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希特勒的月亮》
8055800000010

第10章 V系火箭

现代巡航导弹的鼻祖就在佩内明德,这就是世界第一种巡航导弹V1(Fi103/FZG76)。这款导弹长7.5米,翼展5.3米或4.78米,弹头装500千克烈性炸药。动力装置为一台Argas AS104型脉冲喷气式发动机,推力660磅,工作时间32分钟。最大飞行速度644千米/小时,最大飞行高度915米,最大航程322千米。发射时需要从一条50米长的斜坡滑道发射。由于其飞行时会发出“嗡嗡”的声音,因此有了个绰号“嗡嗡弹”。

“嗡嗡弹”的飞行姿态控制是由陀螺仪控制的,飞行里程是由安装在弹头的一个小螺旋桨驱动计程仪掌握的,在到达预设射程之后,就终止发动机的供油,导弹开始俯冲。由于“嗡嗡弹”射程长,因此成了理想的跨海打击英国的武器。1943年,德国开始在法国北起法、比边界南至诺曼底的塞纳河口的海岸线附近大规模修建发射阵地,准备对英国进行导弹攻击。在英美实施诺曼底登陆后的第6天,“嗡嗡弹”被紧急投放战场,开始向伦敦大规模攻击,共有2419枚V1击中伦敦。德军特意挑选在中午和傍晚上下班高峰期间攻击伦敦,以便给伦敦造成巨大的毁损,也能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1944年9月4日后,德国又开始击中使用V1和V2导弹,主要目标是已经被盟军占领的安特卫普。到1945年3月30日攻势结束,德国共发射了5760枚V1,一开始,英国人不知该怎样对付这种导弹,后来在使用高射炮组织火力网,这有效地防止了导弹袭击,共计被高射炮火力网击落的导弹为4260枚,而落在安特卫普的导弹只有628枚。在后期,英国使用了飞行速度很高的喷火式战斗机,格罗斯特“流星”喷气式战斗机开始参加海岸巡逻,英国飞行员就用战斗机的喷气尾流将V1吹翻失衡。

起初,由于导弹的命中率较低,因此德国也曾生产过一种有人驾驶的导弹,这就是V1的有人驾驶改型Fi-103.这是一种自杀式攻击,目标多为大型舰船和重要地面目标。这种自杀式攻击的想法来自德国著名女飞行员汉娜,莱契和有名的冒险家、SS军官奥托,斯科尔兹内,他就是曾在大索萨山顶营救墨索里尼的指挥官。汉娜,莱契本来是为德国招募愿意献身的人,但响应者不多,于是汉娜,莱契亲自担任试飞员。这项计划经由希特勒本人批准,两周后就开始了实验。一枚Fi103由一架“霍尔”轰炸机携带起飞升空,然后发射,试验共进行了两次,都是由汉娜,莱契驾驶,试验获得了成功,而汉娜,莱契本人也奇迹般地生还。

Fi-103一共有4种型号,其中1、2、3型是教练机,4型号是实战型。驾驶舱内有简单的仪表,当导弹飞近目标后理论上是可以跳伞的,但在高速飞行中跳伞的生还几率非常小。德国甚至还装备了一个中队的Fi-103,即KG200中队,一共有Fi103 175架,不过德国人从未执行过日本神风特攻队那样的自杀攻击,这项自杀计划最后在1944年10月放弃了。

在佩内明德基地,布劳恩所领导的导弹研究和制造工作已经取得相当丰厚的成果,整个V系火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V-2之外,另外还有不少导弹。在V-2之前还有这型导弹的前期试验型,如A4B,这时A4导弹的改进型,已有原型产品。

佩内明德基地的导弹已经有各种型号,适合于在地面、在空中发射,甚至也研制了潜艇使用的海基导弹,这些导弹就成为二战后各种导弹的鼻祖。

A5是一种飞机发射的弹道导弹,载机为HE111,前面提到的A9/A10计划实际上就是洲际弹道导弹计划。

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年,这一年德国从攻势转入守势,而盟军则开始频繁出击,盟军开始对德国控制区进行轰炸,且轰炸规模逐渐升级,但德国空军损失严重,地面炮火也无法阻挡盟军轰炸机群,因此,德国统帅部迫切需要一种能有效打击盟军空军的武器,这使命自然落到了佩内明德基地身上。由此,布劳恩等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开发出了“瀑布”地空导弹。这是在A-4的基础上开始设计,只是尺寸略小于V-2.1943年8月17日夜那场突袭轰炸给佩内明德基地内的“瀑布”地空导弹研制也造成了延迟,因为火箭发动机主设计师死于轰炸,液氧和甲醇设备也受到损坏,因此整个计划受到延误。“瀑布”的第一种型号W-1翼展最宽,但测试后发现,较宽的翼展对告诉飞行的导弹并没有多大好处,因此减少了27%的面积。

地空导弹是用于攻击飞行中的轰炸机和其他飞机,因此要求导弹的命中精度较高,飞行控制能力较强,此种导弹的控制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导弹刚刚离开地面,速度较慢,这时可以由地面控制人员目视控制,保持导弹的概略方向即可;第二个阶段就是用两台雷达分别照射目标和导弹,然后用计算机计算出方位差,再用无线电向导弹发出指令,进行中段飞行控制;第三阶段就是末期,用导弹携带的无线电近炸引信和红外导引头控制导弹。

1944年2月28日,在佩内明德附近的岛上进行了首次试验,第二枚导弹达到2772公里/小时的速度,高度也达到了设计值。这一年的7月和1945年的2月又先后进行了24次试验。

由于盟军对德控区进行全方位的轰炸,因此德国不得不大量生产“瀑布”导弹,德国统帅部曾计划,共计建立200-300个导弹发射阵地,这样才能保护德国的所有城市,这样就需要100000枚导弹,但最初导弹的生产量只有每月900枚,后来逐渐达到月产5000枚。但在2月份,苏军已经逼近了佩内明德,这项计划被迫中止。“瀑布”是地对空导弹的先驱者,实际上地空导弹计划并没有因为德国失败而终止,只是转移到了美国。

另外还研制了Hs117H、Me Enzian地空导弹。Me Enzian是1944年开始研制的,其想法来自Me163火箭动力战斗机,也有适合快速飞行的三角翼,动力系统为一台主发动机和四台助推器,不过这种导弹还处在研制阶段。

莱茵金属公司还研制过一种Hecht地空导弹,被称为“矛”(Pike)和Feuerlilie地空导弹,被称为“火百合”(Fire Lily)。“火百合”是德国空军的一项紧急研究计划,其目的是通过实验获得对未来导弹有用的数据。计划一开始就设计了两种型号F25和F55,即跨音速的F25和超音速的F55.

佩内明德基地还研制了空舰导弹Bv-143,这是一种掠海飞行反舰导弹,这种导弹的特点是其弹体下有一条伸出的触臂,目的就是保持导弹在海面上2米的高度飞行,但显然设计制造还不够成熟,这条伸出的触臂并不稳定,因此导弹经常坠海。

另外一种Hs293空舰导弹则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型空舰导弹。这是1940年由亨舍尔公司研制的,由赫伯特。A。瓦格纳博士负责。实际上是SC-500型普通航空炸弹装上轻质合金的弹翼和尾翼,这就成了滑翔炸弹,如HS293V2型滑翔炸弹,于1940年5月制成。另外再给滑翔炸弹安装上制导系统,1940年7月Hs293V3可控滑翔炸弹研制成功,也就是在弹体上和载机上分别安装无线电指令接收和发射系统,因此能够在炸弹滑翔的过程中实现操纵。12月又将液体火箭发动机加挂在Hs293V3腹下,这大大增大了炸弹的射程,这就是Hs293AO空舰导弹。1940年12月17日,Hs293AO在佩内明德试飞成功。1943年7月,该弹在安装了最新研制成功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后试验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一种实战化的空舰导弹Hs293A1.Hs293A1可由多种战机携带。1943年8月25日,德国战机在比斯开湾用这种导弹炸沉一艘英国护卫舰;三天后又炸沉护卫舰“白鹭”号,重创一艘驱逐舰;9月11日和13日,在意大利附近海面重创美国巡洋舰“萨瓦纳”号和英国轻巡洋舰“乌干达”号;15日,炸沉医院船“纽芬兰”号;11月26日,在西地中海布日伊湾炸沉运输船“罗赫纳”号;1944年1月23日在意大利安奇奥海岸附近击伤驱逐舰“贾维斯”号等。Hs293之后是Hs294,这款导弹是Hs293的改进型,其主要用于攻击战舰的吃水线以下。Hs293D也是Hs293的改进型,主要是加装了电视引导头,实现了视频制导。Hs295是更高级的导弹,使用了无线电和雷达制导,动力方面除了主发动机外,还加装了两枚固体助推火箭,但这款 最先进的导弹也未来得及装备部队。

空舰导弹中还有一款GT1200,也是攻击舰船吃水线以下的一种导弹。

另外,德国甚至已经研制出了世界第一种超音速导弹,由空中发射,可对地、对舰攻击,其装备有两台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三角短翼,不过也未能批量生产。

X-1型炸弹应该说是现代精确制导炸弹的鼻祖,其为1400公斤穿甲弹和弹尾组合控制翼组成,也是由轰炸控制人员用无线电指令操控。一共生产1400余枚。这款炸弹曾在1943年9月对已经投降盟军的意大利舰队进行过攻击,击沉了战列舰“罗马”号,重创战列舰“意大利”号;9月11日和13日重创美国巡洋舰“萨凡纳”号和英国轻巡洋舰“乌干达”号次年1月29日击沉英国巡洋舰“斯巴达人”。

X-4也是一种空空导弹,射程3.5公里,弹翼宽0.575米,弹长1.907米,弹体最大直径0.222米。这款导弹在1943年初开始研制,研制目的是能让德国飞行员在盟军轰炸机的机炮射程之外发起攻击。X-4头部尖细,有四片弹翼和四片更小的尾翼。这是一款有线制导导弹,在两片相对的弹翼顶端有两个控制导线的放线筒,另两片弹翼顶端则有两个曳光管,曳光管是为了让操纵者看清航迹。导弹装配的是液体发动机。战斗部重量20公斤,在7.5米的半径内能用冲击波毁伤飞机,导弹由载机飞行员、撞击、声感近炸引信。导弹飞行速度最大可以达到1152千米/小时,实用射程1500米到3500米。1944年8月,225枚X-4的原型出厂,8月11日由一架FW190战斗机携带进行试验,试验一直持续到次年2月。JU88s夜间战斗机Me262喷气式战斗机也参加了试验,试验证明这种导弹作战效果很理想。X-4结构很简单,易于大量生产,1945年初,一共生产了1300枚,但在导弹准备装配火箭发动机的时候,位于斯图加特的工厂遭到轰炸,用于这批导弹的火箭发动机全部被毁,这使得这批导弹未能送交部队。

X-7 Rotkappchen是一种反坦克导弹,被称为“小红帽”,这是世界上第一种反坦克导弹,有线制导,装备有2.5公斤的聚能穿甲弹头,用翼端绕线管中的控制导线操纵。

Hs298是世界第一种空空导弹,射程9公里。采用无线电指令。另外还曾研制过一款使用有线制导的空空导弹,并进行了300余次发射试验,其后也未能装备部队。

另外,佩内明德基地还研制了BV-246滑翔炸弹/反幅射导弹,这是世界第一种反辐射导弹,其速度在击中目标时达到450千米/小时。BV-246导弹是在BV-226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这款导弹从1942年12月12日开始设计,由理查德·沃根博士主持,其战术使用方式为在地方防空火力之外投放,然后滑翔飞行。这款名为“冰雹”的滑翔导弹外形十分简洁,如同一枚大雪茄,两侧有长长的滑翔机翼,尾部也有稳定尾翼,仿佛就是一架漂亮的滑翔机。但这款导弹有一个很奇特的地方,那就是两侧长长的机翼其实是由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的,其目的是为了加重导弹的重量,以便在投放的时刻让导弹和载机分离的更干脆些,减少载机对导弹的飞行影响。

“冰雹”要求是在7000米高空投放,导弹的滑翔比比为1:25,这样就能攻击175公里以外的目标。当然,如果载机的高度更高些,那么最大攻击距离可达200公里。

“冰雹”和其他导弹一样,起初也是采用无线电制导,但英国这时也掌握了无线电干扰技术,这就迫使“冰雹”在1944年月12月26日被放弃,不过在1945年初“冰雹”计划再次被提出,因为佩内明德基地内的专家们找到了新的制导办法,这就是给导弹加装了被动导引头,基地为此进行了10次试验中,有8次失败,两次准确击中目标,精度在2米以内,也就是说这种导弹已经具有了实战价值,因此投入了生产。到战争结束时共生产了1000枚,只是由于德国已经投降了,因此这批导弹并未来得及装备部队。

Rheinbote是一种地地弹道导弹,被称为“莱茵使者”(Rhine Messenger),射程215公里,为四级远程地对地导弹,弹头重44公斤。在1944年底,德军共向安特卫普发射了200枚。

Rheintocher也是一种地空导弹,被称为“莱茵女儿”(Rhine Maiden),是一种两极地空导弹,上部装有巡航发动机,下部装有助推火箭发动机,采用无线电制导,有两种型号:Rheintochter 1和Rheintochter 3,但都未能装备部队。

到二战末期,共有138个导弹装备项目正在研制之中,约20种地对地、空对地、地对空、空对空导弹进行了试验,另外还研制出了10种非制导导弹,主要是“台风”多管防空火箭弹系统和射程160-200公里的“莱茵使者”火药弹系统。仅V-2导弹一个项目就有2000多名研制人员,有1220人在研制“瀑布”防空导弹,有800家工厂参与导弹武器的批量生产,每月保障生产900枚V-2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