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文以载道
8044700000005

第5章 书香门第,注重家教

顾炎武,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出生在江苏昆山亭林湖畔,取名绛,字宁人。后来,由于他景仰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后人则尊称他亭林先生。

1613年夏天,顾炎武出生于江苏昆山千墩镇亭林湖畔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昆山顾氏,本是“江东望族”,曾祖顾章志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祖父顾绍芳做过翰林院编修。父亲顾同应没有功名,家道开始衰落。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深秋的一个夜晚,江苏昆山千墩镇顾家“南宅”里院只有一间厢房还亮着暗淡的灯光,顾绍芾的儿媳王氏仍在教小孩子读书。

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王氏不是小孩的亲生母亲,顾绍芾也不是小孩的亲祖父。小孩叫顾绛(后改名为顾炎武),其父顾同应、母亲何氏,这时就住在毗邻的“北宅”。顾绍芳、顾绍芾是兄弟,但顾绍芾的儿子早死,于是把顾同应的次子过继给已死的同吉为子,承祧顾绍芾家的香火。

顾炎武的嗣母王氏是一个有文化、很讲礼节的妇女,恪守当时的妇道、孝道。顾炎武从襁褓时就为嗣母所抚育,母子感情甚深。他从嗣母身上得到如同亲生母亲那样的母爱,受她的影响很深。嗣母的言行举止,都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嗣母的勤劳、刻苦、好学、自律的品德则成为他终生效法的榜样。王氏还给他讲忠臣烈士的故事,鼓励他要有气节,要有作为。

另一位对顾炎武进行启蒙教育的“家庭教师”是他的嗣祖父顾绍芾。顾绍芾一生只是个监生,无权无势,也没有显赫的地位,然而却有几分才气,爱写诗、书法,且十分关心社会状况。早年曾随其父到各地熟悉风土人情和政界内幕,也算得上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不过,他最感兴趣并最有研究的还是史学和地理学。因此,在他的影响和严格要求下,顾炎武从9岁起,就开始系统地阅读我国古代历史书籍,如《史记》《左传》《战国策》《国语》《资治通鉴》,等等。

顾绍芾很喜欢顾炎武。除了耐心地给这个聪明的孩子解释经史书籍外,还经常讲一些做人和做学问的道理。他曾教诲顾炎武,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必须研究天文、地理、军事、农政、水利、建筑以及历代兴衰的道理,要学好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实学。他还告诫顾炎武,做一个真有学问的读书人,无论是著书,还是写文章,都要有创新精神,切不可只是模仿古人。

顾绍芾虽然身无一官半职,但他却十分关心国家大事,长期阅读刊载有关政事的文书和消息的邸报,并认真地摘录其中的重要材料,并教导顾炎武:“读书不如抄书。”顾炎武从他的口中,知道许多闻所未闻的新闻、国事。

从7岁起,顾炎武被送进私塾,一直学到13岁,其间嗣母、嗣祖父对他的管教从未中断、放松。以后,顾炎武注重经国济世的实学;在学术上勇于探索;一生始终关心国家大事和民族命运;为人耿直,能吃苦耐劳。这些都和两位亲人早年对他的教育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