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表现为各国国民经济日益加入统一的国际大市场,各国之间的商品和资金流动日益频繁,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对外经济活动状况不仅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也将直接影响本国国民经济的运行。在这种背景下,及时准确地把握一国对外经济的发展状况,把握对外经济对本国国民经济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外经济统计就是帮助管理者了解对外经济状况并进行分析决策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一提到一国对外经济统计,通常首先就是指国际收支统计,甚至就是指国际收支平衡表。但事实上,国际收支统计并非只是编制一张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统计也不是对外经济统计的全部内容,在此之外,还存在着特定主题的对外经济活动业务统计,直接投资统计就是这样的主题业务统计之一。国际收支统计和对外经济业务统计,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一、国际收支统计的基本内容
国际收支统计是针对一国(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与国外所发生的全部经济交往活动所进行的统计,其功能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系统记录当期各类对外活动收支及其平衡状况,第二是编制国际投资头寸表,系统记录各期对外经济活动所累积形成的对外资产负债状况。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ofpayments)是按照复式记账方法针对一国当期(一般以1年为核算期)对外经济活动编制的核算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覆盖了一时期所发生的所有对外经济活动。从内容上看,国际收支包括与货物和服务、收入分配、资本流动以及转移有关的各种对外经济活动;尽管其中包含“收支”一词,但并不意味着一定有货币收支发生,而是以此概括所有对外活动,其中既包括以货币支付为基础的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也包括无偿国际援助、易货贸易等不发生货币收支的行为。
按照标准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所有对外经济活动分别被归纳到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储备资产三个主要类别之中。其中,经常账户记录在货物和服务、收入和各种经常转移上发生的往来;资本和金融账户记录的内容包括两部分:资本账户记录资本转移和各种无形资产交易,金融账户记录使资产和负债发生变化的金融交易;储备资产则记录货币当局所持有的国际货币的变化。在每一个类别之下,要做进一步区分,其中经常账户要区分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金融账户要区分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
国际收支平衡表遵循借贷记账法(复式记账方法的一种)对对外经济活动进行平衡记录。表中每一个项目都分为借方和贷方两个方面,其中,贷方记录各种收入,借方记录各种支出。结合各项目来看,记入贷方的内容是:货物和服务出口(获得出口收入)、从国外获得收益和无偿援助、对外金融负债的增加和对外金融资产的减少(资金流入本国);记入借方的内容是:货物和服务进口(形成进口支付)、对国外支付收益、对外提供无偿援助、对外金融资产的增加和对外金融负债的减少(资金从本国流出)。
按照借贷记账法,各种对外经济活动都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以相等数额记录在不同项目的借贷两方。举例来说,对货物服务进口,一方面记录在经常账户的借方(是进口支出),同时要记录在金融账户某具体项目下的贷方,体现为支付该进口而增加的对外负债或减少的对外金融资产(资金流入),如果不能以金融账户来支付,就需要以储备资产的减少(贷方)来弥补。
在严格遵循该规则前提下,平衡记录的结果,是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收入总计恒等于支出总计,收支两方面保持平衡。但是,由于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统计方法从不同方面搜集相关数据资料,也由于一国对外交易中价格、币种、记录时间等方面的复杂性,因此不能保证上述平衡绝对可以实现,为此国际收支平衡表特意设计了一个平衡项目:误差与遗漏,以记录由于统计对象的遗漏和统计方法的误差所带来的影响。
以下结合中国2000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对其主要内容予以说明。
1.经常账户。
经常账户包括货物和服务、收益、经常性转移等三个组成部分。
货物,指通过中国海关的进出口货物。货物出口记在贷方,货物进口记在借方。具体数据来自海关进出口统计,但要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加以调整。
服务,包括运输、旅游、通讯、建筑、保险、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各种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娱乐服务以及政府服务。对外提供服务的收入记入贷方,使用国外服务的支出记入借方。
收益,包括劳动报酬和投资收益两部分。前者是指中国个人在国外工作(1年以下)得到并汇回的收入以及中国支付在华外籍员工(1年以下)的工资福利;后者包括因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而发生的利润利息收支和再投资收益。贷方记录所获得的收入,借方记录所形成的支出。
经常转移,包括侨汇、无偿捐赠和赔偿等项目。贷方记录中国获得的无偿转移,借方记录中国对国外的无偿转移。
2.资本与金融账户。
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两个部分。
资本账户上的发生额一般较小,主要涉及对外资本转移和对外无形资产买卖,如债务减免和移民转移等。
金融账户包括引起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变动的所有交易活动。按投资方式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按资金流向构成的债权债务分为资产、负债。其中直接投资分为外商来华投资(视同于负债)和我国对外投资(视同于资产);证券投资包括中国持有国外证券和中国对外发行证券两个方面;其他投资是除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以外的其他资产负债。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国际收支平衡表记录的是这些资产负债的当期增减变化以及由此发生的资本输出和输入。其中,资本输出记入各项目的借方,包括对外金融资产的增加和负债的减少;资本输入记入各项目的贷方,包括对外金融资产的减少和负债的增加。
3.储备资产。
本项目记录中央银行拥有的对外资产的当期变化。对外资产具体包括外汇、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和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等。如果一时期储备资产增加,要记录在该项目的借方,如果储备资产减少,则要记录在项目的贷方。
4.误差与遗漏。
这是为了使整个平衡表保持平衡所设计的项目。如果误差遗漏记录在借方,表明国际收支的支出方记录小于收入方记录,有可能存在着隐性的资金外流;如果记录在贷方,则表明国际收支的收入方记录小于支出方记录,有可能存在着隐性的资金流入。
(二)国际投资头寸表
国际投资头寸表(internationalinvestmentposition)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补充和延伸。
国际收支平衡表只统计当期发生的对外经济活动,是关于经济流量的统计,却无法反映截止到本期为止对外经济活动累积形成的存量状况。比如,它只反映当期储备资产增加(或减少)了多少,并不反映在本期期末一共有多少储备资产;只反映当期对国外形成了多少直接投资,并不反映截止到本期末,在国外一共累积形成了多少直接投资。要想反映对外经济活动累积形成的存量,需要编制国际投资头寸表。
并不是所有对外经济活动都会累积成对应的存量。比如货物进口和出口,只是笼统地增加或减少国内可供使用的货物资源数量,并没有与之直接对应的存量。类似的情况还包括服务进出口、对外收入分配以及对外转移,而能够体现流量和存量直接对应关系的主要是对外金融交易活动,当期交易活动会引起资金的流量,累积起来会形成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存量。所以,国际投资头寸表是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存量的平衡表,是在金融交易意义上与国际收支平衡表对应的存量核算表。
所谓对外金融资产,是指国内常住单位对非常住单位(即国外)所拥有的债权以及国内常住单位持有的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所谓对外负债,则是指国内常住单位对非常住单位(即国外)所承担的负债。在国际投资头寸表上,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按不同类别排列在横行项目上,这些项目的分类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金融账户、储备资产具有一致性,其中,对外金融资产包括一国在国外的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对外负债则对应包括国外在该国的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资本。
国际投资头寸表首先要记录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在核算期期初、期末两个时点的总存量,即所谓年初头寸和年末头寸,反映在特定资产负债项目上的拥有数额。进而要反映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变化过程,其中将引起变化的因素具体区分为以下方面:第一,正常经济交易引起的变化,这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所记录交易相对应的部分,比如,当期吸引外商投资会加大本国的对外负债,当期偿还对外借款会减少对外负债;第二,价格变化所引起的对外资产负债存量变化,比如所持有的国外证券,如果期末股价不同于期初股价,由此就会引起对外资产价值变化;第三,汇率变化所引起的对外资产负债存量变化,如果汇率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重新计算,给存量带来影响;第四,各种其他调整所带来的变化,主要是重新分类引起的变化,比如原来的货币黄金转为非货币用黄金,比如由于移民(由常住单位变为非常住单位)所发生的对外资产负债总量变化。将上述变化因素综合起来,形成如下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存量动态平衡的关系式:
期末存量=期初存量 交易引起的变化 价格变化引起的变化 汇率变化引起的变化 其他调整引起的变化
二、国际收支统计的作用和局限
国际收支统计是国际间通用的描述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状况的统计工具。为了使各国之间的统计数据具有可比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制定了《国际收支手册》,目的是为各国的具体统计提供方法性指导。该手册自1948年问世以来,历经1948年版、1950年版、1961年版和1977年版,目前所推行的是1993年发布的第五版。从各国应用情况看,国际收支统计中较为成熟的部分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不仅多数国家都编制了或详或简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而且,由于IMF的国际指导,保证了世界各国之间数据的基本可比性。中国遵循IMF有关国际收支统计的一般框架,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每年编制并发布《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但尚没有公布过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
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清楚地反映一国当期各种对外经济活动的规模和结构。比如,通过表1.1,我们可以了解中国2000年在货物进口和出口方面已经达到的规模,分别为2146.6亿美元和2491.3亿美元,但在服务进出口贸易方面则规模较小,分别为360.3亿美元和304.3亿美元,由此可以确定中国对外贸易依然是建立在货物贸易基础上的;可以了解在国际投资方面,中国在直接投资这种投资方式上吸收了较多的外资,达到407.7亿美元,但在其他投资方面,则既有较大的资本流入(达420.8亿美元),更有较大的资金输出,达到736.1亿美元。事实上,表1.1只是一个简表,如果按照细分项目表式给出,国际收支平衡表所反映的内容将更加详细丰富。
以国际收支平衡表为基础,可以计算该国当期国际收支平衡差额,显示国际收支平衡状况,这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最重要用途。不仅可以反映单个项目的收支平衡,比如贸易进出口平衡差额、对外直接投资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平衡差额,还可以通过加总合并,计算出更高层次的平衡差额,比如经常账户平衡差额、金融账户平衡差额,最后是将经常账户差额与资本金融账户差额合并,计算出国际收支总差额。如果不考虑统计误差与遗漏,该差额应该等于储备资产项目的差额,只是符号相反,前者的顺差对应后者的逆差(储备资产增加),前者的逆差对应后者的顺差(储备资产减少),以此体现储备资产变化对当期国际收支差额的调节弥补作用。
以表1.1数据为例。2000年,中国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均为顺差,分别为205.2亿美元和19.2亿美元,导致当期储备资产有较大增加(105.5亿美元),由此说明,中国国际收支总体状况良好。但同时可以看到,中国服务贸易和收益项目都有较大的逆差(分别为56.0亿美元和146.7亿美元),其中,收益逆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利用外资大大多于对外投资造成的(对外支付的投资收益265.4亿美元远远大于自国外获得的投资收益123.5亿美元),因此发展服务贸易、鼓励对外投资是改善中国国际收支的两个重要途径。此外,由于借方记录了118.9亿美元误差与遗漏,说明在该年份存在着较大数额的隐性资金外流。
然而,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国际收支统计作用领域的局限性以及它对其他基础业务统计数据体系的依赖。就是说,尽管国际收支统计非常重要,但它具有自己特定的角度,需要与其他更加详细的业务统计相互配合,还需要其他业务统计体系的支持,才能全面地提供数据信息,满足对外经济管理方面的数据需求。下面着眼于国际投资活动,归纳国际收支统计所具有的局限性。
第一,国际收支统计的着眼点是国际收支的发生及其收支之间的平衡,只就收支本身进行统计,不能进一步反映这些收支所产生的衍生效果。比如,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反映本国国际投资的规模以及资本输出和输入之间的平衡状况,但却无法反映这些国际投资活动进一步所引发的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和联系:是谁在投资,投资所形成资本输出输入的具体特征如何,对投资者的意义如何,对国际贸易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如何,给东道国和母国国民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如何,等等。
第二,国际收支统计所定义的对外经济活动遵循特定的原则,最突出的是,主要依照所谓常住单位概念来确定国内和国外之间的界限以及对外经济活动,而确定常住性的主要依据不是依照法律意义上的财产所有关系,而是所处地域及其与本国经济的密切程度,这就使国际收支统计所提供数据的视角具有局限性,不能体现围绕这些收支所发生的更复杂的情况。比如,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形成的境外企业不是中国的常住单位,由此,尽管境内母公司可以控制该境外企业的经营活动,境外的中资企业与中国之间(包括与地处境内的母公司之间)的往来都属于中国的国际收支,境外企业进一步与其他国家企业所发生的经济往来则属于与中国不相干的国际经济活动,不在国际收支统计中体现。这样的归纳常常与实际管理所考虑的角度具有差异。
第三,国际收支统计是综合性统计,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国际投资头寸表,并不直接进行统计调查,而是要依赖于具体的对外经济业务统计。没有这些具体业务统计提供数据,就无法编制国际收支统计表。
归纳以上,要说明的问题是:国际收支统计(包括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不能替代各种对外经济业务统计,相反,国际收支统计作为具有特定用途的综合统计,要建立在各种具体业务统计基础之上。在这些具体业务统计中,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直接投资统计及其与国际收支统计的关系
由对外经济活动所涉及的内容可知,对外经济业务统计可以大体区分为国际贸易统计和国际投资统计两个主要部分。在国际贸易统计中,常常区分为货物贸易统计和服务贸易统计两个部分;在国际投资统计中,可以按照投资方式(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区分,直接投资统计就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而按照投资流向区分,就形成了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和吸收外来直接投资统计。
着眼于管理需要,直接投资统计应该关注以下问题,从而通过统计指标来体现这些方面的特征和现实状况。第一,谁在进行投资,需要对投资者的特征予以描述;第二,投资规模以及投资去向,所提供数据应该能够反映直接投资的数额及其区域分布和产业分布;第三,投资所实现的经营状况,就直接投资企业以及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设置指标,反映投资运用的效果,扩展开来,就是关于跨国公司状况的统计;进而还可以扩展到直接投资对投资母国和东道国国民经济的关系,就其影响设置指标搜集数据。
从一国统计来说,对外直接投资和吸收外来直接投资可能具有不同的关注点,相应地在统计内容上也会有所区别。比如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更关注投资者的国内身份和在国外的投向,关注本土跨国公司状况及其投资对本国(投资母国)国民经济的影响;而吸收外来直接投资统计则更加关注外来直接投资的来源国结构和在国内的投向,关注这些投资及外来跨国公司对本国(东道国)国民经济的影响。
长期以来,直接投资的主导国家是那些工业发达国,在整体意义上,直接投资的主要流向就是由这些工业发达国家到那些具有吸引力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新兴工业国家。因此,直接投资统计最早是在这些发达工业国家开发建立的,为此,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制订的《外国直接投资基准定义》(目前应用的是第三版)成为各国直接投资统计所共同遵循的标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外国直接投资基准定义》就直接投资活动的确认、分类以及投资统计所包括的内容给出了定义和选择,鉴于直接投资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复杂情况,比如投资的初始目的地/来源地与最终目的地/来源地的关系问题,比如通过一些特殊目的实体进行投资所引起的问题,到现在为止,直接投资统计仍然没有全球性的统一模式。此外,从目前的实际应用程度看,一般来说,各国在管理中更加关注吸收外来投资,由此也更加重视吸收外资统计的建设,相比较而言,各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的基础和开发程度要更加薄弱。可以说,如何更好地实现直接投资统计,并在世界各国之间保持统一和可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目前统计定义和实务看,直接投资统计与国际收支统计在基本概念的定义和分类上保持着基本一致,比如什么是直接投资,直接投资包括的具体内容,直接投资存量及其变化的因素,等等。如果仅就直接投资会引起国际资本流动并影响一国国际收支而言,直接投资统计与国际收支统计具有一致性,直接投资统计结果可以为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当然,如上所述,直接投资统计不仅关注着眼于一国的资本输出和输入本身,还要进一步关注投资的运作效果、跨国公司的成长以及对本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这就超出了国际收支统计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