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文以载道
8044700000035

第35章 偏爱经世致用之学

龚自珍十分敬佩北宋时期鼓吹改革变法的政治家王安石,曾经九次手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反复诵读。

龚自珍在少年时代就把“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而“慨然有经世之志”。进入青年时期后,经世之志已十分明确。20岁时写《水调歌头》一词,悼念先师宋先生,并抒发他的经世抱负和人生感慨。全词一是说自己有济世致用的豪情壮志,所以要豪爽地交友。二是说自己不为世用的哀伤,怀才不遇,对社会失望。此时他并未真正尝到社会斗争及社会压抑的痛苦,但他已有了预感,由此便可见他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

龚自珍22岁那年赴京应试未中,尽管他一向蔑视科举考试的功名,但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要实现自己的经世抱负,为社会做一番事业,非走科举考试这条路不可。为此,落第令他很不快,作词《金缕曲》来表示自己的失望,但他也并不气馁,词中还表达了要与“美人”“名士”各类人物结交的愿望,也即他团结各类人才以便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的愿望。

龚自珍的经世之志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状况促成的。这是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在激化,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向没落。剧烈的土地兼并,苛重的地租赋税,空前腐败的吏治,使得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前呼后应,同时西方殖民主义入侵的外患也日趋严重。这样内外交困,危机显露的时代,使龚自珍敏感的心灵不断受到震动,逐渐觉醒起来,开始正视现实,要求改变现状,从而产生经世之志。

龚自珍的家庭环境,对他经世之志的形成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生活在任地方高级官员的父亲身边,使他对国家和地方上的时事政治有相当多的了解。另外,他父亲为人大方,交游甚广,不少是文化知识丰富且又能思考问题的士大夫,为龚自珍扩大生活视野,提高政治素质,提供了优越条件。同时,来自各个地方、各个阶层的客人,自然带来了社会各方面的情况、社会各阶层的思想要求,青年龚自珍在耳濡目染中也深切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为现实社会的种种危机所震撼,从而产生经世之志。

青年龚自珍对各种经世之务,如农田水利、财政金融、刑狱司法、官制仪制、方志地理、社会风气等都十分关心,认真研究,并经常走向民间去了解世隐民情,调查取得第一手具体材料,获得对社会问题的最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