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基础读本
8071100000018

第18章 新兴工业国(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状况

新兴工业国(地区)包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也被称为“四小龙”。由于这4个国家(地区)较早实施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外资,使本国经济结构得到快速提升,而国内经济实力的提高反过来又有力地支撑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本章将对新兴工业国(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况,以及韩国和中国香港的投资情况进行介绍。

一、新兴工业国(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回顾

(一)新兴工业国(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四小龙”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属于资源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资源导向的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亚洲资源丰富的国家,市场导向对外投资主要投向发达国家。这一时期“四小龙”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相比无足轻重,外国直接投资为净流入,且缺口很大。

(二)新兴工业国(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起飞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四小龙”纷纷放开了步伐,积极对外投资,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中主要的直接投资输出者。1985年是“四小龙”对外投资发展的关键一年,在“广场协议”中,韩元和台币对美元的汇率升值,这就大大削弱了韩国和中国台湾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同时国(地区)内劳动力成本提高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造成了这些国家(地区)贸易条件的恶化。于是,“四小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向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寻求廉价的劳动成本。到1990年年底时,对外直接投资总头寸已达到349.18亿美元,占世界和发展中国家总头寸的比重分别为2.0%和27.2%。

(三)新兴工业国(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张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新兴工业国(地区)对外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对区域内的投资实力超过了发达国家,成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投资者。对外投资高潮最终使亚洲新兴工业国在经历了长期的负对外直接净投资后,于1992年首次超过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实现了对外净投资,并保持这种趋势一直到1998年,1998年对外直接投资总头寸达到2377.12亿美元,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头寸的7.74%,占发展中国家的60.1%。

(四)新兴工业国(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调整阶段

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为分界点,“四小龙”再次转变为外国直接投资的净输入国(地区)。受危机的影响,“四小龙”经济出现了衰退,对外投资实力减弱,各国(地区)先后纷纷缩减国外投资。2000年新兴工业“四小龙”对外直接投资达到历史最高点,即763.74亿美元,但仍小于流入的投资额。2001年以后,国际投资环境的恶化,使“四小龙”的对外投资活力再次减弱。

二、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状况

韩国是“四小龙”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范围广阔,跨国公司的数量和规模在发展中国家中也是首屈一指。由于国内经济环境的变迁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韩国的对外投资的规模与结构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一)韩国对外投资规模的阶段性

1968年,韩国南方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对印度尼西亚林业部门投资300万美元,韩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就此拉开了序幕。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韩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缓慢,截至1986年年底,韩国对外直接投资总头寸占世界的0.07%,占亚太地区的4.06%。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韩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日趋紧张。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加强了对本国产品的保护,造成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另一方面,韩国与亚洲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竞争日渐激烈,使韩国以对外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受阻。为此,韩国政府积极调整对外经济战略,鼓励企业对外投资。于是自1986年以后,韩国对外直接投资总头寸迅速增长,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中重要的资本输出国。1990年,韩国的流出量首次超过了流入量,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投资国。到1996年年底,韩国对外直接投资总头寸已经达到了138.28亿美元,实现最大净流出量26.63亿美元。

199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对外直接投资一度下滑。危机过后,韩国为了有效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挽救国内濒临倒闭的企业,积极调整了外国直接投资政策,放宽了投资限制,使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再次大幅度超过了流出量。好在韩国对外直接投资受危机影响不大,继续保持危机前的水平增长,2000年,韩国对外投资流量到达了历史最高点,为49.99亿美元,占亚太地区当年对外投资总额的6%。随后再次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和企业利润率下降的影响,国外直接投资又出现萎缩。

(二)韩国对外直接投资地区分布特点

韩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比较广泛,遍及各大洲,投资中心曾经出现了由亚洲到北美,再到亚洲的两度转移。

在韩国对外直接投资刚刚起步时期,由于企业实力和投资规模有限,资金主要流向了周边发展中国家。随后为了提升本国的重工业,解决国内技术开发力量不足的问题,韩国也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前,韩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后期对发达国家投资比重上升。

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国内工人工资的上涨,丧失了出口产品的传统竞争优势,韩国逐渐把国内部分丧失竞争力的边缘产业转移至周边劳动力成本更低、经济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因此,韩国对东南亚的投资继续攀升,并超过在北美的投资。1992~1998年,韩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192.21亿美元,亚洲为86.21亿美元,占总额的44.85%,北美洲为51.30亿美元,占总额的26.69%。此后,对亚洲的投资额进一步增加,尤其是2003年,流向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额超过了一半。

(三)韩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特点

韩国是个资源缺乏的国家,因此,对自然资源的投资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尽管制造业曾经一度成为其海外投资的第一产业,但为了满足国内经济进一步扩张对资源的需求,随后对资源的开发再次成为海外投资的重点。

韩国对外投资起步的前几年,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满足国内造纸、家具、木材和食品工业所需的林业和水产业上,随后虽然大力投资于国外的制造业,但资源开发类投资仍然占据主导地位。1968~1986年,资源开发类投资占51.4%,制造业为21.7%。

随后,制造业开始成为韩国国外投资的第一产业,1987~1994年,制造业对外投资累积达55.1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5.7%。然而,韩国在各洲的投资战略有所不同,截至1987年年底,在对亚洲的投资中,以矿业为主,份额为50.8%,其次才是制造业,占21.6%,其中制造业集中于纤维、鞋业和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同年在韩国对北美的投资中,制造业为第一大产业,占其对美投资的55.2%,其次是矿业和贸易业,其中对制造业的投资主要集中于钢铁、汽车、电子等重工业和高端技术产业。可见韩国对外直接投资形成了双向发展布局,既有对发展中国家的“垂直直接投资”,又有对发达国家的“上行直接投资”。

20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国内经济进一步扩张,对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资源开发投资也日益增长,目前韩国产业资源部又制定了新的政策,鼓励企业投资于海外资源产业,对资源的开发再次成为韩国海外投资的重点。

三、中国香港对外直接投资状况

目前,中国香港是“四小龙”中最具投资实力的地区,它的投资头寸占到“四小龙”投资总头寸的百分之六七十。香港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周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内地。海外投资的产业分布与香港特区的经济结构相似,重点投资于服务业。

(一)中国香港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中国香港的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早,从19世纪起,中国香港就在国际直接投资流动中起到了“跳板”的作用,大量外国资本流入中国香港,继而投向其他国家。但是截至1981年,中国香港直接投资流出总头寸仅为1.69亿美元,占世界投资总额的0.03%,占亚太地区投资总额的2.5%。

中国香港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1年,中国香港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与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和往来进一步加强。1992年,流出总头寸猛增,达到216.98亿美元,首次成为亚太地区的最大对外直接投资国,输出所占比重上升到28.9%。

实际上,从1993年以来香港特区一直名列世界前5大对外投资者之一。其中原因可大体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伴随中国内地经济发展,许多内地企业向香港特区注资,并以其为跳板向国外进行直接投资;同时又有大量资本通过香港特区投向大陆。这样,截至1997年年末,香港特区对外直接投资总头寸上升到2357.63亿美元,在世界投资总额中占6.5%,占亚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FDI流出总头寸的一半以上,牢牢占领了亚太地区第一对外投资者的地位。

1997年以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香港特区对外直接投资总头寸出现了历史以来的首次下滑,海外跨国公司归还公司内债务给香港,同时香港企业也减少了对海外企业的股本投资,于是有大量资金返回香港。此后几年总头寸再次上升,在2000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达到3883.79亿美元。随后,受国际整体经济发展状况不景气的负面影响,对外直接投资输出额再度下滑。

(二)中国香港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特点

中国香港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地缘”分布特点,其投资主要集中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并且大额的资本流向了一些没有经济实体的离岸财务中心。尽管也对发达国家进行投资,但份额一直较小。

经离岸财务中心间接转移资金是中国香港对外直接投资的一大特点,2002年通过离岸财务中心进行的投资为12530亿港元,占中国香港对外投资总头寸的50%以上,其中英属维尔京群岛是中国香港投资最大的吸收地,2002年年底达到11483亿港元,占当年中国香港对外直接投资总头寸的47.6%。然而,中国香港每年通过这类离岸财务中心间接投资的数额正在下降。

除离岸财务中心外,中国内地是中国香港对外直接投资最重要的目的地,并且有逐年上升的态势。在中国香港海外投资不断萎缩的情况下,中国内地吸收的直接投资在中国香港对外直接投资总头寸中所占比重却仍在不断提高。从1999年起,中国内地已经成为中国香港海外投资流量的主要吸收地,2002年实现1243亿港元,占当年投资额的91.3%。

东盟是中国香港又一重要的投资区域,其中以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为重点,截至2002年年底,三国吸收的中国香港直接投资总额为744亿港元,占当年中国香港投资总头寸的3.1%。在中国香港对外直接投资总体缩减的情况下,对三国的投资不但没有下降,反而继续增加,表明中国香港调整了投资战略,加大对东盟的投资。

此外,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也吸收了中国香港部分对外直接投资,但比例不大。1998年年底,中国香港对英美两国直接投资额累积头寸仅为4.4%,远远低于中国内地和离岸财务中心,并且1999年以后,对这些发达国家的投资份额逐步下降,由此看来,发达国家并不是中国香港投资的重点。

(三)中国香港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

总的来看,中国香港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1998~2002年,第三产业的投资头寸占中国香港对外投资总头寸的平均份额为85.6%,而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所占份额始终不到10%。

在第三产业中,从事投资控股、地产及各项商用服务的中国香港企业对外投资规模最大,1998~2002年,其投资头寸占中国香港总投资额的份额平均为58.68%,而且,近几年香港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一直居高不下,并且表现出投资比重不断增长的迹象。其次是金融业,投资头寸所占份额平均为9.8%,但是近年对该行业的直接投资有下降趋势,由1998年的14.8%下降到了2002年的8.9%。然后是批发、零售及进出口贸易业,5年来占中国香港总投资额的平均份额为9.7%,从发展趋势来看,对该部门的投资份额变化不大。第三产业中,其他部门的投资比重相对比较小,加在一起不足10%,但其变化却引人注目,尤其是保险业,在中国香港对外直接投资总头寸中的比重,由1998年的0.8%,上升到了2002年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