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太平天国不太平
8094100000058

第58章 天京内讧的经过

天京内讧一事,因为缺少第一手材料,例如当时的公私文书,史实档案等等,所以真相难明。从表面上看,此事扑朔迷离,看不清来龙去脉;其实只要我们把视界放宽一点,认真探讨一下前因后果,也就不难看穿当时的许多内幕,而不会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

谈到太平天国的开国人物,我们习惯于洪、冯并称,其实这是一种误会。洪、冯只是共同传教而已。奋斗3年,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创立根据地的人是冯云山,洪秀全事前并不知情。所以罗尔纲先生称冯云山为“开国英雄”;《李秀成自述》中也说:“前做事者,皆南王也。”(注意一个“皆”字。)杨秀清、萧朝贵等人的入会,都是由冯云山去物色来的。当时没有洪秀全,起义的计划照样进行;如果没有冯云山,也就没有太平天国,洪秀全可能一事无成。

冯云山在根据地已经建立之后,一定要把洪秀全请来当第一把手,现成的教主,大概不外以下三个原因:

一、洪是自己的表兄,年长于己。

二、洪是创立“拜上帝会”的元老。

三、对于已有的3000会众来说,奉一位不大容易见面的神秘人物为教主,能够提高信心。

起义之前太平天国前4位领袖的宗教位次已经排定:上帝是天父,耶稣是长兄,洪秀全行二,冯云山行三,杨秀清行四,萧朝贵行五。如无外来的影响,这个位次不应再有变动。但是后来出现了冯云山被捕遣送回籍的问题,以致冯两次离开根据地长达一年多。根据地领导核心内部有了微妙的变化。杨、萧两人取得了能代天父、天兄传言的大权而威信上升,相对而言,洪、冯的威信下降。这就造成了日后这4个人宗教位次与政治位次的分离,难以保持平衡,以致引发内讧的远因。

金田起义,正号太平天国,洪秀全称天王,以宗教领袖兼任军政领袖,威信似乎上升了。但在苦战一年以后,洪秀全缺少指挥能力,处处依赖杨秀清的弱点暴露无遗,因此在永安建制之时,太平天国内部对人事进行了大调整。领导班子除了原有的洪、冯、杨、萧之外,又增加了韦昌辉、石达开两人。为了保持内部的稳定,领导班子的宗教位次不变,仍按原来的洪、冯、杨、萧次序排名,更增加了韦、石两人;为适应今后军事发展的需要,军政领袖的排列次序改为洪、杨、萧、冯、韦、石。这时候,冯云山为了保住洪秀全第一把手的地位,宁愿自己退让,从第二把手退居第四把手。可惜让步太多,除了兵权全部给了杨秀清之外,洪秀全还以一纸诏书(《永安封王诏》)说明“以上所封各王(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俱受东王(杨秀清)节制”,连相权也给了杨秀清。开国英雄冯云山在领导班子中的地位下降太快,这时就已经造成了杨秀清独揽大权的局面。

攻下南京以后,洪秀全足不出户,像个木偶,一切军政大事都由杨秀清处理。我们不要以为杨秀清只是擅权而已,既然洪秀全是君,杨秀清是臣,杨秀清总得上朝请旨办事。其实太平天国另有一套制度,天王名义上虽然高于东王,其实大权都在东王手中。天王府的上朝不过是礼仪活动,并不处理国家大事,国家大事都在东王府中处理。东王府的六部尚书才是真正处理国事的高级官员。各地来的奏报必先交到东王府,由东王过滤一次,可以给天王看的才送到天王府,其余的一律自行处理。天王下的诏旨也要先交东王阅后,才能发得下去。一旦东王声称天父下凡,天王还要下跪听命,清方对于这种表演一直传为笑谈。

杨秀清的专横跋扈,使洪秀全终日惴惴不安。他惟恐一旦“事成”,杨秀清就会来收拾自己,“取而代之”。太平军第一次打破江南大营,天京解围。城里城外,到处锣鼓喧天,庆贺胜利。洪秀全顿时心情紧张,他误认为当时已是“事成”之日,与其坐等你杀我,不如冒险一逞,由我先下手为强。他暗地里开始行动,密召韦昌辉进京,对杨秀清发动袭击,点燃内讧的火药库。

杨秀清的想法和洪秀全完全不同。他对形势的看法比洪秀全清楚得多,打破江南大营只不过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距离“事成”还遥远得很,他绝不会被一次小胜利冲昏头脑,所以在内讧爆发之前,东王府清静平安,一切如常,未作任何应变准备。他集太平天国军政大权于一身,手握兵符,可以直接指挥天京全城数万将士。他完全想不到会有人敢于袭击他,所以“大意失荆州”,竟让韦昌辉孤注一掷的袭击得逞,从而引发了这场空前的大内讧。

1856年9月2日,内讧爆发。韦昌辉率领的3 000人顺利地回到天京,顺利地进了城,攻入东王府,杀了杨秀清。洪秀全得到这个惊人的消息,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才落了地。这本来是一件困难重重的大事,却出乎意外地顺利成功,真是十分侥幸。

内讧当夜,杨秀清即已被杀。按照一般情况,统帅已死,部下也就“树倒猢狲散”,不会再作多久的抵抗了。可是这一次内讧的情况却大不相同。杨秀清虽死,东王府的官员却顽强战斗了一个多月之久,在天京城里各街口都筑有街垒,节节抵抗。双方死伤的人数不断增加,最后估计为2万余人。太平军从广西打到南京,前后6年,长征万里,老兄弟的死伤不过4000余人;而在1个多月的内讧中,死伤人数竟有2万以上,足见内讧为祸之烈。为什么东王已死,东王部下还抵抗得如此激烈,这得从太平天国的体制上来回答问题。

洪秀全虽是国君,但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元首,手中并无实权。天王府的官员不多,只办一些宗教性的集会,礼仪性的接见。太平天国的一切军政大事,全在东王府中处理。东王府才是太平天国的“实体”、实实在在的办事机构。这个机构如果不能运转,太平天国就会垮掉。比较而言,洪、韦袭杀杨秀清一个人容易,袭杀他一家人也容易,要想接管东王府这个机构却十分困难。从1 853年初太平军打进南京改名天京开始,国家大事都在东王府中处理,三年多以来从无变化。东王府的官员未必人人都迷信天父,未必人人都是杨秀清的心腹,但是一定有很多人都能做到尽职尽责,忠于职守。在遭遇到突然袭击的时候,奋起反抗,这是可以想像得到的事。天京城里大乱一个多月,混战一个多月,以致所有的精兵都死伤殆尽,这真是个令人痛心的大悲剧。

笔者并不认为洪、韦二人特别嗜好杀人,并不认为他们挑起内讧是以残杀2万余人为目的,他们的目的是夺权。夺了权之后,洪秀全还想当他的天王,韦昌辉则想代替杨秀清来执政。大杀太平天国政府官员,大杀天京军民,这对他们不会有什么好处,只能说是他们事先作了错误的估计,认为只要杀了杨秀清,群龙无首,对于东王府的部属不难收拾。不料后来冲突的范围越来越大,时间越拖越长,成了欲罢不能骑虎难下之势。他们铺开了这场内讧的大摊子,最后却收不了摊子。因为这次内讧的形式,是少数人以非法的手段(阴谋袭击)去反对去压服合法的太平天国政府实体,不杀得两败俱伤筋疲力尽是停不下来的。挑起内讧的人自己收不了摊子,最后还是靠石达开靖难之师的进京才完全制止了自相残杀,稳住了局面。

天京内讧噩耗传开,各地太平军自然悲痛万分,而又人心惶惶。为了制止天京城内的自相残杀,从覆亡的边缘上挽救太平天国,以石达开为首的一支4万人的靖难大军已在安徽组成,迅速向天京前进。靖难大军越来越近,洪秀全慌了手脚,他知道这支队伍进了天京,必然兴师问罪,追查发动内讧与滥杀无辜的责任,而应负主要责任的就是他自己和韦昌辉两人。为了求得石达开的谅解,他又暗地联络杨秀清的部属对韦昌辉发动突然袭击,杀了韦昌辉的头,派人送到石达开的军前,表示谢罪,恭迎石达开与靖难大军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