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的安全性不仅是单个公司财务管理的需要,更是集团公司制胜并健康发展的法宝。对于多级法人治理结构下的集团公司而言,由于其产权链条过长,组织层次相当复杂,集团可用的借款主体和担保主体数量众多,这使集团可控制的金融资源大大增加,而其强烈的投资冲动又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其融资需求。在这种无限扩张的趋势下,集团内部银行信贷规模无限扩大,担保关系日益复杂,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高度膨胀,资金链条日益紧张,一旦集团产权链条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么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集团的全盘崩溃。
一、由担保事项形成的债务风险
在母子公司体系中,子公司的借款由总部的资信或财务做担保已经成为资金借贷市场常见的举措,母公司为子公司提供担保的行为比比皆是。然而,在多级法人治理结构下,过长的产权链条造成责任不明确、信息不对称,总部盲目为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互相提供担保将影响总部的信用形象,增加总部再筹资的难度和成本,同时过多的不清晰的担保事项更将为整个集团的财务安全埋下隐患,并有可能因为担保的连锁反应而使集团的资金链条断裂而产生不可控的危机。1.多层次担保事项下的债务风险分析
在多级法人治理结构下,母子公司产权链条的无限延伸必然导致总部对下属各级子公司财务和经营信息控制程度趋于边缘化,在这种情况下,总部盲目地为子公司借款提供担保将造成整个集团系统的债务风险扩大化。从现实经济角度来看,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相互担保也形成债务风险。
(1)担保对象因自身财务状况恶化而转嫁给总部的债务风险。母子公司之间的产权链条过长,形成了过多的信息级次,导致总部往往不能全面把握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这就有可能造成总部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盲目为子公司的各项借款提供担保,而忽略了对子公司按期还贷能力的例行审查。在这种制度下,总部为子公司借款提供的担保必将面临良莠不齐的状况,同时总部也难以对因担保事项而引发的潜在债务风险做出合理的评估,以防范风险为核心的财务风险预警制度也只能流于形式,一旦爆发债务风险,集团将有可能因为缺乏事前的风险预警而不能及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应对突发的财务危机,对集团整个资金链条造成巨大的冲击,并有可能由此引发资金链条的断裂最终导致整个集团的“崩盘”。
(2)子公司之间相互担保形成的母子体系债务风险的扩大化。总部可以为子公司的债务提供担保,子公司之间也可以相互提供担保,因此,整个母子体系的担保事项呈现多层次、错综复杂的特点,
这种多层次错综复杂的担保关系很可能因为某子公司不能按期还贷而形成连锁反应并产生巨大的债务风险。举例来说,母公司下边有三个垂直级次的子公司,分别为子公司A、B、C,子公司A与子公司B、子公司B与子公司C均存在担保关系。之后,母公司在不了解上述子公司之间的担保关系的情况下为子公司A提供贷款担保(上述担保均为保证担保),若子公司C不能按期偿还贷款,则子公司B有代为偿款的义务,这将有可能导致子公司B偿债能力下降,以致不能按期偿还自身的贷款,那么子公司A又将履行代替子公司B偿还贷款的义务,同样导致了子公司A在即使经营状况良好的情况下的偿债能力不足,最终层层递延到母公司被迫履行偿债义务。
在这个结构中,母公司的担保对象子公司A经营状况良好,但是由于子公司之间的层层担保关系导致母公司最终为担保贷款“买单”,这种偿债风险事先并无先兆(子公司A经营状况一直良好),母公司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很可能对其债务风险不做考虑,然而一旦这种偿债义务成为现实义务,将有可能因临时无紧急应对措施而导致集团生产经营的停滞乃至公司毁灭。
在多级法人治理结构下,总部对下属各级子公司的控制作用由于产权链条的无限延伸而日趋边缘化,其中对子公司财务信息的控制变
得更加困难;而总部与各级子公司之间的产权纽带关系决定了子公司的筹资风险最终会影响总部的收益甚至财务的安全性,因担保而引发的总部对子公司有限责任的扩大化以及债务风险的不确定性都有可能形成集团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可控危机。
2.因担保事项而导致的信用评级下降的风险
在现实社会中,信用评级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公司筹资的难度和成本,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要详细评估公司的财务状况及投资项目的盈利性与可行性,由此判断公司是否有到期偿还能力以便决定是否对其发放贷款;而另一种筹资渠道———公司发行上市———更需要经过监管部门的严格审批,这些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对公司的信用进行评估。信用度高的公司,可筹资金的额度就大,筹资的成本就低;反之,信用等级低的公司,可筹资金的额度就小,甚至筹不到资金,尽管筹到了资金,筹资的成本也很高。
会计准则要求,公司会计报表附注中必须对其发生的担保事项予以详细披露,由于公司因担保事项而有可能承担的担保责任属于一种潜在负债,因此,投资者和债权人希望公司的担保数额越少越好。总部与其下属子公司之间存在的“血缘关系”决定了其必然会在多方面与众多子公司之间存在关联,这其中很重要、很常见的形式就是总部与子公司之间的担保关系。不完全统计表明,国内90%的上市公司与其集团公司之间存在担保关系,据此推断,对于众多无信息披露义务的非上市子公司,其与集团公司之间的担保业务将更加频繁。涉及数额巨大的担保事项反映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即使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这种呈现在投资者和债权人面前的财务报告也将极大地影响公司在资本市场中的形象,降低社会资本对集团的信用评级,从而间接提高集团的再筹资难度和再筹资成本。
除此之外,外部专业评级机构对集团公司的担保事项也相当关注,担保已经成为信用评级部门用于评定集团信用等级的重要考虑因素。如果集团公司内部存在多项担保而且担保关系复杂,那么其最终的信用等级将不会很高,较低的信用等级不仅会影响集团的外部形象,而且有可能阻塞集团的融资渠道,因为不管在资本市场融资还是在货币市场融资,公司的信用等级都对融资发挥重大影响。
二、由财务杠杆放大而形成的财务风险
集团公司受到规模化发展的需要,往往致力于集团资产规模的高速增加,而伴随着集团资产规模的发展,集团的贷款规模也都呈现出迅速上升的态势,贷款在集团公司规模扩张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支持作用。但是,随着集团净资产收益率的降低,资产市场价值低于账面价值,产生了一部分资产负债率很高甚至资不抵债的集团公司,这部分集团公司在相当高的财务杠杆的作用下,往往面临着极大的财务风险。
1.财务杠杆放大条件下子公司风险的传递
在多级法人治理结构下,集团公司本身由于控制的下属子公司数量较多,相应的集团可控制的借款主体和担保主体也很多,因此,集团的筹资能力大大超过一般的独立经营单位。在无限投资冲动的支配下,集团的融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而为了满足融资需求,集团又不得不投资更多的子公司,不断地扩张、不断地增加更多的担保主体和借款主体,这就形成了一系列的正反馈效应,即集团可控制的子公司数量与集团可控制的金融资源成正比。在这种效应的作用下,集团的财务杠杆系数随着不断扩张导致的下属子公司不断增多而逐渐增大,集团整体的资产负债率也随之急速上升,最后形成一条环环相扣的绷紧的资金链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集团内部某个子公司发生经营困难或财务危机都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资金链条断裂,集团总部或者其他子公司陷入困境而诱发财务风险。
此外,在多级法人治理结构下,集团总部可以利用很少的资本金实现对若干个不同级次子公司的层层控股关系,从财务的角度来看,集团总部控股下属子公司所需资本的比例要求逐渐降低。举例来说,集团总部只要实现了对一级子公司的控股,那么一级子公司对外投资而控股了二级子公司,就相当于集团总部间接控股了二级子公司,在这个过程中,集团总部不需支出任何资金,以此类推,级次越低的子公司集团对其控股越容易。但是在这种控股机制下,上级子公司实现对下级子公司的控股,往往是以大量的银行贷款为保证。因此,随着集团子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集团公司的总体财务杠杆可能会被放大数倍,从而极大地增加了集团整体的财务风险。
举例来说,A集团公司资产10 000万元,资产负债率50%,下属两个全资子公司B1、B2资产均为5 000万元,资产负债率为50%,子公司B1、B2下属皆有两个全资子公司,分别为C1和C2、C3和C4 ,四者的资产均为2 500万元,资产负债率为50%,那么经过合并后A集团的整体资产为20 000万元,负债为15 000万元,合并后的资产负债率为75%,较合并前A集团的资产负债率增加了25%。
2.财务杠杆放大条件下资产结构不合理而诱发的风险
集团公司在依靠贷款促进规模扩张的趋势作用下,不断地开展对外投资活动以消化所贷资金,由于这种投资活动不是基于投资项目盈利前景而诱发的对资金的正常需求,而仅仅是为了消化贷款而展开的投资。在非强制性利润目标导向下,所投资项目存在相当程度的盲目性。因此,这种投资容易转化为不良资产,其通常表现为闲置资产、半截子工程、积压存货等,这些不良资产虽然反映在集团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但不仅不能为集团的利润做出贡献,而且容易影响对集团偿债能力的合理评估。
一般情况下,衡量集团公司偿债能力最常用的指标是资产负债率,它等于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百分比,公式中的资产总额不仅包括流动资产还包括流动性较差的固定资产、不良资产等,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填充了集团公司资产总额,使计算得出的资产负债率从表面上看起来不高。在基于资产负债率来评价集团偿债能力的条件下,似乎可以得出集团偿债能力较好的结论,实际上流动性差的不良资产将严重影响集团的偿债能力,从而产生对集团总部决策层或者外部投资者的严重误导。集团总部在这种误导作用下,往往超出公司的实际偿债能力而进一步地盲目贷款、盲目投资,从而给集团公司带来更大的债务风险。
除上述问题之外,从集团公司业务经营的方面考虑,集团通过频繁的兼并收购活动进行多元化投资,无限增加信贷规模,迅速扩张集团资产规模,这种扩张方式除了存在极高的财务风险之外,其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经营风险。因为,集团公司以融资促投资的规模化、多级化发展模式,对集团的组织管理提出非常高的要求,但是集团在实现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其管理能力、核心技术等除了货币资本之外的其他资源不能伴随着规模的扩张而同时增加,如果集团管理效率的提高跟不上集团规模增长的速度,集团的经营风险就可能出现在某个节点上。在这种扩张机制的作用下往往形成这样的情形,公司规模上去了,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人员而使集团的管理陷入混乱,因此规模扩张的背后还隐藏着极大的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