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又名易简、巩祚,字瑶人、爱吾,号定庵,晚年号羽琌山民。1792年出生于浙江仁和(今杭州)一个五世官宦家庭。祖父龚敬身为乾隆进士;父亲龚丽正为嘉庆初进士,官至苏淞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母亲段训出身大家闺秀,工书能诗;外祖父段玉裁是著名汉学家,对古代文化很有研究。
在这样优越的家庭环境中,龚自珍6岁跟母亲学诗,12岁从外祖学《说文解字》,14岁撰写《古今诗体编年》,16岁考订《历代官制》,阅读《四库全书》,17岁对金石学产生浓厚兴趣。段玉裁很看重这个外孙,为他取名“自珍”,并专门写《外孙龚自珍字说》,说明只有爱人才能自珍、自爱,自珍自爱才能更好地爱人的道理。
少年时代的龚自珍经常随父亲居住,往来于北京、河北、安徽、江苏等地,接触到社会各个阶层,思想逐渐开阔,并产生一种不拘形迹的侠勇精神,他自称“亦狂亦侠亦温文”,“歌泣无端字字真。”北京这一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开拓了他的眼界,丰富了他的社会阅历。北方民情的豪放爽直使这位江南才子在多愁善感之外,又加上了沉烈豪雄。
童年到少年,他广泛地读书,为日后治学打下基础,但清王朝的文化专制使得他受显学考据派的影响,不过他并不为此所拘,仍有广泛的学习兴趣和朝气勃勃的个性。
龚自珍的启蒙老师是母亲段训。他六七岁时,母亲就教他刻苦记诵诗文,多为吴梅村的诗,方百川的文章和宋左彝的《学古集》,三者风格或清丽,或豪放,或俊逸,对龚自珍日后的创作有很深的影响。
龚自珍的父亲也很注意对他的启蒙教育,为他请家塾教师,教他诵读梁代汇编的诗文辞赋,使他对先秦至南北朝的重要作家作品有所了解。还给他讲诗歌的“风雅颂”体制和“赋比兴”表现手法,使他对诗歌创作理论有初步了解。
龚自珍从少年时代开始就从身为经学家的长辈那里接受文字训诂,书籍核勘,金石考证,掌故钩沉等方面的基本功训练。12岁时外祖父给他讲解《说文解字》部目,传授文字学基本知识。他14岁时开始考订古今官制,他晚年针对清朝官员人数增加太快,冗滥严重的情况而撰的《汉官损益》等官制著作,便是完成髫年之志。他16岁时读我国古代最大一部丛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并从此书开始留意藏书,考据版本,立志在目录学方面有所成就。他17岁时由父亲带领参观太学,以读古代刻在鼓形石头上的石鼓文,使他产生收集研究古代钟鼎碑刻及各类古代文物收藏的爱好,曾撰《羽琌之山典宝》记录这些文物。
上面所讲学问都有艰涩烦琐的特点,龚自珍往往感到不耐烦,但在外祖父耐心教导下,从此注意扎扎实实做学问,不再忽视琐屑之处。
少年龚自珍也阅读许多别的方面的书:文学的,史学的,哲学的。如王安石的政论文《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还有屈原、李白的诗,庄子、贾谊等的散文及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这样广泛阅读,为日后的议政活动和诗文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长辈们对少年龚自珍的品德修养也是很重视的。取名自珍便可见一斑。品德教育重在身教。长辈们平时立身处世的好品德,对他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他们的恬淡好学、仁教方正、清廉认真对少年龚自珍起了示范作用。
龚自珍虽然读书广泛刻苦,但生活并不沉闷,生性活泼好动,不喜受拘,多年以后还填词回忆儿时下塾回来嬉玩的情景:“放学花前,题诗石上,春水园亭里。逢君一笑,人间无此欢喜。”(《百字令》)
他家住在北京城南时,附近有座唐代建设的名刹法源寺。保姆带他去玩,他居然爬到佛座上去嬉戏。有时候公然逃塾跑到法源寺,坐在门前的石狮上大声读书,自由自在。母亲的叔父段清标老人因他逃塾就循声来找,他却与老人躲起迷藏,引老人也高兴起来,寺里的和尚开玩笑说这是“一猿一鹤”。
龚自珍小时候很喜欢音乐。音乐的传情作用和他多情善感的个性十分合拍。每当夕阳西下,街巷传来卖糖人如诉如咽、起起停停的箫声,使他心神凝痴。而每当月上柳梢,爱吹笛的他也会倚栏吹笛歌唱,周围观看的人都赞龚家有这样翩翩风度的少年。除此,他还会弹琴,曾作诗回忆童年时,“窗外双梅树,床头一素琴”,青年以后作《琴歌》,梦见仙人送他琴谱。
龚自珍小时候与花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家住北京时,附近常有花市,使他有机会见到很多花,见得多,就培养出了赏花的兴趣和眼力。少年时为了记叙和注释各种花木,他积累了成车的稿子。
龚自珍在北京家塾里读书的老师叫宋蹯,性格内向,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要求都很严格。他从小就有孝顺父母的美名,在学问上肯下工夫,治学态度孜孜不倦,这些高贵品质无疑对龚自珍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后来龚自珍还特意写了《宋先生述》纪念这位老师,含蓄地表现了宋先生治学为文自得其乐、不求人知的高傲可喜的性格,以及龚自珍对宋先生孤寂无闻、怀志以没的无限同情。
龚自珍自小喜欢交友,特别喜欢与年岁比自己大又有学问,不同流俗的人交友。他与夏璜交友是他交友之始,他们的友谊是建立在求学共进基础上的。夏璜长他17岁,对《左传》和《二十二史》钻研很深,龚自珍与他就《左传》内容彼此质疑问答有“五百事”,互相考试历代史书内容有“三千场”,虽然意见或合或否,却能怡然以欢。
龚自珍18岁时与已年近五旬的著名诗人王昙结为忘年交。王昙为浙江秀水人,中过举,作风狂放,好游侠,怀才不遇,而又穷病交困,终身潦倒,深得龚自珍的同情。王昙是因被工于心计的老师陷害而遭人鄙视的,仕途也无希望,愈加放纵,不为亲朋好友所容。可龚自珍却理解他,同情他的遭遇,怜惜他的学问才华。订交八年后曾留宿王昙一段时间,并在王昙死后,为他料理葬仪,并撰写《王仲瞿墓志铭》,用与王昙这位奇人相称的奇文,记叙了王昙的一生,为其申诉心中的不平。
由于勤读多写,少年龚自珍的思辨和写作能力很强,有超过一般孩子的才华。他很早就进行诗歌创作,从15岁起即开始古今体诗编年,可惜这些创作失传,无从知道具体内容。
龚自珍13岁时写了篇《辨知觉》,回答垫师“知与觉何辨”的提问,这是一篇讨论哲学认识论问题的文章,一般孩子写不出,可是龚自珍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得清清楚楚,有独到的见地。
他先对“知”和“觉”两个概念作了区别,他说,“知”就事而言也,“觉”就心而言也。知,有形者也;觉,无形者也。知者,人事也;觉,兼天事言矣。龚自珍认为“知”就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言的,“知”的对象和所说的道理是可言的,而“觉”是就主观认识能力讲的,不是对某种具体事物的认识,而是不可言的思维活动,是一种天赋能力。这样的说法没有错,但他在作了这样的区分之后又认为圣人是“先知先旷”,凡人是“知而不觉”,凡民只能学习圣人教给的知识道理,而圣人的知识道理是天赋的,不待学,不待教,“神悟”出来的。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是天才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但仅就一个13岁孩子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而言,却不能不说是很高的。寥寥几百字就将什么是“知”,什么是“觉”,以及“知”和“觉”的联系说清楚了,有理论,有例证。龚自珍对少作《辨知觉》颇感自负,后来诗中也说自己“文章酸辣早,知觉鬼神灵”。
龚自珍13岁时,还写了一篇托物言志的文学习作《水仙花赋》。在文中龚自珍把水仙花拟人化成一个美人,着力写出它的高洁形象,以作为自己心灵品格的写照。
有一仙子兮其居何处?是幻非真兮降于水涯。亸翠为裾,天然装柬,将黄染额,不事铅华。时则艳雪铺峦,懿芳兰其未蕊;玄冰荐月,感雅蒜而先花。花态珑松,花心旖旎。一枝出沐,俊拔无双,半面凝妆,容华第几?弄明艳其欲仙,写淡情于流水。磁盆露泻,文石苔皴。休疑湘客,禁道洛神。端然如有恨,翩若自超尘……
这篇赋用铺陈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水仙花“美人”一般的芳姿和“高士”一般的品格:水仙花像一位仙女从天而降,居住在水边。下垂的翠叶是她的衣裳,装束一派天然;她用黄色染颜,并不涂脂抹粉,特意打扮。当明艳的白雪铺落山峦、晶莹的冰块映衬月色的时候,美好的芬兰尚未含苞,而水仙花的鳞茎已率先着花。花态清冷凉爽,花蕊柔美婀娜。她一枝出水,秀美无比,盛妆微露,容华绝代。她的外貌是那么明艳,就像要成仙人;她的感情是那么恬淡,就像是流水一般。她长养在滴露的瓷盆里,又有文石青苔陪衬,更显古雅。一看到她翩翩超俗的风度,再也不必去称赞洛水女神……
这篇赋辞藻优美,韵节和谐,体物、写志相结合,从中既可看到少年龚自珍对超拔流俗、培养理想人格的追求,又可看到少年龚自珍对事物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骚情逸韵的文学才华。
嘉庆十五年(1810年),龚自珍19岁,在北京的顺天乡试中中副榜第28名,称“贡生”,由此他进入青年时期。21岁时,以副榜贡生资格考充武英殿校录,得以在校勘抄录之余阅读国家保存的图书秘籍。不久,随父调任徽州知府南行,途中并随母亲探望在苏州的外祖父段玉裁,并与其孙女段美贞结婚,婚后赴徽州,参与父亲主修的《徽州府志》的工作。22岁时赴北京第二次参加顺天乡试,结果落第;在京期间妻美贞病逝于徽州。24岁时续娶安定知府之女何吉云为妻。25岁时又随父调任苏松太兵备道,赴上海,在此三年中,与父亲门下的人才交流甚密,一起搜集典籍,评论时政,游览山水,共赏诗文,并第三次应乡试,但仍落第。
龚自珍与段美贞结婚时,外祖父关心他的学业。阅看了他19岁开始倚声填词以来所作的词辑成的《怀人馆词》和《红禅词》。外祖父看后大为赞赏,但他希望龚自珍能放弃,“有害于治经史之性情”,“努力为名儒,为名臣,勿愿为名士”。
而此时的龚自珍因随父调任和参加科举考试而南北奔走,初步接触了社会,看到了统治阶级的黑暗,也看到了下层百姓的艰辛生活。他的思想发生变化,成长为一个对时局有敏锐认识的青年,目光由词作、经史之学转向现实政治,致力于政论文的写作,勇敢揭露封建末世的社会黑暗,初露议论时政的锋芒,离开长辈为他安排的“努力为名儒,为名臣”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