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学生品读“三言”
8036300000093

第93章 佛印师四调琴娘 东坡不能化佛印佛印反得化东坡

《佛印师四调琴娘》讲述宋神宗因大旱前往大相国寺建大斋祈雨,苏轼被命行主斋,苏轼好友佛印欲借此机缘一瞻龙颜,于是扮作寺庙侍者。机缘巧合,佛印因容貌出众,为神宗所注意,特命御前披剔为僧侣。苏轼一直不信佛印能潜心修佛。一日佛印拜访苏轼,被苏轼家里的歌伎琴娘妙曲所吸引,在苏轼怂恿下写了好几首诗词。借此机会,苏轼派琴娘去诱惑佛印,佛印不为所动。后来,苏轼和佛印交往日益密切,双双修得正果。

从小说的人物看,苏轼形象的塑造令人耳目一新,他的形象主要向民间形象靠近。好友佛印希望一瞻龙颜,苏轼设法让佛印化成侍者以接近宋神宗。后来佛印剃度,苏轼“每每于言语间,微微挑逗”。多年之后,苏轼仍劝佛印还俗,佛印不肯,东坡嘲笑说:“不毒不秃,不秃不毒。转毒转秃,转秃转毒。”极具诙谐性。为了劝佛印还俗,苏轼竟命令琴娘去引诱佛印破戒。他命令琴娘,“你可今夜到书院内相伴和尚就寝。须要了事,可讨执照来”,如果失败,“明日唤管家婆来,把你决竹篦二十,逐出府门”。逼一个少女去引诱男人,毕竟显得不近人情。这里,苏轼不是端庄的儒生形象,他言语的戏谑性、行为的低俗性都说明他身上更多的是具备市井民众的性格特点。从上述分析来看,不难知道小说主要以民众的视角来写苏轼,着重叙述他的趣闻逸事,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苏轼的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

对于佛印,作者也没简单处理,更为重要的是,他要通过佛印这个形象来弘扬佛教。事实上,佛印是原先要走仕宦之路的,他出家是偶然的。因此,当神宗皇帝赐旨命他御前剃度时,他极不愿意,小说先后用了“十万分不乐”和“好几时气闷”来形容他的痛苦。然而,作者让佛印的痛苦瞬间化为乌有,“翻经转藏,精通佛理,把功名富贵之想,化为清净无为之业”,足见佛教伟大的魅力。接着,作者用“心冷如冰,口坚似铁”来描写佛印面对苏轼的挑逗所表现出的坚定决心。最具诱惑性的是美丽的琴娘,因为色为佛教教规所不允许,所以苏轼派遣琴娘去勾引佛印。美色和欲望的冲突往往能让高僧破戒,而佛印却义正辞严拒绝了琴娘“效云雨之欢”的恳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佛印是超脱的,他能在色艺双绝的琴娘前坐怀不乱,不免让读者怀疑其冷淡的不真实,而恰恰也是佛印在美色前无欲无求的淡定,方显示出佛教义理的强大。话本末尾,让苏轼也被佛理感化,“修得正果”,更是进一步渲染了佛教义理之强大。通过反复描写佛印至死靡他出家的决心,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为了弘扬佛理的创作主旨与艺术匠心。

在小说中穿插诗词是中国古代长短篇小说的一个共同特点,而穿插过多则显杂芜。如话本开头所引刘克庄的诗歌似与作品主旨没有太大关联,甚至和主旨相矛盾。话本前半部分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描写佛印出家的缘起,而后半部分则主要叙述佛印四调琴娘,两部分的比例几近相等,前半部分的情节平凡无奇,略显散漫拖沓,不够紧凑。不过,作品后半部分不复有延宕的缺陷,情节伴随着四首词步步推进,“既是耳根有分,因何眼界无缘”(《西江月》),写出了佛印想一睹琴娘芳容的心理。而见了琴娘三寸金莲后,佛印对琴娘韶颜的期盼更近一步,想一睹为快,“几回欲待去掀帘,犹恐主人恶”(《品字令》),将这种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在此时被激起,也想一窥琴娘容颜。见到美若天仙的琴娘后,八分醉的佛印在酒力下失语,“眼耳姻缘都已是,姻缘别有知何处”(《蝶恋花》),这是佛印第三“调”。最后,佛印用《浪淘沙》戏说琴娘,“不曾抚动一条弦。传与东坡苏学士,触处封全”,同时表达自己决心修禅终老的决心。小说将情境和人物的心理巧妙结合起来,用词表现,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蓝勇辉)