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学生品读“三言”
8036300000096

第96章 赫大卿遗恨鸳鸯绦 黄卷青灯清净地旷夫怨女纵欲亡

《醒世恒言》第十五卷《赫大卿遗恨鸳鸯绦》,写非空庵四位尼姑私藏男子,以供淫乐,为了达到长期宿奸的目的,竟将那人削发做尼姑打扮,使他不得回家见人,最后弄得他一命呜呼。尼姑应是清心寡欲的修行者,但在这里竟成了色中饿鬼;庵院本是不染人间烟火的圣洁之地,但在这里却成了供人淫乐的场所。

这篇小说大致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前面写赫大卿从勾搭上非空庵的四位尼姑到纵欲过度而一病身亡,后面写赫大卿的妻子陆氏找寻他的过程以及围绕尸体归属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而把这两部分连接起来的桥梁是一条鸳鸯绦:“绦半条是鹦哥绿,半条是猫儿黄,两样颜色合成,所以谓之鸳鸯绦”,“原来当初买这绦儿,一样两条,夫妻各系其一”。赫大卿临终前将鸳鸯绦托付给空照,希望“将此绦为信,报知吾妻,教他快来见我一面,死亦瞑目”。静真考虑到“你我出家之人,私藏男子,已犯明条,况又弄得淹淹欲死。他浑家到此,怎肯干休?必然声张起来。你我如何收拾?”便将鸳鸯绦往天花板上一抛,把此事压了下来。陆氏因为丈夫离家一月余还未归,便心急如焚,“写下招子,各处粘贴”地找寻他。寻找未果,又突然看到匠人蒯三腰间系着丈夫的鸳鸯绦,便引出非空庵来。静真身旁的女童因为一点无意的小过错被痛打,再加上当初赫大卿留在庵里时唯独未与这个女童发生关系,“原来这女童年纪也在当时,初起见赫大卿与静真百般戏弄,心中也欲得尝尝滋味。怎奈静真情性利害,比空照大不相同,极要拈酸吃醋”,这些怨恨让她把尼姑弄死一个监生的事向蒯三全盘托出。然而在后院挖出的尸体是个只剩下一把枯骨的光头尼姑,这就可以和当初赫大卿被剃光头发联系起来。接下来,故事又因为毛泼皮而有了下一步发展。毛泼皮在翻尸体时发现这是个和尚而不是尼姑,这就和万法寺去非小和尚下落不明联系在了一起。在知县的审判下,非空庵的尼姑承认尸体是赫大卿而非去非和尚。原来极乐庵庵主了缘将去非和尚私藏在庵里,两个人做了光头夫妻,去非也做尼姑打扮,成了了缘的新师弟。而后去非和尚因为出来劝架,被万法寺自己的师兄弟认了出来,洗了师父谋害自己的冤屈。前后两个部分都是因为尼姑私藏男子而引起的。作者巧妙地用小信物把这两个部分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体,浑然天成。

在张扬个性、复苏人性的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冯梦龙大胆地将笔触伸向对情欲的描写。小说通篇围绕一个“欲”字展开。赫大卿“为人风流俊美,落拓不羁,专好的是声色二事。遇着花街柳巷,舞榭歌台,便恋留不舍”,这是他纵欲的开始。非空庵的四位尼姑风华正茂,春心萌动,“平空里吊下个俊俏官人”,遇上了风流俊俏的赫大卿,就好比恶狼遇上了一块鲜美的肥肉,当然是至死也不松口。最后赫大卿被装扮成尼姑,留在庵里纵欲过度而身亡。“赫大卿初出门时,红红白白,是个俊俏子弟,在庵中得了怯症,久卧床褥,死时只剩得一把枯骨。就是引镜自照,也认不出当初本身了。”对于赫大卿的纵欲,作者是采取批判的态度。

从小说对尼姑性欲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的自然本能的揭示。非空庵里的尼姑都是小小年纪就出家,在庵里过着不染世俗尘烟的生活,但是一旦到了适当的年龄,她们对性的追求就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四位尼姑是“真念佛,假修行,爱风月,嫌冷静,怨恨出家的主儿”。空照为何会遁入空门?“自七岁丧父,送入空门,今已十二年矣”,家里供养不起,为了活命,只得到庵院来过苦行者的生活。从这里我们可以猜测,寺观、庵院里的和尚、尼姑很多是因为家里贫困养不起,所以只得被送到这些个类似“慈善机构”的地方。一旦他们长大,到了情窦已开的年纪,他们就得过着禁欲的生活。一个青春靓丽的女孩子,因为家里的贫困,只能与残卷青灯常伴一生,那是多么悲惨的一件事!在宗教界,那些真正无欲无求的得道高僧,或者心无尘杂一心参悟的修行者,禁欲对于他们来说就不再是什么泯灭人性的要求了,因为他们心中无求,所以也就没什么情欲可言。但是因为空照等人是被迫出家的,她们并没有消除红尘之心,长时间的禁欲给她们造成了病态的心理与生理。所以说,这最终的一切要归结到社会的黑暗带给人们的痛苦了。

作者对于情欲的态度是矛盾的,当然他绝不提倡禁欲。从小说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非空庵的尼姑是抱着一种同情而非批判的态度。但是他也反对纵欲,赫大卿就是因为纵欲过度而身亡的。作者对于情欲采取一种比较理性的看法。

小说不仅批判纵欲,而且也从老尼姑的死和赫大卿的死揭露出人性的残忍。在赫大卿参观庵院时,作者提到“从来尼姑庵也有个规矩,但凡客官到来,都是老尼迎接答话,那少年的如闺女一般,深居简出,非细相熟的主顾,或是亲戚,方才得见”。但是因为非空庵的老尼姑卧病在床,所以就由当家的空照出来接待,因此有了下文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而老尼姑,竟然就被不顾死活地弃掷在一旁。因为肚子饿,老尼姑叫唤,引来正在认尸体的毛泼皮,“直寻到一间房里,单单一个老尼在床将死快了”。但是毛泼皮也只是看了下,并不理睬。事发后知县派人捉拿尼姑,但只发现老尼姑,“也不管老尼死活,反锁在内,两条封皮,交叉封好”。到最后一切事情都得到合理解决时,“那时庵中老尼,已是饿死在床。地方报官盛殓,自不必说”。从老尼姑的卧病在床,到病死,或者说饿死,冯梦龙用寥寥数语,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社会人性的残忍。为了不让自己的罪行败露,非空庵里的尼姑竟然在赫大卿病重时,不请人给他治病,一条生命就这样结束了,人性的残忍在本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王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