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流浪的月亮
8037600000032

第32章 说“东”话“西”

西风东渐一说,已经其来有自。严格说,十九世纪便是大风横吹的时代,西方文化文明飞空飘海,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般,散落在东方各个层面的角隅了。如今道起东西论战,人言能详,并非鲜异。

所谓“西”,究其实,约可别为“文化”及“文明”两个层面。“西风东渐”也者,我一直认为指的是西人借着洋枪大炮、军舰坦克刀剑强行推销给东方的“文明”实物。除了宗教,西人似乎并未把“文化”“送”给我们。“文化”,是在西人用洋枪大炮军舰坦克轰开了东方的大门之后,从门内走出去的东方人,以取经的方式自西方讨来的。就拿中国来说,五四时期的运动——科学与民主,即显指“文明”与“文化”二者。后者是观念,而前者即是观念塑造的实物切片。所谓“西方人”,在一般概念下,指的是西方的普罗众生、凡夫俗子,也即是现代政治学上称用的“人民”。其所指不是西方的特异人物,不是高级知识分子,因为高级知识分子仅系“人民”中小之又小的部分。

文明有其广被性与被接纳性,就因为是“实”物。汽车、火车、飞机、电视、光碟、医药、牛仔裤……都可以一下子蔚为盛事。这些东西,虽云自西东渐,有时东制比原物更好,青出于蓝,极可能又倒流西土去。但是,文化就不同了。观念是“虚”的,不似钢笔、手表、口红,可以顷刻掌握把玩。仅“民主”一项,自其东渐之后,长达百年了,把东方搞得橫七竖八、颠三倒四。

由东方去西方取经的人——留学生,去取“文明”的远远超过“文化”的。为什么?因为回到中国,回到东方,经过他们把自己的文明炒热升温,大家享用。况且,在实际生活中,即使完全不要西方文化,照样可以过得有板有眼、日日非凡。不是吗?终日满嘴满脑袋孔孟,但饮食必然牛奶咖啡,衣则西装革履,行则汽车,住则花园洋房的人太多太多了。不只取经的知识分子,一般凡夫俗子不也一样么?同理,就拿西人来说,也是一样。他们用“文明”来检视东方,谁的西方文明高超,谁就是进步。日本就是好例子。西方文明在扶桑三岛如水银泻地般大彰大灿,汽车、照相机、音响设备、手表……西人对这等文明产物欣赏接受。可是,西人怎么看日本人还是吃大米寿司,非我族类。西人先把文明送到日本,战争是其一。当日本文明包裹了东方文化,效习西风东渐的手法,借战争还诸西方,西人就不答应了。这样的东风西渐,他们害怕,他们讨厌。

不管怎么说,文明是易于被接受的,中国人接受洋烟洋酒、眼镜假发;西人接受中式烤肉、糖醋排骨、烧饼,因为这些东方跟西方原相去无几,只有小小技法上的差异。但是馒头豆腐西人就很难接受了。为什么?因为馒头豆腐这样的食物包含了“文化”特性,这里的文化特性就是我们“无味即味”的解说。白而又软欠缺个性,再加上淡而无味,正是洋人对于中国食品馒头、豆腐、白菜、白米等的一般反应。然则,殊知中国人竟说那即是该等东西的正常味道,那就是“文化味”,文化味则是洋人甚不易接受笑纳的。

一个张姓、王姓、李姓的“中国人”(黑发、黄肤、扁鼻的中国属性,先祖来自四川或河北或河南),不管他住在什么地方,中、外都称呼他是“中国人”。即使不住在中国,比方说,美利坚合众国,在中国的中国人或在美国的中国人,还是叫那个人纯“中国人”(这是说文化属性,非关政治)。也许在美国的非中国人称呼一个在美利坚合众国有中国文化属性的那个人叫Chinaman,然他或她本人还是“中国人”。可能有一点政治上的歧视,但在文化上并没有。不但没有,且是干净利落的。在中国的中国人称呼他或她为“华侨”,那就更是就文化属性亲昵的称谓,意即“一家人”。我认为,时下大家对“泛政治化”太过敏感,都变成了惊弓之鸟。所以,一言以蔽之,文化乃是有其局限性。它不似文明,不论高下强弱,可以广被接受。烤肉代表文明,并不代表文化,只有文化性的制法才勉强加在肉的本身而被认为是代表文化的。因此之故,美国汉堡(ham burger)牛肉风行全球的道理,就易晓了。在中国、在日本、在菲律宾、在匈牙利制作的汉堡牛肉,用的并非美国的牛肉,我们不是一样叫它“汉堡”吗?不论东西,该物一也,不必强求其不同,我们的理解乃至关重要。

文明、文化的异同搞清楚了,撇开东、西,我们就不会那么敏感、那么易怒、那么气馁了。汽车比牛车好是实,不论是美国造、德国造、日本造、英国造,汽车就是汽车,不是牛车。这就是文明。文明只有“质”上的差别。质佳,大家争着要。良币逐劣币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