,秦先生珍惜自己的资金,也很期待自己的投资能获得丰厚的收益,但正是其“太在乎”、“太执著”的心态,反而让他缩手缩脚,受到情绪的控制,成为其投资成功的阻力。在某种意义上,把钱交给专家,正是为了避免心中的那股“执念”、“贪念”,也是提升股市幸福感的最佳手段。

为什么医生不自己给自己治病,为什么有的老师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却能教育好别人的孩子?有时心态、情绪在处理事情时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抱着“不在乎”、“洒脱”,乃至“崽卖爷田不心疼”的心态,才让股市投资更成功。

在投资中,“崽卖爷田不心疼”,不妨理解为忘掉你的买入价。

所谓买入价,在经济学中又称为“沉没成本”。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收不回:说出去的话和花出去的钱。从理性的角度思考,“沉没成本”不应该影响决策,该咋样就咋样。

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难逃避“沉没成本”的影响。你买了两张电影票,并是全款付清的,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你觉得很乏味,这时你有两种选择:忍受着看完或退场去做别的事情。

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忍受着看完。其实不管你看不看电影,钱都是收不回来的,所以就不该在作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立刻起身退场,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这才是更理智的决定。

投资者乃至公司很容易陷入“越补越大的洞”。协和号飞机(英国和法国联合研制的一种超音速客机)就是个反面典型。协和号飞机的制造进度严重落后,预算严重超支,但若不追加投资,之前花的几十亿欧元就只能打水漂时,公司选择了继续砸钱,希望“用另一个错误来挽回上一个错误”,死马当活马医,最终虽然飞机上了天,却成为了亏本项目。

而在投资中,“越补越大的洞”也不在少数。投资者买的时候是为“投机”,但一旦套牢就变成了“长期投资”,甚至越套越买,越买越套,在市场波动前,花去所有“子弹”的更不在少数。我常常听到这样的对白:“抛掉吧,这只股票基本面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只烂股票,我已经套牢2年了,为它花了好几万,我不能就这样割肉!”

坦白地讲,在没有交过大额学费前,让你忘掉“买入价”是很难做到的。如果这只股票的价位已较你的进价为高,你卖出会很容易,因为你已赚了钱。而面对“割肉”,普通人会找一百个理由,“再等一会儿”。但“再等一会儿”的结果,往往是股票的破位。

其实,股票卖不卖出和你在什么价位买进又有什么关系?

具体操作过程中,机构投资者有着个人投资者所不具备的心理优势,即他们的心态可以更放松,因为里面没有他们的钱,更因为他们有纪律的约束。当遭遇一连串的损失时,大多数个人投资者都会方寸大乱。而机构投资对交易员是有着强制性约束的,例如最大损失额的限定,以及限定单月最大损失额等,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让他们保持冷静与理智。

一个有趣的现实是:成功的交易员经常说要离职单干,但只有少数人能完成这种从机构到个人投资者的转变。大多数交易员一旦单干,就很容易陷入恐惧、贪婪之中。这也解释了一个现象:操作模拟账户总比实盘收益要高,操作别人账户总比自己的收益要高。

心态是决定交易成败的关键。而把钱交给专业人士,某种意义上是支付给安抚情绪和心态的溢价。

由于专业投资者具备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和投研体系,所以在外界看来,机构对金钱的态度显得比较“洒脱”。但实质却是,基金比股票买卖更不易受情绪的控制,而更多受到投资纪律的影响。尽管将基民的钱“割肉”,容易被外界认为“崽卖爷田不心疼”,但这种较为洒脱的心态,反倒会提升长远的投资效益。

感谢老板

在笔者看来,机构投资者之所以比散户更成功,得感谢他们的老板。

老板们总乐于向员工颁布严格的纪律,例如考勤,甚至连去洗手间的时间都有限制等。但在投资过程中,投资纪律有其特殊的含义。如果某个交易员购买了不在股票池里的股票,立刻就会因为不服从命令遭到解雇;如果某位交易员违反了契约中的资产配置,哪怕多买了1%的股票,他也得马上卷起铺盖跑路;而若交易员造成的损失连续几个月都超过了月限定额,或排名靠后,那他很有可能会被停止交易,退居二线改为打杂的,甚至被解雇。

那个人投资者呢?

秦先生会因为同事的一句闲扯,立刻买入某只股票,他做一个决策往往比闪电都快;而在资产配置上,秦先生要么满仓,要么在满仓的路上。至于损失,为了家庭和谐,秦先生一贯的宗旨是“报喜不报忧”,哪怕亏得再多,只要不向老婆汇报,就啥事都没有。

机构投资者的那一套看似呆板、严苛的决策体制和投资纪律,确保了投资者不会盲目投资,也不会在遇到挫折时损失太大。而散户呢?只能靠自己,靠自己管住自己那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