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管人流程管事
8167700000005

第5章 打造自身领导形象

任何能力的提高都需要反复不断的实践和磨练,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但是,对于大多数管理者来说,管理员工却始终是个棘手的问题。员工的知识水平、地域文化都各有差异,因此对于领导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接受能力也就有高有低,因此,如果沿袭旧时的领导方式,不论对什么样的员工都用同样的管理方法的话,很可能会造成企业的人才流失,最终导致企业的失败。

1塑造良好外在形象

我们常常都会说一个人的气质如何如何,日常生活中有的人看来穿衣打扮与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却在人群中显得格外出众,容易引起他人的兴趣,其实,这就是我们在这里讲到的外在形象,因为所谓的“外在形象”,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看上去怎样”,也就是指人们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风格以及气度。性格开朗、潇洒大方的人,往往表现出一种聪慧的气质;性格开朗、温文尔雅,多显露出高洁的气质;性格爽直、风格豪放的人,气质多表现为粗犷;性格温和、风度秀丽端庄,气质则表现为恬静……无论聪慧、高洁,还是粗犷、恬静,都能产生一定的美感。相反,刁钻奸滑、孤傲冷僻,或卑劣萎靡的气质,除了使人厌恶以外,绝无美感可言。

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只是一味注意穿着打扮,却并不怎么在意自己的气质是否给人以美感。诚然,美丽的容貌、时髦的服饰、精心的打扮,都能给人以美感,但是这种外表的美总是肤浅而短暂的,如同天上的流云,转瞬即逝。如果你是个有心的人,则会发现,气质给人的美感是不受年纪、服饰和打扮所局限的。

一个人的真正魅力主要来源于其特有的气质,而这种气质对领导来说尤为重要。

气质美首先表现在丰富的内心世界。理想则是内心丰富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理想是人生的动力和目标,没有理想的追求,内心空虚贫乏,是谈不上气质美的。品德是气质美的另一重要方面。为人诚恳,心地善良是不可缺少的。文化水平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气质。此外,还要胸襟开阔,内心坦然。

气质美是通过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个性特征、言行举止等表现出来的。气质在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走路的步态,待人接物的风度,皆属气质。朋友初交,互相打量,立即产生好的印象。这种好感除了来自言谈之外,就是来自作风举止了。热情而不轻浮,大方而不傲慢,就表露出一种高雅的气质。狂热浮躁或自命不凡,就是气质低劣的表现。

除此之外,清洁的外形、良好的仪表、得体的服饰也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讲究个人卫生

不管是什么企业的领导者都不能衣冠不整、不修边幅,身为领导者,千万不能让别人对自己的仪容产生不好的印象。领导代表着公司的形象,更是其他员工的榜样,因此,领导者每天都要做好个人的清洁和服饰的保养工作。

(2)良好的仪表

生活中人们的仪表非常重要,它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礼仪素养,是人们交往中的“第一印象”。现实生活中,天生丽质、风仪秀整的人毕竟是少数,然而我们却可以靠化妆修饰、发式造型、着装佩饰等手段,弥补和掩盖在容貌、形体等方面的不足,并在视觉上把自身较美的方面展露、衬托和强调出来,使形象得以美化。

成功的仪表修饰一般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①适体性原则:要求仪表修饰与个体自身的性别、年龄、容貌、肤色、身材、体型、个性、气质及职业身份等相适宜和相协调。

②时间(time)、地点(place)、场合(Occasion)原则:上述原则简称TPO 原则,即要求仪表修饰因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使仪表与时间、环境氛围、特定场合相协调。

③整体性原则:要求仪表修饰先着眼于人的整体,再考虑各个局部的修饰,促成修饰与人自身的诸多因素之间协调一致,使之浑然一体,营造出整体风采。

④适度性原则:要求仪表修饰无论是修饰程度,还是在饰品数量和修饰技巧上,都应把握分寸,自然适度。追求虽刻意雕琢而又不露痕迹的效果。

2打造领导人格魅力

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在总结他多年的管理经验时说:如果你想做团队的老板,简单的多,因为你的权力主要来自于地位,这可来自上天的缘分或凭仗你的努力和专业知识;如果你想做团队的领袖,则较为复杂,你的力量源自人格的魅力和号召力。

由此可见,领导者只有把自己具备的素质、品格、作风、工作方式等个性化特征与领导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较好地完成领导任务,体现领导能力。没有人格魅力,领导者的领导能力难以得到完美体现,其权力再大,工作也只能是被动的。

出色的领导能力是不断学习和努力的结果,并且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领导者应该更多地关注对员工培训和职业发展的指导和支持,多提供一些机会和条件让员工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这同时也是公司发展的一项重要投资。

人格魅力,就是通过人格的外在表现对周围构成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它是由一个人的品格、智慧和才能凝结而成的力量。在社会交往中,人格魅力会成为一个人获取社会优势的有利条件。

(1)以德服人

现代管理学中非常明确地提出,人格魅力的现实体现就是“以德服人”。这里讲的“德”就是品德、品质,也就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

日本松下集团的松下幸之助是创造了现代企业管理神话的传奇人物,在他成功的因素中人格魅力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他曾经说过:“一个管理者以德服人是最重要的。企业家只有做人恒于正派,做事恒于诚信,良心恒于践行,才能使自己的事业不断发展。”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

就在这时,南蛮首领孟获率领大兵又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到了南蛮之地,诸葛亮巧用智谋,在蜀军和孟获军队交锋的时候,让蜀军故意败退下来。孟获仗其人多,领兵追赶,却很快就中了蜀军的埋伏。南兵被打得四处逃散,孟获本人也被活捉。孟获被押到大营,心里想,这回一定没有活路了。没想到进了大营,诸葛亮立刻叫人给他松了绑,好言劝说他归降。但孟获不服气的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是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计,怎么能叫人心服?”诸葛亮不勉强他,陪着他一起骑马在大营外兜了一圈,看看蜀军的营垒和阵容。然后又问孟获:“你看我们的人马怎么样?”孟获傲慢的说:“以前我没弄清楚你们的虚实,所以败了。今天承蒙你给我看了你们的阵势,我看也不过如此。像这样的阵势,要打赢你们也不难。”诸葛亮爽朗的笑了起来,说:“既然这样,你就回去好好准备一下再打吧。”

孟获被释放以后,重整旗鼓,又一次进攻蜀军。但他本就是一个有勇无谋之人,哪里是诸葛亮的对手,第二次又被活捉。诸葛亮劝他,见孟获还是不服,又放了他。汉营大将们都有些想不通。他们认为大家远涉而来,就这么轻易的放走敌人。诸葛亮却自有道理:“要想蜀汉南部边境得到长治久安,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让人心服,以力服人将必有后患。”众将佩服。

孟获再次回到自己的大营之中,他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半夜时分,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诸葛亮一眼就识破了他,于是下令赏了大量的美酒给南蛮之兵,使孟优带来的人喝的酩酊大醉。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再次擒获。这回孟获仍是不甘心,诸葛亮便第三次“放虎归山”。

孟获回到大营,立即整顿军队,待机而发。一天,忽有探子来报:诸葛亮正独自在阵前察看地形。孟获听后大喜,立即带了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计谋,第四次被擒。

诸葛亮知他这次肯定还是不会服气,再次放了他。他营中一员大将带来洞主杨峰,因跟随孟获亦数次被擒数次被放,心里十分感激诸葛亮。为了报恩,他与夫人一起将孟获灌醉后押到汉营。孟获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内贼陷害。诸葛亮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来战。

这次,孟获回去后不敢大意,转去投奔了木鹿大王。这木鹿大王的营盘极为偏僻,诸葛亮带兵前往,一路历尽艰险,加上蛮兵使用了野兽参战,使汉兵败下阵来。回营后,诸葛亮造了几只大于真兽数倍的假兽。当他们再次与木鹿大王交战时,木鹿大王的野兽见了假兽十分害怕,于是未等交战就溃不成军了。这次孟获被俘心里虽仍有不服,但再没理由开口了,诸葛亮看出他的心思,仍旧放了他。

孟获被释后又去投奔了乌戈国,这乌戈国国王兀突骨拥有一支英勇善战的藤甲兵,所装备的藤甲刀枪不入。诸葛亮对此却早有准备,那些藤甲虽用刀剑无法刺穿,却因为之前浸过油而十分怕火,于是,诸葛亮用火攻破了乌戈国藤甲军。孟获第七次被擒,跪于帐下。

诸葛亮令属下去其缚,且在别帐备好酒食为其压惊,又唤管酒食官至坐榻前,如此如此,吩咐而去。孟获与兄弟妻子及各部首领在别帐饮酒。一名蜀国将领入帐对孟获说:“丞相面羞,不想与您相见。特令我来放您回去,再招人马来决胜负。您现在可以速去。”孟获流着眼泪说:“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啊,我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于是带领众人,都匍匐跪在帐下,谢罪说:“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诸葛亮问道:“公今服乎?”孟获哭着感谢说:“某子子孙孙皆感覆载生成之恩,安得不服!”诸葛亮就请孟获上帐,设宴庆贺,就令永为洞主。所夺之地,尽皆退还。孟获各部及诸蛮兵,无不感戴,皆欣然而去。

孟获回去以后,还说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将士们对诸葛亮说:“我们好不容易征服了南中,为什么不派官吏来,反倒仍旧让这些头领管呢?”诸葛亮说:“我们派官吏来,就要留下士兵,不仅浪费人力、军粮,更重要的是容易造成彼此互不信任。让各部落自己管理,汉人和各部落相安无事,岂不更好?”大家于是信服。

诸葛亮犒军已毕,班师回蜀。孟获率引大小洞主酋长及诸部落,罗拜相送,直送到永昌。诸葛亮嘱其要勤政抚民,勿失农务,让其回去,孟获等涕泣拜别。

诸葛亮沿途又传给当地百姓农作物种子和灌溉工具等,蛮方百姓感恩不尽,乃为其立生祠,四时享祭,皆呼之为慈父。各送丹漆药材、耕牛战马,以资军用。

数年后,诸葛亮已死,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三国,把蜀主刘禅掳到洛阳。孟获感诸葛亮恩德,仍然在每年立夏之日带了亲兵护卫前往洛阳看望刘禅并要晋武帝善待刘禅和蜀民,晋武帝也很受感动。

诸葛亮以其超人的智慧和忍耐力对孟获七擒七纵,最终使其心悦诚服。

从上面的例子就可以知道,古往今来的大智慧者都是以德服人。未曾做事,先要做人。为官也一样,首先要立德,治国安民要有一身正气,奉公尽职应无半点私心,这样才能民心所向,天下太平。以暴力作恶者虽能逞凶一时,但是却不能长存于世间,终为世人所唾弃,注定被历史所淘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受他人魅力的吸引,乐于与那些激情四射、朝气蓬勃的人相处,他们总是给我们带来阳光和活力的劲风;我们容易信任那些虚心谦和、诚实守信的人,他们总是能够给我们充分的安全和信赖感;我们更是钦佩那些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人,他们总是在不显山露水的情况下成功了自己、快乐了别人。

这些非凡的人就是通过他们的言行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而凝聚成了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使追随者心甘情愿地自觉追随其左右,而且在优势富集效应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追随者加入其中,终成浩浩荡荡的人脉洪流,成功已成历史的必然,势不可挡。

(2)尊重、信任下属

在现代企业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大背景下,尊重员工就成为了企业领导者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

尊重是相互的,领导尊重员工,员工反过来也会尊重领导,这种良性循环必然导致企业整体效率的提高,并且有利于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著名的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中,也将尊重和被尊重看作是人的一种高层次需求,所以领导者要将尊重员工看作是提升自身形象,满足职工需求,提升企业整体凝聚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如果把尊重员工看作是内涵的话,那么信任则是这一内涵的外延。信任是领导者实施领导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提高领导者自身形象的有效途径。

汉高祖刘邦在平定天下之后,在洛阳的庆功宴上曾高度评价了自己非常信任的爱将张良、萧何、韩信的功绩。他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积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是吾之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之,是其所以失天下也!”这一点充分说明信任下属与否直接决定着领导的最终效果。

世界500强之一的美国惠普公司也是如此,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得如此成功,惠普文化核心中经久不变的价值观——信任和尊重员工,毫无疑问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惠普公司对员工尊重和信任的最突出表现,是灵活的上班时间。这种制度最初产生于1967年在惠普设立在德国伯布林根的工厂中实行,继而推广到惠普在全球的所有企业中。

根据惠普公司的做法,个人可以上午很早来上班,或是上午9点来上班,然后在干完了规定的工作之后离开。这样做是为了让企业员工能够按照自己个人生活需要来调整工作时间,也表示了对职工的充分信任。

惠普创始人之一的戴维·帕卡德评价说:“在我看来,灵活的工作时间是尊重人、信任人的精髓。它表明,我们既看到了我们的职员个人生活很繁忙,同时也相信他们能够同其上司和工作群体一起制订一个既方便个人,又公道合理的时间表。”尽管这一做法并非对所有工作来说都合适,但肯定对绝大多数工作是合适且理想的。

“开放实验室备用品库开放的数工作时间表”也清楚的表明了公司对员工的信任。实验室备用品库就是存放电气和机械零件的地方。开放政策说明,工程师们不但在工作中可以随意取用,而且实际上还鼓励他们将设备拿回家去供个人使用。惠普公司的想法是:不管工程师们拿这些设备所作的事是否跟他们手头从事的工作项目有关,反正他们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家里摆弄这些设备时总能多多少少学到一些东西,公司因而加强了对革新的赞助。

据说这一政策起源于惠普的另一位创始人比尔·休莱特。有一回,他在周末到一家分厂去视察,看到实验备用品库门上了锁,他马上到修理组拿来一柄螺栓切割剪,把备用品库门上的锁剪断并扔掉。星期一早上,人们见到了他留下的纸条:“请勿再锁此门,谢谢,比尔。”于是,这一政策措施就一直延续至今。

戴维·帕卡德还认为,容忍个人的不同需要是以人为本的“惠普之道”借以表示对员工尊重和信任的另一要素。例如,许多公司规定,雇员一旦离开公司,他们将没有资格得到重新雇用。多年来,惠普也有一些人因为其他地方似乎有更大的机会而离去。但是,惠普始终认为,只要他们没有为一家直接的竞争对手工作,只要他们有良好的工作表现,就欢迎他们回来。这不仅是因为他们了解公司,不需要再经过一次培训,更因为他们由于有了这种额外的工作经历而有着更愉快、更好的动机。

惠普公司曾经就有一名高级行政人员因为认为他有更大的机会而离开了惠普公司,后来他回来时公司重新接受了他,并且被委以越来越多的管理职责,直至退休。帕卡德还说,一些人离开惠普后成功开办了他们自己的公司,而且这样的例子至少有十几个,这些公司雇佣的员工超过了4万人,他和休莱特两人并不因此而感到不快,相反,他们尊重这些人的创业精神,而且以一度和这些人一起愉快的工作过而感到高兴和自豪,还因为这些人在建立自己的公司时采用了许多体现“惠普之道”管理原则和做法而倍感荣幸。

在现代企业的领导实务当中,领导者要想取得领导活动的成功,必须作到对下属员工的充分信任。只有以信任为基础,才能保证管理活动的有效展开,也只有对员工有充分的信任,才能在员工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领导形象。

只有领导者信任下属,下属才能全力以赴,相反某领导者处处疑心,处处猜忌,定会使得军心涣散,最后领导者自己也不会落得个好下场,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

孙膑和庞涓是同学,拜鬼谷子先生为师一同学习兵法。同学期间,两人情谊甚厚,并结拜为兄弟,孙膑稍年长,为兄,庞涓为弟。

有一年,当听到魏国国君以优厚待遇招求天下贤才到魏国做将相时,庞涓再耐不住深山学艺的艰苦与寂寞,决定下山,谋求富贵。

孙膑则觉得自己学业尚未精熟,还想进一步深造;另外,也舍不得离开老师,就表示先不出山,于是庞涓一个人先走了。临行前,庞涓对孙膑说:“我们弟兄有八拜之交,情同手足。这一去,如果我能获得魏国重用,一定迎取孙兄,共同建功立业,也不枉来一回人世。”

两人长时紧握双手,最后洒泪而别。

庞涓到了魏国,见到魏王。没多久便被任命为元帅、执掌魏国兵权。庞涓确有本领,不久便侵入魏国周围的诸侯小国,连连得胜,使宋、鲁、卫、郑的国君纷纷来到魏朝贺,表示归属。不仅如此,庞涓还领兵打败了当时很是强大的齐国军队!这一仗更提高了他的声威与地位,魏国君臣百姓,都十分尊重他、崇拜他。而庞涓自己,也认为取得了盖世大功,不时向人夸耀,大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的气势了。

这期间,孙膑却仍在山中跟随先生学习。他原来就比庞涓学得扎实,加上先生见他为人诚挚正派,又把秘不传人的《孙子兵法》十三篇细细地让他学习、领会,因此,孙膑此刻的才能更远远超过庞涓了。

有一天,从山下来了魏国大臣,礼节 周全、礼物丰厚,代表魏王迎取孙膑下山。孙膑以为是学弟庞涓以魏王名义请他共创大业,很高兴两人的情谊并没有失去;但又顾恋自己的老师。鬼谷子先生见魏国使者很真诚热情、务必要请孙膑下山,也就劝孙膑:“学本领固然不为谋个人富贵,但若有为国家百姓效力的可能,还是应施展自己才能的,你去吧!”

孙膑于是秉承师命,临行前,鬼谷子将一个锦囊交给他,告诉他在最危难的时刻才可拆开来用,孙膑千恩万谢的收下,随魏国使臣下山去了。

其实,请孙膑到了魏国,并非出于庞涓的推荐;而是一个了解孙膑才能的人向魏王讲述后,魏王自己决定的。

孙膑到魏国,先去看望庞涓,并住在他府里。庞涓表面表示欢迎,但心里很是不安、不快:惟恐孙膑抢夺他一人独尊独霸的位置。然而事情总是不尽人意,偏偏魏王要任命孙膑为副军师,与庞涓同掌兵权。庞涓虽恨得咬牙切齿,但碍于魏王和自己的地位便举荐孙膑为客卿。

从此孙膑与庞涓朝夕相处。两人论谈兵法,庞涓时时因学识粗浅而无话可答,而孙膑却诚心诚意为他讲解介绍。

但庞涓却惶惶不可终日,发誓要除去孙膑以决后患,某日心生一计,便在一次私下聚谈时,问:“吾兄宗族都在齐国,现在我们二人已在魏国为官。为什么不把兄长家属宗族也接来一起享福呢?”

孙膑一听,掉下泪来:“天灾战乱,我家亲属宗族早消亡殆尽了。当年,我只是由叔叔和堂兄孙平、孙卓带到外地流浪。后来我被放在一人家当佣工,叔叔、堂兄也不知去向了!再后来我单身从师鬼谷先生,已多年没跟故乡、亲人联络,连仅有的叔叔、堂兄怕也已不在人间了吧!”

“那么,兄长就不想念故乡吗?”

“人非草木,谁能忘本?只是现在既已做了魏臣,这事就不必提起了吧。”孙膑有些伤感地说。孙膑是齐国人,而齐魏两国一直敌对,所以孙膑只有忍隐思乡之情。

“兄长说得有理,大丈夫随地立功,又何必非在故土?”庞涓安慰说。

半年之后,庞涓约摸着孙膑可能已把此事给忘了,便设法找来一人,假装孙膑乡人,为孙膑带来一封“家书”。正是这份“家书”使孙膑中计,从而失去了权势与地位,并沦为庞涓的阶下囚。

孙膑早把这次谈话忘了。有一天,忽然有山东口音的汉子来找他。及问,那人说叫丁乙,是齐国人,有孙膑堂兄孙平的书信带来。孙膑忙接过信。信中以孙平口气,讲述了兄弟情谊,告诉了叔叔已去世。堂兄两人已回到齐国,希望孙膑也回到故乡,把几近消亡的孙氏家庭重新建立起来。信中语气恳切、情感深重,最后再一次盼望孙膑早日归来。

孙膑看罢,不觉流下泪来。然后热情招待传信人丁乙,并写了回信请他带回去。信中讲:自己十分思念故乡,但目前已成为魏国臣子,不能很快回去。待为魏国建立了功勋,年老后,一定与两堂兄在齐地故乡相聚、欢度晚年。

不料丁乙根本不是齐国乡亲,而是庞涓的心腹家人。庞涓骗到孙膑回信,又仿其笔迹,在关键处涂改了几句:“仕魏乃不得已、碍于情面。不久一定回国,为齐王效力!”然后将此信交给魏王:“孙膑久有背魏向齐之心。近日又私通齐国使者。臣为忠于大王,忍痛割舍兄弟之情,现截取孙膑家信一封,请大王过目。”

“你看该怎么处理?”魏王问。

“孙膑才能不低于我,若放他归齐,将对魏国霸业不利。所以……”庞涓没说下去。

“杀掉他?”魏王一语道破。

“我与他毕竟是同学、兄弟,还是让我再劝劝他。要同意留下来,最好。若不想留,仍要归齐与我国为敌,请大王把他发到我府中,由我监管、处置,您看怎么样?”庞涓一副为朋友尽情尽义的神色。

魏王虽气恼孙膑,但在庞涓请求下,还是同意了。

庞涓当晚见孙膑:“听说兄长接到了家书?”

孙膑对朋友毫不隐瞒:“是。要我回乡。可我怎能辜负魏王及兄弟待我的深情?让我辞回了。”

“兄长真的不想念故乡?”

“久别故乡,怎能不想?只目前不能回去。”孙膑叹道。

庞涓深表同情,说:“兄长是不是请魏王准一两个月的假期,让兄长回乡扫扫亲人之墓,然后再归来?”

“恐怕魏王会怀疑我去而不归,不会答应的。”

“兄长明天试试看。我在旁边为兄长再说几句。以兄长为人品行,谅魏王会相信的!”庞涓道。

孙膑很感动:“全仗贤弟促成了!一旦扫墓归来,我一定全身心报效魏王,再无别意!”

庞涓辞别孙膑,当夜就入见魏王:“臣奉大王之命劝他回心转意。但他不但不改,反怨恨大王。他明天还要当面以请假之名,要求回齐国!我真是爱莫能助了!”庞涓一脸无可奈何。

第二天,孙膑上朝,很奇怪没见到庞涓,因为昨晚说好一起对魏王说的。以为因事耽搁,就先对魏王讲出要请假回齐之事。不料话刚一开口,魏王就大发雷霆,不容半句解释,就令武士把他抓起来,押到军师府问罪!

见到孙膑被捆绑进军师府,庞涓装作一怔:“我因事耽误一会儿,正要上朝。怎么回事?”

押解官员宣布魏王命令:“孙膑私通齐使,要叛魏投齐,请军师问罪!”

庞涓大惊失色,忙对孙膑说:“不要着急,我去魏王面前替你求情去!”说罢,急惶惶离家上朝。

及见魏王,庞涓道:“孙膑虽有私通齐使之罪,但罪不至死。以臣愚见,不如让他成为不能行走、面有罪记的废人。这样,既成全我们弟兄的情分,又无后患,您看怎么样?”

“照你意思办吧。”魏王道。

庞涓回府,流下泪来,对孙膑说:“大王盛怒,判兄死罪。我力争苦求,才免于一死。但要受刖刑及鲸面。”说罢,唏嘘不已。

孙膑叹了一口气:“总算保住了性命,这全赖贤弟救助愚兄了!以后我定要报答的。”

庞涓于是掩面跑出大厅。不一会儿,来了行刑的刽子手,把孙膑绑起来按在地上,用尖刀剜剔下孙膑的两个膝盖骨。孙膑惨叫一声,立刻昏了过去,在他昏迷中,脸上被用黑墨刺上“私通敌国”四字。

这时,庞涓泪流满面走进来,亲自为孙膑上药、包裹,把他抱进卧室,百般抚慰,无微不至地照料。

一个月之后,孙膑伤口基本愈合,但再不能走路,只能盘腿坐在床上,真成了废人。

此时,庞涓对孙膑更是关心体贴,一日三餐,极其丰盛。倒使膑很过意不去了,总想尽自己所能为庞涓做点什么。开始庞涓什么也不让他干,后来孙膑再三要求,才说:“兄坐于床间,就把鬼谷先生所传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及注释讲解写出来吧,这也是对后世有益的善事,也可因此使吾兄扬名于万代千秋呢!”

孙膑知道庞涓也想全面学习这十三篇兵法,就高兴地答应;而且从那天起,日以继夜地在木简上写起来,日复一日,忘食废寝,以致人都劳累变了形。

一个照顾孙膑起居的小男孩儿为孙膑拼命工作的精神所感动,便对庞涓一贴身卫士讲,是否求庞将军让孙先生休息几天,那个卫士道:“你知道吗?庞将军只等孙膑写完兵书,就要饿死他呢!还会让他休息?”

小男孩儿一听,大惊,偷偷把这消息告诉了孙膑。犹如一盆凉水从头浇下,孙膑身心一下子凉透了!他猛然想起自己临下山时鬼谷子送给他的锦囊,拆开一看,锦囊中的纸条上只有三个字——“诈疯魔”。

由于没有得到孙膑的兵法,庞涓仍不死心。他依旧对孙膑“关心体贴”,孙膑感动不已,便决心为庞涓写出兵法以报答庞涓对自己的关爱。他日复一日、废寝忘食的写着,以至于人都劳累的变了形。

某日,孙膑无意中得知原来自己今天的遭遇都是庞涓害的,他惊出了一身冷汗,这么久以来庞涓对自己的“好”都历历在目,这怎么可能呢?孙膑也变得无所适从。

突然他想到了出山时师父交给自己的锦囊,赶紧打开看时发现仅有三个字——诈疯魔。

于是,第二天正要继续写书的孙膑,忽然大叫一声,昏倒在地,大呕大吐,两眼翻白、四肢乱颤。过了一会儿,醒过来,却神态恍惚,无端发怒,立起眼睛大骂:“你们为什么要用毒药害我?”骂着,推翻了书案桌椅,扫掉了烛台文具,接着,抓起花费心血好不容易写成的部分孙子兵法,一齐扔到火盆里。立时,烈焰升起。孙膑则把身子扑向火,头发胡子都烧着了。

人们慌忙把他救起,他仍神志不清地又哭又骂。那些书简则已化成灰烬,抢救不及。

侍卫赶忙向庞涓报告,庞涓只是不信,直到他亲自看见孙膑的样子,才不得不相信。

庞涓急慌慌跑来,只见孙膑满脸吐出之物,脏不忍睹;又爬在地上,忽而磕头求饶、忽而呵呵大笑,完全一副疯癫状态。见庞涓进来,孙膑爬上前,紧揪住他的衣服,连连磕头:“鬼谷先生救我!鬼谷先生救我!”

“我是庞涓,你别认错了!”

“鬼谷先生!鬼谷先生,我要回山!救我回山!”孙膑仍旧揪住庞涓,满嘴白沫地大叫。

庞涓使劲甩开他脏兮兮的痉挛的手,心里疑惑。仔细打量孙膑半天,又问侍卫及男孩儿:“谁对他说什么了没有?”

侍卫及男孩儿连连摇头。

庞涓仍怀疑孙膑是装疯,就命令把他拽到猪圈里。孙膑浑身污秽不堪,披头散发,全然不觉地在猪圈泥水中滚倒,直怔怔瞪着两眼,又哭、又笑……

庞涓又派人在夜晚、四周别无他人时,悄悄送食物给孙膑:“我是庞府下人,深知先生冤屈,实在同情您。请您悄悄吃点东西,别让庞将军知道!”

孙膑一把打翻食物,狰狞起面孔,厉声大骂:“你又要毒死我吗?”

来人气极,就捡起猪粪、泥块给他。孙膑接过来就往嘴里塞,毫无感觉的模样。

于是来人回报庞涓:孙膑是真疯了。

庞涓这时才有些相信,从此任孙膑满身粪水的到处乱爬,有时睡在街上,有时躺在马棚、猪圈里。也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孙膑困了就睡,醒了就又哭又笑、又骂又唱。庞涓终于放下心来,但仍命令:无论孙膑在什么地方,当天必须向他报告。

这时,真正知道孙膑是装疯避祸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当初了解孙膑的才能与智谋、向魏王推荐孙膑的人。这个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墨子墨翟。

他把孙膑的境遇告诉了齐国大将田忌,又讲述了孙膑的杰出才能。田忌把情况报告了齐威王,齐威王要他无论用什么方法,也要把孙膑救出来,为齐国效力。

于是,田忌派人到魏国,乘庞涓的疏忽,在一个夜晚,先用一人扮作疯了的孙膑把真孙膑换出来,脱离庞涓的监视,然后快马加鞭迅速载着孙膑逃出了魏国。直到此时,假孙膑才突然失踪。庞涓发现时,已经晚了。

庞涓在魏国掌军权,总想靠打仗提高身份与威望。在孙膑逃走不久,他又兴兵进攻赵国,打败了赵国军队,并围住赵的都城邯郸。赵国派人到齐国求救。

齐王知孙膑有大将之才,要拜他为主将。孙膑道:“我是残疾人,当大将会令敌人耻笑。还是请田忌为将才好。”于是齐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不公开身份,只暗中协助田忌,为他出谋划策。

田忌起兵,要直奔邯郸解赵国之围。孙膑劝止,道:“我远途解赵国之围,将士劳累,而魏军以逸待劳。而且赵将不是庞涓对手,等我们赶到,邯郸可能已被攻破。不如直袭魏国的襄陵,而且一路有意宣扬让庞涓得知。他必弃赵而自救。这样,我则以逸待劳,形势就大不同了!”

田忌觉得有理,便按计行事。

结果,在孙膑的帮助之下,齐赵两国不费吹灰之力使邯郸脱离了危险;又在庞涓率部回救途中,正疲惫不堪时,大胜魏军,使之死伤两万余人。直到这时,庞涓才知道孙膑果然在齐国与自己为敌。

为此,庞涓日夜不安,终于想出一条离间计:他派人潜入齐国,用重金贿赂齐国相国邹忌,要他除掉孙膑。邹忌正因齐王重用孙膑,惟恐有朝一日被取代,便暗中设下圈套,并作假证,告发孙膑帮助田忌,要夺取齐国王位。由于庞涓派人早已在齐国到处散布谣言,说田忌、孙膑阴谋造反夺权,齐王已有些疑忌,一听邹忌所说,勃然大怒,果然削去田忌兵权,罢免了孙膑的军师之职。

庞涓大喜:“孙膑不在,我可以横行天下了!”不久,就又统兵功侵韩国,韩国自知不能取胜,派人到齐国求救。

恰逢齐威王逝世,其子齐宣王继位,知道田忌、孙膑冤枉,又恢复了他的职位。听到韩国求救之事,齐国君臣忙在朝堂议事。宣王问众臣:救还是不救?

邹忌主张:不救。让这两邻国自相残杀,于齐国有利;田忌等人则极力要求去救:不救,一旦韩被魏吞并,魏国力大增,必要进攻齐国。那时就危险了!

此时,只有孙膑含笑不语。

宣王问他该怎么办。孙膑道:“这两种意见都不好。我们应该‘救而不救,不救而救’。”

众人都不明白。

孙膑曰:“不救,则魏灭韩,必危及我国;救,则魏兵必先与我军开战,等于我们代韩国打仗,韩国安危无恙;但我国无论胜败,都要大伤元气。所以这两种意见都不很好。我认为大王应采取这样方针:答应救韩,以安其心。韩国必然努力坚持与魏国死战。等到两国都疲惫之极,马上要分胜负时,我们再真正出兵击魏,这样,攻击已筋疲力尽的魏军,不用大力;救解已快失败的韩国之危,他们也必定感激。于是,少出力而建功多,不更好吗?”

宣王一听,佩服得鼓起掌来:“太好了!”便命田忌、孙膑统兵,伺机救韩。

到了韩魏已打了段时间后,齐军又按孙膑谋划:不救韩,而袭魏国首都大梁。

庞涓闻讯,暴跳如雷,大骂孙膑狡猾,发誓与齐军决一死战,于是气冲冲率师迎战齐军。孙膑知庞涓兵来,制止田忌迎敌的打算。

田忌不解:“以逸待劳,不是上次成功战法吗?”

“此次不同,庞涓怀忿怒、挟气势而来,若正面交锋,我军纵胜,损失亦大。不如如此这般……”孙膑小声说出计策。

庞涓提兵赶到魏国,齐军已撤离。庞涓决心与孙膑拼个你死我活,拼命追击。追击前,他派人去数齐军营垒中的灶迹,一听竟有十万之多,吃了一惊:“齐军人多,我们不可轻敌!”待追了一天,再数齐军遗下灶迹,只剩五万了。庞涓大喜:“齐兵厌战,更闻风丧胆,逃亡过半了!快追!”及第三天,齐军只有三万个灶了。庞涓再也抑制不住冲动,下令:“不顾一切,尽快赶过去,务必活捉孙膑!”自己更披甲执戈,亲自率二万轻骑,日夜兼程追击齐军。

再说孙膑,在计算日程、地点后,他在马陵道设下埋伏。马陵道,是夹在两山间的峡谷,进易出难。孙膑又让人在道中一棵大树上刮下大片树皮,用墨写上六个大字:“庞涓死此树下”,然后在附近安排五千弓弩手,命令:“只看树下火把点亮,就一齐放箭!”

庞涓赶到马陵道,已黄昏时分。士兵报告:“前面谷口,有断树乱石堵住道路了!”庞涓大喜:“这说明敌军畏惧,而且马上要追上他们了!快,搬开障碍,冲锋!”说罢,一马当先,率部队冲入峡谷。

正快速前进,忽然被一棵大树挡住去路,隐约见到树身有字迹。此时天色已黑,无星无月,只冷风飕飕,山鸟惊啼。庞涓令人点亮火把,亲自上前辨认树上之字。及看清,立刻大惊失色:“我中计了!”话音未落,一声锣响,万弩齐发,箭如骤雨,庞涓浑身上下像刺猬一样,“扑通”栽倒在地,呜呼身亡。

现代人在解读有关孙膑和庞涓的故事时,总会想到是庞涓以害人始,最后也只能以害己终,从中捣鬼只能是一时有效,但毕竟有限。

可事实上,联想到领导者对下属的信任问题,我们却可以从这个故事中解读出更多的东西来。

典故中的魏王表面看来确实是受到了庞涓的挑拨才对孙膑施以重刑的,但这也正好证明了他对于自己下属的不信任,如果魏王一开始就明了孙膑的忠心,还会听信他人的“耳边风”吗?最后,魏王由于不信任,使得原本自己忠心耿耿的下属为求活命不得不逃往对手的领地,在被对手重用后,反而使自己遭受重大损失,这就得不偿失了。

(3)学会赞美

在领导的日常工作中,常会用到表扬这种方法。表扬能调整下属行为,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但要使表扬达到最佳效果,领导者应当遵守以下原则:

首先,领导者应当明确什么是应该被表扬的,如果某项工作是职责范围内应该做好的事,下属尽职做好了,这样的行为不应该被表扬。否则,会降低组织的行为准则。

例如,领导者认为“不迟到”是下属应该做到的,那么就不应该表扬全勤的下属。否则,全勤者得到表扬,无疑会告诉人们:“不迟到”是多么珍贵而少见的行为。相反,“迟到”可能是普遍的现象,那么,“迟到”就具有某种可谅解性。长此以往,就会使得迟到的人反而多起来。

再如,领导者认为“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是应该的,那么,就不应该去表扬仅仅是合格完成了任务的员工,因为,这会强烈暗示:合格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是罕见的行为,而不完成领导任务是常见的行为。那么,不完成领导任务的行为,一定程度上也似乎具备了心平气和的理由。

其次,表扬要具体化。表扬要针对具体的事例进行,表扬的语言应具体,不宜用通用的词语泛泛而论。具体的表扬使下属感受到领导对他的重视,表扬的效果才好;而抽象、通用的表扬则使下属感觉表扬很随意,觉得领导对他的表扬不诚恳;空话、套话和模糊不清的表扬会给下属一种虚假的感觉,效果自然就很差。

比如,“小王,不错”,“小张,挺能干”等就属于抽象、通用式的表扬。而“小李的工作时间虽不长,工作却非常积极主动,办事效率高,领导交办的事情能及时完成。”这样表扬的内容指向了具体行为,一方面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明确了小李行为中应保持、弘扬的部分;另一方面对小李来说,有强烈的被重视感,效果比抽象表扬就好得多。

再次,表扬要把握好时机。太早的表扬,会让下属忘了他的责任和他必须努力的目标,有时甚至会带来一种误解,以为这种表扬是很随便很轻易即可获得的,不需要做太多的努力和花太多的时间,这既违背了表扬的初衷,也会误导下属,是不可取的。相对的,太晚的表扬,会让员工受到伤害,对单位及领导者失去信心。他会想:这么努力工作,额外付出,竟然不受到上面的重视,得不到表扬,为何还要再努力?可见,表扬不及时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所以,表扬要把握好时机。恰到好处的表扬会让部属有一种被肯定、被发现的喜悦和快乐,这种心理上的满足又会变为工作中的动力,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工作。

第四,表扬要注意公平。如果被表扬的行为有可比性,领导者应特别谨慎,注意公平、公正。

某单位有个司机,是个慢性子,开车挺认真,但就是快不起来。他所在的工厂,每天都要几辆车拉原料,别人跑三趟,他最多跑两趟。但有一条,他开车不出事,安全。在这个安全月里,上级领导表扬他,车队队长又接着表扬,说他行车从来不出事故。这引起司机们的不快。以后,只要是集体出车,司机们都让那个司机走在前面,他们一个个跟着。原来那些开快车的,现在也不紧不慢跟着跑。原来一天跑三趟,现在只跑两趟,料拉不进来,没几天,生产时断时续。队长开会讲道理,但没有人理他。

领导者应切记,你所表扬的行为是要大力倡导的行为,具有极大的导向性。表扬要注意公平,被表扬的行为必须能使大家心悦诚服。

3做善于倾听的领导者

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领导工作绩效的评价不仅取决于其对下属的管理,还取决于与员工的有效沟通,这时,善于倾听、善解人意就注定成为你实现有效沟通的主要方式。

倾听别人说话可以说是有效沟通的第一个技巧。做一个永远让人信赖的领导人,倾听下属意见是个最简单的方法。倾听是我们自幼学会的与别人沟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保证我们能够与周围的人保持接触,失去倾听能力也就意味着失去与他人共同工作、生活、休闲的能力。

在日常工作中,领导者的倾听能力更为重要和关键,因为一位擅长倾听的领导者将通过倾听,从同事、下属、顾客那里及时获得信息并对其进行思考和评估,并以此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所以,领导者能否做到有效而准确地倾听信息,将直接影响到与部属的深入沟通以及其决策水平和管理成效,并由此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

倾听是由领导工作特点决定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整体性、复杂性、多变性、竞争性,决定了领导者单枪匹马是肯定不行的。面对纷繁复杂的竞争市场,任何个人都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制定出有效的决定方案。因此,学会在沟通中倾听部属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

善于倾听的人能及时发现他人的长处,并创造条件让其积极性得以发挥作用。倾听本身也是一种鼓励方式,能提高对方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彼此的感情,因而也就激发了对方的工作热情与负责精神。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倾诉者的目的就只是倾诉而已,而并没有更多的要求。

美国最成功企业家之一的玫琳·凯·阿什是玫琳·凯化妆公司的创始人,现在她的公司已拥有二十万职工,每个员工都可以直接向她陈述困难。她也专门抽出时间来聆听下属的讲述,并仔细做好记录。不仅如此,事实上,对于下属的意见和建议,玫琳·凯也非常重视,并经常在规定的时间内给予答复。

一八六一年亚伯拉罕·林肯出任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出生于肯塔基州的贫苦农民家庭,先后当过伐木工、船工、店员、邮递员。这些经历使林肯对普通人民群众寄予了深厚的感情,他喜欢经常走出办公室到民众中去。而他在白宫的办公室,门也总是开着的,任何人想进来谈谈都受欢迎,林肯不管多忙也要接见来访者。

林肯不愿在他和民众之间拉开距离。这使得保卫工作颇不好做。他也常向那些忠心地执行职责的保卫人员抱怨说:“让民众知道我不怕到他们当中去,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他初当总统的几个月里总是这样说,但紧接着就开始了躲避他的卫兵或直接命令他们回到陆军部去的实际行动,他不愿意成为白宫办公室的囚徒。

一八六一年,林肯在白宫外面渡过的时间远比在白宫多。他常常不顾总统礼节,在内阁部长正在主持会议时闯进去;他不愿坐在白宫办公室等待阁员来见他,而亲自去阁员办公室与他们共商大计;他总是亲自视察他的部队,站在乌伊拉德旅馆的阳台上向士兵们致意。在战争后期的一个雨天里,林肯还是站在那个阳台上,浑身被雨淋透了,士兵们向他欢呼。他说:“只要他们能坚持住,我想我也能。”

当他无法从白宫脱身时,他打开白宫办公室的门,让政府官员、商人、甚至普通市民们沿着行政官邸的围墙排着队去见他。林肯很少拒绝人,甚至对有的人还鼓励他们来访。

一八六三年,林肯写信给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公民:“对来见我的人们我一般不拒绝见他们;因此如果你来的话,我也会见你的。”

他曾说:“告诉你,我把这种接见叫做我的‘民意浴’——因为我很少有时间去读报纸,所以用这种方法来搜集民意;虽然民众意见并不是时时处处令人愉快,但总的来说,其效果还是具有新意、并令人鼓舞的。”

林肯洗耳倾听的“民意浴”,缩短了他与人民的距离,加深了彼此的感情,更激发了人民参与国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开放式的倾听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这意味着控制自身偏见和情绪,克服心理定势,做好准备积极适应对方的思路,去理解对方的话,并给予及时的响应。

在日常工作中,热诚的倾听与口头敷衍实际上是有很大区别,因为尽管都是倾听,但所抱持的态度却大不相同,热诚的倾听会传达给他人的是一种肯定、信任、关心乃至鼓励的信息;但口头上的敷衍只会给他人的热情迎头浇上一桶冷水。

希腊圣哲曾说过这样的话:“上天赋予我们一根舌头,却赐给我们两只耳朵,所以我们从别人那儿听到的话,可能比我们说出的话多两倍。”所以,沟通最难的部分不在如何把自己的意见、观念说出来,而在如何听出别人的心声。以下几点是倾听别人心声的几个具体办法:

第一,耐心倾听对方的话,即使你不相信,或可能认为它是错误的、与话题无关的,也要悉心倾听,并善于分析,在倾听期间用点头或偶尔的“嗯”或“明白”之类的简单话语表示简单的认可(但未必就是同意)。

第二,让对方把话说完,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谈话思路。并在交谈中仔细观察对方的神态,捉摸对方的意思,设法摸清说话人所表露的情绪及更深层次的内容。

第三,简要并确切的复述对方的谈话。并鼓励对方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这样做时,需要注意语调要保持中立,以免对方看出倾向性。

第四,要有较充裕的谈话时间,并应设法使谈话有别于公司计划中的较正式的沟通交往,也就是说除了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具有的官方地位的影响外,不要使会谈再带有什么“官方性”。

第五,避免对事实的直接质问和争辩,切忌说这样的话,“事情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让我们查看查看事实”或“拿证据来”,等等。因为验证证据和对方现在的感受是毫不相关的两码事。

第六,当对方说到自己很想多了解一些某一要害问题时,可以将对方的话改成疑问句重问一遍,这样会使对方感觉受到鼓励,很可能对他说的话大加发挥,而管理者也会因此获取更多信息。

第七,如果对方真诚地希望听到你的观点,回答时必须诚实,但在倾听阶段应该设法节 制发表你的看法,因为这些都可能约束或抑制对方想说的话。

第八,避免把自己的情绪卷入谈话之中,应该把了解放在第一位,把评价搁到事后。

4有策略地纠正错误

知错就改,乃是我们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可是,领导者应该承认他们的错误吗?

其实犯错改错问题的核心就是两个字——信任。如果领导者自身能力不够,总是将事情搞得一塌糊涂,那么哪怕是文采飞扬,甚至声泪俱下的承认自己的错误,恐怕也很难再得到下属们的信任。但如果他们很少犯错误,但即使犯了错误也拒不承认,甚至是推到下属头上,那么下属们同样也不会再信任他们。

曾有一些管理学的专家建议领导者坦白地承认错误和缺点,因为这会让他们更具人格魅力和平易近人,如果领导能力是一种团队运动,这一点就非常重要。

但是一位不断坦白承认错误和缺点的领导者会很快失去可信性。下属们可能会喜欢他们,但在重要事情上,又有哪一位下属会选择信任这样的领导者呢?

与之相反的另一面是政客类型的公司领导者,永远不承认错误。更糟的是,他们往往会找一个替罪羊。然后,他们会装出惊讶甚至悲愤的情绪来带头指责那个倒霉的“替罪羊”。

大概没有一位领导者是打从内心里愿意做上面的那两种人的。如果领导者们想找到一条出路,就必须尽可能地按照“红箭”(英国皇家空军飞行表演队)那样行事。为达到完美的表演目标,他们通常都会进行非常细致的准备和大量的演练。

演练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每次训练飞行之后的情况汇报。飞行员们不论官阶——哪怕是中队长犯了错误,他们也会指出来,因为在他们看来,全队的努力比某人的自尊更重要。

在“红箭”的世界里,领导者不需要公开承认错误——因为整个团队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将互相推诿的时间节 省下来,并用在讨论这个问题,然后得出如何共同改进的结论上。

如果“红箭”可以克服“论资排辈”的问题,那么我们相信在企业中也同样可以做到。关键是情况汇报。其实,每次重大事件后在团队中进行情况汇报——一次大型会议、演示或是提议。我们通常针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情况汇报:

第一,做得好的有哪些。并将自己做得好的地方总结出来,然后试着重复这种成功。

第二,如果……就会更好。进行积极地批评,以期下次能够将这种错误改正。

5树立领导权威

所谓的“领导权威”,就是指对于一个集体或组织来说是组织功能体现出的影响力,对于个人而言是领导者的职位及其威望所形成的影响力。

一个集体,一名领导者,有没有领导权威,直接关系到其领导行为是否是科学和富有成效的,并直接联系到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在企业的发展阶段,树立和维护单位或领导者个人的领导权威,既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要求,又是提高领导艺术水平的要求,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讨论。

那么,在新的形势下,怎样才能树立领导权威,使被领导者真心实意地服从领导、自觉自愿地接受领导呢?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班子的团结。毕竟一个完备的企业不可能只有一名领导者,因此领导班子的团结和稳定,就成为了企业平稳发展的决定性环节。领导班子团结与否,是决定班子有无领导权威、权威大小的关键。搞好班子团结,应在领导成员间形成相互信任、支持、尊重和谅解的气氛,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班子成员既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更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甚至反对过自己而又被实践证明反对错了的人一道工作。将企业放在第一位,树立“抛弃一切成见”、“抛弃个人恩怨”的思想,应成为领导班子搞好团结的风向标。

春秋战国时期,齐襄公不通政务,将齐国的政治搞得一塌糊涂,国内大乱,诸公子纷纷逃亡,以避灾难。公子小白与心腹鲍叔牙投奔莒国,弟弟公子纠则同心腹管仲投奔了鲁国。不久,国内发生政变,齐襄公被杀。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得知消息后,分别由莒国和鲁国派遣军队,护送他们回国。两兄弟谁先回到齐国,谁就能继位成为国君。

为了帮助公子纠夺得齐国君位,管仲单人匹马奋力追赶上了公子小白。他假装恭顺,上前拜见小白,乘其不备,突然猛发一箭,直向小白心窝射去,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从车上栽了下来。管仲大喜过望,急忙策马而逃。之后,管仲赶上公子纠的队伍,将事情原原本本对公子纠讲了。他们以为政敌已除,于是便放慢了向齐国进发的脚步。但是当他们赶到齐国首都临淄时,却得知小白已经登基为国君了。

原来小白并没有死,那一箭正射在他腰带的铜钩上,幸运地躲过了劫难。小白知道管仲是有名的神射手,于是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大叫一声,口吐鲜血,栽下马去,瞒过了管仲。然后他们抄小路日夜兼程的回国,抢先登上了国君的宝座。鲁国军队见小白捷足先登,便用武力攻打城门,哪知小白早有防备,鲁军大败而回。

由此,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即位以后,要封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向齐桓公极力推荐管仲,他对齐桓公说:“管仲之才,胜我百倍,君若欲大展宏图,非管仲莫属。”齐桓公也知道管仲是旷世奇才,又见鲍叔牙竭诚推荐,于是决定摒弃前嫌,重用管仲。

为了能让管仲回国,齐桓公派人对鲁国国君说,杀掉公子纠,缚送管仲回国,以报一箭之仇。若不应允,即兴兵伐鲁。鲁国弱小,只得照办,杀了公子纠,把管仲捆绑起来,装入囚车,送回齐国。管仲自以为必死无疑,他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大义凛然,泰然处之。哪知当他被押进宫廷时,齐桓公快步走下座位,亲自为他松绑,当即拜他为宰相。齐桓公的这一举动使管仲深受感动,从此他尽心辅佐齐桓公,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结果齐国大治,国力大增。管仲又建议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存邢救卫,九合诸侯,最后终于称霸天下,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首。

管仲曾经是齐桓公敌人的心腹,甚至曾经有过谋害他的行为,但是,身为领导者的齐桓公为了霸业仍然摒弃前嫌,拜管仲为相,由此得到了管仲的信赖和鼎力相助,最终成就霸业。

二是切实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树立领导权威,必须高度重视内因——领导成员素质的提高。从一定意义上说,领导成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领导权威的大小。领导者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完善自身素质。不仅要勤于读书,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更要学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且要有一定的专业特长,掌握领导工作范围内的专业知识,成为本职工作的内行。专业知识掌握得越多,越熟悉本行业,在工作中就越有影响力和发言权,群众也就越敬佩你,乐意服从你,自然而然地对你产生信赖感,你也就自然地树立了权威。

三是要把树立领导权威的过程当成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过程。领导权威的树立固然不能缺少领导者较高的素质和较为完善的制度,但坚持群众路线,密切与企业员工的联系,真心实意地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才是树立领导权威的根本所在。可以这样说,同企业员工的关系是领导者树立领导权威的试金石。只要领导者真心地相信自己的员工,并学会依靠员工、信任员工就能够树立起领导权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