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开国帝王的大谋略
8118000000032

第32章 宋太祖赵匡胤——以豪侠之气笼络人心,成就帝业(5)

赵匡胤本来很喜欢射猎和踢球(当时称“蹴鞠”),刚做皇帝那阵,他还常常技痒难忍,不时地邀手下的人玩上几次。这些游戏对赵匡胤来说自然属于忙里偷闲,但有时玩到兴头,又难免误事。一次,他正在后苑射鸟,忽然有大臣口称急事求见。可他接过奏章一看,里面说的并不是马上要办的事,不由得有些恼火,当即训斥了几句。那大臣却说:“这些事虽不是很急,但总比射鸟急些吧。”赵匡胤愈加恼怒,随手抄起一把玉斧,朝那人撞去,一失手,撞掉了那人的两颗牙齿。那人也不作声,跪在地上,将牙齿捡起来装在衣服里。赵匡胤问:“你想拿这个来控告我吗?”那大臣说:“不敢!不过陛下既为天子,一言一行自然会由史官记录在案的。”这话算是说到点子上了,逼得赵匡胤不得不赶紧地表示道歉。通过这件事,使赵匡胤认识到“吾为天下主”,一言一行至关重要,“畋游”(即射猎)“蹴鞠”终究不是“正经事”,以后慢慢地就将这些嗜好戒除了。

赵匡胤曾对臣下说:“自古为君者,很少有严以律己而无过失的。像唐太宗那样虚心纳谏固然不错,但他若一直注意防止骄奢,克制自己,不犯过失,使臣下无从谏议,岂不更好!所以我自己是夙夜畏惧,防非窒欲,以防过失的。”

烛影斧声身死如谜

随着宋初局势的稳定和统一事业的逐渐完成,赵宋皇族被外姓旁人颠覆的危险越来越小了,赵匡胤与赵光义之间原来那种为家族的命运和利益同心同德、共济险滩的精神慢慢地消失了。而一旦他们有了互不相干的命运,原来掩盖在“兄友弟悌”伦理美德下的人性中的另一面就可能显露出来。

尽管赵光义当时已是势延难遏、滋蔓难图了,但赵匡胤仍没有放弃这方面的努力。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二月,吴越国王钱椒来朝,一般很少参与政治活动的皇子德昭这次却突然被赵匡胤委派至宋州迎宾。钱俶来朝是当时朝野瞩目的大事,赵匡胤借这一机会,巧妙地把本来还默默无闻的皇子推到了臣民们的面前。三月,赵匡胤巡视洛阳,特令赵光义随行。赵匡胤在洛阳盘桓了一个月,一直住在自己当年出生和长大的旧居中。

回到开封后,赵匡胤一反常态,明显地加强了同另一皇弟赵光美(后改为延美)的关系。其中仅七月一个月的时间,就三次“幸光美第”。赵匡胤对他如此亲近,恐怕不是毫无用意的。开宝九年,皇子德昭已25岁,德芳也17岁了。德昭、德芳之母均已早死。此时,宫中主事者为孝章皇后宋氏。从历史记载上看,宋皇后并无子女,但在德昭、德芳这两个皇子中,她是比较偏宠德芳的。这一点,对正在考虑继位人问题的赵匡胤也可能稍稍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使他难以果断地在长子德昭和幼子德芳中挑选出一个来。

就在这年的10月,赵匡胤猝然死去,赵光义则顺利地继承了皇位。关于赵匡胤之死,“烛影斧声”之说,流传了一千余年,至今还是一大历史谜团。

据说,赵匡胤和赵光义还没做皇帝时,曾经认识一个异人,这个人预言他们哥俩将在某年分别当皇帝,后来赵匡胤果然是这一年当皇帝的。赵匡胤称帝后,多年没见到这个异人,一直很想念他。16年后在去洛阳的途中意外遇见,非常高兴,就将他带回宫中居住。这个异人果然不凡,居然只住在树上,不住宫中居室。赵匡胤问他自己还能活多久,异人说:今年10月20日夜里,如果是晴天,你就还能活10年;否则,就到那天为止。到了这一天夜里,赵匡胤登临太清阁四下观望,只见星汉灿烂,不禁心中大喜,认为自己还可以活十年。谁知夜深之际,忽然阴霾四起,天气剧变,雪雹骤降。赵匡胤知道今晚自己要死了,急忙回到宫中,把弟弟赵光义召来,二人在皇帝的寝宫里,将所有内侍、姬妾统统赶出去,相对饮酒。

人们遥遥观望,但见寝宫之内,蜡烛光下,太宗时不时地避席而起,作出谦让不可胜之状。漏禁三鼓,赵匡胤和赵光义走到门外,此时雪已数寸,赵匡胤手持“柱斧”(一种镇纸文具,玉或水晶制)戳雪,并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好好干)。

随后赵匡胤就去睡觉,因天太晚,赵光义也“留宿禁中”(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认为这是决无可能的事)。侍从听到赵匡胤“鼻息如雷”,到五更时候却停止了,进去一看,已经驾崩。留宿在宫内的赵光义于柩前即位,成为宋太宗。

这是对“烛影斧声”的一种解释。另一种解释对赵光义就很不利了。这种解释认为:所谓“烛影”,根本就是在烛光之下,赵光义亲手杀死了自己患病中的亲哥哥;“斧声”则是赵匡胤平时片刻不离手边的水晶玉柱斧,在激烈打斗中发出的声音。

《涑水纪闻》里说:太祖去世时已是四鼓。宋皇后叫内侍王继恩把皇子德芳叫来。王继恩考虑到太祖早就打算传位于晋王光义,却找来了赵光义,进宫后,宋皇后问:“是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答:“晋王来了。”宋皇后惊诧莫名,后来突然醒悟,哭着对赵光义说:“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你了。”

《烬余录》则说,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时半夜调戏花蕊夫人,惊醒了赵匡胤。赵匡胤用玉斧砍他,但力不从心,砍了地。于是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赵匡胤,逃回府中。

另外,据说赵光义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兄长的帝位,是他母亲杜太后的意见,也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

但是这一切,都使人们产生了许多疑问。

一是按照宫廷礼仪,赵光义是不可以在宫里睡觉的,他居然在宫里睡觉。太监、宫女本不该离开皇帝,居然都离开了。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以及赵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都告诉人们,这是一场事先策划的血腥谋杀。

二是王继恩假传圣旨。王继恩有何胆量,敢违背宋皇后的旨意,本该传赵德芳,却传来赵光义?倘若事败,不是杀身之祸吗?这种说法,只不过把篡位的罪过加在一个太监的身上而已,用以掩盖赵光义杀兄的罪行。

三是“金匮之盟”的真伪。公元961年6月,赵匡胤的母亲皇太后杜氏因病去世。杜氏出身大家,为人有胆有识,当年陈桥兵变时,有人向她报告,她镇静地说:“我儿素有大志,应当如此。”临终前夕,她突然问一直在身旁侍奉汤药的赵匡胤说:“你可知道你为什么能做天子吗?”赵匡胤觉得现在不是讨论这一问题的时候,所以“呜噎不能对”,但太后偏要他回答,他只好应付道:“这都是先世和太后积德积功的结果。”太后严厉地说:“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你能做天子,那是因为周世宗死后继位的国君年幼的缘故,如果当时是一位成年人继位的话,你能当上天子吗?我想将来你传位时,就应当传位你弟弟光义,立年长者为国君,这是社稷之福呀!”太后遗嘱藏于金匮之中,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金匮之盟”。

对此,有许多人提出疑义。“金匮之盟”是赵光义登基5年后才列举证人、公布出来的。为什么不在赵匡胤死时,堂堂正正公布出来呢?

还有一些疑点,也使人们对赵光义有非议。赵光义不等到第二年,就改换年号。新君即位,常例是次年改用新年号纪年。可是赵光义却急急忙忙把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兴国元年。这种打破常规的迫不及待,只有一个解释:抢先为自己“正名”。这也间接说明他心里有鬼。何况他还不久就逼杀了赵匡胤的长子德昭(当时已30岁),而赵匡胤的幼子德芳(仅26岁)很快也神秘地暴病身亡。赵匡胤的遗孀死后,赵光义甚至不按皇后礼仪发丧。

难道这些都是偶然的?最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赵光义的子孙后代却相信他的老祖宗“杀兄篡位”的说法,把皇位又传给了赵匡胤的后代。这里指的是宋高宗赵构传位的事。

据说赵构没有儿子,谁来继承皇位呢?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一种强有力的意见是:赵匡胤是开国之君,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接班人。起初,赵构对这种议论严加贬责。忽然有一天,他又改变主意了,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宋太祖赵匡胤带他到了“万岁殿”,看到了当日的“烛光剑影”的全部场景,并说:“你只有把王位传给我的儿孙,国势才有可能有一线转机。”于是赵构终于找到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慎,并且把皇位传给了他。这时离那个血腥的恐怖之夜已经有187年了。这恰恰说明了:赵构承认了祖先的罪孽,也给了赵匡胤之死一个基本的答案。

传闻异辞,确实难辨真伪。不管信与不信,太祖之死,历史留下的记载,只“烛影斧声,千古之谜”八个字,其中的是非曲直,不外乎皇室内部权力再分配的争斗罢了。

名家评说

赵匡胤起介胄之中,践九五之位,原其得国,视晋、汉、周亦岂甚相绝哉?及其发号施令,名藩大将,俯首听命,四方列国,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建隆以来,释藩镇兵权,绳赃吏重法,以塞浊乱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录、幕职,躬自引对,务农兴学,慎罚薄敛,与世休息,迄于丕平。治定功成,制礼作乐。在位十有七年之间,而三百余载之基,传之子孙,世有典则。遂使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呜呼,创业垂统之君,规模若是,亦可谓远也已矣!

——元?脱脱等《宋史》

宋太祖赵匡胤以军功起家,即创立朝代之日,仍是现役的高级将领,这与北宋之注重技术,企图在中国历史里打开出路,不因袭前朝作用的趋向有很大的关系。在各代帝王之中可算是最能说实话的一位……宋太祖赵匡胤没有一般帝王的毒辣。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