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太平天国不太平
8094100000050

第50章 政治平等的真相

根据范文澜先生的说法,太平天国的政治平等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太平天国的宗教上帝教不为统治集团所垄断,上起天王下至平头百姓,全都可以信奉。即所谓“天父上帝人人共”,“何得君王私自专”。其实,据笔者所知,在中国流传开了的宗教,也无论是佛教、道教,还是回教、天主教,从来都不与某个阶级或某个阶层挂钩。有人认为:在佛法东来之时,统治阶层多信佛教,平头百姓多信道教。其实这只是一时的现象,等到佛教普及之后,就被平头百姓所普遍接受。而唐朝以皇室姓李之故,多奉道教,宋徽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更以推崇道教而出名。西方的天主教传教士东来,本来只在民间传教,后来天主教竟然进入宫廷,明末的一些帝后都接受了洗礼。所以,不同的阶级不同的阶层共同信奉一种宗教,并不足以说明大家在政治上就平等了。至于农民起义常常需要利用一些秘密宗教甚至于一些邪教,那是事非得已。因为历代王朝都不准许老百姓集会结社,大家要想进行联络,除了依靠传教或行医之外别无良法。农民起义利用某种宗教进行组织工作,自古已然。例如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利用太平道,宋代方腊起义利用摩尼教,元末红巾军起义利用白莲教,太平天国起义利用上帝教也是如此。所以李秀成说,拜上帝会“密教世人敬拜上帝”,“每村或百家,或数十家之中,或有三五家肯从,或十家八家肯从,亦有读书明白之士子不从,从者俱是农夫之家、寒苦之家。”这就说明他们传教的对象,已经锁定了未读书不识字的贫苦农民,以便日后把这些人组织起来打江山。

长期以来,不论是国内学者,还是外国朋友,常常提出一个问题,却得不到圆满的解答。那就是:为什么广西腹地深山里的贫苦农民会那么容易地接受从西方传来的洋教——基督教。其实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因为太平天国首义地区的那些贫苦农民根本不知道上帝教是洋教,是从西方来的。参考基督教的教义来编写宣传上帝教的宣传品,那是洪秀全、冯云山自己的事情。拜上帝会的会众一直都认为上帝是我们中国自古就有的真神,如果“洋兄弟”也拜上帝,那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而不是从外国传进来的。根据笔者在广西腹地工作5年的亲见亲闻,才深切地了解到从西方传来的基督教经过洪、冯的彻底包装,已经完全中国化了。笔者亲眼看到当地老乡们保存下来的用红纸写着的“天父上主皇上帝老亲爷爷”的神位,亲耳听到他们的传说“上帝原来是老亲”这一类的朴素语言,才知道在他们的心目中,舶来品的基督教早已变成了道地的土产。这就是在太平天国的经籍中一切称呼都彻底改变了的缘故。

例如对来自西方的God,他们称为“上帝”;对GodJehovah,他们称为“神爷”或者“神爷火华”;对于魔鬼,他们不称“撒旦”而称为“阎罗妖”。太平军泛称一切敌人为“妖”、“妖魔”、“妖魔鬼”、“妖魔头”、“妖魔崽”、“东海老蛇”、“老蛇妖鬼”、“妖徒鬼卒”等等,其中有些用语并不来自基督教而是来自佛教。甚至于有“四方头红眼睛蛇魔”等等可笑的称呼,被当时的读书人嗤之以鼻。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容易被当地老百姓所接受。像“老亲”、“老亲爷爷”这一类土得掉渣的称谓,虽然不免可笑,却使老百姓感到无比亲切。因此,根本不存在“土人接受洋教”的问题。

在封建社会里,等级森严,当官的和有功名的人自有一套特殊的称呼,与老百姓对人的称呼不大相同。如果仅从称呼方面来说,太平军对人的称呼的确与历代统治者都不相同,他们上至天王,下至普通士兵,一律互称兄弟。对于老百姓,他们不当你的面,称你为外小、外小婆;但在当面称呼的时候,一律称为老兄弟、新兄弟、老姊妹、新姊妹,喊得亲亲热热,使人耳目一新。对于外国人,见面就喊“洋兄弟”,这也颇能博得外国人的好感。他们既把上帝称为“天父”,又说世人都是“天父”的子女,那么,大家互称兄弟,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不分军民,不论尊卑,一律互称兄弟姊妹,这确实能够给人一种极好的印象,也会使人产生“在政治上一律平等”的感觉。事实上并不那么简单,就在“兄弟姊妹”的称呼中间,也还包含有“政治上不平等”的因素在内。从太平军内部来说,不是年长的称兄,年幼的称弟,而是官大的称兄,官小的称弟。从军民之间的互称兄弟姊妹而言,也不是年长的称老兄弟、老姊妹,年幼的称新兄弟、新姊妹,而是资格老、参军早的称老兄弟、老姊妹;资格浅、参军晚的称新兄弟、新姊妹。因此,既有未成年的老兄弟,也有满头白发的新兄弟。在太平军内部,有一种区别老兄弟与新兄弟的最好的标志,两人见面,互相一望便知,比看证件还要简单,这就是看看鬓角发的长短。当时清方的军民,全都把头上前半部头发剃光,后半部则蓄发留辫;而太平军全都蓄发不剃,所以被称为长毛。老百姓从参加太平军那一天起,就开始蓄发不剃,所以头发越长,说明资格越老。但是满头长发在戴风帽或扎头巾时就很难区分长短,只有面部耳朵前面的那一小撮鬓脚发永不遮盖,一见面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鬓脚发的长短,足以说明一个人的“军龄”长短。

这种人与人之间互称兄弟姊妹使人感到十分亲切的称呼是怎么来的?是不是如有些学者所说是来自原始基督教的平等观念。根据笔者所知,并没有那么复杂,没有那么转弯抹角。这一套称呼,是直接从天地会移植过来的。天地会是清代民间秘密结社,创于明末,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创立天地会是明末一些抗清志士在抗清战事失败后,希望把民族意识长期保留在民间下层社会的一种办法。会众多为农民、手工业者、城市贫民,在当时是弱势族群,但是人数众多。他们在入会后可以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形成一股很大的力量。在平时,他们各自从事正当职业;遇上特殊情况,也能立即聚众,发动反清起义。他们活动的地区,大致是东南各省。因为山头林立,不相统率,各自为战,所以力量不能集中,难成大事。但是他们在下层社会根基很深,潜力很大,能够虽败不散,把反清斗争长期坚持下去。

他们初名天地会,以“拜天为父、拜地为母”而得名。既然以天地为父母,世人之间自然都是兄弟姊妹,所以会众互称洪门弟兄。天地会又称“三点会”,由于明太祖年号洪武的洪字偏旁为三点而得名。又称“三合会”,由于洪字为三点加共字,“共”、“合”字义相同而得名。其分支组织,名目繁多,因地而异,因时而异,但是其宗旨、组织、仪式、隐语等等一脉相承,大致相同。太平天国起义之初,就有大量三合会会众加入。太平军北伐进入湖南之后,各地三合会会众成批参军,使得太平军总人数猛增数倍。可以说,在太平军中,出身于三合会的人数很多,比例一直都是很高的。

天地会(包括三点会、三合会)会众与太平天国之间,在“反清”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是天地会要“复明”,太平天国则不“复明”,而要开创新朝。虽有这种分歧,好在清朝还未推翻,“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神圣任务还未完成,这就给天地会队伍与太平军合作留有很大的余地。

天地会本来就是反清组织,长期保留了很浓烈的抗清意识。他们的会众又是当时的弱势族群,需要互相帮助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大家互称兄弟,济困扶危,自然就会产生很朴素的平等观念。这就是太平天国一些平易近人的称呼与其中所包含的朴素的平等观念的真正来源。笔者从1939年到1943年因工作关系常常往来于广西腹地,即太平天国的首义地区。在与父老们交谈时,发现他们对基督教教义一无所知,对于天地会的活动、天地会的用语则非常熟悉,说来如数家珍。问到他们大家互称兄弟姊妹的事究竟是来自天地会还是来自拜上帝会,他们也说不清,只说凡是入了会的就可以互称兄弟姊妹。这就给人以很大的启发,让我们理解太平天国当时为什么不用或少用基督教的用语,而多用为群众所熟悉的天地会用语。

例如“天父”一词,就来自天地会的“拜天为父”。太平天国用来专指上帝。如上帝的全称是“天父上主皇上帝”。太平天国晚期国名是“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都以“天父”一词领先。太平天国先后向天地会借用了不少隐语,那么,借用某些称呼也是顺理成章,而且更容易被群众所接受。

两个人之间并无血缘关系,但是互称兄弟,或者结拜为兄弟,当然可以说明相互之间关系密切、感情深厚。至于互称兄弟能不能说明两个人之间在政治上是平等

的?不能。中国的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别说是互称兄弟,就是真正的亲兄弟,也没有政治平等之可言。弟弟做了皇帝,哥哥照样俯首称臣,在大庭广众中间,只能按照封建礼仪,规规矩矩地跪拜;只有在退到内室之后,才能按家庭礼节见面。一遇到政治斗争,利害冲突,大家马上抹下脸来,六亲不认,该关的关,该杀的杀。汉初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不都是父子、兄弟、叔侄之间杀得天昏地暗,最后同归于尽么!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并不反对伦理关系,并不叫人六亲不认,相反地他们还强化伦理关系,鼓励大家六亲皆认。因为在家族中一个听话的子弟,在政治上也就会是个奉公守法的良民,所谓“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是也。让家长们通过伦理关系来管好自己的子弟,对于巩固封建统治有利无害。有些黑社会,成员之间互称兄弟,很讲“义气”,而他们的“家长”则依靠极其残酷的帮规家法,进行黑暗的封建统治。这就足以说明,亲亲热热的称兄道弟与严酷的封建统治完全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因此,互相称兄道弟绝对不能说明两个人在政治上是平等的。

最能说明太平天国没有政治平等的证据,是太平天国的官爵都是累代世袭的。过去的封建王朝,只有一个皇帝是世袭的。百官都不世袭,因为百官是实际办事的,是通过科举考上来的,没有本领办不了事。那时另有爵位,是对皇亲国戚、有功之臣的一种荣誉称号和照顾性的福利待遇。办事的官和只享受待遇的爵是分得很清楚的。爵位可以世袭,但并不是一代代原样照搬,而是照顾逐渐降低,逐渐淡化。太平天国则在一开始就作出诺言,允许所有的官员累代世袭;这就是说,起义之初,立即造就一批特权阶层,以后可以无须劳动,坐享富贵。作出这个诺言的,是太平天国辛开元年十月十二日的《天王诏旨》:

天王诏令通军大小众兵将,千祈遵天令,欢喜踊跃,坚耐威武,同心同力同向前……今诏封从前及后一概打仗升天功臣,职同总制世袭。掌打大旗升天功臣,职同将军、侍卫世袭……凡一概同打江山功勋等臣,大则封丞相、检点、将军、侍卫,至小亦军帅职,累代世袭,龙袍角带在天朝……威风无比……享福无疆……

在封建社会里,当官的是人上人,治人者;平头老百姓是人下人,治于人者。太平天国鼓励大家努力打江山,是以能够当官、永享富贵来号召。太平天国的《天情道理书》,把这一层意思说得更加明白:

试问尔等,当凡情在家之时,或农或工、或商贾,营谋衣食,朝夕不遑,手足胼胝,辛苦备尝,孰如我们今天顶天扶主,立志勤王,各受天恩、主恩及东王列王鸿恩,畀及荣光,出则服御显扬,侍从罗列,乃(牵)马者有人,打扇者有人,前呼后拥,威风排场,可谓盖世。

用不着后人分析、评论,在立国之初,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就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大家来打江山,并不是为被压迫、被剥削的劳苦大众谋幸福,而是为了自己能取富贵,累世当官,从此摆脱农、工、商贾“手足胼胝、辛苦备尝”的生活,上升为“前呼后拥,威风排场”的特权阶层。请问:这样坦言要不断培养特权阶层的太平天国,其政策中难道会有“政治平等”的内容么!

过去我们常说太平天国是农民政权,洪秀全是农民起义的领袖。请看看洪秀全是如何看待农民起义的。1 844至1845年,冯云山正在努力开辟农民起义的根据地,洪秀全则在广东老家教书,写诗作文。其中有一篇《百正歌》,劝人崇正辟邪,去恶从善。歌中直指黄巢、李自成等农民起义领袖为邪恶。洪秀全出身农民家庭,但是太平天国公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中,却视农民为贱民。简又文先生在《太平天国典制通考·田政考》中对此作出评论说:

以上所列各款,皆以黜贬为农为惩戒犯官之最重大的刑罚,仅亚于死刑,等于清廷之充军,或发放到新疆或黑龙江充当苦工效力一般的严重处分。是故农民在各阶层中,身分上一点尊贵也没有了,其地位之卑贱等于罪囚。

广西紫荆山区许多纯朴的农民作出了最大的牺牲把洪秀全捧上了天王的宝座,但是这位忘本的“天王”却如此看不起农民。太平天国后期,在他自己“亲政”的时候,镇江地区出现了顾某所发动的农民起义,驻守该地的太平军毫不软手地加以镇压。农民起义的队伍又去镇压农民起义,真是笑话!

太平天国的政策是一方面鼓励当官,扩大特权(累代世袭),不断培养与巩固一个庞大的特权阶层;另一方面又看不起胼手胝足、营谋衣食的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犯了罪的人黜为农)。这样,政治上的不平等只有越来越严重,“政治平等”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