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长发飘飘的日子
8161000000010

第10章 感恩

题词

在深秋的风里

吸一口凉凉的空气

以一个平平静静之心

舒一抹安安然然的微笑

今年下学期,我担任两个理科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两个班位于第二栋教学楼一楼,从教工宿舍经过教室的途中,有一花池,池边一人高的常绿花树茂密得葱茏,周围是高大遒劲的樟树,树下设有石桌、石凳、石椅。

最初发现她的妙处,是在暑假补课期间。每次夹着课本顶着炎炎烈日,一到这里就想坐会儿,离上课时间往往还有几分钟。整理整理教案,熟悉一下教材。或抬头观看绿叶间漏下的阳光,低头欣赏脚下班驳的树影。听自在蝉儿奏鸣,闻身旁花儿芬芳,如入仙境。微风吹过,树叶便哗啦啦地摇曳出丝丝凉凉的绿意,一身的燥热也涤荡殆尽。铃声一响,便带着这种怡然的心情爬上十几级台阶进入教室。这种情景往往是:老师眼中的学生不再是调皮捣蛋,而是聪颖可爱;学生眼中的老师不再是严厉凶狠,而是和蔼可亲。于是一堂情趣融融的课便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课间休息,又拾阶而下,坐了石凳,又一次感受凉凉的绿意,脆脆的天籁之音。课后就乘着未尽之余兴,回到自己简陋的书房,读唐诗宋词,查文献资料。或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岂不快哉!

一立秋,坐在石凳上的我便急急地从周围的点滴捕捉心中最爱的初秋的踪迹。往年,先是以天的高远、云的淡轻、树叶的浓绿、风里的凉意来告知秋的端倪,而后便是浓浓的仲秋、萧萧的晚秋。而今年的秋有她的特色,已是仲秋时节了,烈日下还纯纯粹粹一个酷夏。猛的一天,气温骤降,天空灰蒙,落叶在狂风中团团飞舞。此景此情,省了过渡,已是十足的仲秋了。有着丰富内涵的落叶飞舞起无穷的诗意,令人常泛起“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般的秋思。

那时节,正讲到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文中描述南国的秋比起北国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中是不适宜的。便带了学生郊游,去看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再比较文中描述的南国的秋,写一篇有地方特色的家乡之秋,效果还真不赖。

冬天一到,落叶稀了。却有了圆润的樟树籽,落了一地。忍不住踏上去,熟了的黑圆的樟树籽便发出“噗”地一声,未熟的青色樟树籽发出“脆”的声音。一脚脚踏过去,声音“噗脆噗脆”很有节奏的在脚下响起,空气里也有了刺鼻的樟脑香。从学校到家,一路的樟树籽,一路地踩过去。第二天早上,扫得干干净净的地面上又铺了一层晶莹圆润。这样踩着,常想起孩童时提了竹篮与伙伴们到各村樟树下捡樟树籽的往事,伙伴们的手冻得通红通红,大家无忧无虑地嬉戏玩耍,并不在乎拾的樟树籽的多与少。这样冷的天,大人们是不忍心责怪的。想着,刺鼻的樟脑香便有了莫名的温馨。

一个学期过去了。今天,当我拿起笔写到这些时,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好日子。一排高大的樟树伫立窗前,叶间传来鸟儿们欢快的嬉戏声,整个校园都沉浸在暖暖的冬日中。对于大自然赐予我的一切,对于命运给我的安排,我庆幸,我欣喜,我的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感恩。

2005年3月10日

黑人阿明:

曾在自己的文字中多次写到,制造快乐的秘籍大致有三:宁肯相信,学会欣赏,懂得感恩。尤其是感恩戴德这一条,更是被我看得格外重要,所谓滴水之心,也当涌泉相报。正因如此,今晚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便觉得眼前一亮,心中一暖。待我读罢全文,更似一盆炭火在漫漫冬夜里熊熊燃烧。却原来,让作者感动的不是恩人而是“恩树”,是一棵夏天给他阴凉,秋天给他诗意,冬天给他温馨的大樟树。其实,除了父母的养育之恩,除了兄弟的手足之情,除了爱人的一怀之亲,除了朋友的三生之约,我们还应当如同作者那样感动于树木,感谢于自然,这样的感动与感谢,应当是全人类的歉疚与报答.且不说全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共荣,单是一个人对一棵树对一朵花对一株草的感恩之情,就足以让我们舒畅快乐每一天。于是,那老师更可亲,那学生更可爱,那诗词更醇美,那樟脑更清香。感谢大樟树,它把美好的意境送给了作者,感谢夏日荷,你把愉悦的心情传给了我们。那么还有樟树下的春天呢,我们满心欢喜的等待着崭新的欢喜,那才是欢喜的循环:快乐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