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走入警察队伍的年轻人可能会怀有一种矛盾的心情:一方面是对未来工作的无限憧憬,另一方面又是对如何工作的一些恐惧。虽然会对新警进行培训,但由于公安工作内容太繁杂,又是多警种一起受训,而培训内容也都以警察的主要几项业务技能为主,故对于新警的困惑不能很好地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将结合个人的从警经历,借此文谈谈对公安工作的一些认识。
我认为从警之路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明了自己要做什么,二是牢记自己是什么,三是关注自己能成为什么。第一阶段容易理解,就是新警首先要对自己的业务熟悉,了解本岗位的工作要求。虽然警界也在引入现代管理方法,对于每个岗位都有一定的工作描述,但遗憾的是,新警很少能将自己职责牌上的内容完全掌握。原因之一可能是部分内容在实际工作中不常见;原因之二可能是职责牌描述得比较简单,并不是很清楚。但不论怎样,新警都要尽全力熟悉、掌握本岗位的各种要求。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刑警就是破案,交警就是站岗,片警就是上门,户籍警就是办证,等等。并且岗位要求并不单单是工作内容,还包括了本工作的法律依据和一些细节化内部规范,甚至还要注意对一定的工作结果负责。比如户籍警加班加点为群众做了不少事,却总因态度问题被群众投诉;刑警虽破了案,但又可能会因为刑讯逼供被检察院调查;等等。
从警的第二个阶段是牢记自己是什么。这是希望新警能随时强化自己的警察身份,更是要求新警能尽早认同警队的文化。所谓牢记自己是警察意味着要随时按照警察的标准要求自己,而且这种标准既有警队自身的显性标准,又有社会群众赋予的隐性标准。显性标准易于理解,一般都在文件上有规定,领导在会议上会强调。但隐性标准就比较模糊了,受“有困难找警察”之类的宣传口号的影响,不少群众自觉不自觉地给警察赋予了诸多的职能和要求。比如在商场内,甚至可能有群众会因为你穿了警服而要求你帮忙看小孩。此事从警察职责方面讲确实算不上,但却反映了群众对警察的巨大信任,所以这在警队文化中属于社会性的隐性标准。
对于新警而言,第三个阶段最为重要,关注自己能成为什么,这实际上是指要充分挖掘个人潜力,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有个远期目标。记得童年时代,老师总鼓励我们要从小树立远大理想,但随着时间流逝和现实生活的磋磨,绝大多数人渐渐忘掉了当年的志向,而始终坚持自己理想的极少数人的发展一般比其他人要好得多。工作的道理也相同,如果在开始阶段就能为自己设立一个务实的方向,不管最后能不能达到这一目标,在对目标的追求过程中自己都会有长足进步。
当确立了自己的工作目标后,下一项任务就是培养自己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前研究成功学的人强调智商与情商在成功中起到的作用,但新研究发现,能否成功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逆境商。不管是警察还是其他职业,不论是谁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和麻烦,对年轻人的成长而言,最大的“杀手”是自我设限。自我设限指年轻人在挫折面前自我否定,自我怀疑,不自觉地认为自己不行。试想一个人的智商与情商再高,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如果逆境商不高,久而久之,他就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他的未来又能有什么发展呢?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实验:把一只跳蚤放在一个盒子中,上面盖一个玻璃盖子,跳蚤每次向上跳都会撞到玻璃盖子,几次后跳蚤就不会用力跳了。令人吃惊的是,拿走玻璃盖子后,跳蚤也不再用力跳了——玻璃盖子在它的心中生了根了。实验虽然用的是一只跳蚤,但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玻璃盖子”。“玻璃盖子”存在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我们突破的方式却只有一个。
公安工作整体上正处于转型期,所以在职能与业务,甚至观念、理念方面都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在此过程中只有一项事实不会改变,即工作量会加大,特别是一线民警的工作压力只增不减。如果压力改变不了,我们就只能改变面对压力的态度了。新警在工作中不管面临什么挑战,只要从做什么,是什么,能成为什么三个方面要求自己,就能化压力为动力,将问题变为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