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历代名人与天一阁
8094400000017

第17章 王世贞与天一阁

今日言天一阁藏书来源,必曰向藏书家借抄,其例之一便是与王世贞有“藏书互抄之约”。而我们对王世贞知之不详,对“藏书互抄之约”的意义认识不足,确有略费笔墨的必要。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生有异禀,读书过目不忘。年十九举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刑部主事。万历后,擢南京刑部尚书,因病辞归。富藏书,达三万余卷。其所藏多宋版精绝之本,如《周易》、《礼经》、《毛诗》、《左传》、《史记》、《三国志》、《唐书》皆是,达三千余卷。而尤以宋版《汉书》、《六臣注文选》为重,被称为王世贞藏书中的双璧。王世贞跋《汉书》云:此书“尤为诸本之冠,前有赵吴兴像。余失一庄而得之”。其子王士骐也跋云:“此先尚书九友斋中第一宝也。”曹子念也有跋云:“予于万卷楼,见弇州公所得《两汉书》,为宋版第一。”此部《两汉书》的流传同四明藏书家也有关系,借此略述一二。钱谦益《牧斋有学集·书旧藏宋雕两汉书后》曰:“赵吴兴家藏宋椠《两汉书》,王弇州先生鬻一庄,得之陆水村太宰家,后归于新安人。余以千二百金从黄尚宝购之。”钱谦益购得以后珍藏了二十余年,又以“损二百金”之价让售给了他的学生、四明藏书家谢三宾。据陈寅恪先生考证:“牧斋此次割爱售书,殆为应付构造绛云楼所需经费之用。”后此书流入清宫天禄琳琅。王世贞还收藏墓志铭、朝报,堆积如山。其藏书处为小酉馆、藏经阁、尔雅楼。藏书印主要为“贞元”二字印,因“贞元本唐德宗年号,明王弇州以恰符其名字,故所藏宋椠精本,往往摹‘元贞’二字钤之。”另有“伯雅”、“仲雅”、“季雅”三印“分钤以别宋本甲乙,较毛晋语更详晰”。

王世贞与天一阁的关系主要是因为有“藏书互抄之约”。订立藏书互抄之约,首先是由范钦主动提出来的。王世贞与范钦都是嘉靖、万历间的藏书名家,互相钦慕,英雄相惜。范钦曾赴太仓登门拜访。后来他致函王世贞提出书籍互抄的设想,王世贞答范钦书表示赞同,中云:“所谕欲彼此各出书目,互补其阙失,甚盛心也。……长夏小闲,当如命也。”“当如命也”,可说两家有了藏书互抄的约定。范钦这一思想的提出,可谓得风气之先。秘惜所藏和封闭性是中国古代私人藏书及藏书楼的主要特征。封建社会个人对知识的垄断占有,加之私人所藏系由个人费尽心力、物力搜罗所致,不对外开放实在也是由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私有制经济所决定的。但到了明清之际,一些思想通达的藏书家提出了在藏书家之间进行“流通”、交流的想法,并订立条约。这以曹溶的《流通古书约》和丁雄飞的《古欢社约》为代表。“两约”的提出已是清初的事了,而内容与范钦和王世贞的“藏书互抄之约”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流通古书约》曰:“偕同志申借书约,以书不出门为期,第两人各列所欲得,时代先后、卷帙多寡相敌者,彼此各自觅工写之,写毕各以奉归。”《古欢社约》是丁雄飞与黄虞稷订立的,目的是“或彼藏我阙,或彼阙我藏,互相质证,当有发明”。由此我们可知,从时间上讲,范钦与王世贞的“藏书互抄之约”要早一些,从内容本质上讲大同小异,但后两者的名气如此之大,并作为藏书家有限开放的象征,这对王世贞和范钦来说实在有点不公。笔者浪费这些笔墨,无非是想说明王世贞和范钦是藏书楼从封闭到有限开放的先驱,以还历史本来面目。当然,他们两者只在书信往来中达成协议,而没有“藏书互抄之约”的正式文本,这是后人对他们的思想不重视、不了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