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经知要白话解
8036500000013

第13章 风气(四)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注释”

①痿论:《素问》第四十四篇篇名。篇中以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肝主筋膜、脾主肌肉、肾主骨髓为据,分别论述了五脏热盛所致的痿、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病因、病机、症状与诊断、治疗等问题。明·马莳注:“内详五脏之痿,必始于肺,其本脏自有所合,其成痿各有其由,其验之有色有证,其治之有法有穴,故名篇。”

②急薄:拘急衰败。

③著则生痿(bì音避):明·张介宾注:“若热气留著不去而及于筋脉骨肉,则病生痿。者,足弱不能行也。”著,同“着”,滞留不去,谓热邪滞留不去。痿,手足痿弱而不起作用的病。隋·杨上善注:“手足痿辟()不用。”

④下脉厥而上:在下的经脉之气逆乱上冲。

⑤枢折挈:谓四肢关节犹如折断了一样而不相提挈、不能活动自如。唐·王冰注:“膝腕枢如折去而不相提挈。”原注:“四肢关节之处,如枢之折而不能提挈。”枢,枢,比喻关节。挈,提挈。指关节的提挈制动作用。

⑥胫纵:小腿弛纵无力。任地:谓着地。

⑦胆泄:谓胆汁外泄上泛。

⑧“肺者”二句:原注:“肺位至高,故为之长。”清·张志聪注:“长,上声。藏(脏)莫高于肺,朝百脉而行气于藏府,故为藏之长。”

⑨失亡:谓失意、不如意。

⑩肺鸣:指肺脏被病邪(此为“有所失亡”、“所求不得”所致的郁火)所伤而出现,又喘又咳等症状。原注:“有志不遂,则郁而生火;火来乘金(伤肺),(肺)不得其平,则自鸣。”清·张志聪注:“金受火刑,即发喘鸣。”清·陈念祖《医学三字经·咳嗽第四》:“肺如钟,撞则鸣。”

大经:较大的经络。

肌痹:病名,又称肉痹,因感受风寒湿邪所致,症候以肌肤顽麻疼痛为主。

传为脉痿:原注:“血不足则大经空虚,无以充养肌肉,故先为肌痹,而后传于心,为脉痿也。”

意淫:意志淫浮越。

入房:谓行房事。

白淫:指男子的遗精、滑精、尿浊与女子的白带。唐·王冰注:“白淫,谓白物淫衍如精之状。男子因溲(随小便)而下,女子阴器中绵绵而下也。”

有渐于湿:谓久受湿气的侵袭。有,助词,无义。渐,浸渍。隋·杨上善注:“渍也。”原注:“染也。”

以水为事:谓从事水中工作。

居处相湿:谓居住之处湿气偏过而侵袭人体。相,特殊副词,指其后之词涉及的对象,此指人体。一说:当为“伤”,西晋·皇甫谧《甲乙经》中即作“伤”。

濡渍:表被动,谓逐渐被湿气侵伤。

伐:谓攻伐阴液。清·张志聪注:“渴则阴液内竭,是以阳热之气内伐其阴。”

水不胜火:谓肾水受损而不能制约火热之邪。

足不任身:足骨痿弱而不能支撑身体。

阳明:指足阳明胃经。

“阳明者”二句:原注:“足阳明胃,主纳水谷,变化气血以充一身,故为五脏六腑之海。”

主润宗筋:濡养滋润宗筋。润,今传《内经》诸本作“闰”,通“润”。宗筋,见下句注。

“宗筋”二句:谓宗筋的作用主要是约束骨节并使关节滑利。原注:“宗筋者,前阴所聚之筋,为诸筋之会。一身之筋,皆属(系连)于此,故主束骨而利机关。”

冲脉:奇经八脉之一。详见第六章第二节。

谷:指肌腠分肉,即肌肉之间的缝隙或凹陷之处。分而言之,其大者为谷或称大谷,小者为或称小。《素问·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素问·五藏生成篇》:“人有大谷十二分,小三百五十四名。”

阴阳总宗筋之会:谓人体的阴经、阳经都聚会于宗筋。原注:“宗筋聚于前阴。前阴者,足之三阴之阳明、少阳、冲、任、督、跻九脉之所会也。九脉之中,唯阳明为脏腑之海,冲脉为经脉之海,此一阴一阳总之,故曰阴阳总宗筋之会。”

气街:穴位名,又名气冲,在阴毛上缘两侧,属足阳明胃经。

阳明为之长:谓足阳明胃经是诸经的统领者。《素问·热论》:“阳明者,十二经之长也,其血气盛。”

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原注:“带脉起于季胁,围周一身;督脉起于会阴,分三岐,为任、冲而上行腹背,故诸经皆联属于带脉、支络于督脉。”属(zhǔ音主),系连,连属。带脉,奇经八脉之一。清·高士宗注:“带脉,如束带然,前终脐腹,后环腰脊,围身一周而终于督脉。”有总束诸脉、固护胎儿及主司妇女带下的作用。络,络接,络联。督脉,见第六章第二节。

不引:清·高士宗注:“不能延引而环约(约束)也。”

“译文”

《素问·痿论》中说:肺经热邪过盛、津液亏耗过多而肺叶枯萎,皮毛就会因此失于濡养而气血虚弱、拘急衰败。热邪如果滞留不去而伤及筋脉骨肉,就会造成手足痿弱而不起作用的“痿”之病。

心经邪过盛,在下的经脉之气就会逆乱上冲;经脉之气逆乱上冲,在下的血脉就会虚弱无力;血脉虚弱无力,就会产生“脉痿”之病,出现四肢关节犹如折断一般而不相提挈、小腿弛纵而两足不能着地行走等症候;肝经热邪过盛,胆汁就会外泄上泛而使人口苦,筋膜就会干枯。筋膜干枯,筋脉就会拘急挛缩,从而导致“筋痿”之病;脾经热邪过盛,胃津就会干枯而使人口渴,肌肉也会麻木而失去知觉,从而导致“肉痿”之病;肾经热邪过盛,腰脊就会不能挺直,骨骼就会干枯而骨髓随之衰减,从而导致“骨痿”之病。

肺脏在体内由于位置最高,所以是五脏之长;又由于覆于心上,所以是心脏之盖。人如果遇到失意之事或者欲求不能实现,心气就会内郁而化为火邪;火邪盛实,肺脏就会被其所伤而出现又喘又咳等症候。出现这种症候,说明肺经热邪已盛,肺叶也已干枯,患者将会随之发作“痿”之病。

大的经脉气血空虚,就会导致“肌痹”之病,进一步发展,就会演变为“脉痿”之病。

人若喜作不着边际的幻想而愿望又不能实现,于是意志淫浮越于外;或者喜好行房且房劳太过,就会产生“筋痿”之病及遗精、滑精、尿浊与白带等病。

人若久受湿气的侵袭或长期从事水中工作,以致水湿之气有所滞留;或者住在潮湿之处而被湿气侵袭,肌肉都会逐渐受到伤害。当出现麻痹而失去知觉的症候时,就会形成“肉痿”之病。

人若远行劳倦或者受到大热气候的侵袭,就会口渴难耐;口渴不解,阳气就会在内攻伐阴液;阳气在内攻伐阴液,热邪就会侵入肾脏。肾脏属于水脏。如果肾水受损而不能制约火热之邪,骨骼就会枯萎,骨髓也会随之虚衰,以致两足无力,不能支撑身体,从而导致“骨痿”之病。

治疗各种痿症时,唯独以足阳明胃经为其重点的原因是什么呢?道理在于,足阳明胃经,是五脏六腑之营养的渊源。其所化生的精微物质,直接濡养滋润着属于诸筋之会的宗筋;而宗筋的作用,主要是约束骨节并使关节滑利自如。冲脉,是十二经脉血气的渊源,主要作用是将血气渗注于肌腠分肉之间,与足阳明胃经会合于宗筋之处。同时,人体的阴经和阳经也都会合于宗筋之处及气街之穴;而在十二经脉之中,足阳明胃经乃是统领之经,又与诸经一同系连于带脉而络接于督脉:所以,足阳明胃经要是受损虚衰,宗筋就会失于濡养滋润而弛纵无力,带脉也会不能环行并约束诸经,从而导致两足痿弱而不起作用。因此,治疗各种痿症,必须以足阳明胃经为其唯一的重点。

“理解应用”

本节所论,为痿症的病因、主要类别、治则及其机理。由于是实践的总结,切中了痿症的关键,所以一直都是认识并治疗痿症的指针,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五、“原文”

《灵枢·大惑论》曰①:不得卧而息有音者②,是阳明之逆也③。足三阳者下行④,今逆而上行⑤,故息有音也。

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⑥,故不得卧也⑦。胃不和则卧不安⑧,此之谓也。

厥气客于五藏六府⑨,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陷⑩;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注释”

①大惑论:《灵枢》第八十篇篇名。篇中论述了眼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脏腑精气的关系,阐明了惑病(头昏目眩与心志惑乱之病)的成因及善忘、善饥、不得卧、闭目、多卧、少瞑等精神迷惑之类的病症,故名。

注按:本书文字并非取自《灵枢·大惑论》。其中从开始至“此之谓也”句,实际取自《素问·逆调论》;而从“厥气客于五藏六府”至结束,则实际取自《灵枢·邪客篇》。——《逆调论》,为《素问》第三十四篇。篇中论述了寒热、肉烁(肌肉消瘦)、骨痹、肉苛(肢体麻木而不起作用)、逆气等病症的病因及其机理,“言人身之阴阳水火、营卫气血,表里上下皆当和调,逆调(失于和调)则为病矣”(清·张志聪注),故名。——《邪客篇》,为《灵枢》第七十一篇。明·马莳注:“客者,感也,首节论邪之感,故名篇。”

②息:呼吸。

③阳明:指足阳明胃经。

④足三阳:指足三阳经,分别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⑤今:如果。

⑥不得从其道:谓足阳明胃经不能沿着自身的路线向下而行。

⑦不得卧:谓无法安眠。原注:“凡人之寤寐,由于卫气。卫气者,昼行于阳(阳分),则动而为寤;夜行于阴(阴分),则静而为寐。胃气逆上,由卫气不得入于阴,故不得卧。”

⑧胃不和则卧不安:此句为《逆调论》中所引《内经》之前的医经《下经》中的话,意在理证本段所论“阴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卧不安,明·张介宾注:“反复不宁之谓。今人有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此皆胃气不和之故。”

⑨厥气:隋·杨上善注:“邪气也。”客:侵入。

阳:奇经八脉之一。参见第六章第三节注⑨。陷:西晋·皇甫谧《甲乙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作“满”,依理当是。译文据“满”。

其道:指卫气运行的通道。

饮(yìn音印):使(让)……服用。半夏汤:方剂名。组成及用法见下文。半夏,中药名,性温,味平,能降逆气、通阴阳。

“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二句:原注:“千里流水,取其流长源远,有疏通下达之议也。扬之万遍,令水珠盈溢,为甘澜水,可以调和阴阳。”

苇薪:芦苇杆。

火沸:将水烧沸。火,用作动词,烧。秫(shú音熟)米:黏高粱米。《尔雅》:“秫,黏粟也,一名糯粟,一名黄糯。”又原注:“秫米,糯小米也,北人呼为小黄米。味甘性平,能养胃和中,用以为君(君药)。”

治:炮制。原注:“治半夏,犹制过半夏也。味辛性温,能下气化痰,用以为臣(臣药)。”合(ɡě音葛):量词,一升的十分之一。

稍益:谓根据病情的需要而逐渐增加药量。稍,渐渐,逐渐。益,增加。

知:谓奏效,指能够安眠。

故:假设连词,如果。

覆杯:谓服过药后。

已:痊愈。下句中“而已”的“已”,同此。

“译文”

《灵枢·大惑论》(《素问·逆调论》)中说:人在患病之后无法安眠而呼吸气粗有声,这是由于阳明经脉发生了气逆。足三阳经之气本是由上向下而行的,如果逆乱上冲,就会造成呼吸气粗而有声的病情。

这里所谓阳明经脉,是指足阳明胃经。胃腑,是六腑之营养的渊源。由于胃经属于足三阳经之一,所以其气也是由上向下而行的。足阳明胃经之气逆乱上冲,不能沿着自身的路线向下而行,就会使人无法安眠,古代医经《下经》中所谓“胃气不和,人就会无法安眠”,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灵枢·邪客篇》中说):邪气侵入五脏六腑之后,卫气就会只能卫护体表而行于阳分,不能进入体内外而行于阴分。卫气只能行于阳分,阳气就会偏盛;阳气偏盛,阳脉就会实满;卫气不能进入体内而行于阴分,阴分就会气虚,这样,也会使人无法合眼安眠。治疗的方法,是调理患者阴虚阳盛的病理状态,使阴阳恢复平衡,来疏通卫气运行的通道、去除侵入五脏六腑的邪气。处方用药时,宜用半夏汤一剂让患者服用,患者的阴阳就能通调平衡。阴阳通调平衡之后,卫气就能昼行于阳分而夜行于阴分,人也就能随之而合眼安眠了。半夏汤的配制及其用法为:用流经千里以上的河水八升,扬过万遍,之后取用其中清亮透明者五升,用芦苇杆作燃料来将其烧沸。烧沸后,放入秫米一升、制半夏五合,再用徐火煎熬,待到将水熬至一升半时,去掉药渣,服用药汁,每次服用一小杯,每日服用三次。如果病情较重,可以根据需要逐渐增加药量。应当注意的是,需以奏效为度,即能够安眠时就要停服,其病要是刚刚患上,服过一次半夏汤后就能安眠,汗出之后即可痊愈,要是患病已久,服用三剂半夏汤后便能痊愈。

“理解应用”

本节内容有二:一是无法安眠而呼吸气粗有声之病的发病机理;二是无法合眼安眠之病的治法与方剂。应当注意的是,由于本节是《素问·逆调论》与《灵枢·邪客篇》中的有关段落合成的,而“不得卧而息有音”与“目不瞑”之病尽管有其相通之处,治疗也可并用半夏汤,但毕竟病因病机不尽相同,所以在具体认识和治疗中,有时还应鉴别其异,以免简单对待。

二六、“原文”

《素问·方盛衰论》曰①: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①,见人斩血籍籍①。得其时①,则梦见兵战①;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①。得其时①,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①。得其时①,则梦伏树下不敢起;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屋。

“注释”

①方盛衰论:见第四章第五节注①。

②梦见白物:原注:“金(肺)色本白故梦白物。”

③见人斩血籍籍:谓梦见杀人,血流满地。籍籍,今传《内经》诸本作“藉藉”,纵横交错的样子,此指血流纵横。

④得其时:此谓遇肺脏所应五行之金当旺之时。原注:“得金旺之时。”具体指秋季与庚辛之日。得,遇到。

⑤梦见兵战:肺在五行属金,金主兵战,故云。

⑥梦见舟船溺人:原注:“肾属水,故梦应之。”

⑦得其时:此谓遇肾脏所应五行之水当旺之时,具体指冬季壬癸之日。

⑧菌香生草:指芳香的草木。唐·王冰注:“菌,香草。生草,木之类也。肝合草木,故梦见之。”菌香,芳香的树木。一说:指桂树。北宋·林亿注:“全元起本云菌香是桂。”日本·丹波元简注:“《广雅》:菌,薰也。其时谓之蕙……知全注为得。”注按:当以王冰注为是。

⑨得其时:此谓遇肝脏所应五行之木当旺之时,具体指春季与甲乙之日。

阳物:指打雷闪电。清·张志聪注:“阳物,龙也,乃龙雷之火游行也。”

得其时:此谓遇心脏所应五行之火当旺之时,具体指夏季与丙丁之日。

燔(fán音凡)灼:谓大火燃烧。一说:谓身体被火烧灼。亦是。清·张志聪注:“是其时气之助,则君相二火并炎,故梦燔灼。”

梦饮食不足:原注:“仓廪(喻肠胃)空虚,故思饮食。”

得其时:此谓遇脾脏所应五行之土当旺之时,具体指长夏与戊己之日。

垣(yuán音元):墙。

“译文”

《素问·方盛衰论》中说:肺气虚衰,就会使人梦见白色而凄惨之物,或者梦见杀人而血流满地的情景。如果适逢金气当旺的秋季或庚辛之日,更会使人梦见战争的场面;肾气虚衰,就会使人梦见乘船落水之事。如果适逢水气当旺的冬季或壬癸之日,更会梦见躲在水中,好像遇到了让自己畏惧惊恐之事那样;肝气虚衰,就会使人梦见芳香的草木,如果适逢木气当旺的春季或甲乙之日,则会梦见躲在树下而不敢起来;心气虚衰,就会使人梦见救火的场面与打雷闪电。如果适逢火气当旺的夏季或丙丁之日,更会梦见大火熊熊燃烧的情景;脾气虚衰,就会使人梦见饥渴难耐之事。如果适逢土气当旺的长夏或戊己之日,则会梦见自己在筑墙或在盖房。

“理解应用”

本节所论,为五脏气虚之下所致的不同之梦。据此不同之梦,可诊断或辅助诊断五脏气虚的病情。

二七、“原文”

《灵枢·淫邪发梦篇》曰①: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灼②;阴阳俱盛,则梦相杀③。上盛则梦飞,下虚则梦堕。盛饥则梦取④,甚饱则梦予。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⑤,心气盛则梦喜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⑥。

厥气客于心⑦,则梦丘山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客于脾,则梦见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客于肾,则梦临渊⑧、没居水中;客于膀胱,则梦游行⑨;客于胃,则梦饮食;客于大肠,则梦田野;客于小肠,则梦聚邑冲衢;客于胆,则梦斗讼自刳;客于阴器,则梦接内;客于项,则梦斩首;客于颈,则梦行走而不能前及居深地苑中;客于股肱,则梦礼节拜起;客于胞,则梦便。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注释”

①淫邪发梦篇:《灵枢》第四十三篇篇名。篇中专论诸气过盛与诸邪侵留于脏腑肢节所致的不同梦境,故名。淫邪,指各种过盛而致病的邪气。

②燔灼:见上节注。灼,今传《内经》诸本作“(ruò音弱),《广雅·释诂二》,也。”义为“燃烧”。

③相杀:谓以刀剑等金属武器相互格斗攻杀。

④盛:今传《内经》诸本作“甚”,义同。

⑤飞扬:飞升,飞腾。原注:肺主气,故梦飞扬。”

⑥两解不属(zhǔ音主):谓似已断为两截而不相连属。属,连接。

⑦厥气:指邪气。客:侵入并滞留。

⑧临渊:来到深渊的旁边。

⑨游行:游荡,茫无目标地乱走。

梦田野:原注:“大肠曲折纳污,类田野也。”

冲衢(qú音渠):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

斗讼:斗殴、打官司。自刳(kū音哭):原注:“自剖其腹也。”谓剖腹自杀。

阴器:生殖器。

接内:谓性交。

颈:今传《内经》诸本作“胫”(小腿),当是。作“颈”,应是李中梓之误。

(jiào音叫):“窖”的异体字,指地窖。苑:林苑,为古代帝王拳养禽兽并游猎的园林。

胞:膀胱和大肠。一本作,亦指大肠。一说指直肠。

……“泄”的异体字。注按:今传《内经》诸本为“溲”,义则均指小便。

“译文”

《灵枢·淫邪发梦篇》中说:阳气过盛,人就会梦见大火在熊熊燃烧;阴阳俱盛,人就会梦见自己在用刀剑与别人相互格斗攻杀,身体上部气盛,人就会梦见自己向上飞升;身体下部气虚,人则会梦见自己向下坠落。过饥之时,人就会梦见自己在抢夺别人的东西;过饱之时,人则会梦见自己在向别人施舍东西。肝气过盛,人就会梦见自己在发怒;肺气过盛,人就会梦见自己处在恐惧之中,或梦见自己悲伤哭泣,或梦见自己飞腾升空;心气过盛,人就会梦见喜庆之事而欢笑不已,或梦见恐惧之事而畏怯不已;脾气过盛,人就会梦见自己在唱歌娱乐,或梦见自己身体沉重而难以活动;贤气过盛,人就会梦见自己腰脊似已断为两截而不相连属。

邪气侵入并滞留在心脏,人就会梦见山丘或者烟火;邪气侵入并滞留在肺脏,人就会梦见自己在飞腾升空,或梦见金属做成的奇异之物;邪气侵入并滞留在肝脏,人就会梦见山林树木;邪气侵入并滞留在脾脏,人就会梦见丘陵或者大泽,或梦见毁坏房屋的大风暴雨;邪气侵入并滞留在肾脏,人就会梦见自己来到了深渊旁边,或梦见自己淹在水中;邪气侵入并滞留在膀胱,人就会梦见自己在胡乱游荡;邪气侵入并滞留在胃中,人就会梦见自己在大吃大喝;邪气侵入并滞留在大肠,人就会梦见自己身处广阔的田野;邪气侵入并滞留在小肠,人就会梦见自己身处人烟稠密的城邑或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邪气侵入并滞留在胆中,人就会梦见自己在与别人斗殴或打官司,或梦见自己在剖腹自杀;邪气侵入并滞留在生殖器中,人就会梦见自己在与异性性交;邪气侵入并滞留在项部,人就会梦见自己被别人斩首;邪气侵入并滞留在小腿,人就会梦见自己虽在行走却不能向前,或梦见自己身处低凹之地或地窖或林苑之中;邪气侵入并滞留在大腿与上臂,人就会梦自己在行跪拜之礼;邪气侵入并滞留在膀胱与大肠,人就会梦见自己在小便或在大便。体内短小的寄生虫多,人就会梦见自己在聚集众人;体内长大的寄生虫多,人就会梦见自己在与别人用刀剑相互格斗并各有毁伤。

“理解应用”

本节所论,为阴阳五脏气盛之时与邪气侵入脏腑肢节所致的不同之梦,可与上节参看。

二八、“原文”

《灵枢·痈疽篇》曰①: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②,下应经数③。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⑤,不得复反⑥,故痈肿⑦。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写则烂筋⑧,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⑨,不得泄写,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薰于五藏,藏伤故死矣。

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写,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写则合豕膏冷食,三日已。

发于颈,名曰夭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液,前伤任脉,内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阳气大发,消脑留项,名曰脑烁。其色不乐、项痛而如刺经针、烦心者,死不可治。

发于肩及,名曰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四五日,逞之。

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缨,急治之。

发于胸,名曰井疽。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发于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状如谷实,常苦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十岁死,死后出脓。

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则强饮,厚衣,坐于釜上,令汗至足,已。

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发于尻,名曰锐疽。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发于股阴,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两股之内,不治,十日而当死。

发于膝,名曰疵痈。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如坚石,勿石,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

诸痈之发于节而相应者,不可治也。发于阳者,百日死;发于阴者,三十日死。

发于胫,名曰兔。其状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发于内踝,名曰走缓。其状痈也,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

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状大痈,急治之,百日死。

发于足傍,名曰厉痈。其状不大,初如小指。发,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辄益。不治,百日死。

发于足指,名曰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藏不为伤,故命曰痈。

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

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

“注释”

①痈疽篇:《灵枢》第八十篇篇名。篇中专论痈疽,凡有痈疽的成因、种类、症治、预后及痈与疽的鉴别等,故名。痈与疽统而言之则不分,即称“痈疽”,泛指各种毒性较大或极大的疮疡、毒疮;分而言之则为:痈,指疮面浅而大、易溃破、脓液粘稠、易敛口、预后良好的疮疡。疽(jū音居),指病位深、易伤筋骨、表面皮肤色暗坚厚、预后不良的疮疡。

②星宿(xiù音秀):泛指按一定次序排列并按一定规律运行的列星。

③经数:经川之数。古人称其数共有十二,为“海水、渎水、渭水、湖水、沔水、汝水、江水(长江)、淮水、漯水、河水(黄河)、漳水、济水也”(《素问·离合真邪论》“地有经水”句唐·王冰注),人体的十二经脉与之相应。经,指经川(又称经水),为永恒流动的河流。

④泣:通“涩”,凝滞,凝涩。

⑤归:谓(卫气)留积于身体的局部。明·张介宾注:“卫气归之,言其留聚不散也。”

⑥复反:谓往返循 环。反,同“返”。

⑦痈肿:谓(卫气)壅阻而造成肿块。痈,通“壅”。

⑧写:通“泻”,这里是“排除”的意思。

⑨“不当骨空”二句:谓骨髓衰少之后,就会既不能充盈骨腔,也不能输养骨骼。日本·丹波元简注:“髓充骨空。今髓消而不当骨空,骨空无髓可泄泻,则筋骨枯矣。”当,这里是“充盈”的意思。骨空,指骨腔,为骨髓所处的地方。泄写(泻),这里是“输养”的意思。

不相荣:谓丧失彼此协调而键旺正常的作用。荣,健旺。一说:营养。亦是。

败漏:衰败渗漏。

薰:能“熏”,熏灼。

故:通“固”,一定。

嗌(yì音益):咽喉。

猛疽:原注:“言其凶恶猛厉也。”清·张志聪注:“嗌乃呼吸出入之门。发于嗌中,其势甚猛,故名猛疽。”今名“结喉疽”。

写(泻):排除。豕(shǐ音使)膏:指炼过的猪油。原注:“若(猛疽)脓已泻溃,当服豕膏——即猪脂之炼净者也。《万氏方》:治脾热暴喑(突然失音),用猪脂一升,去筋,入白蜜一斤,再烘少顷,滤净,冷定,不时挑服一匙,即愈。”

已:痊愈。

夭疽:原注:“在天柱也,俗名对口。”因其凶险难治,易致人夭亡,故名。

渊液:穴位名,在腋下三寸第五肋间,属足少阳胆经。此指腋窝深处。液,今传《内经》诸本作“腋”。是。

“阳气大发”二句:清·张志聪注:“阳气大发者,三阳之气并发也。三阳者,太阳也。太阳经脉入于脑,出于项,故阳气大发,留于项,名曰脑烁。”明·张介宾注:“阳气大发,邪热之甚也。”原注:“阳大发者,毒太深也。”气,今传《内经》诸本作“留”,西晋·皇甫谧《甲乙经》、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中均作“气”。作“气”是。李中梓或即据改为“气”。

烁:通“铄”,消损。“脑烁”今作“脑铄”。

色不乐:原注:“色不乐者,神伤而色变,即所谓‘色夭’(面色枯暗)也。”明·张介宾注:“色有不乐,伤乎心也。”

(nào音闹):肩、肘之间的部位,即上臂。

疵痈:今称肩中痈。清·张志聪注:“此痈生浮浅,如疵之在皮毛,故名疵痈,而不害五藏。”

逞(ruò音弱)之:明·张介宾注:“逞,疾(快)也,艾炷也。谓宜速灸以除之也。”,用火灸,用艾灸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