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学生品读“三言”
8036300000095

第95章 闹樊楼多情周胜仙 情郎情女等情痴只为情奇事亦奇

《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主要叙述周胜仙这一位富门千金大胆地背离常规,勇敢地追求自己所要的爱情。

故事叙述了周大郎的女儿周胜仙和在樊楼卖酒的范二郎,在游赏金明池时偶然相见。周胜仙主动地用和茶贩子吵架的方式,介绍了自己的身世、情况。范二郎也如法炮制,使周胜仙对自己有了了解。各自回家后,周胜仙相思成疾。此后由周母做主、王婆做媒定了亲事。周大郎回家后断然拒绝,周胜仙一气身亡。殡葬时周大郎将三五千贯房奁全部葬在墓中。朱真盗墓时,周胜仙复活,并要求带她去见范二郎。周胜仙果真见到了范二郎,但范误认为是鬼,失手将她打死。范二郎因此入狱,周胜仙鬼魂又三次前去与范相会。由于周胜仙鬼魂说情,范二郎无罪获释。下文将从具体的情节分别论述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

如文中所言,情色不由人,两人相遇金明池边,四目相对,便心生情愫。周胜仙便思索:“若是我嫁得一个似这般子弟,可知好哩!今日当面错过,再来那里去讨?”正思量道:“如何着个道理和他说话?问他曾娶妻也不曾?”她为了向范二郎表达爱慕,故意买小贩的糖水并假意遭其暗算,借争吵来自报家门,特意强调“我是个不曾嫁的女儿”,以此表明自己有心于范二郎。在传统的妇德思想影响下,如此主动地追求男子,找借口向男性暗示的行为是比较少见的。然而,周胜仙的这种行为不仅没有受到众人的排斥,反而得到了奶子的支持,周围的旁观者也无异议,这就说明了这个时代的人们思想行为已经走上了尊重人的真实情感的道路。而在周胜仙与范二郎的婚事上,王婆、周妈妈表现出大力支持也说明了这一点。在整篇文章中,唯一典型的反对者就是周大郎,也唯有他的行为和言论可以用传统的世俗思想来分析。他恪守门当户对的理念,将周胜仙没有经过父亲同意而私自定亲的行为视作伤风败俗,甚至在这一点面前,女儿的性命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然而周胜仙的悲愤而死,正是对这种束缚人性行为的极力控诉和反抗。而后周胜仙的复生,正说明了人性的种子无论遭受如何的压迫和破坏,都不会完全丧失生命力,一遇到合适的时间,便能死而复生。而周胜仙复生的关键,其实是有些荒诞可笑的,而她对自己遭朱真污辱一事,竟没有任何合乎常理的反应(古代女子若遭人如此轻薄,无不以死殉清白),甚至连抱怨都没有,而是一心想让朱真带她去找范二郎,这正反映了周胜仙对自己爱情的执著追求到了不顾一切的程度,愿意牺牲一切,排除万难,只为了和心上人相会。

上文分析了本文的一些情节,从中可以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写作的本意。然而要分析这些现象的成因,需要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写作思想来思考。由宋至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社会生活日益纷繁复杂,作为社会现实与思想意识反映的活本小说,无疑成为新生的市民意识的展览板。市民阶层的女子,力求摆脱传统道德规范的束缚,追求个人的尊严和人格独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三言”中塑造了各式各类的女性形象,丰满又极富个性。在许多爱情故事中,女性为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所表现出来的大胆、主动、泼辣,甚至使男子一方相形见绌。这些女子一旦选择了自己所爱的人,便忠诚不渝,哪怕为之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但是一旦发现自己所爱的人对自己并不忠诚,欺骗了自己的感情,则会毅然决然地离开,从这点上反映了明代女子,尤其是市民阶层的女子,已经有了比较独立的人格,她们的才干、智慧与胆识使许多男子望尘莫及。这些作品的言辞之间充满了对女性的赞扬之情,男女平等的意识有了鲜明的体现;一些作品中女子为情欲所惑,红杏出墙,或“偷吃禁果”,背叛礼教和伦理纲常,作者并未给予过多的贬斥,这说明当时市民社会的伦理意识已与传统社会有所不同,妇女已经有了一定的自由意识。从女性意识开始觉醒这个角度,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市民们已不再愿意沉寂于平庸的生活,她们当中的某些人身上存有许多超越那个时代的、前卫的品格,甚至可以说是有着早期妇女解放的倾向。

为了重见范二郎,周胜仙死而复生,她这种“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对爱情的渴求和执著,和以死反抗破坏自己幸福的父权社会的决绝心志和反叛精神,显然是为作者所歌颂的。而范二郎看见周胜仙后,失手打死周胜仙,也等于扼杀了他们的爱情,纵使情思不灭,破镜再难重圆,就算梦里三日温存,已是明日黄花。鬼神一事,难以论断,然对鬼神此类未知事物的恐惧,真比不上见着挚爱的欢欣吗?老实说,看到这不免心生惆怅,心下黯然。思考范二郎的举动,猜测是否是因为他与周胜仙当时的爱情基础并不稳固,导致他一见胜仙,恐慌之下有击退恶鬼的勇气,却没有上前一探虚实的能耐,甚且在周胜仙倒于血泊之中时,还兀自怀疑周胜仙复生的真假。试问,由以往人们对鬼神的绘声绘影得来的常识,若不是人类,又怎会让范二郎驱打得着,更遑论血浸着死了。于此,可见范二郎的无知,对照周胜仙复活后的一片痴心,还真有点儿讽刺。

此文以种种突破传统寻求人性的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勾勒出了一个变化中的市井社会,突出了当时女性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使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敲击着读者的心灵。

(张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